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古文二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43826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古文二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古文二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古文二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古文二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古文二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古文二则.docx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古文二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古文二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古文二则.docx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古文二则

第21课古文二则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能准确的朗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理解翻译课文

3.能够评价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说你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的最清正廉洁的事和人。

(学生自由发言)那么今天我们去看看古人的清正廉洁吧!

二.文学知识积累

(一)走近作者

范晔(398-445),字尉宗,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

撰有被后人称之为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

《后汉书》继承了《史记》、《汉书》的纪传体例,叙事简明而周详,记事有重点而不遗漏。

(二)概述背景

杨震(?

-124),中国东汉大臣。

字伯起。

因其贤明而不断升迁,由荆州刺史,到东莱太守,赴任途中其下属欲贿赂他,而他却以“四知”拒绝。

(三)了解常识

称谓避讳,是指对于帝王和尊长不能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不能直写其名的一种避讳。

避讳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

避讳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公讳,即国家强令臣民所作的避讳,如避本朝皇帝名、孔子之名等;而是私讳,乃是文人大夫对其长辈之名所作的避讳。

……

本文中“茂才”即秀才,是为了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

一、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完成下列习题

(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大将军邓骘(zhì)闻其贤而辟之(bì)

后转涿郡太守(zhuō)以此遗之(wèi)

(2)理解词义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征召)

举茂才(推举,选拔)

(3)古今异义

四迁荆州刺史(古义是晋升或调动官职;今义是迁移,移动)

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古义是赠送;今义是丢失,漏掉)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古义是廉洁守正;今义是纯洁,没有污点)

(4)一词多义

后转涿郡太守(调动(官职))

星河欲转千帆舞(流转)

道经昌邑(路途)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县令)

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让)

(5)文言虚词

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介词,给、替)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动词,作)

(6)把握节奏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B、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C、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D、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

(7)理解句意(答案见教参翻译)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

(1)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译文:

(2)性公廉,不受私谒。

译文:

3.翻译接龙

让学生按照座位顺序进行翻译接龙的活动,遇到翻译不对的可以举手抢着纠正,最后评选出最优秀的给予表扬

二、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探究一理清思路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写的两件事,理清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后转诼郡太守”):

杨震拒不收金

第二层(“性公廉”到结尾):

杨震拒绝“故旧长者”提出的“为开产业”

探究二分析形象

2.从文中所写的两件事,所用的主要描写方法是什么?

可看出杨震是个什么样的人?

语言描写;清真廉洁,严于律己

探究三品味语谰言

3.联系上下文,品析下面句子在表现人物上的作用

(1)震曰: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杨震能义正词严,拒不接受贿赂,足见其清真廉洁。

(正面描写)

(2)密愧而出

杨震在拒收贿赂的同时,还用他的行动批评教育了行贿者。

(侧面描写)

探究四领悟意义

4.“杨震拒金”的故事有何现实意义?

(腐败之风,古已有之,反腐败斗争任重道远;在现在社会,我们需要更多像杨震这样的廉洁的官员;我们实行反腐倡廉,许多干部应向杨震学习,做一个两袖清风、受群众欢迎的干部。

三、课堂小结

1.概括主旨:

《四知》通过叙述“杨震拒金”的故事,表现了身居高官的杨震廉洁自律,坚决拒贿的高尚品格。

2.形象鲜明:

简练页传神的人物语言,掷地有声,将人物刻画的有血有肉。

对比和衬托手法的运用,有力地表现出杨震的清官形象,为后人所敬仰。

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晋升或调动官职)

(2)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过去,以前)

(3)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怀里揣着)

(4)以此遗之(给予,赠送)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见教参书)

(1)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译文:

(2)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文:

3.王密“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课文并未交待他这样做的原因,你想他会无缘无故给杨震送礼吗?

为什么?

不会,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要从上司那里得到更多的好处。

4.(杨震)曰: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请说明理由:

同意,一个人的名誉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一笔谁也拿不走的最大的精神财富,比其他任何物质的东西都贵重。

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十斤以遗震,震曰: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

“暮夜无知者。

”震曰: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

后转汲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征召)

B、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迁徙)

C、故所兴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做,担任)

D、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拿、用)

(2)翻译下列句子(见教参)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

译文:

(3)从刻画杨震这个人物来说,文章第一句话属于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杨震的贤明

(4)“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

”这句话突出了杨震的什么品质?

答:

6.(生活语文)你知道“清官”还称什么吗?

请你举出两个古代的“清白吏”

清官史书多称之循吏、良吏、廉吏。

唐代的清官要数戴叔伦。

明代最著名清官是海瑞。

于成龙在清代号称清官,老百姓都叫于成龙为“于青菜”。

雍正年间知府程如丝被蔡珽誉为“四川第一清官”之美名。

清真廉洁

杨震拒金(正面描写)

将军荐才(侧面描写)

板书设计

严于律己

长者被拒(正面描写)

四知

子孙清苦(侧面描写)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你觉得什么样的才算有私心?

二.文学常识简介

(一)概述背景

第五伦,以迁徙次序为姓,字伯鱼,东汉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东汉初,被京兆尹阎兴召为主簿,后任铸钱掾,领长安市,百姓悦服。

章帝初,代牟融为司空,奏请削弱马、窦等外戚权势。

第五伦奉公尽节,任官以贞洁著称。

(二)了解文体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

继承了《史记》、《汉书》的纪传体例,风格趋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

且收录了大量的东汉的散文、辞赋、诗歌,学者们誉之为兼有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完成下列习题

(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吏人奏记及便宜者(biàn)性质悫(què)

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xǐng)然少蕴藉(jiè)

(2)理解词义

言事无所依违(迟疑,模棱两可)

时人方之前朝贡禹(比拟,比作)

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整夜)

(3)古今异义

吏人奏记及便宜者(古义是对国家有利的事;今义是价格不高)性质悫,少文采(古义是性情质朴;今义:

事物的特征)

然少蕴藉,不修威仪(古义是宽和,宽容;今义是含蓄而不显露)

每三公有所选举(古义是选拔举用贤能;今义是用举手等方式选出代表)

(4)一语多义

谒见(拜见)

亦以此见轻(被)

不修威仪(整饰)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

伦奉公尽节(竭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施展)

(5)文言虚词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连词,表承接,就)

密愧而出(连词,表修饰,地)

而一终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可是)

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连词,来)

以此遗之(介词,把)

在位以贞白称(连词,因为)

当之郡(动词,到,去)

以此遗之(代词,他们,子孙)

时人方之前朝贡禹(代词,他,指第五伦)

(6)把握节奏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吏人奏记/及便宜者

B、在位以/贞白称

C、每/三公斤有所选举

D、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7)理解句意(答案见教参)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

(1)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

译文:

(2)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译文:

3.指定学生翻译全文。

其他学生注意看是否有不同意见,及时做好记录,该学生翻译完毕后开始探讨存在的疑问。

二、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探究一理清思路

1.阅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亦以此见轻”)写第五伦的奉公无私

第二层(“或问伦曰”到结尾):

写第五伦自我解剖其有私

探究二分析形象

2.这些事突出了第五伦怎样的精神品质?

奉公尽节,反躬自省

探究三领悟题目

3.文章在表现第五伦无私心,可文题为“私心”。

这是否矛盾?

为什么?

[不矛盾。

因为本文意在通过第五伦坦言承认自己有私心,而这私心又是人之常情,通过他自认为的有私来突出他的真无私,这样更有说服力、感染力。

(意思对即可)]

三、课堂小结

1.概括主旨:

《私心》通过第五伦从内心深处进行挖掘,坦然承认自己也有私心的故事,表现了第五伦的无私奉公,自觉修身揭私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仍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2.过渡自然:

在叙事的过程中运用恰当的过渡句,将两件事自然衔接起来。

中考链接

1.辨析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诸子或时谏止(有人)

或问伦曰(有人)

退而安寝(回来)

是进亦忧,退亦忧(退隐,不在朝廷做官)

而亦终不用也(任用)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使用)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见教参)

(1)然烽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

译文:

(2)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译文:

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

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之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

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

或问伦曰:

“公有私乎?

”对曰:

“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

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1)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言事无所依违(迟疑,模棱两可)

B、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价格不高)

C、然少蕴藉(宽和,宽容)

D、每三公有所选举(选拔举用贤能)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的是(A)

A、辄叱遣之,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B、其无私若此,其如土石何

C、退而安寝,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D、亦以此见轻,至夜怀金十斤以遗

(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第五伦说话办事从来都遵规守法,劝阻他的人每次都遭到他斥责并被撵走。

B、第五伦尽管受人们尊敬和佩戴。

可他对处事缺少宽容和变通,也没有威严的仪表举止,因此也被一些人看不起。

C、第五伦向他人言及“心不能忘”的心理及“退而安寝”、“竟夕不眠”的情形是为了说明自己连这些人之常情都可以摒弃。

D、文章写第五伦被别人看轻,更突出了他的可敬,写第五伦的“私心”,更显示出他的“无私”,为我们展示了古代一个真实的奉公守节官员的形象。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见教参)

①或问伦曰:

“公有私乎?

译文:

②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译文:

(5)你怎样看待第五伦的“私心”?

辄斥诸子

答:

这样的私心是人之常情,这说明了他严于自律,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符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

正面描写

无私

板书设计

奏记便宜并封上

奉公尽节

反躬自省

不能忘故人

私心

反面衬托

有私

子有病,不能省视竟夕不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