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电脑继电器检验标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40257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板电脑继电器检验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平板电脑继电器检验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平板电脑继电器检验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平板电脑继电器检验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平板电脑继电器检验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板电脑继电器检验标准.docx

《平板电脑继电器检验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板电脑继电器检验标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板电脑继电器检验标准.docx

平板电脑继电器检验标准

平板电脑继电器检验标准

1.目的

建立继电器材料的来料检验依据,确保来料品质符合我司工艺及客户要求。

2.范围

仅适用于本公司继电器来料检验。

3.抽样标准

依据GB/T2828.1-2003正常检验一次抽样方案II级水平,其它根据抽样标准书执行。

严重缺陷(CR)AQL=0;主要缺陷(Maj)AQL=0.65;次要缺陷(Min)AQL=1.5。

3.1致命缺陷:

(Critical)危及人生安全,易招致不安全因素的项目以及导致其基本功能失效的项目。

3.2严重缺陷:

(Major)不会危及人生安全,但可能导致功能失误或降低原有使用功能的项目。

3.3次要缺陷:

(Minor)单位产品的一般性质量特征不符合规定或单位产品的质量特性轻微不符合规定,对产品的使用性能没有影响或只有轻微影响的项目。

4.检验/测试环境:

室内温度:

25±10℃;

相对湿度:

60%(+15%,-10%)

距离:

人眼与产品表面的距离为300—350mm。

或灯光垂直产品距离1米,使用40W日光灯

时间:

检测量面和其它不超过8s;每件检查总时间不超过30s(除首件)。

光照亮度:

300~700Lux;

目视条件:

正常视力,1.0以上;(每个表面来回观看5秒)

目视位置:

产品放置检验者正前面的30cm距离处,检验者于产品成水平垂直±30°

5、试验条件和要求注意事项

5.1交、直流试验电源质量和接线方式等要求参照《继电继电器及电网安全自动继电器检验规程》有关规定执行。

5.2试验前应检查屏柜及继电器接线端子是否有螺丝松动。

5.3使用的试验仪器必须与屏柜可靠接地。

5.4为保证检验质量,对所有特性试验中的每一点,应重复试验三次,其中每次试验的数据与整定值的误差要求<5%,继电器逻辑符合设计要求。

6、试验前的准备

6.1在现场进行检验工作前,应认真了解被检验继电器的一次设备情况及其相邻的一、二次设备情况,与运行设备关联部分的详细情况,据此制定在检验工作全过程中确保系统安全运行的技术措施。

6.2应具备与实际状况一致的图纸、上次检验的记录、最新定值通知单、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合格的仪器仪表、备品备件、工具和连接导线等。

6.3.对继电器的整定试验,应按有关继电继电器部门提供的定值通知单进行。

工作负责人应熟知定值通知单的内容,核对所给的定值是否齐全,所使用的电流、电压试验仪器是否与现场实际情况相符合。

6.4.继电继电器检验人员在运行设备上进行检验工作时,必须事先取得运行人员的同意,遵照电业安全工作相关规定履行工作许可手续,并在运行人员将继电器的所有出口连片断开之后,才能进行检验工作。

7.回路检验

7.1在被继电器设备的控制器与其他设备的回路完全断开后方可进行。

7.2二次回路检查。

7.3检查二次回路接线的正确性及端子排引线螺钉压接的可靠性。

8.二次回路绝缘检查

8.1新安装和定检时,对全部继电器接线回路用1000伏摇表测定绝缘电阻,其数值应不小于1兆欧。

8.2继电器经过解体检修后应用1000伏摇表测定绝缘电阻:

(1)全部端子对金属底座和电磁铁的绝缘。

(2)各线圈对接点,各线圈间,各接点间的绝缘。

各线圈间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0兆欧,其他的测量值均应不小于50兆欧。

8.3具有电流、电压线圈的中间继电器在定检中应测定线圈间的绝缘电阻。

8.4耐压试验

新安装和继电器经过解体检修后应进行耐压试验。

继电器的导体对金属底座部分,应能耐受交流50Hz,电压1000伏,历时1分钟的耐压试验。

允许用2500伏摇表测定绝缘电阻来代替交流耐压试验。

所测绝缘电阻应不小于20兆欧。

8.5进行绝缘电阻测定或耐压试验时,必须注意将不能承受高电压的元件如电容、整流元件等从回路中断开或将这些元件短路。

9.外观检查

9.1继电器取下外壳之前应检查:

1.清扫继电器外壳上的灰尘。

2.外壳及玻璃是否完整,嵌接是否良好。

3.外壳与底座间接合是否牢固紧密。

防尘密封是否良好。

安装是否端正。

4.继电器端子接线是否牢固可靠。

9.2内部和机械部分的检查

1.清除继电器内部的灰尘和油泥。

应特别检查圆盘与电磁铁、永久磁铁间,圆筒和磁极间是否清洁。

2.检查各零件的完好性。

各部螺丝是否拧紧牢固。

焊接是否牢固可靠,点焊者应重新锡焊。

3.检查整定旋钮、把手能否可靠地固定在整定位置。

整定板的螺丝插头接触是否良好可靠。

4.检查弹簧有无变形,各层间距离是否均匀。

5.检查接点的固定和清洁情况,有无折伤或烧损。

两触头应中心相对。

常开接点闭合时要有足够的压力,即接触后有明显的共同行程。

常闭接点接触是否紧密可靠、且有足够的压力。

6.清洁和修理接点时禁止使用砂纸,锉或其他粗糙材料修理。

接点上的尘埃、受熏处可用小木条将接点擦干净。

亦可用丙酮或四氯化碳液体擦洗。

烧焦处应用细油石修理,最后用麂皮或软布抹净。

7.继电器的轴和轴承除特殊要求外,禁止注任何润滑油。

9.3重复检查

继电器经检验和调整后,应重复检查拆动过的元件是否恢复,衬垫小物是否清除,整定端子、把手位置是否与定值相符,检验项目是否齐全。

如继电器需运往别处,应将可动系统固定住。

继电器加盖后应再通电(结合相互动作检验)检验继电器动作情况,信号牌动作和复归是否正确灵活。

10、各类继电器的机械部分检查

10.1.DL、DJ型电流继电器

10.1.1转轴的活动范围为0.2~0.3mm,横向活动范围为0.1~0.23mm。

10.1.2Z型舌片活动范围约为7°左右,舌片在静止和运动过程中应不与磁极相碰,有不小于0.5mm的间隙,同时上下间隙应尽量相同,舌片上下端部弯曲的程度亦应相同。

10.1.3检查弹簧的平面应与转轴严格垂直,新安装时检查弹簧的起始拉角,即弹簧松弛时,把手的位置与刻度盘起始位置间的夹角为25°~35°。

10.1.4动、静接点间距离为1.5~2.5mm,两静接点片的倾斜度应一致并位于同一平面上。

继电器动作时,桥形接点在据静接点首端不小于1mm处开始接触,然后在其上滑行1~2mm应特别注意桥形接点在舌片动作至最大位置时,不应超出静接点工作面卡住而不返回。

对带切换接点的继电器,在动作过程中,桥形动接点在围绕其本身转轴旋转时,与上下静接点应有适当的安全距离,当动接点在中间位置,对上下静接点的距离不少于1mm,当动接点与下接点压接后,其与上接点的距离应大与3mm。

10.1.5当继电器线圈无电流时,静接点防振片与静接点刚能解除,或有不大于0.3mm的间隙。

10.1.6DD-11型接地继电器舌片活动范围为8~9°,舌片动作后与磁极平面紧密相接触。

10.2.DS型时间继电器

10.2.1衔铁上的弯板在固定坐槽中滑动应无显著摩擦。

当用手按下衔铁时,瞬间常闭接点应断开,瞬时常开接点应闭合。

带有串联附加电阻的时间继电器应特别检查瞬时常闭接点,必须保证衔铁按到底时,常闭接点才能断开。

10.2.2当拧松扇型板上端子螺丝时,扇型板及静接点应围绕刻度板灵活转动。

10.2.3检查接点固定在钟表机构的轴上是否牢固。

动接点桥上的银接点与刻度盘上的商标位置相差不得超过±5°,按下衔铁时,动接点应在据静接点首端约1/3处开始同时接触并在其上滑行到1/2处停止。

延时滑动接点在滑动过程中,应保证接点接触可靠。

释放后,动接点应能迅速返回。

10.2.4钟表机构的检查

按下衔铁时,钟表机构开始走动直至终止位置的整个动作过程中均匀走动,不准有忽快忽慢,时走时停,跳动或中途卡住现象。

否则,应在实验室进行钟表机构的解体检查。

新安装时,延时静接点应放在最大刻度处进行钟表几口的检查。

10.3.中间继电器及同类元件

10.3.1继电器在动作状态,衔铁与铁心端部之间有适当的间隙。

10.3.2接点应在正位接触,同一接点片的两个分接点应同时接触和同时离开,接点接触后应有足够的压力和明显的共同行程。

切换接点在切换过程中应符合继电器使用上的要求。

10.3.3接点间距离应不小于下述数值:

ADZ、DZB、DZS型继电器;3mm

BZJI、ZJ2、YZJ型中间继电器;2mm

CZJ3型快速中间继电器;1mm

10.4.DX型信号继电器

10.4.1动接点轴的轴向活动范围应为0.2~0.3mm。

10.4.2衔铁动作后,信号牌应可靠落下,其挂钩位置应适当,不应振东而脱落。

11、各类继电器的检验项目及标准

对各种检验所必须进行的项目,在每项前标以下列标号:

验——新安装设备和继电器解体检修的验收检验。

全——定期全部检查。

11.1DL型电流继电器

11.1.1验全:

检验整定电的动作电流和返回电流。

a返回系数应满足下列数值:

电流继电器:

不小于0.8

由于过流继电器时:

不小于0.85

DL-13/1C型继电器不小于0.65

DD-11型继电器不小于0.5

b整定点动作值侧测量重复三次,每次测量值与定值误差不超过±3%。

c若运行中需要改变定值时,应做符合刻度的调整检验。

11.1.2验全:

检验接点工作可靠性。

接点带适当的负荷,以1.05倍和5倍动作直流,或运行中的最大短路电流进行冲击试验,检查接点工作的可靠性,接点应无振动,火花和鸟啄现象。

大电流冲击后复式定值,误差不超过±3%。

11.2DJ型电压继电器

11.2.1验全:

检验整定点的动作电压和返回电压,返回系数应满足下列数值:

过电压继电器:

不小于0.8

低电压继电器:

不大于1.25

整定值在60~75%额定电压时不大于1.15

整定值在75%额定电压时不大于1.1

作为强行励磁使用时不大于1.06

整定点动作值测量测量重复三次,每次测量值与定值误差不超过±3%。

11.3DS型时间继电器

11.3.1验全:

测定线圈电阻,其数值应不超过厂家规定的±10%。

定检时,仅测量直流电压220V中间继电器的电压线圈电阻。

11.3.2验全:

检验动作值,返回值和保持值。

a动作电压;40~70%额定值

跳闸出口中间继电器动作电压;50~65%额定值

动作电流;50~90%额定值

b返回电压(电流);不小于5%额定值

具有延时返回的中间继电器返回电压:

不小于2%额定值

c检验具有保持线圈继电器的保持值,并校核其线圈极性应与厂家所标极性相符。

保持电流不大于80%额定值

保持电压不大于65%额定值

d在现场检验中间继电器的动作值,返回值和保持值均应与在实际回路中串联和并联的电阻元件一起进行。

e如有几个继电器线圈互相串联,在新安装时,应检验全部回路在80%额定电压下,所有继电器均可靠动作。

f定检时80%额定电压下的相互动作检验可以代替单个继电器的检验,但每4~6联应进行一次单个继电器的检验。

11.3.3检验动作时间和返回时间:

a在额定电压下测定具有延时返回的中间继电器的返回时间。

对于正常通电的延时返回继电器应在热状态下测定其返回时间。

b对于瞬时返回时间要求严格的继电器,应在80%及100%额定电压时测定返回时间。

c在继电器继电器特殊需要的情况下,测定中间延时时间和快速中间继电器的动作时间和返回时间,测定用于切换回路的中间继电器有关接点的切换时间。

d上述所有时间的测量均应作三次,每次测量值均应符合继电器继电器使用三多要求和厂家的规定数值。

11.3.4带实际负荷检验接点工作可靠性。

应结合继电器继电器相互动作检验来进行检查。

11.4DX型信号继电器

验全:

检验动作值。

a电流信号继电器的动作电流70~90%额定值。

电压信号继电器的动作电压50~70%额定值

b在现场检验时,电流信号继电器亦可和其串联的中间继电器一起通电压检验,此时信号继电器的动作电压应不大于65%额定电压。

c定检时,80%额定电压下的相互动作检验可以代替单个信号继电器动作值的检验。

12、各类继电器的整定及检验

12.1DL型继电器和DJ型电压继电器

12.1.1用途

DL型电流继电器-用于反应电机,变压器及线路的过负荷和短路的继电器继电器继电器。

DJ型电压继电器-用于反应有关电机,变压器及线路的电压升高或降低的继电继电器继电器。

12.1.2继电器的动作原理

继电器是瞬时动作电磁型继电器,动作原理与电磁式仪表相似。

当电磁铁线圈中有电流通过时,舌片企图向电磁铁的磁极趋近,而弹簧却反抗舌片趋近磁极。

12.1.3继电器的动作数值及整定中的一些说明

DL型继电器的动作安匝数为50(最小定值时)和100(最大定值时),但DL-11/200型继电器的动作安匝数为100-200。

在线圈的任一接法时并联或串联,刻度盘的最大值为最小值的2倍,而其对应的电磁力矩则为4倍。

继电器的动作值可借改变弹簧的拉力来均匀调整,弹簧的起始拉角均匀25-35°。

利用连接片将继电器的线圈串连或并联,这样可使刻度盘的调整范围增至2倍,如再加上改变调整把手的位置,那么动作值的调整范围可变更4倍。

对电流继电器当线圈串连时,动作值较并联时小1/2;对电压继电器当线圈串连时,动作值较并联时大2倍。

继电器的舌片,由于是用细长而轻巧的钢片制成,在500安匝时即饱和,该值为最小定值时动作安匝的10倍,而其电磁力矩增至100倍,按继电器可动作系统电动力的稳定性和接点工作可靠性而言,不希望应用刻度盘的开始部分;同时又应机械力矩的数值很小,故即使继电器的机械状态变更不大。

例如渗入灰尘,接点弹片变形等均将使灵敏度发生显著的变化,以至可能引起继电器拒绝动作,因此建议整定在不小于全刻度盘的1/3处。

在继电器热稳定容许时,应使用规范较小的继电器,以使其定值能在刻度的右方。

对于经常接入电压的低电压继电器,为了减少继电器的振动以免迅速损坏,其定值应不小于全刻度盘的1/3。

DL-13/1C型电流继电器内附饱和互感器,因此动作电流虽为0.15-1A,但容许长时间通入电流为7A.

DD-11型接地继电器的构造基本上与DL型继电器相同。

但在电磁铁上、下两级上各多绕一个补偿线圈,它们串联后经电容器构成闭合回路。

由于采用及作用力矩较小的螺旋弹簧;以及补偿线圈回路的电容补偿了继电器线圈电抗的结果,使在磁回路上产生同一磁通所需之功率较少,故灵敏度高而损耗小,适用于小电流接地系统的接地继电器。

DD-11型接地继电器的舌片端部弯曲的形状为Z形而DL型继电器恰好为相反的Z形,舌片行程开始的d角较大,动作后d接近90°,因此返回系数较低。

12.1.3.1DL型继电器的技术数据。

继电器每个线圈参数:

ME0.64166±3匝

饱和互感器线圈参数

一次线圈:

ME——1.95

匝数28端子145匝

26端子72匝

24端子43匝

二次线圈:

ME――0.6445匝

12.1.3.2接点容量:

当电压不大于220V及电流不大于2安匝时,在时间长数不超过5*10-3S的直流有感负荷回路中,接点的遮断容量为50W,在交流回路中增至250W.

12.1.3.3动作时间:

当动作电流为定值的0.8倍时为0.15S。

12.1.3.4返回系数:

过电流及过电压继电器返回系数不小于0.8,低电压继电器返回系数不大于1.25,DL-13/1C型电流继电器返回系数不小于0.65。

12.1.3.5DD-11型接地继电器的技术数据。

a额定电流100MA。

b返回系数:

不小于0.5。

c在最小定值时的功率消耗不大于0.012W。

d在1.2倍整定值时,动作时间不大于0.3S,3倍整定电流时,动作时间不大于0.1S。

e当电压不大于250V及电流不大于0.5A时,在时间时间常数不超过5*10-3S的直流有感负荷回路中,接点的遮断容量为20W。

在交流回路中为100W。

f继电器动作电流的整定范围;

串连

并联

规范

整定范围(MA)

动作电流(MA)

阻抗(Ω)

动作电流(MA)

阻抗

阻抗角

DD-11/40

DD-11/50

DD-11/60

10-40

12.5-50

15-30

10-20

12.5-25

15-30

80

52

36

20-40

25-50

30-60

20

13

9

35°

g在动作电流下,接点应可靠闭合,产生的抖动不大于2次,1.75倍动作电流时,接点无抖动。

12.1.3.6绝缘强度;能耐受工频2000V交流电压历时1分钟的耐压试验。

DL-13/1C型继电器内互感器线圈之间,能够受工频1000V交流电压,历时1min的耐压试验。

12.1.4机械部分调整

12.1.4.1螺旋弹簧的调整

a弹簧的平面应与转轴严格垂直,若不能达到该要求时,可拧松弹簧里圈套箍和转轴间的固定螺丝,然后松动套箍至适当位置再将固定螺丝重新拧紧,或用镊子来调整弹簧。

b弹簧由起始位置转至刻度最大位置时,其层间不应彼此接触且应保持相同的间隙,如不相同时可将焊接弹簧外端的支杆用夹钳适当地弯曲以达到上述要求。

必要时可用镊子整理,适当地弯折弹簧最外一圈的终端。

12.1.4.2轴承及轴尖的检查

轴承及轴尖的检查仅在电气特性检验中发现缺陷而需要检查轴承及轴尖时进行之。

a将继电器至于一严格垂直的位置上,将刻度盘上把手移至左边的起始位置上,检查接点的动作情况,如继电器良好,则当把手由起始位置向左旋转约25°~35°时,继电器的弹簧应全部松弛;此时略将把手往复转动约3°~5°,即可能使动接点与静接点时而闭合或开放。

当用手缓慢地将把手向右侧移动,可动接点桥变更位置的速度也应均匀变化的,如发现太慢或太快均足以证明可动系统有障碍。

其原因通常可能是由于轴承和轴尖的污垢和损坏所致。

b检查前轴承时,可将固定轴承螺丝的制动螺丝拧松后,用螺丝刀将轴承螺丝拧出,检查后轴承时,应将固定铝制支架在电磁铁上面的奶牛库克螺丝拧下来,且断开底座上的接点连接端子,即可将可动系统支架全部取下,然后将后轴承的制动螺丝拧松,将后轴承螺丝拧出加以检查。

继电器装有带圆锥凹口的青铜轴承,检查轴承前,必须先用至今3-4mm的锥形小木条的尖端将轴承擦拭干净,然后用放大镜来检查,如发现轴承有裂口,偏心或用磨损等情况,应更换新的轴承。

c轴承经过检查后在放回原位前,应将可动系统从铝支架上取下以检查轴尖,为此将固定在轴承上的弹簧套箍的两个制动螺丝拧松,然后小心地将带有舌片与接点桥的转轴取出,并注意不可伤及静接点。

轴尖有小木条擦净后用放大镜检查,轴尖应为圆锥形,且圆锥角较轴承的凹口为小,使轴尖仅在轴承中一点转动,而不是贴紧在凹口的四周转动。

在用放大镜就放大镜检查时,应将轴尖磨光,汽油擦净并用软布擦干,有裂纹者宜更换之。

d轴承和轴尖检查后,应按下列顺序转回原位:

首先将弹簧套箍按放在转轴上,然后将可动系统及轴承装回原位,调整弹簧套箍的位置使弹簧的起始拉角为25°~35°。

12.1.5电气特性调整

12.1.5.1电气特性检验

继电器的电气特性按下图接线进行。

试验电源可用110V或200V的交流电源,电流波形的畸变,对电磁型继电器的工作转矩而无影响,箍电流值可用变阻器或自偶变压器和负荷互感器来调节。

检验所用的变阻器或分压器的大小由电源和被试继电器的要求来决定,当应能保证平滑的调整。

调整动作电流(电压)或返回电流(电压)时应平滑地按单方向变化,即按增加或减少的方向变化。

在检查动作值和返回值时,若舌片有中途停止或其它不正常情况,应检查轴承有无不良或污垢,接点位置是否调整合适,舌片有无与电磁铁相碰等现象。

继电器经过大电流冲击,冲击前后定值误差超过规定数值,则可能继电器可动部分固定和调整上有问题,或线圈内部有层间短路现象。

12.1.5.2返回系数的调整

若继电器的返回系数小于规定的值,则必须加以调整。

a返回系数过高,则继电器的剩余转矩减少,接点压力转弱,故提高返回系数时应保证接点可靠的接触,

b返回系数与下列因素有关;轴承的质量和清洁,轴承的光洁度和研磨的正确性,静接点的位置等机械部分因素;舌片端部与磁极间的间隙,舌片开始转动时舌片与磁极间的相对位置等电气部分因素。

机械部分因素可调整静接点片弹力,改变动接点位置,以及检查轴承和轴尖。

c舌片走纸位置时的端部与磁极间的间隙愈大,返回系数愈大反之则愈小,调整舌片终止位置的限制螺杆安装在电磁铁的右上方。

舌片起始位置离开磁极的距离愈大,返回系数愈小,因舌片愈磁通轴所夹的角增加时,继电器定做电流(电压)大为增加,而返回电流(电压)并不发生变化,反之如将舌片起始位置移近磁极下面,则返回系数增大,但此时将使刻度盘值改变,并使加与接点的压力减少,调整舌片起始位置的限制螺杆安装在电木架左上部,如遇必要可将可动系统连同支架一并卸下,小心地用平嘴钳将舌片端部稍微向内弯曲,放回原位置后,必须重复检验动作机返回系数。

12.1.5.3动作值符合刻度盘值的调整

继电器线圈经过重绕,需检查刻度盘两端的动作值。

如其值遇刻度盘上的数值不符时,可按下列顺序进行调整:

a将继电器的把手放在刻度盘的末端(最大值)试验,若其动作电流(电压)与刻度盘上的数值不同,则调整舌片的起始位置。

当动作电流小于盘上的数值时,将舌片的起始位置远离电磁铁的极性,大雨盘上数值时,则应移近磁极,以获得需要的动作电流,

d将继电器的把手放在刻度盘的始端(最小值)试验,由于刻度盘末端已符合要求;因此若始端不符合要求时,则仅调整弹簧拉力而不改变舌片的起始位置。

其方法:

用适当的螺丝刀将把手上固定弹簧拉力的螺丝拧松,然后移动弹簧支杆,顺时针方向移动则电流减少,逆时针方向移动则电流增加,待动作电流与刻度盘的数值相同后,再拧紧螺丝,最后再重复检验刻度盘始端和终端的数值相同后,再拧紧螺丝,最后再重复检验刻度盘始端和终端的动作值。

在刻度盘始端位置调整弹簧,在末端位置调整舌片起始位置,以使继电器的动作值符合于刻度值。

其理由是:

刻度盘末端每单位之间距离比较始端的每单位间隔距离大的多,如在末端调整弹簧而不调整舌片时,则重复检查始端标度将要与实际动作电流相差很远,这样将使检验工作复杂化。

c若把手在刻度盘的两端位置,其动作值与刻度数值相差甚大时,则应检查继电器线圈的连接是否正确,如确实判断连接之极性错误,则只需要将其中一个线圈的两段子互换即可。

d刻度调整的同时,要检查最大位置的返回系数,最小位置的接点接触可靠性,经过几次反复调整才能符合要求,最后作中间位置的刻度校验。

12.1.5.4消除接点振动的调整

a电流近于动作电流或当定值在刻度盘始端时发现接点振动和火花,可用下法消除:

静接点弹簧太硬或弹片厚度和弹性不均,皆容易在不同的振动频率下引起弹片的振动,或由于弹片不能随继电器本身抖动而自由的弯曲,以使接触不良产生火花。

消除方法是更换弹片。

当弹片弯曲不正确,在继电器动作时静接点可能将接点桥弹回而产生振动。

此时可用镊子将弹片的弯曲程度加以调整。

如遇接点桥摆动角度过大以致引起接点不容许的振动时,可将接点桥的限制钩加以适当地弯曲消除之。

变更接点相遇角度也可能减少接点的振动和抖动。

b在大电流检查时产生振动与火花的原因及消除方法如下:

当接点弹片较薄以致弹性过弱,在继电器动作时,由于接点弹片过度弯曲,很容易使舌片与限制螺杆相碰而弹回,结果造成接点振动。

继电器通过大电流时,可能使接点弹片变形。

亦易产生上述结果。

消除方法是调整弹片的弯度适当地缩短弹片的有效部分,使弹片变硬些,如不可能则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