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22882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2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期末试题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由不同物质制成的甲、乙两种实心球的体积相等,此时天平平衡。

则制成甲、乙两种球的物质密度之比为

A.3︰4B.4︰3C.1︰2 D.2︰1

2.托盘天平是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下列关于其使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称量物体前首先应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以免超过量程

B.称量物体前一定要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再将天平调平后才可以称量

C.称量时,移动游码,相当于调节平衡螺母

D.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不一定要等指针完全静止下来

 3.要测量一枚邮票的质量,下列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A.把一枚邮票直接放在天平左盘里测量

B.测量一枚邮票和一块铁块的质量,然后再减去铁块的质量

C.测量100枚相同邮票的质量,然后除以100D.无法测量

 4.如图所示,对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错误的是(   )

A.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图(b)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

C.图(c)所示炎热夏天公路上的海市蜃楼景象,是由光的反射现象造成的

D.图(d)所示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的色光排列情况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光的折射现象中,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B.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因而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总是缩小的

C.无论物体离平面镜远或近,它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始终不变

D.凹面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凸面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6.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如图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②④B.①③C.①④D.②③

7.在标准大气压下,萘的熔点是80℃,则此温度下的萘()

A.一定是固态B.一定是液态C.一定是固液共存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8.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是近视眼,用乙模型矫正

B.甲是远视眼,用乙模型矫正

C.甲是近视眼,用丙模型矫正

D.甲是远视眼,用丙模型矫正

9.下列光路图正确的是()

 

A.B.C.D.

二.多选题

1.下面是小红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得出的一些结论,这些结论中正确的是()

A.焦点是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B.距透镜二倍焦距处是凸透镜成缩小像和放大像的分界点

C.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越靠近焦点成的像越大

D.物体通过凸透镜成虚像时,物体越靠近焦点成的像越大

2.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给冰加热,冰的温度不一定升高B.把5℃的水放入0℃的房间,水将会结冰

C.放入冰箱冷冻室的罐装饮料易爆裂,是由于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的缘故

D.冰棒表面的“白霜”,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小冰晶

3.小轿车驾驶室内装有冷暖空调,可使驾驶室内冬暖夏凉,但是在使用空调过程中常易造成前方玻璃模糊,影响视线,对此叙述正确的有()

A.冬天,玻璃模糊属于液化现象B.夏天,玻璃模糊属于汽化现象

C.这一物态变化过程中要放热

D.夏天,要使玻璃清晰,驾驶员应该用干抹布在驾驶室内擦拭

4.小明家为了防盗,在家中的门上装了一个“猫眼”,他在屋内能看清屋外的人是一个正立缩小的像,屋外面的人却看不清屋内的小明,则“猫眼”应该是()

A.凸镜B.凹镜C.凹透镜D.凸透镜

5.体积和质量都相等的铁球、铜球和铅球,已知ρ铁<ρ铜<ρ铅,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铁球是实心的,则铜球和铅球一定是空心

B.如果铜球是空心的,则铁球可能空心,铅球一定是空心

C.如果铅球是空心的,则铁球可能实心,铜球一定是空心

D.三个球都可以做成实心的

6.分别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三个实心体甲、乙、丙,它们的体积和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密度是1.0×103kg/m3

B、甲物质的密度最小

C、甲物质的密度是丙的两倍

D、质量越大的物体密度越大

 7.小明自制了一个简易投影仪(如图8),在暗室中将印有奥运五环(红、黄、蓝、绿、黑五色环)标志的透明胶片,贴在发白光的手电筒上,并正对着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

调整手电筒、凸透镜、白色墙壁之间的位置,在墙上得到了一个清晰正立放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小于10cm,且胶片应正立放置

B、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10cm小于20cm,且胶片应倒立放置

C、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墙上五环标志的像,是因为光在墙面上发生的是漫反射

D、将白色的墙上蒙上一层红布,可以看到奥运标志的像中五环的颜色只有红色和黑色

8.(多选)投影仪中螺纹透镜组的作用()

A.使光线会聚B.相当于一个焦距比较短的凸透镜

C.使射向投影片的光线亮度增强D.起聚光镜的作用

9.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发现,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5cm时,凸透镜成正立的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8cm时,成倒立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3cm时,成放大的实像

B.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0cm时,成放大的实像

C.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3cm时,一定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7cm时,一定成倒立、缩小的虚像

三.主观题

1.(9分)小明利用托盘天平、量筒、烧杯和水来测量一正方体金属块的密度。

实验步骤如下:

A.用细线将金属块拴好,轻轻放入量筒内的水中,测出水和金属块的总体积V总。

B.计算金属块的密度。

C.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水。

D.用天平称出金属块的质量m。

⑴上述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

⑵为记录实验数据,小明设计了实验记录表格(如下表)。

当记录实验数据时,发现表格少设计了一项,该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当天平平衡时,盘中砝码和游码如图甲,该金属块放入量筒前、后的情况如图乙、丙所示,则金属块的体积是     cm3,此金属块的密度是     kg/m3.

⑷指出“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中“适量”的确切含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实验中,如果小明没有将游码完全调到零刻线就开始调节天平平衡,然后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再测小石块的体积。

那么他最后测得的小石块的密度比真实值____(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⑹小明在评估实验过程时想到:

测量本实验中金属块的体积,如果不用量筒和水,而用____这一测量工具,测出金属块的____,就可以算出金属块的体积,这样实验过程将更为简便。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__㎝.

(2)如图乙改变蜡烛的位置,使其位于35cm刻度线,再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3)小芳同学在实验中,她按如图装配仪器(图中F点是焦点,H点是2倍焦距处),此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她应把蜡烛

向       调(填“上”、“下”);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她把蜡烛移到A点,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       移动(填“左”或“右”)。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蜡烛放在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如图探究后他总结出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照相机是利用蜡烛放在a点 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放大镜是利用蜡烛放在b点 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幻灯机是利用蜡烛放在d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D.蜡放在b点成的像比它放在c点成的像大

 3.在做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后先把蜡炬放在a.b.c.d.e.g 各点,如图所示,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则:

(1)把烛焰放在______点时,光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2)把烛焰放在______点时,光屏上出现比烛焰小的实像;照相机、幻灯机中的______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3)把烛焰放在______点时,在与物体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

(4)光屏上出现倒立.等大的实像时,测得烛焰到透镜的距离为20cm,这个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5)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要使蜡烛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该将光屏向______移动.

4.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冰和蜡的熔化过程的实验装置.器材有:

冰、蜡、热水瓶、试管、烧杯、铁架台(带铁夹)、搅棒、秒表、温度计、水.

(1)图乙是___________(选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图丙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___________℃.

(2)在冰和蜡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冰和蜡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冰和蜡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_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5.如图是某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实验前该同学事先设计了实验方案,请你帮他填写完整:

(1)实验要选取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的两只蜡烛,目的是为了比较蜡烛的像与蜡烛的______关系.

(2)要想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实验最好选择在______(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中所用的玻璃板越______(选填“厚”或“薄”)越好.

(3)他认为把玻璃板放在方格纸上进行比较好,主要优点在于便于测量物与像到______的距离.

(4)实验中他用白纸做屏幕放在所看到的蜡烛的像的位置,然后在玻璃板后侧直接观察白纸,结果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像,从而知道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

(5)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然后用另外一支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来回移动,眼睛在玻璃板______(选“前”或“后”)观察,找到像的位置后,测量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实验次数

物距/cm

像距/cm

第一次

9.0

9.0

第二次

13.5

13.5

第三次

15.0

15.0

6.一组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看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

(1)此时用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图甲)。

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

  

(2)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                  。

(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

接下来他们连接像与物对应点,分别测量出两点到镜面距离,这样做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们发现,旁边一组同学是将玻璃板和蜡烛放在方格纸上进行实验的。

你认为选择白纸和方格纸哪种做法更好?

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                          ;

 

7.如右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锡的熔点是______℃,凝固点是______℃。

 

(2)在BC段,锡处于____________状态;

在DE段,锡处于________状态。

 (3)锡的熔化用了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