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3306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外国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外国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外国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外国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docx

《外国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文学.docx

外国文学

狄更斯的创作

狄更斯从1833年发表特写到1870年写作最后一部小说的37年中,共写作14部长篇小说和许多中短篇小说,以及杂文、游记、戏剧等。

其创作分三个阶段:

1、早期2、中期3、晚期

奥列佛

奥利佛(《奥利弗·退斯特》)是个私生子,出生在贫民习艺所,母亲在生下他后便死去。

奥利佛从小生活在地狱般的习艺所,以后他被逐出习艺所,掉进了贼窝,成了一个小窃贼。

在贼帮中,奥利佛受着一切恶习影响,但他天性善良,有“道德禀性”。

最后他被一个善良的绅士收留,不仅得到财产和幸福,而且保持了自己清白无瑕的美德。

雾都伦敦

1、大雾象征

狄更斯对伦敦大雾的描写十分有名。

雾本是伦敦的自然景观,但狄更斯却用它来象征乌烟瘴气、窒息人性的城市社会。

大雾象征空气污染

伦敦大雾象征了英国工业化给城市带来的空气污染。

大雾与儿童犯罪

在狄更斯描写的犯罪活动中,他特别关注儿童与罪犯的联系。

这些无家可归的孤儿在坏人的教唆下,沦为小窃贼,他们在大雾中行窃,犹如迷途的羔羊,既找不到生活的出路,又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

《奥列弗·退斯特》中的一帮小窃贼就是这样的命运。

奥列弗第一次被迫参与盗窃活动就是在阴森的夜雾里

邪恶包围的引申:

大雾包围着奥列弗,正是邪恶包围着奥列弗的引申。

南茜:

深陷贼窝的青年女子南茜是千百个迷失在罪恶世界中的一个代表,她无力冲破迷雾,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后惨死在贼帮手里。

作者以极大的义愤和满腔的同情

大雾中发生的种种罪恶,象征了城市的污秽和人性的迷失。

狄更斯小说的思想特色

1.对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2.是对伦理道德的提倡与弘扬,提出一些社会问题。

3.是对人性的广泛而深入的探索。

《双城记》

《双城记》写于1859年,是一部历史小说,它以1789-1794年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写了发生在巴黎和伦敦两大城市的故事,故名“双城记”。

由三部分组成:

1.复活——露西的爱将使父亲恢复理智

2.金线——露西源源不断地施爱于亲人

3.暴风雨的踪迹——革命

创作意图:

狄更斯是一个反暴力的人道主义者,当他目睹了当时英国社会贫富悬殊日盛,贫困受压者的不满、反抗情绪急增,唯恐由此引发法国大革命这样的暴力动乱。

为此,他企图通过《双城记》探讨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原因,并从道德的角度作出评判,以警示现实中的英国统治者。

小说的三条情节线索:

1、法国医生梅妮特的悲惨故事。

2、贵族青年代尔那的故事。

3、巴黎下层人民德伐石夫妇革命的故事。

四组人物形象:

1、梅妮特医生和女儿露茜——博爱主义者

2、代尔那、卡尔登——人道主义者

3、德伐石夫妇——革命群众代表

4、厄弗里蒙地侯爵——封建贵族代表

梅妮特医生:

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他的思想性格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入狱前、狱中和出狱后。

代尔那:

理想的人道主义者,贵族阶级叛逆者的形象。

卡尔登:

代表了作家狄更斯人道主义理想的极致。

厄弗里蒙地侯爵:

是反动贵族的典型。

他视人命为草芥,作恶毫无顾忌,是残忍、飞扬跋扈的贵族阶级的代表。

得伐石太太:

革命群众的代表。

她被作者赋予了坚定、冷峻的性格,没有仁慈、不讲怜悯。

小说告诉我们,民众因遭受野蛮压迫而奋起反抗,固然有其正义性,然而暴力本身却有非理性,因仇恨而起的报复无疑会丧失正义性,尤其是盲目和麻木的杀人,除了制造暴力恐怖,并无法消除邪恶,反而会加剧人与人的仇恨,进而使人的行为更趋邪恶。

《双城记》的思想意义

1、揭露封建贵族与贵族统治的罪恶。

2、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

3、宣扬阶级仁爱,以仁爱来调和社会矛盾。

《双城记》艺术特色

1.采用典型的多元整一结构,严谨有序。

2.侧重描写感受世界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具有史诗般磅礴的气势。

3.成功运用了悬念与象征的艺术手法。

充满象征意蕴的色彩,如红色与金色。

列夫·托尔斯泰

一、生平与创作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中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称之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因其作品深刻地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动,列宁将其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托尔斯泰有一种天生的自我闭锁的性格,喜欢深思,怯于和别人交往。

《童年、少年、青年》(1852—1857)

这也是托尔斯泰自传体小说三部曲,托尔斯泰认为人的童年时期其兴趣没有超出家庭的范围;少年时期才有了精神上的要求,并且开始意识到生活的复杂关系;青年时期开始探讨人生意义的问题,其世界观也逐渐形成。

小说通过主人公尼古林卡性格形成的过程,一方面揭露了贵族生活方式对人的恶劣影响,而另一方面作者在探索人良好性格形成的同时又提出如何摆脱不良影响,改变社会的方法是进行道德上的自我完善。

《一个地主的早晨》

小说显示了地主与农民之间深刻的对立,主人公青年地主聂赫留朵夫退学后回到自己的庄园,一天早晨,他走访了五户贫困农奴,打算扶危济贫、进行改革,但农奴对此并不理解,他们一直猜疑老爷的善行后掩盖着自私的目的和阴险的打算,因而没有接受聂赫留朵夫的恩惠。

小说体现了托尔斯泰思想的矛盾性,他一方面同情农奴,一方面又为贵族在精神上找不到出路而苦恼。

从这篇作品起,探索如何解决地主与农奴之间的矛盾,也成了托尔斯泰创作的一大主题。

《战争与和平》(1863—1869)

按托尔斯泰的本意,小说从1805年写起,再写1807年、1812年、1825年和1856年等重大事件,但小说只写到1814年,并以1812年俄法战争为中心,以包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丝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豪门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中展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宗教、家庭等无数的画面。

全书共描写了559个人物,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商人、士兵、农民,溶小说、哲学、政论为一体,反映了各阶级和各阶层的思想情绪,提出了道德、哲学、历史、生活等问题。

托尔斯泰在小说中探讨了当时两大社会问题:

1、贵族青年的出路问题

2、人民的历史作用问题

《安娜·卡列宁娜》三条情节线索

1、安娜追求爱情的悲剧

2、贵族地主列文进行农事改革,探索人生意义的故事。

3、奥勃朗斯基与道丽

人物分析——安娜

安娜:

19世纪70年代追求个性解放的俄国贵族妇女的典型。

作者在小说中突出了她异乎寻常的美,并以此去展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安娜悲剧造成的原因

1、社会原因:

虚伪的上流社会和以卡列宁为代表的冷酷的官僚世界,他们动用法律、宗教、伦理道德等一系列手段迫害安娜,造成了安娜的悲剧。

第二个原因:

与渥伦斯基的情变

渥伦斯基是一个资产阶级化的贵族青年,是彼得堡的花花公子。

对于渥伦斯基来说,他开始追求安娜只不过是将其视作一段极普通而平常的风流艳史。

他在精神上远比安娜贫乏,他可以说自始至终未能进入安娜的世界。

安娜对于他只是一个漂亮迷人的,可以满足他情欲需要和上流社会虚荣心的女人,这是他们不能融合的根本原因。

第三个原因:

安娜自身的原因

安娜把对幸福的追求寄托在一种盲目的爱情上,与此同时她又深受宗教思想的影响,相信梦、预兆,对上帝的惩罚充满恐惧,性格多疑等,这些内在因素也是其悲剧造成的原因之一。

典型意义:

安娜的悲剧从客观上反映了当时个性解放思想在俄国的深入,俄国贵族妇女的觉醒,另一方面作者也通过她的悲剧命运对俄国上流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的控诉。

列文:

忏悔贵族的形象。

他是托尔斯泰式主人公中自传性特别强的一个人物,他在托尔斯泰的创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他身上艺术地再现了作家世界观激变前夕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

从结构安排来看,列文的幸福家庭与安娜的不幸家庭互为对照,但从思想探索来看,列文婚后却产生了精神危机,他为贵族阶级自甘败落而忧心忡忡。

他研究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制定“不流血的革命”方案。

其农业改革的破产使他绝望,陷入了对人生之谜的深入探索中去。

最后找到全部的人生真谛:

“真正的,按照上帝的意旨”而生活。

吉提:

吉提是托尔斯泰笔下贤妻良母的典型,她全面地体现了作者的妇女观和道德观。

吉提这姑娘美丽温柔,天真善良,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不乏这样的形象。

艺术特色

1、圆拱形的艺术结构

2、出色的心理描写,具体表现:

①注重描述人物心理运动、变化的过程,体现出心灵辩证法的特点。

②善于通过描写人物外部特征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③通过内心独白、意识流等手法揭示人物内心。

④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

巴尔扎克(Balzac,1799——1850)奥诺雷·巴尔扎克是19世纪前期法国和西欧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有文学上的拿破仑之称。

《人间喜剧》

巴尔扎克提出要当法国社会的“书记”、“完成一部描写19世纪法国的作品”,他的作品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社会史”.它以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1816—1848这一历史社会历时貌、斗争形势、基本特点描写了出来,“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一)《人间喜剧》的内容结构

《人间喜剧》收入了长中短篇小说有90多部,人物2400多个。

作家连接这些作品和人物的方法有两个:

分类整理和人物再现。

(二)人间喜剧的思想内容或中心图画

1、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

《高利贷者》中的高布赛克是个早期高利贷者的形象。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则是由原始积累资本主义企业经营过渡的一个高利贷者兼投机商.《纽沁根银行》中的纽沁根则是金融资产阶级的典型

2、反映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史.

如《苏镇舞会》、《古物陈列室》及《高老头》等等。

3、金钱的罪恶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如《夏陪上校》、《欧也妮·葛朗台》等。

三、《人间喜剧》思想局限性

1、美化贵族

2、鼓吹改良主义理论,主张用基督教来净化人的灵魂。

四、《人间喜剧》的艺术特点

1、艺术的真实性与历史的真实性高度统一。

2、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3、注意细节描写,追求艺术的真实性。

五、《高老头》

1在《人间喜剧》中的地位

《高老头》在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它是巴决定把他的全部创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后发表的第一部作品.从《高》开始,巴对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与情节线索作了统一的精心安排,《人》的许多人物在这部作品中纷纷登场,作家据此对以往的作品进行了调整;在以后和作品中使这些人物再现并推动情节的人物性格的发展.通过人物的再现,巴把自己所有的各个独立的作品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包罗万象的《人》正是在《高》之后,才具备了规模,所以人们又把《高老头》称为《人间喜剧》的序幕

2、情节和主题

故事发生在1819年末到1820年初的巴黎,在偏僻的衰败的伏盖公寓里

背景:

A伏盖公寓B巴黎上流社会

作者围绕着两条主要的情节线索描写四个人物的命运

1高老头被两个女儿榨干了财产惨死在伏盖公寓

2拉斯蒂涅抱着出人头地的愿望打入上流社会

3伏脱冷对于社会疯狂的破坏和反抗,最后被老姑娘出卖而被捕入狱

4鲍赛昂夫人在情场失败,被资产阶级用金钱的大炮出了巴黎上流社会.

两条情节线索:

1、高老头对两个女儿异乎寻常的父爱及其悲剧。

(侧面描写)

2、拉斯蒂涅由天性纯良而腐化堕落走向个人野心家的道路。

(正面描写)

3、结局

高老头被女儿们抛弃凄惨地离开了人生舞台;而拉斯蒂涅则以野心家的英雄姿态奔向巴黎的上流社会。

小说深刻反映了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的特点,集中揭露了金钱统治一切的罪恶以及贵族被资产阶级金钱势力战胜而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4、人物形象

高老头:

资本主义拜金主义和畸形父爱的牺牲品。

(侧面描写)

高老头的悲剧意义

悲剧造成的原因:

封建宗法观念被资产阶级金钱观念所战胜。

悲剧意义:

从客观上看,高老头的悲剧意义主要不在歌颂父爱,而在于揭露金钱罪恶,在于批判散发着铜臭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腐败风气。

高老头的故事形象地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拜金道德如何取代天伦之爱,以及那个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时代本相。

鲍赛昂子爵夫人:

法国王正复辟时期一个没落的贵族妇女的形象。

伏脱冷:

资本主义罪恶的制造者与揭露者

拉斯蒂涅:

一个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形象,是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社会原则所腐化的贵族子弟的典型。

拉斯蒂涅堕落的原因

(1)、外部原因即物质的诱惑、环境的刺激。

(2)、人生三课

拉斯蒂涅从良心到野心的转变,受环境的影响大。

他在《高老头》中接受了人生三课的教育。

第一课:

鲍赛昂子爵夫人教导:

极端利己第二课:

逃犯伏脱冷的教导:

心变黑

第三课:

高老头之死:

上流社会冷酷无情

典型意义:

它深刻地反映了拜金主义对青年人的腐蚀毒害,揭示了他们所特有的慷慨感情如何在同资产阶级社会卑污恶浊影响的交锋中败下阵来;同时也反映了王正复辟时期法国贵族阶级日趋衰亡而为资产阶级取而代之的历史潮流。

5、《高老头》的艺术特色

(1)、典型环境的描写

在巴尔扎克的小说中,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他擅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伏盖公寓:

伏盖公寓是巴黎下层社会的真实再现。

鲍赛昂子爵府:

鲍赛昂子爵府,富丽堂皇、珠光宝气,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缩影。

(2)典型性格的塑造

巴尔扎克往往抓住人物某一个强烈的欲念,夸张并极力渲染,从而塑造人物典型的性格特征。

如高老头畸形的父爱。

巴尔扎克还通过肖像描写、心理描写、个性化的语言以及经济状况的细节来刻画人物。

(3)小说结构呈网状,情节富于戏剧性。

1《巴黎圣母院》

主要人物:

爱斯美拉尔达 克洛德·弗罗洛喀西莫多 弗比斯

(二)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雨果以强烈的爱憎情感和鲜明的对照手法在小说里塑造了两组人物形象:

美的灵魂和丑的灵魂。

围绕着女主人公爱斯美拉尔达形成了人物圆形结构。

1、爱斯梅拉尔达

她是一位惨遭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势力迫害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是外表美和心灵美和谐统一的理想化身,是美的代表。

(1)外表美:

能歌善舞、天生丽质,全身洋溢着青春的魅力。

(2)心灵美:

①无私善良,以爱人之心扶危济困。

②操守坚定,威武不屈。

③对爱情坚贞执着,始终如一。

2、喀西莫多:

他是一个被歧视、被欺凌的下层劳动人民的形象。

在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怪诞英雄身上,其丑无比的外表与崇高美好的心灵形成了鲜明奇特的对照。

3、副主教克洛德:

他是中世纪教会罪恶势力的代表,外表道貌岸然、内心阴暗邪恶是他的典型性格;另一方面他也是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

4、卫队长弗比斯:

外表英俊迷人,内心空虚浅薄,在他身上作者还表现出了上层贵族的自私冷酷。

(三)艺术特色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主义文学著作。

1、美丑对照的创作原则

在作品中这种美丑对照原则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对照,尤其是以爱斯美拉尔达为核心形成一个圆形的美丑对照体系。

①着重通过四个人物对爱斯美拉尔达的爱情态度来检验他们心灵的美丑。

克洛德:

疯狂的占有、极端利己主义的爱

喀西莫多:

忘我无私、生死与共的爱

弗比斯:

一时情欲、逢场作戏

甘果瓦:

可有可无

②人物之间的美丑善恶冲突对照。

③人物自身也表现了表里之间的逆差,显示了美丑的对照。

(2)场景描写上的对比和对照手法。

2、除了美丑对照原则外,浓重的中世纪色彩,也是《巴黎圣母院》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特色。

3、夸张与怪诞。

《悲惨世界》是雨果后期创作的代表作,规模宏伟,背景壮阔,共包括五部分内容,以主人公冉阿让一生的悲惨生活、女工芳汀及其女儿珂赛特的不幸遭遇,再现了法国19世纪上半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作品深切同情贫苦人民的不幸,批判和控诉资产积极的黑暗统治、虚伪的法律道德,赞扬了共和党人和广大人民的斗争精神,同时也体现了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四、思想内容

1、描写了下层劳动人民的不幸,对他们的悲惨命运表示深切同情。

2、小说对资产阶级的司法制度、法律、道德观念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3、在批判社会罪恶的同时也积极探索社会出路。

(1)通过道德感化和兴办慈善事业来改良社会,解决社会问题。

雨果认为,人间存在着两种法律:

一种是高级的,它以米里哀主教为代表;

一种是低级的,它以警察沙威为代表。

(2)实现共和

冉阿让的转变

三个阶段:

①最初被捕到19年后出狱,这是他心灵上升而又堕落的阶段。

②人性复苏阶段

③道德升华阶段

雨果在揭露下层劳动人民的贫苦与不幸时无疑是伟大的,但是寻求社会出路是他并未给出正确的答案。

作为一名人道主义者,他把尖锐复杂的社会问题始终看作是道德问题。

他不反对暴力革命,但又将人道主义精神置于暴力革命之上。

他主张通过仁慈、博爱、宽恕的基督精神来感化社会,希望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来改良社会,解决尖锐的社会矛盾。

这也放映了雨果思想上的矛盾性,同时也体现了其人道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五、艺术特色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作品。

《德伯家的苔丝》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是“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

它描写了一位农村姑娘的悲惨命运。

哈代在小说的副标题中称女主人公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公开地向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社会道德挑战。

苔丝悲剧造成的原因:

1、外在因素

亚雷·德伯,资产阶级罪恶的代表,他利用自己的权势财富和宗教欺骗的手段造成了苔丝一生的不幸。

安矶·克莱,他身上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也给苔丝造成了极大的精神摧残。

2、内在因素:

苔丝的性格。

3、偶然因素,作者的宿命论思想。

《玩偶之家》

三幕话剧,主要写主人公娜拉从爱护丈夫、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最后离家出走,摆脱玩偶地位的自我觉醒过程,从而对资产阶级社会法律道德、爱情婚姻的虚伪和不合理提出来批判,探讨了妇女解放的问题。

娜拉娜拉是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叛逆女性。

她对社会的背叛和弃家出走,被誉为妇女解放的“独立宣言”。

然而,在素来把妇女当作玩偶的社会里,娜拉真能求得独立解放吗

《卢贡—马卡尔家族》家族小说的第13部,以矿工生活为题材,是法国19世纪文学中最出色、最重要的一部描写工人运动的杰作,它正面描写了产业工人的罢工斗争。

情节内容

主人公艾蒂安·朗第耶是绮尔维斯与朗第耶的次子,他长大后在铁路工厂当机械工,因为打了工头几个耳光被开除,流浪来到沃勒矿区,当了一名井下推车工。

艾蒂安与国际工人组织有联系,他研读了一些社会主义的书刊和学说,形成了革命的反抗思想。

罢工前,他组织了工人互助基金会;罢工爆发后,他成为罢工工人的领袖;罢工失败后,矿工们迫于暴力与饥饿,只好回矿井干活,艾蒂安被公司解雇,到巴黎去找他的国际工会朋友,走向新的目的地。

左拉首次把“劳资斗争”的题材引入小说,描写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冲突,他是第一个正面表现工人罢工斗争的法国作家。

思想内容

(1)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和劳资间的尖锐对立的客观写实,揭示了工人贫困的根源和工人斗争的必然性。

(2)真实地描写了工人运动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血淋淋的画面。

(3)再现了工人内部的各种思潮及影响。

人物形象

艾蒂安:

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工人领袖的形象,他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者,在同资本家的斗争中,表现出了英勇无畏、肯于献身的优秀品质。

但他思想意识较为混乱,当罢工进入高潮时,却又无力领导工人走向最后的胜利。

在作品中还表现出某些虚荣心和名利思想。

19世纪初期文学

第一节概论

●1、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

(1)它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

(2)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也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

如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都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肯定和提升了“自我”地位,为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而另一方面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也从另一角度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深入和发展。

2、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

(1)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写现实的范围。

(2)从民主主义立场,或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的罪恶。

两种不同的倾向:

“积极的”和“消极的”或称为带资产阶级倾向的和带贵族倾向的两类作家。

●(4)酷爱描写历史,重视民间文学,具有民主倾向。

(3)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返回自然”的主张

3、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

(1)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2)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

●(3)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

(4)忧郁感伤的情调。

波西·比希·雪莱

●雪莱(1792—1822)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抨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人类任何形式的压迫进行斗争,同情弱小者。

1816年5月,他在日内瓦和拜伦初识,结下了终生不渝的友谊,拜伦爱他的纯情无邪,他爱拜伦的诗才豪放。

《弗兰肯斯坦》,也译作《科学怪人》,是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小说,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

“弗兰肯斯坦”是小说中那个疯狂科学家的名字,他用许多碎尸块拼接成一个“人”,并用电将其激活。

这部小说已经成为科幻史上的经典,现在很多幻想类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这个怪物的翻版。

●雪莱思想上受柏拉图客观唯心义,卢梭的“返回自然”和葛德文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较深。

其诗歌创作的主要观点是:

艺术应该为自由和正义事业服务。

诗人的创作是灵感的体现。

诗要有激情,要有感人的艺术,“激发人们追求美好卓越的强烈愿望,并以此为巨大的推动力”。

●雪莱的哲学观是坚信无神论,反对宗教迷信,思想上较为激进,充满了叛逆精神。

因而他也被当时的统治阶级视为洪水猛兽,称为“疯子雪莱”、“不信神的雪莱”。

●雪莱的主要创作有:

长诗《麦布女王》(1813)揭露社会的贫富不均,歌颂民主、自由和劳动,对以后的工人斗争和宪章运动起过积极作用,马克思说它是宪章主义者的“圣经”。

《伊斯兰的起义》(1817)借东方故事歌颂资产阶级革命。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是雪莱的代表作,把普罗米修斯塑造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形象,最后结局是全世界获得解放,表达了反抗专制统治的斗争必将获胜的信念和空想社会主义理想。

剧中世界变为“平等,不分等级,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不需惶恐,不需官阶,不需有谁称王”。

●雪莱诗歌充满对反动统治和黑暗社会的揭露与反抗,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展望。

空灵飘逸,激情乐观,没有阴郁色彩。

采用象征手法,用浪漫主义的幻想来描绘理想世界。

因而恩格斯称其为“天才的预言家”

●抒情诗的名篇有《西风颂》和《致云雀》。

《《红与黑》》

“红”与“黑”的象征意义:

●“红”指将军的红军服,“黑”指教士的黑道袍。

●“红”象征着充满英雄业绩的拿破仑的帝国时代,“黑”象征着教会恶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

●“红”象征着革命,“黑”象征着教会。

●“红”象征着热情,“黑”象征着阴谋。

●“红”指以特殊方式反抗复辟制度的小资产阶级叛逆者于连,“黑”指包括反动教会、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黑暗势力。

●斯丹达尔本人的说法:

“红”意味着,于连若出生得早,他会是个士兵;然而他生不逢时,只好披上道袍,这就是“黑”。

人物形象分析——于连

●于连:

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的典型形象。

其个人奋斗是与当时对社会的反抗与妥协相结合的,从而构成了他性格的矛盾复杂性,具体表现为自卑与自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