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八单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5370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第八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语文第八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语文第八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语文第八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语文第八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第八单元.docx

《语文第八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第八单元.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第八单元.docx

语文第八单元

大保当小学语文教学案

年级

班级

3

课型

精读课文

课题

伯牙绝学

主备教师

白秀英

上课教师

备课时间

2013.12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前预习设计

基础知识

课前朗读,感悟友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

问题导学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堂学习设计

板题示标

见“课题”及“学习目标”

先学后教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古人用诗歌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古文。

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板书课题,正音,绝     弦

3、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

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是我们本学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中国有句古话知难而上、迎刃而解,有信心读好吗?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读通顺了吗?

读流利了吗?

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根据实情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课堂学习设计

先学后教过程设计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

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

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

肤浅的。

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

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意思一样吗?

  质疑:

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

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

相当与现代的什么?

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

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

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引导学生想象: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

于是你怎么赞叹?

(“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

你将如何赞叹?

(“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

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

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

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

(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

(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

(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

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学生读。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当堂训练

达标检测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

《高山流水》。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课后延伸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绝弦

            (知音)

                 钟子 期善听  必得  之死

教后反思

大保当小学语文教学案

年级

班级

1

课型

精读课文

课题

26.月光曲(第一课时)

主备教师

刘瑞

上课教师

备课时间

2013.12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正确规范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重点难点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课前预习设计

基础知识

传说、谱写、幽静、纯熟、清幽、恬静、陶醉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

问题导学

欣赏贝多芬的《月光曲》

课堂学习设计

板题示标

见“课题”及“学习目标”

先学后教过程设计

一、课题导入,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⒈读题。

 ⒉师诵第一小节,学生提炼要点并以“月光曲”开头说一句话,理解“传说”。

 ⒊提出疑问:

《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学生围绕问题自学。

 ⒋组织交流。

 ⒌归纳梳理交流要点,导入下文教学。

  说明:

在揭示课题后,学生通过听,了解与《月光曲》相关的信息,并以“月光曲”开头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清楚地表达相似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初步了解传说中《月光曲》谱成的大概过程。

课堂学习设计

先学后教过程设计

二、学习2—7小节,体会人物情感。

  ⒈创设情境,理解“幽静”,了解贝多芬走近茅屋的原因。

(板书:

情不自禁走近)

  说明:

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理解“幽静”这一词语的意思,体会作为一个音乐大师,身处这样的意境中,很容易触动创作的思绪。

  ⒉学习兄妹俩的对话。

  ⑴引导学生在转述对话的过程中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感受兄妹俩互相体谅的真情。

板书要点,随机指导朗读。

  ⑵指导分角色朗读。

  ⑶根据要点概括对话的大意。

  说明:

课文第3小节作者重点描写穷兄妹俩的对话,这既让贝多芬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又让他感受到兄妹俩之间的真情,这是他为盲姑娘弹奏一曲的原因,也是事情的起因。

教师抓住这一写作特点,让学生在转述对话、圈画批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揣摩人物的情感,同时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要点信息,简要概括对话的大意,为达成本课时简要概括《月光曲》谱成经过这一训练目标作铺垫。

  ⒊(板书:

走进)了解贝多芬走进茅屋后做了哪些事。

  ⒋学生交流。

(板书:

弹再弹)

  ⒌围绕“贝多芬为什么弹了一曲再弹一曲”深入研读。

  ⑴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揣摩贝多芬当时心里的想法。

  ⑵组织交流,随机学习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

  ●品读盲姑娘的语言,体会她激动的心情,了解她不仅懂音乐而且熟知贝多芬的音乐。

随机理解“纯熟”。

  ●品读贝多芬的语言,感受贝多芬小镇遇知己时的心情及对盲姑娘的敬佩。

  ⑶指导朗读对话。

  ⑷小结贝多芬弹了一曲再弹一曲的原因。

  说明:

教学时,先让学生抓住主要事件整体了解4-7小节这部份内容,再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揣摩贝多芬当时心里的想法。

在交流中相机学习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由此了解贝多芬弹了一曲后又决定即兴创作一曲的原因,也是事情的发展

当堂训练

达标检测

感受意境,指导概括。

  ⒈诵第8小节,渲染贝多芬创作时的情境。

  ⒉出示第9小节,初步感受文中《月光曲》所描绘的意境。

(板书:

记录谱成)

  ⒊引导学生根据贝多芬的行为线索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4.结并明确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课后延伸

布置片断练习:

《贝多芬回到客店》

   提示:

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当时他可能怎么写?

怎么想?

请写一段话。

   要求:

  1、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贝多芬在追忆时,眼前可能出现什么景象?

请你在叙事中加入恰当的联想。

板书设计

听琴

弹一首“多纯熟啊!

   弹琴

   再弹一首 

   记曲

教后反思

大保当小学语文教学案

年级

班级

1

课型

精读课文

课题

26.月光曲(第二课时)

主备教师

刘瑞

上课教师

备课时间

2013.12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学生能够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的人民音乐家。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预习设计

基础知识

找出课文中有关描写《月光曲》的画面

问题导学

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课堂学习设计

板题示标

见“课题”及“学习目标”

先学后教过程设计

一、回顾。

  学生简要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说明:

回顾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复习根据课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课堂学习设计

先学后教过程设计

二、学习8—10小节,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⒈出示写景句,理解“清幽”,指导“幽”的书写。

  ⒉播放《月光曲》音乐,引导学生想象乐曲所描绘的情境,进行个性化的描述。

  ⒊了解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⑴自读第9小节,用直线划出哥哥想象的内容,尝试读出感受。

  ⑵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交流感受,体会旋律的变化和贝多芬的情感,随机指导朗读。

  ⑶配乐,师生合作朗读,尝试背诵。

  ⒋理解“恬静”,从盲姑娘的神态中感受音乐给她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说明:

本环节主要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了解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体会乐曲的美妙旋律和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并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效果,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⒌引读第10节描写贝多芬的句子,结合“飞奔”感受贝多芬急切的心情。

指导朗读。

  ⒍想象贝多芬离开后兄妹俩的对话,续写课文内容。

  说明:

在想象写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同时,学习运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写好一段对话,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贝多芬的人格魅力。

当堂训练

达标检测

⒈围绕《月光曲》得名的原因展开讨论。

  ⒉感悟人们赋予《月光曲》这一“传说”的内涵。

课后延伸

找一首贝多芬或你喜欢的曲子听一听,边听边想象,然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散步(听) 谈话 (同情)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贝多芬走近(弹) 曲子 (知音) 创作《月光曲》

   月亮升高 风卷浪涌

   环境影响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教后反思

大保当小学语文教学案

年级

班级

2

课型

略读课文

课题

27.蒙娜丽莎之约

主备教师

邱云霞

上课教师

备课时间

2013.12

学习目标

1、能认读“纽约、卢浮宫、交涉、肖像、抿唇、恬静、矜持、沐浴、衬托、璀璨”等10个词语;积累“有朝一日、大样彼岸、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转瞬即逝、永不磨灭”等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图文对照,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感受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课前预习设计

基础知识

纽约、卢浮宫、交涉、肖像、抿唇、恬静、矜持、沐浴、衬托、璀璨有朝一日、大样彼岸、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转瞬即逝、永不磨灭

问题导学

1、请同学们收集世界名画。

 

2、熟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具体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

 

课堂学习设计

板题示标

见“课题”及“学习目标”

先学后教过程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卢浮宫中有三件宝,其中一件就是《蒙娜丽莎》(板书:

蒙娜丽莎),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

几百年来,这幅画一直让人们百看不厌,也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成了世界上最神秘的微笑!

你们想看看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在大洋彼岸探访蒙娜丽莎吧!

  2.出示课题:

蒙娜丽莎之约。

(齐读)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

(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受名画。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

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反馈交流。

课堂学习设计

先学后教过程设计

(三)欣赏名画,感受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从同学们惊奇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同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

  4.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

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5随机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

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课文,找到1~4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3.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

  

(1)从“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看出来的。

  

(2)这幅画从卢浮宫前来纽约,来之不易。

  (3)队伍移动很缓慢。

当堂训练

达标检测

回读课文,写法迁移。

 

刚才我们在字里行间,从正面和侧面感受到了《蒙娜丽莎》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

作者之所以能把这幅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放佛随同作者亲眼目睹这幅名画,是因为作者不仅把自己看到的名画进行描绘,更重要的是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才让这幅画赋予了生命,请同学们再读全文,看看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的联想和想象?

 

课文还有一幅图,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 

出示图画《最后的晚餐》,师讲述<<最后的晚餐>>壁画取材自圣经马太福音第26章,描绘耶稣在遭罗马兵逮捕的前夕和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餐时预言“你们其中一人将出卖我”后,门徒们显得困惑、哀伤与骚动,纷纷询问耶稣:

“主啊,是我吗?

”的瞬间情景。

唯有坐在耶稣右侧(即画面正方左边第五位)的叛徒犹大惊慌地将身体往后倾,一手抓着出卖耶稣的酬劳、一个装有三十块银币的钱袋,脸部显得阴暗。

 

课后延伸

 我们一起来制作一张资料卡片,把从课文中收集到的信息保存下来。

   

板书设计

等候

    27、蒙娜丽莎之约  欣赏  魅力

                        感触

教后反思

大保当小学语文教学案

年级

班级

3

课型

略读课文

课题

28.我的舞台

主备教师

白秀英

上课教师

备课时间

2013.12

学习目标

1、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说一说课文的哪些描写体现出“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2、通过“兴味盎然”“窃窃私语”等词语理解课文重点段落。

 

3、学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4、感受戏剧表演艺术的神奇魅力。

重点难点

透过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及超人的勇气和毅力,感悟成功来自于勤学苦练的成长之道。

课前预习设计

基础知识

模仿  兴起  喝彩  憋闷  倒栽葱  绷着脸  

重点:

兴:

兴趣、兴致(读第四声)

闷:

心情不舒畅;密闭,不透气(第四声) “憋闷”中的“闷”读轻声

绷:

四声:

绷直 绷硬 三声:

绷脸 绷劲 一声:

竹绷 绷架 绷带

问题导学

感悟成功来自于勤学苦练的成长之道。

课堂学习设计

板题示标

见“课题”及“学习目标”

先学后教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板书:

舞台 

畅谈对“舞台”的感受

2.揭题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吴霜,一起走进她的舞台。

齐读:

我的舞台   

3、质疑

舞台是怎样的?

舞台在哪儿?

吴霜对舞台又有着怎样的感情?

二、初读感知

过渡:

下面就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碰到难读的或不认识的字也可做上记号如果又产生新的疑问,也可记录下来。

1、快速默读课文。

2、检查字词

3、解疑,质疑

  

(1)随即板书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舞台为何有这么神奇的吸引力?

为什么说舞台炼就了我的勇气和毅力?

课堂学习设计

先学后教过程设计

三、感受舞台的“神奇”及舞台带给我的勇气和力量

(一)研读舞台的“神奇”

出示: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1、舞台对作者到底有何神奇的吸引力呢?

请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还可以在一旁写写体会。

2、交流

预设:

(1)抓“不解之缘”学第二自然段。

(你怎么理解“不解之缘”,从文中找找有关的句子)

①如“我在娘胎时……肚子里唱。

”感受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追求。

A 母亲在台上唱戏,一直到?

看到这,你觉得文中的这位母亲是怎样的人?

B拓展:

这位母亲就是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

“台上做戏,台下做人。

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②“肚子里暗无天日……为我喝彩”体会“我”对艺术的热爱。

同时指导朗读,如“一……就……、憋、总算”体会对艺术的钟爱。

(2)第三自然段,主要通过朗读体会“我“的活泼可爱、热爱艺术、有趣的画面。

(3)出示:

无论多么远的剧场,无论演出到多晚,我是场场必到,直至演出结束。

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得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①自由读一读

②用“虽然(           *),但是(              )。

③虽然剧场路途遥远,虽然演出时间很长,虽然幕布很厚很厚,但是我?

(依然兴趣盎然)这都是因为?

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

④是啊,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

齐读。

(二)研读“为什么说舞台炼就了我的勇气和毅力”

出示:

我在舞台上慢慢长大,舞台如一炉火,炼就了我的勇气和毅力。

 1、快速浏览课文6——9自然段,哪个句子最能说明“我”舞台炼就了我的勇气和毅力?

 2、交流

出示:

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生面团,翻过来、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拉、压、拽,为所欲为,奶奶看不过我被整得满脸的泪水和汗水,每次都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

(1)自己好好读这个句子,哪些字词紧紧地揪住了你的心。

(2)透过这些字词,再看看这幅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又听到了什么?

(3)想象说话

出示:

这一幕,被奶奶看见了,她 (                                )    

这一幕,被妈妈看见了,她(                                    )

这一幕,被爸爸看见了,他  (                               )

(4)母亲对我一直都是溺爱娇宠,可现在却?

一向心疼自己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

他们为何不出面阻止呢?

他们的心愿究竟是什么呢?

(5)那么文中的“我”面对这些,放弃了吗?

引读——我自己倒从没……

从这,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新凤霞?

(顽强的毅力、吃苦、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正因为我的毅力、决心,所以——几年后……

(6)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因为“我”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勇气,所以文中的“我”,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吴霜

当堂训练

达标检测

吴霜,我国当代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剧作家、画家和作家。

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后留美六年学习西乐。

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等。

(1)在吴霜的眼里,引读——舞台如一炉火,炼就了我的勇气和毅力。

(2)那么舞台还会如什么呢?

出示:

我在舞台上慢慢长大,舞台如 (                            );

我在舞台上慢慢长大,舞台如 (                            );

我在舞台上慢慢长大,舞台如(                            )……

课后延伸

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己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

板书设计

28、我的舞台

          吸引  不解之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