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宋庄镇镇域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2941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州区宋庄镇镇域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通州区宋庄镇镇域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通州区宋庄镇镇域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通州区宋庄镇镇域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通州区宋庄镇镇域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州区宋庄镇镇域规划.docx

《通州区宋庄镇镇域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州区宋庄镇镇域规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州区宋庄镇镇域规划.docx

通州区宋庄镇镇域规划

通州区宋庄镇镇域规划(2006年-2020年)

第一章总则

 

2005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2005年12月,首规委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通州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

为了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12.31)”,适应首都新的发展要求,促进实现通州北部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保障构建和谐社会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特编制《通州区宋庄镇镇域规划(2006年-2020年)》。

本规划是指导宋庄地区城乡建设、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文件,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纸等三部分。

1.1指导思想

(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集约利用的规划指导思想,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2)以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以发展宜农产业带动村镇经济发展,不断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发展空间。

(3)保障村镇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全面履行政府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4)强化市政、交通基础设施的服务与引导作用,建立高效、便捷、覆盖城乡的市政、交通设施支持体系。

1.2规划原则

(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构筑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

(2)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为原则,科学落实村镇建设布局。

(3)促进建立符合自身发展条件、有利于农民持续增收的产业发展布局。

(4)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

1.3规划依据

(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2)《通州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报审稿)

(3)《北京市通州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4)《东部发展带协调规划(2005年-2020年)》

 

1.4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6年至2020年。

近期为2006年至2010年,远期为2011年至2020年,某些方面考虑到2020年以后远景发展需要。

1.5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宋庄镇行政辖区范围,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15.76平方公里。

其中:

(1)规划纳入通州新城建设区的用地约为16.74平方公里。

(2)规划纳入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的用地约为28.23平方公里。

(3)其它村镇用地约为70.79平方公里。

2001年徐辛庄镇并入宋庄镇,全镇共管辖47个行政村,宋庄镇域面积由原来的54.35平方公里扩展到115.76平方公里(以土地详查面积为准)。

1.6《通州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对宋庄地区提出的发展要求

(1)城镇职能:

宋庄的南部地区是通州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州新城新增功能的重要区域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节点之一。

规划引导在宋庄的北部地区远景形成徐辛庄、翟里两个中心村。

(2)发展规模(不包括纳入通州新城规划地区以及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规划地区):

规划村镇人口4.8万人,村镇建设用地7.2平方公里。

(3)产业发展方向:

宋庄南部地区,引导发展科技创新及文化产业;新城以北地区,要保证新城外围生态绿色空间,重点发展生态型农业、临空延伸产业、体育休闲产业及现代服务业。

1.7重要发展条件

1.7.1

发展优势与潜力

(1)在通州区11个乡镇中,宋庄镇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居于前列,具有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

2004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16.1%,第二产业占49%,第三产业占34.9%。

全镇税收2.1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94万元,人均纯收入8587元。

在通州11个乡镇中,宋庄镇的经济总量长期居首位。

(2)临接“三区、两城、一港、一市”的区位优势,提高了宋庄地区依托外部优势资源协调发展的关联度。

在社会发展方面,与通州新城的联系更加紧密;在经济发展方面,受新城及空港辐射影响的程度明显提高;在环境建设方面,区域分工协作的机会加大。

宋庄镇是连接顺义区、朝阳区、通州区以及河北省三河市燕郊之间的重要接合地带。

北与顺义区李桥镇接壤,西北邻顺义新城、首都机场,南部纳入通州新城,西邻朝阳农场、东接河北省三河市燕郊。

(3)宋庄西北部地区位于邻空港区域,在首都机场对周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下,发展临空产业、提高就业增长机会的潜力很大。

研究表明,按照航空港对区域经济作用的空间层次和时序性,分为四种类型:

空港区,邻空港区,空港交通走廊沿线高度可达地区以及城市内其它区位。

邻空港区是指空港周围6-10公里距离范围的区域。

在邻空港区由于具有航空服务的便利性、快速公路交通系统的通达性、信息传递的便捷性以及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集散点,因此这一范围集中了大多数围绕机场的经济活动,产业类型主要由货运仓储、贸易加工、商业商务、旅游等,就业增长速度高出城市其它地区2—3倍。

宋庄镇西北部就处于邻空港区。

(4)宋庄具有连接空港、铁路、公路节点的对外交通优势,为发展流通类产业项目提供了良好条件。

宋庄镇对外交通十分便捷。

京承铁路从南北方向通过,并在北部边界设有张辛站;京秦铁路从镇域南部边缘通过,并设有北刘庄站。

现状京哈高速公路、六环路、通顺路分别经过镇域,且设有出入口,并且规划有机场第二通道、京平高速公路、东部发展带联络线经过镇域;另外轨道交通M6支线、S6号线均通达宋庄地区并设有换乘车站,为宋庄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5)当代艺术家群落在宋庄小堡落户发展,使宋庄地区初步具有发展原创当代艺术、文化加工制造业、文化旅游业等方面的优势与潜力。

自1994年当代先锋艺术画家方力钧、刘炜、杨少斌、张惠平、王音和批评家栗宪庭等人来到宋庄建立工作室,目前宋庄镇小堡村已有艺术家200多名。

他们有的买房居住,有的租住农民院落,在此搭建工作室。

另外,在喇嘛庄、任庄、辛庄、霍里、六合、白庙等10个村内,还聚集了近600名艺术家,他们中有画家、摄影家、作家、雕像家、从事影视艺术的制造人、策展人、艺术评论家等。

依托佰富苑工业区(前身是小堡村工业大院),也为发展相关文化加工业创造了条件。

目前镇内有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企业28家,涉及家具设计、画廊及画材销售、服装设计、印刷和教育五大类。

(6)具有发展生态旅游休闲产业的资源和条件。

宋庄镇域内有温榆河、潮白河、中坝河、小中河等多条河流经过;在温榆河东岸、潮白河西岸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1.7.2

发展限制性因素

(1)宋庄镇西北部地区约18.5平方公里,位于首都机场噪声功能区域。

其中:

位于一类噪声功能区域的面积约4.9平方公里;位于二类噪声功能区域的面积约8.3平方公里;位于三类噪声功能区域的面积约5.3平方公里。

(2)根据有关资料,宋庄镇域内共有六条地震断裂带,其中二级断裂带三条,三级断裂带三条;在六条地震断裂带中,其中有一条三级断裂带在镇域中部呈西南、东北向穿过,其余均在镇域边缘经过。

根据国家地震局、建设部颁发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宋庄镇区的地震烈度为八度区。

(3)根据1994年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严重超载区、超载区和未超载区划定范围图,宋庄镇域以北(原徐辛庄)地下水为未超采区,镇域以西为地下水超采区,镇域以东为地下水严重超采区。

(4)温榆河、潮白河是北京市域的主要河道,承担着城市防洪的重要作用,河道防洪治理任务艰巨。

1.8发展定位

(1)作为通州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发展以当代艺术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

(2)作为通州新城运河经济轴线的北部拓展区,引导发展临空服务延伸产业。

(3)作为通州北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承载地,引导发展生态型现代农业。

1.9发展目标

将宋庄规划建设成为通州北部地区城乡和谐、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的田园文化新镇。

  第二章城乡建设布局与发展规模

2.1城乡结构与功能布局

针对宋庄镇城乡建设分布的具体特点,在镇域范围内,城乡建设分为三级结构:

即城市建设组团、城镇中心组团、新农村居民点。

2.1.1

城市建设组团

城市建设组团主要包括两部分,分别为镇域范围内纳入通州新城的规划集中城市建设区、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内的规划城市建设组团。

(1)纳入通州新城的规划集中城市建设区:

根据《通州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报审稿),引导发展科技创新及以当代艺术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

(2)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内的规划城市建设组团:

参照《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通州区段控制性详细规划(2003年-2010年)》,在保证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保障宋庄地区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本次规划结合新的发展需求和发展目标,对温榆河地区的规划用地结构和功能布局进行了适当调整,进一步突出运河文化和生态环境优势,在该地区引导发展航空商务、文化培训、中低密度居住等功能。

《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通州区段控制性详细规划(2003年-2010年)》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3年编制完成。

2.1.2

城镇中心组团

以镇域中部徐辛庄为发展建设基础,规划在徐尹路两侧、六环路和通顺路之间安排用地集中、紧凑集约的城镇中心建设区,形成辐射、服务于宋庄北部地区农村居民点的镇级公共服务中心。

引导发展以航空货运、快递、配餐等临空服务延伸产业及现代服务业。

2.1.3

新农村居民点

在镇域范围内,结合现状村庄分布特点及发展条件,规划引导在远期逐步形成7个人口相对集中、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善的新农村居民点。

其中:

(1)位于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规划范围内有3个,分别在寨里、尹各庄、富豪村的基础上重点发展。

(2)在温榆河以外地区共4个,分别在内军庄、平家疃、翟里、北寺庄的基础上重点发展。

村庄建设引导发展多元化的生态农业、以当代艺术创意为核心的配套服务及文化产品加工、生态旅游休闲等宜农产业,保证和加强新城外围的绿色生态空间。

2.2发展规模控制

根据《北京市通州区统计年鉴2006年》,截至2005年末,全镇常住人口6.3万人(其中:

农业人口5.1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1.8%;非农业人口1.1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8.2%)。

据统计局调查资料和宋庄派出所提供数据,宋庄镇居住外来人口约2.4万人。

综合上述各项人口(不计驻军人口),宋庄镇现状总人口为8.7万人,其中位于通州新城规划区范围内的现状人口2.93万人(其中:

常住人口2.03万人,暂住人口0.90万人);位于温榆河地区的现状人口1.15万人(其中:

常住人口1.05万人,暂住人口0.10万人);其它地区现状人口4.62万人(其中:

常住人口3.22万人,暂住人口1.40万人)。

2.2.1纳入通州新城的规划范围

根据《通州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报审稿)的要求,在镇域范围内规划纳入通州新城的城市建设用地为16.74平方公里,可容纳人口规模约7-8万人。

2.2.2

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规划范围

(1)在镇域范围内,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的规划用地范围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均以《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通州区段控制性详细规划(2003年-2010年)》为基本依据进行规划控制,严格保证温榆河沿线地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绿色空间的比例关系。

(2)沿温榆河和壁富路,城市建设用地形成与生态绿地、生态湿地有机融合的组团式布局。

规划集中城市建设用地约5平方公里,可容纳人口规模约2万人。

其中包括在城市化过程中需要搬迁安置的7个村的人口约1万人,规划引导在寨里、尹各庄、富豪三个新农村居民点总计安排约50公顷的居住用地,以保证农民搬迁安置需要。

2.2.3

其它乡镇用地范围

(1)在镇域中部,以现状徐辛庄为中心,按照用地集约、集聚发展的原则,逐步形成城镇中心建设组团,规划城镇建设用地约3.9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3.3万人左右,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参照城镇标准进行规划控制,为118平方米。

城镇中心组团主要包括徐辛庄集中建设区和丛林庄别墅区等建设用地。

(2)以现状发展条件较好、规模较大、辐射职能较强的内军庄、平家疃、翟里、北寺庄为中心,规划引导在远期逐步实现四个相对集中的新农村居民点,村庄建设总用地规模约3.28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5万人左右。

(3)通过规划整合和引导,在70.79平方公里的规划用地范围内(不包括纳入通州新城和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的镇域用地),规划村镇建设用地总规模为7.18平方公里,村镇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4.8万人,人均建设用地逐步在远期总体控制在150平方米以内。

第三章村庄建设与发展策略

3.1指导思想

(1)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尊重农民发展意愿为切入点,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时序。

(3)坚持“四节”的方针,建设节约与集约发展的村庄。

(4)坚持结合本地实际,整体保护村庄周边的自然景观环境、延续村庄与山水田园相互映衬的格局,传承历史文化,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3.2村庄分类和发展策略

宋庄镇镇域范围现状有47个行政村,其中:

位于通州新城规划区范围内的行政村有13个,位于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规划区范围内的行政村有7个村,其余27个村庄分布在上述两个规划地区的外围。

根据现状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情况、发展条件、建设基础以及人口规模等因素,结合影响村庄发展的生态限制条件以及地区发展环境,规划坚持近、远期协调发展的原则,对宋庄镇现状47个行政村进行了分类整理,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

3.2.1

位于规划城市建设区的村庄。

(1)位于规划城镇化地区的村庄共17个,其中13个村庄规划纳入通州新城,4个村庄位于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规划城市建设组团内。

(2)纳入通州新城规划范围和位于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区的村庄,应与城市发展同步进行城市化改造,坚持城乡联动发展,将农村社区管理纳入城市管理体制,把村庄改造费用计入城市建设成本,避免形成新的城中村。

制定具体政策和措施,加强进城农民转移就业的技术培训,解决好农民的居住、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等问题,推动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实现。

3.2.2

与生态限建要素有矛盾、具有安全隐患、近期需要迁建的村庄。

(1)主要涉及位于首都机场3类噪声功能区、地震断裂带、潮白河规划河道内、现状及规划高压走廊等大型市政廊道防护区、规划区域性交通干道上的村庄约12个。

(2)此类村庄在近期应优先进行迁建安置,结合村庄体系规划,根据村庄具体情况进一步深化落实具体搬迁方案。

村庄搬迁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导,有步骤、有计划地稳步进行,充分结合新城、城镇中心组团以及规划新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将改善农民生存条件和提供农民就业渠道统筹考虑,并采取措施保障接受搬迁村的农民和村集体的利益。

村庄搬迁后腾退出来的土地根据具体情况用于耕地恢复、生态环境建设以及进行适当的绿色生态产业。

3.2.3

规划保留并重点发展成为新农村居民点的村庄。

(1)规划选择8个区位条件优越、现状发展基础较好的村庄作为未来规划人口和公共服务的集聚中心。

在镇域中部,将徐尹路两侧的徐辛庄、草寺、大庞庄、沟渠庄等4个村作为规划城镇中心组团的发展建设基础。

在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地区以外,规划将内军庄、平家疃、翟里、北寺庄作为4个规划新农村居民点的发展建设基础。

(2)保留并重点发展成为规划新农村居民点的村庄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政府应加大投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整合现有资源,调整优化布局,大力发展宜农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加强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建设高标准的新型农村社区,鼓励有一定经济基础又有合并意愿的自然村逐步并入,促进村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2.4

规划引导向新城、城镇中心组团、新农村居民点逐步迁建的村庄。

(1)对紧邻规划新城、城镇中心组团、新农村居民点以及现状规模过小的10个村庄,可根据农民意愿,规划引导逐步向城市建设区、城镇中心组团或新农村居民点集中。

(2)加强政策引导,编制村庄近期整治规划和远期村庄搬迁规划。

合理安排建设时序,近期主要以控制建设用地蔓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村庄人居环境治理为主。

在远期条件成熟时,逐步引导村民向城市建设区、城镇中心组团、新农村居民点稳步集中。

村庄搬迁后腾退出来的土地,应进行城镇周边的绿色空间和生态农业建设,因地制宜适当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3.3村庄整合方向及时序

3.3.1

近期优先迁建的村庄整合方向

(1)管头、吴各庄两村全部、葛渠村的局部位于首都机场3类环境噪声功能区,受机场噪声影响较大,规划建议搬迁至寨里社区。

(2)白庙、师姑庄的局部位于潮白河河道内,有安全隐患,规划就近搬迁至通州新城。

(3)小堡村北部位于500KV高压线走廊内,有安全隐患,规划就近搬迁至通州新城。

(4)港北、郝各庄村、摇不动3个村的局部位于潮白河绿化隔离带内,王辛庄村位于六环路和规划京平高速公路绿化隔离带内。

规划建议港北、郝各庄2个村搬迁至临近的翟里,摇不动村就近搬迁至通州新城,王辛庄村搬迁至城镇中心组团。

(5)岗子、小营两个村位于规划京平高速公路的线由上,小杨各庄村位于规划东部发展带联络线的线由上,规划建议将岗子村搬迁至城镇中心组团,小营村搬迁至内军庄社区,小杨各庄村搬迁至北寺庄社区。

3.3.2

逐步迁建村庄的整合方向

(1)西赵村、关辛庄、高各庄、南马庄4个规模较小的村,规划建议逐步向邻近的翟里集中。

(2)任庄、北刘各庄两个村邻近通州新城,规划建议逐步向通州新城集中。

(3)喇嘛庄、辛店两个村规划建议逐步向邻近的北寺庄集中。

(4)双埠头、北窑上两个村临近城镇中心组团,规划建议逐步向城镇中心组团集中。

第四章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

4.1指导思想

(1)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提高全镇经济增长质量。

(2)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积极推进符合地区资源环境条件、有利于促进本地农民就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宜农产业发展。

(3)坚持“产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合理调整全镇产业布局,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减轻村庄自我平衡发展的压力。

(4)促进一、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多渠道拓展就业岗位,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吸纳本地农民实现充分就业。

4.2经济发展策略

宋庄镇2003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5.75:

54.42:

29.82;农业从业人员占全镇从业人员的21.41%。

现有工业内部结构多数是以原料加工为重心的建材、铸造等重型工业。

综合分析判断,宋庄镇现在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末期,即将跨入工业化中级阶段。

(1)第一产业比重大。

全镇经济作物面积达到84214亩,粮经比例达到1:

9,在全区率先完成“十五计划”的调整目标。

农业基本形成了苗木花卉、苜蓿草、蔬菜、果品、药材和养殖业六大主导产业,并依托首都机场进行花卉和蔬菜的出口。

(2)第二产业在地区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但产业规模小,多数产业技术含量较低,无法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群。

已形成轻型建材、食品、印刷、电子、服装、铸造六大行业。

现有都市工业园、佰富苑工业园两个镇级工业区和20余家村级工业大院,入驻工业企业约350家。

(3)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亟待提高在地区产业结构中的比例。

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房地产以及旅游业等方面。

现状房地产业的开发主要集中在温榆河沿岸。

旅游业方面,在镇域北部已初步形成了由赛马场、高尔夫球场、度假村构成的集运动、娱乐、住宿三位一体的旅游资源,但在利用温泉等自然资源、突出“运河文化”特点、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亟待进一步提高水平。

(1)强化与外部经济的协同互补关系,积极引导在产品类型和产业链分工上寻求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依托宋庄镇邻温榆河、临空港、具有特色文化以及交通便捷的优势,在区域发展的产业链条中,有针对性地发展、补充产业链中的相应环节,明确符合自身发展条件、有利于农民持续增收的产业发展方向。

(2)注重对内部产业结构的提升和拓展,统筹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整合优化现状镇级、村级工业大院的基础上,推动内部产业结构升级改造,积极培育以原创当代艺术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临空延伸产业、现代都市农业等具备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的产业。

(3)在第一产业方面,宋庄镇作为通州地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区经济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紧紧围绕苗木花卉、苜蓿草、蔬菜、果品、药材和养殖业六大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和完善包括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深加工)的相关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4)继续发挥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引导发展临空产业链上的航空食品加工、家具制造、印刷、记录媒体和文教体育用品等产业,形成与顺义地区功能互补的临空产业发展地区。

充分发挥艺术家群落集聚宋庄的现有优势,积极发展一系列与当代艺术创意相关的文化艺术品加工业。

(5)积极培育第三产业。

利用当代艺术家群落在宋庄落户发展的现状基础,引导发展以当代艺术创意为核心的创意产业以及相关的配套服务业;结合北京一级公路货运枢纽的规划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与村庄整治相结合,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观光、民俗、休闲旅游业;提升传统服务业水平,完善新城、镇、村三级市场服务体系,重点加快建设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提高城乡居民的服务水平和生活质量。

4.3产业发展布局

(1)完善城镇公共服务中心。

在城镇中心组团,依托原徐辛庄建设基础,继续完善和提高镇级商业、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建设,形成通州新城以北、辐射周边农村地区的镇级公共服务中心。

(2)创建当代文化艺术基地。

依托小堡现有当代艺术家群落的核心资源,发挥临近通州新城的区位优势,以小堡为中心引导发展以绘画创意为核心的文化创意及艺术品展销、交易、培训等服务产业。

同时依托佰富苑工业区建设,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引导发展艺术品加工等相关衍生产业。

同时依托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资源,沿张采路在镇域东部引导发展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体育健身等休闲产业。

(3)建立航空服务基地。

在城镇中心组团,以原徐辛庄工业大院为基础,引导发展以航空货运、航空配餐加工等航空服务业。

在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地区,进一步突出运河文化和生态环境优势,引导发展航空商务办公、文化培训、休闲度假等功能。

(4)建设综合物流区。

在通州新城范围内、京哈高速公路以北,结合北京一级公路货运枢纽规划建设,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形成综合物流区。

(5)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做优做精都市型现代农业。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着力培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配送一体化产业,加快农业向工业、服务业延伸发展。

重点发展都市观光农业和都市体验农业,

完善都市农业旅游接待服务,提高都市农业旅游的经营水平、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提升农业地区的生态保障能力。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形成高效实用的农业节水体系。

第五章社会事业及公共设施规划

5.1发展目标

坚持城乡统筹原则,以社会服务全覆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宋庄镇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充分利用临近通州新城的区位优势,结合新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点,采取分散与共享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社会救助、文化建设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发展,提高城乡基层公共服务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平等化。

5.2教育、文化事业

(1)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协调的教育体系,合理配置各级各类教育资源。

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加强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加大政府投资支持,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

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人口素质。

(2)全面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