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3145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6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东汉末年的四分五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学习“西晋的统一”的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课程标准

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经过和历史意义,探讨曹操在这两次战役中的胜败原因。

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经过。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讨论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质疑、讨论、分析,探究历史知识,了解三国统治者采取的发展经济的措施,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进步性。

提高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评价重大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启迪自己的学习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

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教师:

同学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吧?

读过这部小说吗?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值得同学们今后有时间好好欣赏的一部文学巨著。

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部小说,现在我们就来学习

第16课《三国鼎立》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说明:

展示课题“三国鼎立”,并在课题下面小字注明本课主要内容: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教师: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还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

(一)混战中的崛起——官渡之战

教师: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子目内容,了解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的?

学生:

军阀混战。

展示: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图》

 

教师:

正如课本上哪句话描述的那样?

学生:

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有不少地方百里无人烟。

教师:

有一句诗也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社会情景。

展示:

在图上展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教师:

这句诗出自《蒿里行》,作者是

学生:

曹操。

展示:

曹操:

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教师:

当时在北方众多军阀中有两大军阀脱颖而出,曹操是其中之一,另一位是?

学生:

袁绍。

教师:

当时形势是怎样的?

学生:

袁绍势力很大,想消灭曹操,从而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

教师:

请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文子目一,了解官渡之战。

教师:

利用课件地图演示官渡之战的经过。

问:

看懂了吗?

学生:

看懂了。

教师:

然后重新演示,同步让学生看图示叙说官渡之战的经过(给画面配音)。

展示:

战役

时间

双方

兵力

结果

影响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

3、4万

曹操以少胜多,

大败袁绍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袁绍

10余万

教师:

根据学生回答展示填写内容。

教师:

引导学生分析曹操胜利的原因。

情景剧表演:

学生表演“曹操赤脚迎许攸”

展示:

“夜袭乌巢”图

学生:

“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取政治上的主动。

学生:

垦荒耕田,发展生产。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解决军需问题。

学生:

善于用人。

教师:

相比之下,袁绍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

骄傲轻敌。

学生:

不善于用人。

(二)统一中的失败——赤壁之战

过渡:

曹操统一北方后,写下《龟虽寿》

展示:

《龟虽寿》(部分)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教师: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满足于统一北方吗?

他的雄心壮志是什么?

学生:

挥师南下,统一南北。

教师:

当时南方有哪几个强大的军阀是他最大的障碍?

学生:

孙权、刘备

教师:

他们分别有谁得力辅助?

学生:

周瑜、诸葛亮

教师:

你知道有关刘备与诸葛亮的成语故事吗?

学生:

知道。

三顾茅庐。

教师:

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终得相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教师:

面对曹操的咄咄逼人之势,孙权、刘备做如何对策?

请同学们自学了解赤壁之战这一部分。

教师:

利用课件地图演示赤壁之战的经过,问:

看懂了吗?

学生:

看懂了。

教师:

重新演示,同步让学生叙说赤壁之战的经过(给画面配音)。

展示:

战役

时间

双方

兵力

结果

影响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

3、4万

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孙权

10余万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

20多万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孙刘联军

5万

教师:

根据学生回答展示应添内容。

展示:

曹操在战乱时、连天火光中狼狈策马逃命的电视剧中的画面。

教师:

赤壁之战,使曹操元气大伤,分析曹操失败的原因。

学生:

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

学生: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不服南方水土。

学生:

孙、刘联军正确的策略。

教师:

最根本的还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教师:

比较两次战役,失败者共同的原因都是——

学生:

骄傲轻敌。

教师:

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

骄兵必败。

展示:

在表格下面展示“骄兵必败”。

(三)并立中的发展——三国鼎立

教师:

赤壁之战后,曹操、孙权、刘备三方力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

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三方势力势均力敌,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教师:

请同学们自学第三子目内容,了解三国的建立及三国经济的发展。

展示:

三国鼎立形势图

教师:

按三国大体地理位置板书三国名称,要求学生在旁边分别填写三国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教师:

1、三国中第一个国家“魏国”的建立时间220年作为三国时期的开始时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229年。

2、刘备的国号为什么称“汉”?

因为他是汉室宗亲,以恢复刘家汉朝为名,笼络人心,又因为成都在四川,为了研究历史的方便,所以史称“蜀”,也叫“蜀汉”,与前面的汉朝区别开。

指出3、古今地名对照:

建业,今南京;夷洲:

今台湾

教师:

三国建立后,都想积蓄力量伺机消灭对方,也怕自己薄弱被对方消灭,所以三国统治者都注意法生产。

三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各是怎样的?

看书77页,标注回答。

强调:

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说不完的三国故事,品不尽的三国人物。

三国时期波澜壮阔、充满生机,常引后人追思。

三国的建立,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请同学们课下研讨。

2019-2020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曹超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超战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魏、蜀、吴在三国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能认识到三国鼎立是由东汉末年得军阀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进步,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能分析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由此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

例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曹操为复北方经济所采取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三国鼎立局面尽管延续了几十年,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渐走向统一的;通过三国鼎立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一段录像。

(放《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一段)

这是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的内容。

这场战争中,孙刘联军用火攻打败了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是怎样爆发的?

战前形势又如何?

战争中曹操为何会失败?

等我们学完这一课,大家就会明白了。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官渡之战

1、介绍官渡之战形成的背景:

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争夺地盘,彼此长期混战,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有不少地方百里无人烟,人民苦不堪言,统一已是民心所向,曹操很有政治头脑,抓住时机,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运用对比的方法介绍曹胜袁败的原因。

A、曹操取胜的原因

(1)在政治上:

曹操很有头脑,纳良臣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中可看出重用人才。

(此处结合导入框)

(2)在经济上:

曹操招募流亡之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生产得到了恢复,兵力得发展,深得民心。

(3)在用人上:

曹操赤脚相迎许攸,看出招贤纳士,爱才心切。

(结合书中插图)

(4)在军事上: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其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袁绍失败的原因

在军事上:

战前喝酒,掉以轻心,骄傲轻敌。

在用人上:

不听信忠言,气走许攸,一意孤行。

3、归纳小结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意义等。

二、赤壁之战

1、介绍赤壁之战的形成

曹操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人,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和一些弱小军阀,统一北方后,仍不满足,继而挥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

2、交战双方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对照表和地图)

曹操挥军南下,首先与依附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交锋,刘备见大事不妙,纳良臣诸葛亮的建议,急忙难逃,联合孙刘共同抗曹。

在周瑜、诸葛亮劝说,谋略之下,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火烧赤壁,曹操慌忙逃跑,大败而归。

这就是历史上的赤壁之战。

3、出示诸葛亮和动脑筋的图片,穿插教学

一提到诸葛亮,同学们不免用足智多谋,老谋深算等词语来形容。

那请同学们看教材104页动脑筋右侧图片,完成动脑筋后,进而从三人出行引出桃园三结义。

4、进行比较,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性,水土不服,患传染病,影响作战。

B曹操骄傲自满,战前饮酒作赋,不与当地人民联系,麻痹大意,不分降书真假,导致骄兵必败。

(此处结合袁绍和周武王正反两个人物)

C孙刘联军力量增强,采用正确的战术。

(总结过渡)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在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上,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

曹操逃回北方后,不敢轻易南下,结合刘备、孙权得以喘息的机会,从此,曹操郁闷,病死于220年之前,给三国得以形成的机会。

5、归纳小结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意义等。

三、三国鼎立

教师引导、(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请同学们看三国成立的过程,并能复述出来。

1、魏、蜀、吴三国的建立

国 家

时  间

都    城

建  立  者

 魏

 220年

 洛阳

 曹丕

 蜀

 221年

 成都

 刘备

 吴

 229年

 建业

 孙权

强调:

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曹操属于东汉末年人,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教师过渡: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的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打败对手,都特别重视恢复和发展生产。

2、三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教师强调:

(讲述三国恢复和发展经济时,结合三国的地理位置抓住重点简述并通过投影加以理解即可)

教师讲解:

魏国在北方,以黄河流域为中心,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重心,所以特别重视农耕、兴修水利。

吴国位于东南沿海地区,造船业发达。

230年孙权曾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州,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蜀国位于西南部,丝织业发达,蜀锦远销三国。

魏:

广屯田修水利造翻车

蜀:

重农耕织蜀锦改善少数民族关系

吴:

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吴国的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三)课堂小结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封建割据势力混战的结果。

官渡之战使曹操大败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

魏、蜀、吴三国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后来全国的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四)课堂练习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壮心”是指曹操想要(  )

A.统一北方     B.统一黄河流域

C.统一全国D.统治江东

2.“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这段文字是对哪次战役的描述()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3.下列历史事件或典故与曹操直接相关的是()

①官渡之战②三顾茅庐③赤壁之战 ④称帝建魏

A.②③ B.①④C.①③D.③④

4.孙刘联军能够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周瑜的水军B.孙刘的联盟C.诸葛亮的计策D.长江的天险

板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七上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

七年级历史科学案

课型:

新授课

设计:

审核:

审批:

班级: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月日星期

课题:

第16课三国鼎立

第1课时

累计课时

学习过程(定向导学:

教材80页至84页)

流程及学习内容

学习要求和方法

一、解读目标(时间:

3分钟)

1、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经过及作用,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及建立者。

(重点)

2、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

(难点)

3、正确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夯实基础(时间:

15分钟)

1、请认真阅读书本P74—75页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内容,对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进行比较。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经过

结果

影响

战争特点

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经济发展表现

【考点链接】

识记:

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及形势图

读目标,带着目标学习,事半功倍!

独学8分钟—对学3分钟—展示4分钟

要求:

独学时完成夯实基础部分,并且在书上相应的地方用横线、方框或者圆圈做好笔记。

对学时必须保证对子间相互学习,达成学习目标。

做到:

1、检查笔记2、纠正错误3、发现问题

 

温馨提示:

三国鼎立是本课要掌握的一个重点知识,请你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画出三国鼎立的形势简图。

 

流程及学习内容

学习要求和方法

三、提升能力(时间:

19分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非常重要。

……早期,曹操依郭嘉、程昱等人之谋,先与袁绍互为背靠,袁绍北向,曹操南向。

曹操战河南,吕布、陶谦、袁术等人先后为其所灭,而后再与袁绍决战,避免了两线作战。

200年,曹操在官渡大破袁绍,顺利统一北方。

材料二: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曹操在这次战役失败后再也没能卷土重来,从此势力仅限于北方,而孙权和刘备在江南和巴蜀的势力则得以巩固。

赤壁之战前的曹操可谓雄心壮志,气吞山河,欲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不料占据军事优势的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却败得一塌糊涂,令人叹惜。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非常重要”,请问是哪两次战役?

影响分别是什么?

(2)材料一中提到在官渡曹操大败袁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曹操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3)依据材料二,曹操在军事上占据了优势,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却败得一塌糊涂”呢?

 

【选做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说说你的理由。

四、总结梳理(时间:

5分钟)

北方:

vs

官渡之战

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vs

南方:

五、过关检测(时间:

3分钟)

1、曹操的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袁绍的军队的官渡之战发生在哪一年()

A、200年B、208年C、220年D、222年

2、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事件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三顾茅庐D、七擒孟获

3、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国时期就与台湾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促进台湾与祖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政权的是()

A、魏国B、西汉C、吴国D、蜀国

独学7分钟—群学3分钟—展示7分钟—补充2分钟

 

(2)题可结合材料和课本第一部分的内容,比较一下袁绍和曹操各方面的实力,以及他们在战争中的所作所为,总结原因。

 

总结整理完导学案后,先独立完成这些检测题目,之后对子相互检查、批阅、计分,组长统计本组各个成员的分数,算出平均分,上黑板加相应的分数到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