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学年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同步练习与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51569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学年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同步练习与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版学年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同步练习与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版学年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同步练习与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版学年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同步练习与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版学年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同步练习与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学年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同步练习与解析.docx

《部编版学年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同步练习与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学年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同步练习与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学年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同步练习与解析.docx

部编版学年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同步练习与解析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同步练习与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②秦朝的赋税很重③秦朝统一度量衡④秦朝的刑法残酷。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D.②④

2.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这次起义的首发地是(  )

A.陈B.大泽乡C.咸阳D.巨鹿

3.如图所示,这是一张纪念陈胜吴广起义3200年的纪念邮票,后人之所以如此纪念他们,是因为(  )

A.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B.他们直接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

C.他们曾一度建立政权,并占领咸阳

D.他们是反抗秦朝暴政的第一人

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

A.春秋和战国B.秦朝和春秋C.战国和三国D.秦初和汉初

5.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起义。

对这次起义认识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B.这次起义直接导致秦朝的灭亡

C.起义前准备充分,建立“张楚”政权

D.在巨鹿之战中消灭秦军的主力

6.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由谁领导的(  )

A.刘邦领导的农民军B.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C.项羽领导的农民军D.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7.根据你所学习知识,回答“约法三章”成语出自于(  )

A.陈胜、吴广B.项羽进咸阳C.刘邦进咸阳D.文景之治

8.秦末有一老农这样讲述他家的生活情况:

“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唯恐遭劫难。

”上述材料反映出秦末(  )

①滥用民力,徭役沉重②刑法苛严③长年征战,兵役繁重④沉重的赋税。

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

9.人们经常用项羽的破釜沉舟来比喻下最大的决心,这一历史典故出自于下列哪一战役(  )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10.公元前207年,项羽起义军以少胜多,大败秦军的决定性战役是(  )

A.涿鹿之战B.牧野之战C.巨鹿之战D.长平之战

 

二.材料题(共2小题)

11.材料解析:

战争,是勇者的博弈,是智者的较量;战争,带来了伤痛,也改变了时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兵数万与秦军30万在巨鹿展开决战,项羽毅然命令部下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只带三天的口粮,让士兵背水一战。

项羽率军九战九捷,大败秦军。

材料二:

孙刘联军不足5万,与曹军在赤壁隔江对峙。

曹军20多万,号称80万,兵力占绝对优势。

但北方士兵不习惯水战,只得用铁链将战船连在一起。

一天夜里,刮起东南风。

黄盖奉主帅周瑜之命,假装向曹操投降,带领装满浸油柴草的十艘战船趁着风势驶向对岸。

在接近曹军时点燃大火,烈火很快从船上燃烧到岸边的营寨。

孙刘联军趁势发动猛攻,曹军大败,损失人马大半。

材料三:

在苻坚统治时,前秦统一了北方。

383年,苻坚号称征兵80多万进攻东晋。

晋军虽然只有8万,但内部团结,士气旺盛,据守淝水,与秦军对峙。

苻坚登上寿阳城观察军情,看到对岸山上被风吹动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军,感到形势并不乐观。

于是他接受晋军将领提出的让晋兵渡江决战的要求,下令秦军后撤,企图在晋军渡过淝水时“半渡而击之”。

当秦军后退时,秦军中一些被俘虏的东晋将领乘机高喊“秦军败了”,引起秦军混乱,许多不愿为秦军作战的各族士兵纷纷逃散。

晋军乘势渡河,打败秦军。

苻坚身中流箭,逃回北方。

在逃亡的路上,前秦士兵惊魂不定,听到风声、鸟叫声都以为是追赶的晋军。

(1)成语“破釜沉舟”、“草木皆兵”分别出自以上哪一则材料。

(2)从兵力对比上来看,三则材料所介绍的三次战役取胜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战役为哪一政治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材料三中的战役阻止了前秦的南下,为哪一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营造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12.不同的治国策略关乎国家稳定,社稷安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表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汇编

言论

出处

“民为邦本,本固邦守”

《古文尚书》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材料二据班固《汉书•食货志》记载:

“(秦)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

“秦王焚文书而酷刑法。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hui毁坏),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

材料三唐太宗一即位就声明,“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哪一理念?

(2)据材料二,指出秦朝是如何“仁义不施”的?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为实施其“存百姓”思想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他这样做的出发点是什么?

(4)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和唐太宗不同治国策略导致了怎样的不同结果?

 

三.解答题(共3小题)

13.观察如图,回答问题

(1)图片中事件发生在哪一年?

地点在哪里?

(2)这场运动的领导人是谁?

(3)这一事件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4)反秦浪潮后期的领导人是谁?

(5)秦的短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14.秦末农民战争期间产生了许多成语故事,请你将下面的人物或事件用线段相连。

15.认真观察阅读如图,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渔阳、巨鹿、陈、大泽乡,各发生了什么事件?

(2)图中的箭头标志的意思内容是什么?

(3)这次起义在中国历史有何意义?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同步练习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②秦朝的赋税很重③秦朝统一度量衡④秦朝的刑法残酷。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D.②④

【分析】本题以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为切入点,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

【解答】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2.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这次起义的首发地是(  )

A.陈B.大泽乡C.咸阳D.巨鹿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解答】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据“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可知,这次起义是陈胜、吴广起义.其首发地是大泽乡.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相关史实.

 

3.如图所示,这是一张纪念陈胜吴广起义3200年的纪念邮票,后人之所以如此纪念他们,是因为(  )

A.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B.他们直接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

C.他们曾一度建立政权,并占领咸阳

D.他们是反抗秦朝暴政的第一人

【分析】本题考查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

【解答】后人之所以如此纪念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是因为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反抗残暴统治的斗争.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

 

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

A.春秋和战国B.秦朝和春秋C.战国和三国D.秦初和汉初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和秦朝.

【解答】从材料看出,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是指秦朝末年项羽率领起义军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败秦军;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指春秋后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掉吴国.

故选B.

【点评】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成语典故.

 

5.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起义。

对这次起义认识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B.这次起义直接导致秦朝的灭亡

C.起义前准备充分,建立“张楚”政权

D.在巨鹿之战中消灭秦军的主力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解答】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陈胜、吴广起义起义前准备不充分.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相关史实.

 

6.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由谁领导的(  )

A.刘邦领导的农民军B.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C.项羽领导的农民军D.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解答】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7.根据你所学习知识,回答“约法三章”成语出自于(  )

A.陈胜、吴广B.项羽进咸阳C.刘邦进咸阳D.文景之治

【分析】本题考查秦末农民战争.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后期,秦二世任用奸臣赵高,政治腐败,徭役繁重,最终失去民心,各地人们揭竿而起.项羽进入咸阳后,火烧皇宫,并把秦朝的财宝运回彭城,纵容士兵烧杀抢掠,而刘邦进咸阳,则是对咸阳百姓约法三章,对百姓秋毫不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8.秦末有一老农这样讲述他家的生活情况:

“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唯恐遭劫难。

”上述材料反映出秦末(  )

①滥用民力,徭役沉重②刑法苛严③长年征战,兵役繁重④沉重的赋税。

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

【分析】本题考查秦的暴政的知识.

【解答】据题干“我家有二子,全不在身边;老大忙修阿房宫,已经多年未相见;老二守边关,至今未归还;只剩儿媳在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从未饱,一家难团圆;死活不敢言,只怕遭劫难;轻则砍手足,重则全村连;秦朝百姓苦不见天”可知,秦朝的暴政具体表现在徭役、兵役、赋税繁重,刑法残酷.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痛苦,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暴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秦朝的暴政表现在徭役、兵役、赋税繁重,刑法残酷.

 

9.人们经常用项羽的破釜沉舟来比喻下最大的决心,这一历史典故出自于下列哪一战役(  )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分析】本题以项羽的破釜沉舟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巨鹿之战.

【解答】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趁项羽决战之机,刘邦率兵进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相关史实.

 

10.公元前207年,项羽起义军以少胜多,大败秦军的决定性战役是(  )

A.涿鹿之战B.牧野之战C.巨鹿之战D.长平之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巨鹿之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解答】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项羽破釜沉舟,巨鹿一战,项羽起义军以少胜多,大破秦军.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军取得大败秦军主力的决定性战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题(共2小题)

11.材料解析:

战争,是勇者的博弈,是智者的较量;战争,带来了伤痛,也改变了时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兵数万与秦军30万在巨鹿展开决战,项羽毅然命令部下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只带三天的口粮,让士兵背水一战。

项羽率军九战九捷,大败秦军。

材料二:

孙刘联军不足5万,与曹军在赤壁隔江对峙。

曹军20多万,号称80万,兵力占绝对优势。

但北方士兵不习惯水战,只得用铁链将战船连在一起。

一天夜里,刮起东南风。

黄盖奉主帅周瑜之命,假装向曹操投降,带领装满浸油柴草的十艘战船趁着风势驶向对岸。

在接近曹军时点燃大火,烈火很快从船上燃烧到岸边的营寨。

孙刘联军趁势发动猛攻,曹军大败,损失人马大半。

材料三:

在苻坚统治时,前秦统一了北方。

383年,苻坚号称征兵80多万进攻东晋。

晋军虽然只有8万,但内部团结,士气旺盛,据守淝水,与秦军对峙。

苻坚登上寿阳城观察军情,看到对岸山上被风吹动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军,感到形势并不乐观。

于是他接受晋军将领提出的让晋兵渡江决战的要求,下令秦军后撤,企图在晋军渡过淝水时“半渡而击之”。

当秦军后退时,秦军中一些被俘虏的东晋将领乘机高喊“秦军败了”,引起秦军混乱,许多不愿为秦军作战的各族士兵纷纷逃散。

晋军乘势渡河,打败秦军。

苻坚身中流箭,逃回北方。

在逃亡的路上,前秦士兵惊魂不定,听到风声、鸟叫声都以为是追赶的晋军。

(1)成语“破釜沉舟”、“草木皆兵”分别出自以上哪一则材料。

(2)从兵力对比上来看,三则材料所介绍的三次战役取胜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战役为哪一政治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材料三中的战役阻止了前秦的南下,为哪一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营造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分析】

(1)本题考查巨鹿之战和淝水之战.

(2)本题考查巨鹿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的特点.

(3)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的影响.

(4)本题考查淝水之战的影响.

【解答】

(1)根据材料一“项羽率兵数万与秦军30万在巨鹿展开决战,项羽毅然命令部下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只带三天的口粮,让士兵背水一战.”可知反映的成语是破釜沉舟.根据材料三“在逃亡的路上,前秦士兵惊魂不定,听到风声、鸟叫声都以为是追赶的晋军”可知反映的成语是草木皆兵.

(2)根据三则材料中双方兵力对比可知反映的共同特点是以少胜多.

(3)根据材料二“孙刘联军不足5万,与曹军在赤壁隔江对峙”可知反映的战役是赤壁之战,这一战役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孙、刘巩固了各自在长江以南的统治,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4)材料三中的战役是淝水之战,这一战役阻止了前秦的南下,为江南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营造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故答案为:

(1)“破釜沉舟”出自材料一(或巨鹿之战);“草木皆兵”出自材料三(或淝水之战).

(2)以少胜多.

(3)三国鼎立.

(4)江南地区(或南方).

【点评】掌握查巨鹿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的时间、特点和影响.

 

12.不同的治国策略关乎国家稳定,社稷安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表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汇编

言论

出处

“民为邦本,本固邦守”

《古文尚书》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材料二据班固《汉书•食货志》记载:

“(秦)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

“秦王焚文书而酷刑法。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hui毁坏),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

材料三唐太宗一即位就声明,“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哪一理念?

(2)据材料二,指出秦朝是如何“仁义不施”的?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为实施其“存百姓”思想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他这样做的出发点是什么?

(4)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和唐太宗不同治国策略导致了怎样的不同结果?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思想家以民为本的思想,秦朝暴政和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思想,及其不同的后果,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1)本题考查以民为本的思想.

(2)本题考查秦暴政的表现.

(3)本题考查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思想.

(4)本题考查秦朝和唐太宗不同治国策略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解答】

(1)材料一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民为邦本”、“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联系所学可知,都体现了以民为本.

(2)据“(秦)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可知,秦暴政的表现是赋役沉重;据“秦王焚文书而酷刑法.…一夫作难而七庙隳(hui毁坏),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可知,秦暴政的表现是严刑峻法,思想专制﹣焚书坑儒.

(3)据材料“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可知,材料中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体现了他的“以民为本”思想,能体现这一思想的经济政策就是轻徭薄赋、重视生产、戒奢从简.唐太宗以民为本思想的目的是巩固自己的统治.

(4)秦朝实行暴政,人民负担沉重,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导致了秦短暂而亡.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被称为“贞观之治”.

故答案为:

(1)以民为本.

(2)赋役沉重;严刑峻法;焚书坑儒.

(3)轻徭薄赋、重视生产、戒奢从简.巩固统治.

(4)秦短暂而亡;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材料,注意准确识记秦朝和唐朝的有关内容.

 

三.解答题(共3小题)

13.观察如图,回答问题

(1)图片中事件发生在哪一年?

地点在哪里?

(2)这场运动的领导人是谁?

(3)这一事件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4)反秦浪潮后期的领导人是谁?

(5)秦的短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2)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领导人.

(3)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重大历史意义.

(4)本题主要考查反秦浪潮后期的领导人.

(5)本题主要考查秦的短命给我们的启示.

【解答】

(1)观察图片可知,图片中事件是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陈胜高呼“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

(2)图片中这场运动的领导人是陈胜、吴广.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陈胜高呼“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

(3)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陈胜高呼“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4)反秦浪潮后期的领导人是项羽、刘邦.陈胜、吴广起义后,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趁项羽决战之机,刘邦率兵进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

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要实现仁政.

故答案为:

(1)公元前209年,大泽乡.

(2)陈胜、吴广.

(3)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4)项羽、刘邦.

(5)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要实现仁政(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图读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相关史实.

 

14.秦末农民战争期间产生了许多成语故事,请你将下面的人物或事件用线段相连。

【分析】本题考查秦末农民战争期间的成语故事,结合所学即可解答.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死后,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胡亥,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忤逆赵高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所以A指鹿为马指的是②赵高;公元前209年九百多名民工到渔阳去戍守边关,行至大泽乡时,遇大雨误期,依据秦朝法律误期就要被杀头.民工陈胜、吴广动员大家,反正是死,不如起来反抗.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杀死押送两名军官,带领大家发动起义.没有武器,他们就砍木棒做刀枪,削竹子做旗竿,史称“揭竿而起”.故B揭竿而起是①陈胜吴广;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刘邦进军咸阳后,为了取得民心,他把百姓召集起来,宣布:

“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

”,此即“约法三章”.所以与C约法三章有关的是③刘邦;项羽在鸿门设宴,范增受命他麾下的武士项庄,以“舞剑”为借口来除掉刘邦.刘邦见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