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2970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资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课程资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课程资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课程资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课程资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资源.docx

《课程资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资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资源.docx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源泉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是以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与学生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紧密相联的崭新的课程形态。

在当今课程改革大潮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尤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将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综合实践领导小组,并在实施伊始就确立了系列的目标、原则和相关计划。

           课程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而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而且展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如果固守旧的教育理念则无法实行新的人性化的管理,以保障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如果不能切实而具体地开发课程资源,则一切便成了“空中的馨香,水中的月影”。

所以只有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才能迈开大步,跨过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一道坎。

           下面就把我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有效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情况做以简要汇报:

            我校从2005年9月开始实施了综合实践这门全新的课程,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着重从校内和校外两方面来挖掘课程资源。

          一、深入挖掘校外资源,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

            1、挖掘自然及社会资源

             我校在2005-2006年第一学年度在三年级首轮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

由于此时正值秋季,田间、草地各种各样昆虫的飞舞、鸣叫强烈的吸引着孩子们的好奇心、探索欲。

于是我们马上捕捉了这个信息,确定了“有趣的昆虫”这一主题,主题一经提出,便引发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

            上课伊始,实践教师准备了一些昆虫图片资料让学生互相传看着,然后问孩子们:

“对昆虫感兴趣吗?

”男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

“感兴趣”,一些女孩子则说很怕。

教师又问道:

“那我们该远离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昆虫,还是应该大胆地去认识它们呢?

”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觉得昆虫的世界非常奇妙,同时也给大自然增添了许多色彩,使他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该多多认识这些可爱的小生命。

接着,同学们提出了关于昆虫的食性、住所、生活习性、外形、种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最终把它们确定为子课题。

由于孩子们感兴趣,因此他们行动的积极性格外的高涨,教师刚刚布置完任务,孩子们就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

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有的进入图书馆、阅览室翻阅相关的书刊查找资料;有的走进大自然亲自去捕捉昆虫进行观察;有的通过上网或询问也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信息;还有的甚至拿来家里的录音机到野外去录昆虫的声音……如此种种,大家兴致勃勃、跃跃欲试,这次校外实践活动,培养了孩子们初步认识事物的能力:

即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归纳能力等,提高了对昆虫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增强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为了响应国家关于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号召,本学期我校确定了以“节约”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又提出让孩子们深入家庭、社区、厂矿等开展相关的调查、采访,搜集有关的数据,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切实可行的节约方案。

          2、挖掘家长资源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很多问题,诸如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孩子们的亲历体验,经常出去做“调查、访问、参观”,安全是比较头疼的事。

比如在实施“小小零花钱”这个课题时,学生要亲自去体验挣钱的苦与乐,于是就发动家长带领孩子到超市、商店、饭店去实践,体验当售货员,服务员的不容易,活动中孩子们深刻体会到家长们赚钱的辛苦,也使学生知道了学会合理使用零花钱的重要性。

            上述这些做法对孩子而言,家长们的参与能激发孩子情绪,提高活动积极性,有利于孩子发展;对学校而言,是学校重要的资源和依靠力量;对于家长而言,通过亲身参与,可以进一步了解学校的教育情况,及时观察子女实践时的知识与技能。

            二、利用校内资源,使综合实践活动得以充分实施。

            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资源融为一体。

          1、挖掘校园资源

           在2005年10月份,我校准备迎接市里“绿色学校”的检查与验收,在这期间我校师生在学校环境与设施的建设上下了很大的力量,使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因此,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就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展开话题讨论:

我们应该怎样维护我们的校园环境?

建设我们的校园环境?

最后,确定主题“人人争当环境小卫士”。

因为这个活动关系到孩子们的切身利益,学生们积极性很高,纷纷献计献策,制定实施方案和计划,这次活动,提高了学生们的环保意识也使他们受到了保护家园的教育。

           2、挖掘教师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开放的、综合的教育学习活动,需要实践课教师与更多学科教师的通力合作。

因此,在活动中,实践教师联系其它部门的教师做学生的指导教师和采访对象。

比如:

“有趣的昆虫”展示时涉及制作标本,就聘请自然教师做指导教师。

又如“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同学们要调查、访问学校的节水、节电、美化、净化方面的情况,实践教师就联系校长,后勤人员做为学生的采访对象。

这种协调教学,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担任实践活动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实际问题;也增强了教师再学习再提高的紧迫感,同时也增强了教师间的协作与交流,体现了新课程下教师的团队精神,一改过去教学中那种孤军奋战的情形,使教师资源实现有价值有意义的共享,达到资源的最优化。

             综合实践地广天高,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师生共同成长与进步,辛苦并快乐着,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单一的课堂,走出校园,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得到深切的体验,具备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的搜集整理以及分析能力。

学生学会了“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他们从自己所成长,生活、学习的实践活动中,环境里,从自己所熟悉的一切事物中去发现,体验,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研究等多种方式获得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塑造了他们的高尚人格。

富有爱心、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思想观念逐步自觉形成。

             以上是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点有益尝试,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陶冶了情操,获得了体验;使教师丰富了阅历,提高了能力,焕发了活力。

             路漫漫且修远兮,愿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逐步走向成熟,更加完善!

我笑广大师生愿与综合实践课程一起成长进步!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十大理由

郭元祥

   2004年1月4日,CCTV-2对话节目播出了耶鲁大学校长莱文博士和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教授的对话。

主持人对两位校长提出了许多问题,两所世界著名大学的校长的回答,足能引起每一位中小学教师的思考。

他们的回答究竟说明了什么问题?

   1.每一个学生在进了大学之后,您认为最重要的三大任务究竟是什么?

   莱文校长:

①Questioneverything;②Studyhard;③Thinkforyourself

   许智宏校长:

①做学问;②学会做人;③发展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2.如果对两个大四的学生进行选择和面试,您作为校长最想对他们提的三个问题是:

   莱文校长:

①你说过去你创办了杂志,什么杂志?

②在学习中你觉得受益最大的是什么?

③什么东西让你兴奋,能帮你成为老板?

   许智宏校长:

①你认为课程重要还是实践重要?

②中国的教育体制使你失去了什么?

③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师?

   两位校长的回答都非常精彩,其中有一个令人深思的共同理解,那就是:

教育需要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必须关注学生的实践学习。

   五年来,仍然有许多人对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理解,说什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中考、高考无关,在这门课程上花时间不划算”,“综合实践活动不能帮助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国外引进的一门课程”等等。

其实,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充分的依据,但最根本的有十大理由。

   

(一)时代拒绝“书呆子”

   我国的基础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培养了一大批会考试的学生,很多中小学过于注重考虑把他们送入高一级学校或者送入大学。

面对复杂的信息化社会、开放的时代、全球化浪潮,以及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仅仅会考试,缺乏充分的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难以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我们对4所共400名大学毕业生中未就业的原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近几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中有25-30%的毕业生未能就业,其原因如下表:

表1.1.大学毕业生未就业的原因

              类别及比例

认为主要是由于

重点大学

%

一般大学

%

肄业

3

8

学业考试成绩较差

18

27

人际交往障碍或能力不足

2

8

性别歧视

19

40

缺乏实践经验

69

81

没有发表任何文章

67

89

依赖家长、教师安排

64

78

不了解社会和职业

61

72

   这些大学毕业生为什么难以就业?

可能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缺失有关。

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缺失,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局限,显然是与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可持续发展时代的要求格格不入的,仅仅会考试的“书呆子”一走出学校,就会被社会所抛弃,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是教育的悲剧!

   中小学教育不能仅仅把眼睛盯在眼前,要多一些对每个学生的一生负责的教育责任和教育行为方式,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完善课程结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赋予学生完整的发展机会。

   

(二)“处事”胜于“解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德洛尔报告”,即《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面对时代的挑战,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务必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和工作、学会生存”,并把这“四个学会”称为“基础教育的四大支柱”。

   获得知识,善于解题,不是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情景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发展学生合群、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团队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自主发展的愿望和能力,引导他们分享人类共有的核心价值观,并形成良好的为人处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越来越成为这个多元化时代对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

   创新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实践教育。

   (三)实践出真知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诚教授说,在我国大学优秀毕业生中,90%以上都是在大学期间参与实践学习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较多的学生,在重点大学中,这一比例更高。

世界著名大学,比如哈福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每年在中国录取的高中学生中,100%都是在普通高中阶段经常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且实践能力特别强的学生,这些学生绝对不是中国各地普通高中考试成绩最高的学生。

   对学生而言,教育中传递的知识大多属于“公共知识”,惟有学生个人的体验、理解、感悟、思想才是他们的“个人知识”。

“个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质量与结构,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成功。

   “个人知识”从何而来?

从实践中来,从反思中来。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渠道过于依赖教师的教授和书本知识的学习,缺乏自主思考、动手操作、实践学习,这是当前基础教育需要解决的人才培养方式问题。

   (四)全人教育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活动,知识获取也不是教育的全部任务和职责,即使是知识,它也不仅仅是个科学的问题,而是与学生的命运、幸福有关的问题。

教育指向的是一个整体的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学生的认知领域发展、情感领域的发展、动作技能领域的发展和人际技能领域的发展需要,是教育必须关注的。

   学生是一个有待全面发展的活生生的人,不是一个知识的容器,正如古罗马教育家普罗塔克所说:

“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面对多元化社会的需要,仅仅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仅仅把知识传授看作是教育的全部,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了。

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全面发展的教育,需要处理好“正式教育(formaleducation)”和“非正式教育(informaleducation)”的关系。

对每个学生的发展而言,书本知识的学习、积累甚至训练是不可或缺的,同样,生活经验的积累、感悟与升华也是不可或缺的。

   (五)生活是个大课堂

   教育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已经成为一条教育的公理,同时,也是我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因为生活时时有教育,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处处有教育,生活具有丰富教育的资源。

   现实的基础教育必须关注现实生活的变迁。

基础教育既是个体生活的需要,又是社会生活的需要。

面对复杂的社会背景,基础教育应体现其对社会生活的简化、净化和平衡功能,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将中小学生融入现实的社会生活背景之中,体现教育的生活意义、生命意义。

教育本身不仅仅是一种生活,而且是儿童的生长与发展过程,是一种建构理想生活的活动,因而,基础教育不仅应使儿童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而且应关注儿童在基础教育中的生活方式,并从发展的角度建构儿童的生活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教育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仅仅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与训练,极端地强调认知性学习,忽视生活学习和实践学习这一重要的方式。

单一的书本知识教育教学的方式,剥夺了学生在开放的社会背景、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发展的教育机会,导致高分低能、低分低能、缺乏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生动活泼、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远离生活的教育弊端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六)“学校不是鸟笼子”

   开放的时代呼唤开放的教育!

《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说:

中小学“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

”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中小学教育的建议。

   多少年来,中小学过于封闭,学生的成长经历被局限在学校的围墙之内。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封闭的学校教育活动,导致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缺乏充分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在信息化社会、学习化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全方位的特征,学校教育尤其应该具有开放的教育观念和开放的教育视野,超越学校空间对学生成长的局限性。

   (七)经验就是财富

   200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大作文题是“诚信”。

江苏省教研室语文教育研究专家通过对考生的作文试卷分析发现,普通高中毕业生在作文中所列举的例子表明,他们的经验普遍存在着低幼化、虚假性等特点。

生活经验、社会体验的缺乏,导致考生对“诚信”这一与社会现实联系十分紧密的作文话题,在作文中无话可说,说不到点子上,缺乏基本的理解和深度。

据分析,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缺乏起码的社会生活经验,以及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真实的社会生活经验、社会体验的缺乏,成为我国中小学生发展中的普遍问题。

   对每个人的成长而言,经验就是人生的财富,是发展中的过程性资源,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条件性资源。

经验是认识的基础,是理解的条件,是观念表达的背景。

对学生生长必须的人生智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与确立来说永远仅仅是一种“材料”,而不能成为一种“养料”。

从公共知识到个人知识的转化过程,需要经验的参与,需要经验的改造过程,需要各种“实践学习”的过程。

学生的“个人知识”不仅来源于对“公共知识”的转化,还来源于个人经验的升华。

对学生的生长而言,如果我们把“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的过程称为“外在输血过程”的话,那么,学生个人经验的升华为“个人知识”的过程则是“自我造血过程”。

丰富学生经验,积累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对人身甚至对文化的经验与感悟,成为我国中小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必须解决的难题。

   (八)课堂教学不是主渠道

   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影响因素多方面的,而课堂教学不是惟一产生作用的重要因素。

OECD所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的数据分析表明,在参加PISA测验的OECD国家中,对于学生的阅读、写作成绩中,学校教学对学生成绩差异的解释率平均为36%。

在芬兰、冰岛、挪威和瑞典等北欧国家,学校教育行为对于学生成绩差异的解释率只有10%甚至更低。

德国、奥地利、比利时等国家,学校对学生成绩差异的解释率约为60%。

我国教育部“新课程学习质量评价项目组”通过应用模拟PISA测验建立的学生学习质量数据分析系统检测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等方面的学习成绩上,学校课堂教学的解释率为40%。

   由此看来,多年来人们信奉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的所谓教学规律,值得质疑,需要重新阐释“课堂”、“课堂教学”的内涵,重新思考学生发展的途径和学习方式等问题。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反对单一的接受性教学,主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质是对封闭的课堂教学、单一的接受性学习的超越。

学习方式,是指反映的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成长方式。

   (九)世界教育之势

   开设活动课程、实践课程,并不是新课程的独创,而是面对时代发展和人类学习方式的变革的共同举措。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挪威、法国等国和我国台湾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注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

但这种课程在各国和地区的课程标准中的称谓各不相同:

   1.美国

   在美国各州的课程标准中,没有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但各州都设计了具体的、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性活动的课程。

主要有:

   ①自然与社会研究(studiesof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即STS)。

通过调查研究和问题研讨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获得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的社会实践能力。

②设计学习(projectordesignlearning,简称PDL)。

这种课程是一种应用性学习的课程,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相比较,设计学习更强调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实践操作,如综合艺术设计、应用设计、产品设计、活动设计等等,强调对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解决。

③社会参与性学习(socialparticipatinglearning)。

社会参与性学习的重点在于参与社会生活领域,接触社会现实,注重开展各种社会参与性的活动,如社区服务(包括参与养老院活动、社会公益性活动等)、社会调查、考察与访问(包括访问政府首脑或地方政府官员等)。

社会参与性学习往往体现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和发展状况,它反映在不同学区的课程方案之中。

[1]

   2.英国、法国

   英国国家课程标准关于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与美国各州中设计的综合实践类课程有相似之处,主要集中在社会研究(socialstudies)和设计学习(projectordesignlearning)等方面。

英国中小学的社会研究围绕公民的形成(becominginformedcitizenship),以及突出的政治、精神、道德、社会或文化问题来设计实践和探究的主题。

[2]设计学习则主要包括综合艺术设计、信息与交流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等。

法国课程标准中设计了一类“综合学习”的课程,其基本规范表现在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综合学习需要跨两门或两门以上学习领域,要求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二是综合学习的活动方式应是多样的,涉及接受、探究、应用等基本学习活动方式。

   3.日本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中小学课程中一直有一类课程:

“特别活动”,它包括校传统活动、学生活动和班级指导活动三个方面。

由于“特别活动”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发展的社会性需要。

日本文部省在1998年12月和1999年3月颁布的《学习指导纲要》中增设了“综合学习时间”。

“综合学习时间”的增设,使日本中小学课程结构由“必修学科”、“道德”、“特别活动”的三个板块变成了由“必修学科”、“道德”、“特别活动”和“综合学习时间”构成的四个板块。

[3]“综合学习时间”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致力于培养学生主动开展问题解决式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态度,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要求采取“综合体验性学习”和“课题研究性学习”等不同方式。

[4]

   4.我国台湾省

   我国台湾省于1994年颁布了新的《国民小学课程标准》和《国民中学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中学设计了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课程标准中称为“综合活动”,它主要包括家政与生活科技活动、乡土艺术活动、辅导活动课程、团体活动等。

[5]

   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省所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在活动领域方面体现了“综合”的特征。

但“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意味着任何一项活动都面面俱到,“综合性”是相对的。

国外和台湾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的领域大致包括:

   1.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

   主体探究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为中心,遵循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规范和步骤,展开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课题研究学习与设计学习具有内在的联系,学生通过对有关问题的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策略,如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课题研究学习,学生一般都要提出解决有关环境保护的对策。

主题探究所涉及的问题领域包括:

   ⑴自然现象或问题的研究。

自然探究领域十分广泛,主要涉及与人的存在环境相关的自然事物或现象的问题的研究,该活动领域的核心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自然环境。

日本宫城教育大学附属中学在1998年4月开始实施“课题研究学习”,规定设计“现实生活的环境”、“国际理解教育”、“信息”、“健康”四个领域,其中“现实生活的环境”是“课题研究学习”的主要领域。

[6]

表1.2国外中小学生的自然探究领域及问题

 自然探究领域

问题举例

粮食资源

粮食生产、农业、耕地保护

人口与生存

地区或国家或世界人口增长、移民、承载能力、建筑

空气质量与大气

酸雨、汽车尾气与空气污染、CO2、臭氧层衰竭、地球变暖

水资源

废水处理、河口或港湾、水供应与分配、地下水污染

战争技术

神经错乱性毒气、核发展、核武器威胁

土地使用

水土流失、开垦、城市发展、森林砍伐、盐碱化

能源短缺

合成燃料、太阳能、化石燃料

有害物资

废物垃圾处理、有毒物品及其预防

植物

城市植被与绿化、植物多样性遗传与保护

动物

野生动物保护、动物特征研究

人类健康和疾病

传染和非传染疾病、噪声与健康、饮食与营养、锻炼、精神健康

   ⑵社会研究。

社会问题研究是各国中小学课题研究学习的基本内容,它涉及社会或社区的历史变迁、社区文化(如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的考察与探讨)、社会的经济问题(如证券与股票、产业结构研究等)、社会政治(如美国各州的社会研究课大多设有“美国政府”、“美国民族”等课题研究学习的内容)。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探究、个人、群体与制度的探究等领域。

[7]社会研究领域是围绕社会现实生活来展开的,这些活动领域与具有社会责任感、有见识的公民的形成直接相关。

国外中小学生的社会研究领域可如下表(表1.3.)所示:

表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