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某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精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4477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某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某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某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某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某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某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精品.docx

《最新某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某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精品.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某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精品.docx

最新某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精品

某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近年来,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

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已逐渐成为广大农村面临的主要任务。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其重要原因。

加速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永和村地处XX县山区,自然条件及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落后,传统的农业方式生产已不能满足群众生活生产的需求。

同时,为增加农民收入,不断调整完善永和村农业生产方式,优化永和村的农业产业结构越来越显现出其必要性。

针对永和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问题,通过长期的驻村了解以及近期的走访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永和村委会基本概况:

永和村委会是XX县海口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海口镇北面,距海口镇政府所在地30公里,距XX县城20公里。

东邻宜良,南邻松元,西邻新村,北邻九村。

辖永和、桃园、罗碧等七个村民小组。

现有人口432户共计1624人。

全村委会国土面积24589.8亩,海拔1632米,年平均气温19℃,气温适宜,自然资源丰富,辖区内出产鸡枞、青头菌等野生菌,李子、石榴等水果也为当地群众增加了一条收入。

南盘江流经永和村东部,同时,拥有甸朵龙潭、水尾龙潭、罗碧龙潭三大水源点,沟渠覆盖面积广。

丰富的水资源在有效保障永和村的生活生产用水的同时,为永和村发展抗浪鱼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作为永和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村的抗浪鱼养殖已形成一定规模。

全村耕地面积2410亩,林地2145亩,人均耕地1.58亩,耕地类型主要是山地及陡坡地,村民收入主要以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9038元。

二、永和村农村产业发展现状

通过长期的驻村了解,与部分村组干部、普通群众、抗浪鱼养殖户、苗木种植户的沟通交流,使我对永和村的农村产业发展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产业结构单一。

三大产业结构中全部为第一产业,二、三产业基本空白。

当前,永和村群众的主要经济仍然依靠烤烟及菜豌豆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种植较少。

(二)抗浪鱼养殖发展缓慢。

近年来,永和村为发展农村经济,极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实施“一村一品”的发展策略,利用优越的水资源、便利的交通,抓住“退塘还湖”带来的巨大的渔业市场,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在这一趋势下,一小部分有远见的群众开始发展抗浪鱼养殖,收入有了较大程度提高。

(三)苗木种植逐渐起步。

近年来,永和村罗碧小组村民施继红带头发展苗木种植,带动罗碧小组部分群众走上了发展当地苗木树种的育苗种植工作,为永和村的经济发展开拓了一条新的路子。

三、永和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永和村的农村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产业发展单一,生产意识落后,部分产业未形成规模,对永和村的经济发展贡献率极低,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农业生产条件落后。

永和村委会地处南盘江河谷地带,属典型的山坡地形,大部分耕地均属于山地、陡坡地,增大了群众的农业生产难度。

同时,部分地块水利设施难以覆盖,致使出现靠天吃饭的现状,遇到干旱年景,农作物产量极低甚至绝收。

(二)抗浪鱼养殖投入的。

永和村典型的山坡地形,近水源区多属坡地,增大了抗浪鱼鱼池规范化建设的难度,前期资金投入过大。

而当地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为主,大部分家庭经济并不宽裕,投入困难。

(三)思想意识不能与时俱进。

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思想陈旧老套,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大部分群众都以稳妥的菜豌豆和烤烟种植为主要生产方式,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差,产业转型困难,给规模化产业调整的推进带来极大的难度。

(四)苗木种植技术落后、发展缓慢、销售渠道不畅。

由于目前种植的苗木大部分为本地树种,大部分群众认为所栽种的苗木随处可见,经济效益较低,同时,部分苗木生长周期过长,农民不愿意把土地用来栽种苗木。

具体为:

1、生产管理方式落后。

从调查情况看,几乎全部苗木种植户都依靠经验来种植和管理,生产手段落后,经营比较粗放。

所选种植品种的盲目性较大,苗木生产的风险也随之增大。

2、产业规模发展缓慢。

虽然目前我村也逐步出现新的种植户,且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影响不远。

3、苗木成品销售渠道较少。

苗木产业终端的销售环节仍有待改善,目前的苗木销售主要依靠苗木生产大户,尚未形成合理的销售渠道。

四、永和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通过对部分群众及村、组干部的走访了解,以及走访听取部分群众及抗浪鱼养殖户及苗木种植户对各自从事工作发展的看法,针对永和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解决办法:

(一)因地制宜,积极引导群众根据自家土地地形条件等各方面情况栽种合适的农作物。

在取水不方便的地块应避免栽种菜豌豆等对水需求较多的农作物,应栽种玉米等需水量相对较少的农作物,降低群众的农业生产难度。

同时,对于部分陡坡地,引导群众栽种符合当地气候及地形的经济果林。

今年年初在上级相关部门指导下栽种的核桃、小枣等经果林,为永和村今后的产业调整做出了新的尝试。

同时,积极向上级相关部门寻求帮助,不断完善全村水利设施建设,平时利用好抽水机等提水设施,及时帮助农户蓄水,以保证生产用水。

(二)鱼类养殖多样发展。

根据永和村的地形特点,针对抗浪鱼池建设应采取阶梯式鱼池的设计,按此设计,可以满足多鱼种的养殖,在发展抗浪鱼养殖的同时,也可发展当地鱼种如鲤鱼、草鱼等大鱼的养殖,丰富鱼类养殖的内容,为下一步多种鱼类养殖的可行性做初步试验,并防止产业单一化。

(三)苗木种植多措并举,力促更快发展。

1、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参与意识。

根据永和村地形特征积极探索引进适合当地种植的经济苗木,多种苗木配合种植,缩短苗木产生经济效益的周期,使群众能够切实看到苗木种植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带动群众种植。

2、合理利用优势,促进发展。

依靠永和村丰富的水资源优势,继续鼓励扩大我村苗木种植规模,并以现有产区为基础,在横向和纵向上延伸、拓展、辐射,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到苗木生产中。

3、村级组织应积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助力发展。

村委会及村、组党组织应积极发挥桥梁作用,积极向上级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的争取技术、资金支持;加强对全村苗木生产的专业技术培训及指导,不断提高苗木生产者的专业技术知识,使其能够更好的从事苗木生产。

20**年4月5日及4月9日,根据正办通[20**]39号文件要求,回了两次爱人的家乡——XX县小雅镇,走访了小雅镇东山村金竹组村民杨光礼等农户,并对小雅镇东山村金竹组的气候、土壤、环境、水源等自然生产条件进行了考察,并召开了部分村民参加的座谈会,在会上广泛征求了群众的意见,对小雅镇东山村金竹组发展核桃产业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现将我对小雅镇东山村金竹组发展核桃产业情况、市场前景、以及今后如何做强做大核桃产业方面形成的专题调研报告报县委、政府作决策参考。

一、核桃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及产业发展优势

核桃是深受市场青睐、人民喜食的优良干果、油料树种;它既优化生态,又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核桃种植具有投资小,见效快,销路好,效益高,易管理,多代受益等特点,也是丘陵、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条好门路。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核桃需求量日益增大;加快核桃种植和开发,对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县委、县政府及扶贫、林业部门高度重视核桃基地建设,把核桃基地建设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大事来抓,林业部门在核桃产业发展中,坚持“规模化栽植、集约化经营”,严把种苗关,严把穗条质量关,按照群众投入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的支持等,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扶持我县核桃产业健康发展。

(一)我县种植核桃的自然条件优越。

核桃属于喜温、喜光、深根性树种,适宜生长的条件是:

年平均温度9度--16度,全年日照时数在2000小时以上,无霜期210天以上,要求土层深厚(大约1米)、疏松、排水良好。

我县境内山区面积大,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4.2℃,昼夜温差大,年均日照时数2000~2600小时,无霜期217天,年平均降雨量600—700毫米,有利于核桃生长和提高果实质量。

(二)我县种植核桃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县大面积坡耕地缺少灌溉条件,种植农作物产量低,不少地方属于“望天收”,经济效益较差,而在这些地类上种植核桃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种植农作物,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能有效带动农民增加收入。

同时,我县非基本农田坡耕地大部分属于水土流失严重、亟需治理的区域,还有很多适宜种植核桃的宜林荒山荒地。

我们充分利用此类土地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既可以增加地被覆盖,减缓水土流失,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又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三)群众种植核桃收益好、积极性高。

核桃栽植三年挂果,五年进入丰产期,平均亩产核桃200斤,按照目前15元/斤计算,亩产收入在3000元左右,远高于种植一般农作物。

近两年,核桃销售的形式很好,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二、核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调研中发现,我县核桃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核桃面临品种更新和改造。

在我县现有的核桃种植面积,70%的面积是借助退耕还林政策发展起来的,实行一家一户经营管理模式,真正成规模的大户所占比例很低。

由于每户栽植面积小,前期没有经济效益,而且还需要一定的管理投入,不少农户栽植后管理粗放,任其生长,有的还套种了玉米等高杆作物,导致核桃树势衰弱,病虫害严重,产量低而品质差;近年来,我县逐步引进了“漾鼻大炮”等一批优良品种,但由于核桃嫁接技术难度大,成活率偏低,推广范围有限。

(二)核桃产业化水平不高。

长期以来,由于干果的生长周期长、结果晚等原因,许多地方在经济林发展上,存在重水果、轻干果的现象。

种植核桃3年见果、5年才能形成经济产量,广大干群仅把核桃作为一个普通经济树种来对待,没有形成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的产业意识,在核桃发展上,随意性强,导致我县核桃产业始终难以做大做强。

同时,因为没有专业核桃种植合作社或协会,致使核桃栽培技术落后,长期处于粗放型管理,核桃销售市场混乱,导致农民无法得到最高经济效益。

(三)政策和资金投入有限。

资金投入有限,技术力量薄弱。

我县核桃发展长期缺乏政策扶持和专项资金投入,近年来的发展主要依托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其投入十分有限,不能够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同时,由于资金缺乏,新品种推广力度小,技术培训跟不上,长期以来缺乏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懂核桃生产的专家能手,严重制约了我县核桃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核桃育苗问题突出。

一是成品嫁接苗木缺口大。

二是政府投资偏少。

核桃育苗是一项投资较大的产业,亩均投资都在8000元左右,且技术含量高,风险较大,相对这么高的投入来说,政府补助资金偏少。

三是育苗基地比较分散。

四是技术力量不足。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核桃基地建设,释放核桃产业生产力。

做好新旧核桃基地的衔接,对原有核桃种植面积进行有效地统计及管理,对低质低效林进行改培,更换优质品种,进行抚育和复壮,在面积不变的基础上提高核桃产量和质量,充分释放原有核桃基地的生产力。

(二)在坡耕地进行种植结构调整,需要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发展核桃产业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

目前推广的核桃新品种,要求有深厚的土层。

各地的生产实践表明:

土层厚度达到0.5米以上,是保障核桃正常生长和丰产的一项基本条件。

若土层较薄,核桃前期生长尚可,但后期树势衰弱很快,产量难以保障。

因此,我县在规划发展核桃时,必须立足于我县土地现状,将土层深厚的宜林荒山和坡耕地作为重点区域。

但坡耕地不是林业用地,进行种植结构调整,需要国土、农业等部门支持。

(三)树立品牌意识,培育龙头企业,推动核桃产业化进程。

培育龙头加工企业。

核桃进入盛果期后,每年核桃干果总产量将达到200万斤以上。

除部分用于直接食用外,绝大部分需进行深加工。

因此,我县必须引入或建立龙头加工企业以解决核桃销路。

建立专业协会。

通过大户牵头、自愿组合、滚动发展的方式,组建专业协会。

由协会为平台建立络组织,提供咨询和服务,组织经常性的技术培训、组织申请品牌保护以及开展营销活动等,形成通畅的技术培训和核桃销售渠道。

优化发展模式。

核桃产业化发展可采取两种模式:

一是通过土地流转,鼓励大户承包,实现规模化发展;二是采取专业合作社模式,分户种植,集体经营。

通过走访群众,群众普遍认为实现规模化发展和集约化经营是我县核桃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采取每家每户分散经营,往往导致后期疏于管理,产量低。

形成产业链。

在抓好核桃产业基地建设的同时,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手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提高核桃干果深加工能力,挖掘核桃的潜在经济效益,不断拉长核桃生产的产业链条,逐步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一是依靠现代化生物技术,大力发展绿色保健食品,如利用核桃油中的亚油酸制造具有保健和医疗功能的轭亚油酸胶囊和利用核桃蛋白生产营养保健价值更高的蛋白肽等。

二是开发核桃花粉、核桃青皮、核桃壳的综合利用项目。

三是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和林下种植产业,拉长产业链条。

(四)加大核桃生产技术培训力度,建立优质核桃种苗基地。

做好核桃育苗。

在核桃苗木准备上,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苗木和接穗问题,要坚持本地就近育苗为主的原则,通过严把种源质量关,确保核桃造林质量和后期经济效益。

一是要扩大核桃育苗面积。

二是要规范化建设良种采穗圃,以适宜我县生长的品种为主。

建立示范基地。

在全县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示范基地,每个示范基地连片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将示范基地纳入市级重点工程,给予重点扶持。

开展技术服务。

核桃产业大发展需要有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需要有大批的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指导农民科学种植、科学管理、科学防治病虫害,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加强技术培训,我县应分层次建立县、乡二级技术培训和服务络,工作重点放在乡镇一级。

麦后移栽荏是该市在荏籽生产实践中探索出的一项高效栽培技术。

为了及时总结生产经验,推广麦后移栽荏技术,扩大荏的生产面积,增加农民收入,9月下旬,该局组织市、县(区)农技中心对西峰、庆城、镇原、XX县、正宁、合水六县(区)40多个乡镇130个村组的麦后移栽荏生产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生产现状

荏又称紫苏,属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分为紫苏、白苏、褐苏、灰苏等,生育期150天左右,需积温2200℃,千粒重10~15克,籽粒含油率47~50%,出油率40~43%,正常年份亩产一般在75~85公斤,最高可达到147公斤。

荏籽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有除疾降气、止咳定喘、润心肺、治胸闷气逆、通便的功能。

荏叶可食用,能清心开胃,增进食欲,常食有保健作用。

荏喜湿润,后期耐干旱,耐瘠薄,抗病虫害,适于各种土壤栽培,以中性偏酸、中等肥力土壤最为适宜。

荏种子在地温5℃以上时即可萌发,适宜的发芽温度18~23℃,苗期可耐1~2℃的低温,开花期适宜温度是22~28℃,相对湿度75%~80%。

该市的自然条件完全适合荏的生产。

荏是该市传统的油料作物,不仅产量高、效益好,而且还是一种很好的倒茬作物,近几年在该市生产发展很快,面积逐年扩大,每年种植面积在20万亩左右,主要分布在该市正宁、XX县、合水、西峰及镇原南部。

荏在该市的种植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大田直播。

即在每年4月下旬播种,10月上旬收获。

二是麦后移栽。

即在麦收前30~40天做畦播种育苗,或用小拱棚阳畦育苗,小麦收获后贴茬(不进行耕地或灭茬)移栽,也可翻地后移栽。

目前主要以麦后移栽为主。

2019年,该市把麦后移栽荏作为提高耕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点技术进行推广。

年初,市农牧局制订了《麦后移栽荏工作安排意见》,与正宁、XX县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纳入全年农业生产重点工作,市农技中心根据《安排意见》制订了《麦后移栽荏技术方案》,同时,抽调技术人员下乡蹲点,从育苗、移栽到收获进行全程指导服务,及时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各县区因地制宜,加强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引导农民扩大种植。

全市种植荏25.73万亩,其中麦后移栽20.68万亩(XX县5.37万亩、XX县2.61万亩、XX县5.04万亩、XX县1.3万亩、XX县6万亩、XX区0.36万亩),占荏播种总面积的80.4%。

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XX县春荣、早胜、盘克等塬面和湘乐川;XX县吉岘、西华池、段集、肖咀、何家畔等乡镇;XX县赤城、熊家庙、白马、驿马、桐川、三十铺、玄马等乡镇;XX县的川道和南部塬区;XX县、XX区各乡镇均有种植。

今年,由于雨水充沛、气温适宜,麦后移栽荏的产量略高于往年,亩均产量在90公斤左右,按荏籽市场价格元/公斤,预计亩均收入1080元,加上前茬小麦的收入(以亩产300公斤、每公斤1.4元的价格计算,收入为420元),两茬总收入为1500元,除去生产成本320元,亩纯收入约在70元左右,经济效益较单作玉米、小麦、大豆等高出2倍以上。

XX县湘乐镇樊湾农民杨进平今年麦后移栽荏亩,收入1.24万元。

XX县西坡乡高宏村农民何新社麦后移栽荏6亩,亩产116公斤、总产696公斤,总收入达到8352元。

据测算,今年全市麦后移栽荏的总产约为186吨,产值约为2.23亿元,农民人均增收90元以上,经济效益明显。

二、麦后移栽荏技术特点

通过调查总结,我们认为麦后移栽荏技术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投资少,见效快。

荏耐瘠薄,肥料需求量不大,而且病虫害较少,几乎不用农药,且种子用量少,亩均投入不超过100元,但经济效益可观,按正常年份亩产80公斤计算,收入在960元左右,即使是比较瘠薄的地块,亩产也在40公斤以上,收入约在500元左右,而且省时、省工,从种到收只有90天左右时间,见效比较快。

同时,有效利用了麦收后的“夏闲期”,对其他作物种植没有影响,从育苗到移栽、收获,每亩仅需要一个劳力,劳动强度远低于种植其它作物。

二是充分利用了光、热、水资源。

该市春旱严重,春播荏出苗差,产量低而不稳。

而麦后移栽荏采用育苗移栽。

麦后移栽荏技术的推广应用,顺应了自然规律,充分利用了7、8、9三个月光、热、水资源,有效克服春播荏因旱造成出苗困难、减产减收等问题,实现了荏的高产稳产。

三是提高了土地产出率。

麦后移栽荏充分利用了麦收后到下茬作物播种前的空档时间生产,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复种指数。

以“冬小麦-移栽荏-冬小麦”轮作制度为例,从上年9月份播种冬小麦到翌年6月收获,历时9个月,麦收后移栽荏,大田生长仅需3个月,9月底收获后再播种冬小麦,到下年6月收获,在两年的生产周期内,耕地没有闲置过,土地利用率达到了100%,土地产出率显著提高。

四是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

按照该市传统的耕作方法,麦收后大部分耕地闲置,此时正值降雨集中时段,极易造成水分及土壤养分流失,麦后移栽荏多在免耕地块贴茬栽培,不但增加了地面作物覆盖时间,而且荏的根系能够固定土壤,降低雨水侵蚀程度,有效防止了水土及土壤养分流失。

因此,麦后移栽荏技术成熟,适应性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适宜在该市荏的生产中大面积推广。

三、推广麦后移栽荏技术的几点启示

总结该市近年推广麦后移栽荏技术的生产实践,可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推广麦后移栽荏技术,是遵循自然规律,发展顺应型农业的有益尝试。

该市7、8、9三个月光、热、水资源最为丰富,但这时大量麦田反而处在“夏闲期”。

麦后移栽荏技术的推广应用充分利用了7、8、9三个月的光、热、水资源,解决了因干旱造成的春季直播荏出苗困难、减产减收的问题,提高了生产水平和效益。

因此,该市调整种植结构必须立足当地自然特点,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布局,发展适生高效作物。

就全市而言,XX县、华池及镇原、庆城北部干旱区应大幅缩减冬小麦种植面积,重点发展全膜玉米、马铃薯、豆类、小杂粮等抗旱耐瘠薄作物和紫花苜蓿种植;南部正宁、XX县、合水、西峰应重点发展冬小麦、冬油菜、荏、苹果等高效作物,从而实现自然资源的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是推广麦后移栽荏技术,是扩大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麦后移栽荏,是利用小麦收获后到小麦播种前的空挡进行生产,使大量“夏闲地”得到了充分利用,而且麦后移栽荏投入少,移栽种植操作简便,相对其他农作物省时省工,见效快,且经济效益显著。

同时实现了麦田的轮作倒茬,有利于下茬作物生长。

因此,该市必须按照自然禀赋特点,充分利用“麦闲地”和丰富的光、热、水资源扩大复种,大幅度提高复种指数,并有效化解粮经争地、粮油争地、粮果争地的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耕地产出率。

三是推广麦后移栽荏技术,是促进油料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麦后移栽荏技术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粮油争地的矛盾,增加了油料播种面积,提高了油料总产量,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因此,在发展油料生产中,要在稳步扩大冬油菜种植面积的同时,大力推广麦后移栽荏技术,加大扶持引导,扩大生产面积,努力提高生产水平,加大产业开发力度,增加农民收入。

四、麦后移栽荏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化程度低,发展规模小。

目前该市麦后移栽荏仍以零星分散种植为主,由于生产育苗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化生产滞后,全市麦后移栽荏的面积仅占小麦种植面积的10%左右,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

(二)新优品种少,产量水平低。

在品种选用上仍以当地农家品种为主,主要有乌苏、白苏、南韩、灰苏、苏丽娜、正宁褐色荏籽及942.94等。

由于这些品种种植年限过长,大多数严重退化,杂株率高,整齐度、千粒重下降,病害严重,导致产量低而不稳。

(三)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低。

麦后移栽荏在生产过程中,移栽定植和收割脱粒两环节的时效性较强,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目前生产中全部通过人工作业,效率低,影响了移栽效果和规模化发展。

(四)加工能力弱,产业链条短。

目前,该市的荏籽加工以小作坊居多,加工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出油率低,成品油质量差。

荏籽加工龙头企业少,产后加工、贮藏、包装等环节薄弱,对荏籽保健药用功能的深度研发不够,大多以原料产品和初级产品形式出售,生产效益较低。

五、几点建议

(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市、县都要结合开展油料高产示范创建活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麦后移栽荏生产,分区域分品种建立高标准、有规模的集中育苗基地和高标准生产基地,提高综合生产水平。

同时,要立足实际,总结经验,研究制定适合当地生产的栽培技术规程,科学指导生产。

(二)加快新品种引进与技术创新步伐。

建议省市列支科技专项,扶持开展荏籽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选育适合本地生产的高产、优质荏籽新品种,提高荏的产量和效益。

(三)加大对集中育苗、机械化作业的扶持力度。

建议省、市把麦后移栽荏技术推广作为该市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重点扶

持集约化订单育苗,解决移栽用苗问题。

同时,要加快荏移栽机具研发,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降低农民劳动生产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四)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步伐。

要从政策和资金上加大支持,引导和扶持荏籽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订单种植,扩大生产基地。

积极建办荏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荏籽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效益。

同时,加大荏杆、荏油、荏叶研发力度,开发附加值高的香料、化妆品、保健品等系列产品,促进荏产业的精深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