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精简版总结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5860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精简版总结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精简版总结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精简版总结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精简版总结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精简版总结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精简版总结复习资料.docx

《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精简版总结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精简版总结复习资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精简版总结复习资料.docx

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精简版总结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教育的含义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构成要素:

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体)、教育影响(中介,包含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组织形式)、矛盾(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2.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

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

社会属性:

1.永恒性(人在教与在)

2.历史性(不同时期不同特点)

3.相对独立性(自身规律)

3.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

托里尔诺(法)、沛西能(英)

3)心理起源说:

孟禄(美)

4)劳动起源说:

米丁斯基、凯洛夫(苏)

4.古代教育特点:

1)阶级性

2)道统性(反应统治阶级)

3)专制性

4)刻板性

5)象征性(地位的象征)

5.近代教育特点

1)依法治教(义务教育产生,德国)

2)完善的学制

3)班级授课制

4)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

6.现代教育特点

1)幼小衔接

2)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

4)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

5)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终身化

6)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

7.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

研究教育问题,教育现象,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1)萌芽阶段

1)孔、孟、荀、墨

2)《学记》:

人类历史上最早教育问题著作

3)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4)昆体良:

《轮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最早教学法专著

(2)创立阶段

1)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提出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独立学科:

泛智、学年制、班级授课制

3)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建立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奠基人;

教育性教学原则;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基础;伦理学,心理学

4)康德大学开课

5)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学生为中心;新的三中心:

学生、活动、经验

(3)马克思教育学阶段

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本马克思教育学专著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国第一本

(4)发展多样化阶段

1)赞发展: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2)苏全面: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帕夫雷什中学》

3)马集体:

马可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教育

4)纳结发:

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教学论、发现法

5)姆三维:

布鲁姆三维目标:

认知、情感、操作领域

6)瓦范例:

瓦根舍,范例教学

7)斯实证:

斯宾塞《教学论》教育为完美生活做准备,实证研究

8)两伊实验:

梅伊曼、拉伊:

实验教育

9)巴优化:

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

8.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政经制度决定教育制度,生产力决定教育规模速度

(1)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

1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 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 决定教育目的

4 决定教育内容

2)教育影响政经

1 培养所需人才

2 影响政经的舆论力量

3 促进民主

(2)教育与生产力(教育的经济功能)

1)生产力制约教育

1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 生产力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3 生产力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 制约学校的专业设置

2)教育促进生产力

1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政经)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滞后超前)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的平行性(哲学,政治思想)

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因素(前提、可能性)

2)环境(现实基础)

3)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

4)学校教育(主导)

10.学制建立依据

规定了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学年限

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

2)社会政经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历史和国外学制

11.学制的发展

(1)欧美

1)西欧双轨制(学术-贵族/职业-民众)

2)美国单轨制(小学-大学)

3)分支型学制(义务教育—普高和职高)

(2)我国

1)“壬寅学制”(颁布未实行)——光绪《钦定学堂章程》

2)“癸卯学制”(第一个实施)——张之洞《奏定学堂章程》:

日本为蓝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壬子癸丑学制”(第一个资本主义学制)——男女同校

4)“壬戌学制”(沿用至今)——“六三三制”以美国为蓝本

12.【思想】教育方针(教育工作总方向,宏观指导思想):

素质教育

【国家】教育目的(方针和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个性、提高全面素质、结合生产劳动(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学校】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具体化)

【教师】教学目标(培养目标具体化)

第二章中学课程

1.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首次专业术语“课程”

博比特《课程》作为领域确定下来,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标志课程开发规范化

2.课程内容

1)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教育教学工作指导性文件

包括:

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包括:

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3)教科书:

编写要求,科学性、思想性、适用性、基础性、内在逻辑性

直线式(小学-高中)、螺旋式(深度、广度)

3.课程内容选择依据

1)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

3)社会的发展,要与学生个体发展交织在一起

4)科学文化知识,是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

4.课程设计模式

1)目标模式: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评价:

长处:

1.方向、动力-更高效2.实施、操作3.大批量发展

局限:

1.死板2.局限性3.不关注过程

2)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在目标模式基础上提出

研究、编制、评价

特征:

1.人文主义知识观2.“研”“学”一体教师角色观

3.合作探究式学习观4.发展性评价观

缺点:

不好操作

5.新课程结构

小学——综合课程、初中——分科与综合结合、高中——分科课程

6.课程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间接)

布鲁纳(结构主义)、施瓦布、巴格莱(要素主义-共同要素)、赫钦斯(永恒主义-名著)

(2)活动中心课程论(直接):

杜威、罗杰斯

(3)社会中心课程论:

布拉梅尔德、弗莱雷

 

7.新课程改革理念

(1)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课程功能):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综合课程观(课程结构):

整体性、开发性、动态性

3)内容联系观(课程内容):

与社会生活、已有经验联系

4)学习方式观:

自主、合作、探究

5)发展评价观:

过程评价

6)校本发展观:

校本课程,主体是教师

(2)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每一位学生2.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

第三章中学教学

1.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2.教学的一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核心)

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保障)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动力)

5)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个性心里特征(方向)

3.教学过程的规律

(1)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间接性:

间接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贯彻直接与间接相统一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发展性:

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智能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互相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互动性: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2)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互相依赖

4)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育性: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的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3)贯彻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规律

4.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1)要确保教学的科学

2)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学

3)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直观性原则(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3.启发性原则

1)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4.循序渐进原则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巩固性原则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6.因材施教原则

1)坚持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统一

2)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注重培养学生的特长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8.量力性原则

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的发展具体特点

3)恰当把握教学难度

(2)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

讲;学:

听)

2.谈话法(教:

提;学:

回答)

3.演示法(教:

演示;学:

看)

4.练习法(教:

引导;学:

练习)

5.实验法(教:

指导;学:

做)

6.讨论法(教:

引;学:

讨论)

7.参观法(教:

带领;学:

参观)

8.读书指导法(教:

指导;学:

读)

5.教学过程

1)备课

三项工作:

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三种计划:

教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2)上课

意义: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类型:

(单一课、综合课)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综合课

基本要求:

目标明确、内容准确、结构合理、方法适当、讲究教学艺术、板书有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根本要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指导

5)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

6.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制(中国古代,产生早)

2)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1632《大教学论》;京师同文馆1862)

优点:

1.有效的、大面积培养

2.教师的主导作用

3.班集体的教学作用(马卡连柯:

平行教育影响)

4.多方面发展

缺点:

1.不利于因材施教

2.创造性不易发挥

3.程式化,难以创新

3)分组教学制(能力或成绩分组:

外部分组/内部分组)

4)设计教学法(学生设计,杜威、克伯屈)

5)道尔顿制(自学,帕克赫斯特)

6)复式教学(偏远地区,两个或以上在一个教室)

7)现场教学(直接,不全面)

8)特朗普制(大班、小班、个别)

9)文纳特卡制(个别:

学科知识,集体:

音体美;华虚朋)

7.评价类型

1)评价基准: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身评价

2)评价功能: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8.教学测验

信度(可靠度)、效度(准确度)、难度(答对人数/总人数=难度值P)、区分度

结果越一致,信度越高

信度高,效度不一定高;效度高,信度高

P值与难度成反比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1.感觉的基本规律

1)感觉适应:

同一刺激,持续作用

2)感觉对比:

两个刺激,同时/继时对比

3)联觉效应: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主观)

4)感觉后效:

刺激消失,依然有感觉(电影)

2.知觉特性

1)整体性:

外界信息缺失,脑补信息

2)理解性:

外界信息齐全,脑补意义

3)选择性:

区分对象和背景

4)恒常性:

外界环境变化,知觉不变

3.记忆的种类

1)记忆内容:

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记忆性质:

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3)意识:

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4)存储时间长短

1 瞬时记忆:

(感觉记忆)0.25-2s、容量较大

2 短时记忆:

(操作记忆)20-60s、7±2个组块

3 长时记忆:

1min以上,容量最大

4.中学生记忆力的培养

1)深度加工材料

2)多重编码

3)有效运用记忆术

4)适当过度学习,150%

5)合理进行复习

5.遗忘规律:

及时复习

1)立即开始

2)先快后慢

3)先多后少

6.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

2)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

3)学习程度

4)材料序列对遗忘的影响

7.思维的种类

1)凭借物:

感知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目标方向:

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3)思考与否:

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4)创新程度:

常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5)创造性思维特征

1 流畅性:

数量多

2 变通性:

方向多

3 独创性:

独一无二

8.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思维定势有积极有消极,功能固着大部分消极

4)动机与情绪:

中等强度动机水平最有利于解决问题

5)原型启发

9.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1)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呈“倒U”型曲线

2)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动机

3)难易程度:

简单任务高动机水平效率佳

中等难度中动机水平效率佳

难度高任务低动机水平效率佳

10.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理论:

表扬激发学习动机/惩罚削弱学习动机

(2)成败归因理论

归因类别

稳定性

因素来源

可控制性

稳定

不稳定

内部

外部

可控制

不可控制

能力

努力

任务难易

运气

(3)自我效能感理论

●功能

1 活动的选择:

挑战/平庸

2 面对困难的态度:

逃避/面对

3 新行为的获得:

接受/厌恶

4 情绪:

积极/消极

●形成因素

1 直接经验:

成功-提高,失败-降低

2 替代性经验:

和你相近的人

3 言语说服:

积极言语

4 情绪的唤起:

积极情绪

(4)成就动机理论:

高成就动机:

力求成功/低成就动机:

避免失败

(5)成就目标理论:

掌握目标(学习知识)、成绩目标(获得好成绩)

(6)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安全、归属于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不出现跳级)

11.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表达明确的期望

5)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6)合理运用外部奖惩

7)有效运用表扬

8)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12.学习迁移的分类

1)结果:

正迁移(积极)、负迁移(消极)、零迁移

2)方向:

顺向前移、逆向迁移

3)迁移内容的概括水平:

水平迁移(同一水平)、垂直迁移(不同分类)

4)迁移内容:

一般迁移(普通迁移:

迁移前知识是抽象知识)、特殊迁移(具体迁移:

迁移前知识是具象知识)

5)过程中所需的心理机制:

同化性迁移(原有知识结构)、顺应性迁移(概括形成包容旧经验的更高一级认知结构)、重组性迁移(重新组合某些构成要素)

13.学习策略分类

(1)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

记忆(背诵、朗读、划线)

2.精加工策略:

理解(记忆术)

3.组织策略:

归类(图表)

(2)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

学习前(设目标,产生问题,做计划)

2.监控策略:

学习中(自我提问,监督时间和速度)

3.调节策略:

学习后(发现问题采取补救措施)

(3)资源管理策略(辅助学习)

时间管理策略、外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心境(努力)管理策略

14.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

1.桑代克尝试-错误说

猫的迷箱实验:

学习是通过尝试错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S-R联结)

学习的规律:

1)准备律:

激发动机,不要突然袭击

2)练习律:

多次重复,允许犯错

3)效果律:

多鼓励,表扬

2.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条件反射)

1)获得与消退:

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条件反射消失

2)泛化与分化:

无法分辨,多对一/学会分辨,一对一

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基本规律

1 强化:

增加行为发生概率

(增加-喜欢刺激-正强化;撤销-厌恶刺激-负强化)

2 消退:

不理会

3 惩罚:

降低行为发生概率(增加-厌恶刺激:

撤销-喜欢刺激)

●逃避条件作用:

看见了躲开(特殊的负强化)

●回避条件作用:

没看见,能预见,躲开(特殊的负强化)

●应用

1 程序教学:

小步呈现,自定步调,及时反馈

2 行为塑造:

确定目标,小步强化

4.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学习的实质——观察学习

●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对强化的重新解释

1 直接强化:

有强化物,给自己了,对你产生强化作用

2 替代强化:

有强化物,给别人了,对你产生强化作用

3 自我强化:

无强化物,自己强化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内部认知结构的变化)

1.苛勒(格式塔)顿悟学习理论

实验:

黑猩猩摘香蕉总结:

学习是顿悟的过程

2.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情景学习理论)

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认知地图;潜伏学习

3.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总结: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发现学习:

获得、转化、评价

4.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新旧知识间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类型:

表征学习(用符号代表特定事物)、概念学习(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命题学习(多个概念组合的句子)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引导性材料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课改依据)

观点:

学习是对认知结构双向反复的构建

代表人物:

皮亚杰(个人建构主义)、维果茨基(社会建构主义)

1.知识观

1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必须与个体向结合

2.学习观

1 学习是双向反复的建构过程

2 学习共同体:

学习者和助学者

特点:

主动建构性——探究性

社会互动性——合作学习

情境性——情景式教学

3.学生观: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观点:

对学生好

代表人物:

马斯洛,罗杰斯

1.学习观

1 学习是人固有的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

2 有意义的学习(对人有意义,奥苏是对知识有意义)

2.教育观

1 以学生为中心

2 促进方式:

情感教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同理心)

非指导性教学(教会学生学习)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1.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第一个研究认知的人)

1)图式:

大脑储存信息的方式

同化:

用已有的图式认识新事物

顺应:

建立新图式认识新事物

平衡:

同化与顺应达到平衡

2)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阶段

年龄

主要特点

其他特点

感知运动阶段

0-2

客体永久性(9-12个月)

延迟模仿,用感觉和动作感知世界

前运算阶段

2-7

符号功能

无守恒,不可逆,自我中心,泛灵论

具体运算阶段

7-12

守恒(标志)

可逆,去自我,具体逻辑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

12-15

抽象逻辑思维

假设,演绎,推理

(2)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环境和社会影响下,从低级像高级心理机能转化

2)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内化说”:

内化吸取知识,获得发展

3)最近发展区:

儿童现有水平

可能达到水平

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启示:

教学要走在发展前面;支架式教学(直接告诉,少用)

2.情绪理论

1)詹姆士-兰格理论(外周理论):

生理反应→情绪产生

2)坎农-巴德学说(丘脑理论):

生理情绪同时产生

3)阿诺德“评定-兴奋”说:

情绪来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

4)沙赫特两因素情绪理论:

生理唤醒是情绪激活的必要条件

生理反应的认知和了解决定最后的情绪体验

3.中学生情绪特点

1)爆发性和冲动性:

突然爆发,伴有冲动行为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走极端,不稳定

3)外露性和内隐性:

一方面积极表现,一方面掩饰,压抑

4)心境性和持续性:

心境弥漫广,感染力强,持续时间久

4.心理防御机制

1)否认

2)压抑

3)合理化(文饰作用):

一是酸葡萄心理;二是甜柠檬心理

4)移置(转移):

某一个对象情绪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替代物上

5)投射(归因):

归因于客观或别人

6)反向形成

7)退行

8)过度代偿:

对身心欠缺的过度补偿

9)抵消

10)升华:

最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冲动→更高级的、社会所能接受的目标

11)幽默

12)认同

13)认知重组:

改变认知

5.人格的结构:

气质、性格、自我调控、认知方式

(1)气质

1)含义:

与生俱来、不可改变、无好坏之分

2)类型:

类型

特征

优点

缺点

代表人物

胆汁质

胆大

精力旺盛,粗枝大叶,表里如一,刚强

易感情用事,脾气暴躁

李逵

多血质

多变

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

情绪不稳定,缺乏耐力

王熙凤

抑郁质

抑郁

观察力强,情感细腻

怯懦,孤独,行动缓慢,多疑

林妹妹

粘液质

稳重,踏实,沉着冷静

死板,缺乏生气

沙僧,林冲

(2)性格

1)含义:

后天的,有好坏之分,可改变

2)结构:

1 性格的态度特征(核心意义):

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工作、劳动、学习的态度特征

2 性格的意志特征:

个体自觉的明确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

3 性格的情绪特征:

个体稳定而独特的情绪活动方式

4 性格的理智特征:

感知、记忆、想象与思维等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

(3)自我调控

1)自我意识成分: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2)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1 生理自我(自我中心期):

3岁前,我是谁

2 社会自我(客观化时期):

3-12岁,自我角色

3 心里自我(主观自我时期):

12岁之后,了解自己

(4)认知方式

1)场独立型:

独立于环境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