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26507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ocx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ocx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 鸦片战争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形势,林则徐禁烟运动,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南京条约》的内容,简单分析其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观看影片《林则徐》的片段,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让学生走上讲台,利用地图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理解《南京条约》的危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林则徐敢于反抗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通过学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的危害及影响。

重点

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的危害。

难点

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形势。

巍然屹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荣历史。

碑上所刻的八幅巨型浮雕,生动地浓缩了此前一个多世纪优秀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而付出的充满血与泪、剑与火的艰辛努力。

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第一幅浮雕的内容是什么吗?

知道是谁领导的这场伟大斗争吗?

知道近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第一次文明冲突吗?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教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页正文第一自然段内容,了解当时的中外形势及中英贸易的情况。

图片展示

教师:

从教材及图片我们可以得知,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学生:

向中国走私鸦片。

阅读下列史料,了解虎门销烟的概况

材料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图片展示

教师: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禁烟取得了重大胜利。

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虎门销烟呢?

教师:

对于鸦片,你了解多少?

学生:

(各抒己见)鸦片是一种毒品,它久吸上瘾,对身体十分有害。

它的价格很贵。

……

教师:

鸦片曾经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别名叫“福寿膏”,它真的能让人添福增寿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归纳出鸦片对中国的危害有哪些。

材料一 臣窃见近来银价递增,每银一两,易制钱一千六百有零,非耗银于内地,实漏银于外夷也。

……其初不过纨袴子弟,习为浮靡,尚知敛戢。

嗣后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吏,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

置买烟具,为市日中。

……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

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黄爵滋《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

材料二 一位英国人也说:

“‘奴隶贸易’比起‘鸦片贸易’来,都要算是仁慈的。

我们没有毁灭非洲人的肉体,因为我们的直接利益要求保持他们的生命;我们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腐蚀他们的思想,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

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材料三 一口二口,精神抖擞;三口四口,吸了不想走;五口六口,万贯家财丢手;七口八口,妻儿离家出走;九口十口,挟着人家屋檐下的破棉袄就走。

——《口子谣》

学生:

(讨论、交流、发言)

教师:

(总结)①鸦片摧残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②导致家庭破裂、人财两空。

③危害社会。

④白银大量外流,影响到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引发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⑤腐蚀了清政府的统治机构。

文武官吏和宫廷内部的许多人吸食鸦片,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寄生性和腐朽性;他们接受贿赂和包庇鸦片走私,于是吏治更加腐败;他们利用加重税收等各种办法,把购买鸦片的各种花费转移到人民身上,从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教师:

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鸦片是杀人不见血的魔鬼!

鸦片走私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严重危害,许多有识之士早已看在眼里。

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痛陈鸦片输入的危害。

道光帝采纳了林则徐严禁鸦片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他到广东查禁鸦片。

学生:

(讨论、发言)

教师:

(总结)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教师:

可是,英国的鸦片贩子们当然不会善罢甘休。

1839年8月,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

10月1日,英国内阁会议决定“派遣一支舰队到中国海去”。

第二年就发生了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次较量——鸦片战争。

教师:

(展示材料,提出问题)有人说是林则徐的禁烟导致了鸦片战争,根据下列材料讨论:

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

材料一 林则徐去职后,伊里布曾遣人前往海上,告之英方林邓去职之事,伯麦摇头曰:

“林公自是中国好总督,有血性,有才气,但不悉外国情形尔,断鸦片烟可,断贸易不可。

贸易断则我国无以为生,不得不全力以争通商。

岂为仇总督而来耶。

——王和英《林则徐是否预料到鸦片战争的爆发》

材料二 英国作为一个海军强国的兴起有赖于外贸,这大概使它与中国的冲突不可避免,因为中国不愿意按照欧洲模式组织贸易,而英国有力量迫使它接受自己的条款。

但这场冲突的特殊背景是与毒品鸦片的贸易绑在一起的。

——《剑桥插图中国史》

学生:

(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发言)

教师:

(总结)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资本主义迫切需要对外开辟商品市场和掠夺原料产地,蓄谋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而商品、鸦片、炮舰是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三件武器。

继商品和鸦片之后,英国侵略者寄希望于炮舰,以林则徐禁烟为借口,发动了侵略战争。

就算没有林则徐禁烟,英国侵略者也会寻找其他借口发动战争。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教师:

请同学们观察《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归纳鸦片战争的经过。

学生:

(观察示意图,并结合教材内容归纳)

(1)爆发:

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

(2)占领与反抗:

18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

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广州三元里群众抗击英军。

1842年,英军进犯吴淞,江南提督陈化成率众抵抗,力竭牺牲。

(3)结束:

1842年8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

教师:

(总结)面对英军的侵略,尽管中国爱国军民进行了坚决的抵抗,但是清朝封建专制制度腐败,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再加上经济落后,旧式的刀、矛、弓箭、抬枪等武器挡不住英军新式的步枪和大炮,战争终以中国的失败结束。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教师:

马克思说:

“这个条约,是在炮口的威逼下订立的。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侵略者必然是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而中国政府只能妥协退让。

因此,这个条约的性质是什么?

学生:

不平等条约。

教师: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通过《南京条约》,英国侵略者在中国取得了哪些侵略权益?

对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

(阅读《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观看教师提供的《割让香港岛示意图》,讨论回答)

教师:

(归纳,出示表格)

项目

内 容

影 响

五口

通商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香港岛成为英国侵略中国的基地

赔款

赔款2100万银元

政府财政更加紧张,中国人民负担大大增加

协定

关税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破坏了关税主权,为外国侵略者进行经济掠夺提供了条件

  教师:

俗话说:

柿子都拣软的捏。

鸦片战争中“天朝”不堪一击,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看机会来了,于是也接踵而至,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英国人捞到的好处,他们是“一个也不能少”,甚至还要多捞一把。

从教材中找出哪些国家与清政府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哪些权益?

学生:

(阅读教材,进行归纳)

(1)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2)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

教师:

总之,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是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人民开始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

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知识与能力

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列强入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阅读本课《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等,运用材料分析历史问题;识读《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等侵略史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侵华罪行。

难点

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第一幅是圆明园兴盛时局部图,第二幅是英法联军焚毁后的圆明园远瀛观残迹。

圆明园在北京西郊,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历经150余年,在这里建起这座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为掩人耳目,又放火焚烧。

如今的圆明园,只有远瀛观的几根石柱还屹立在那里。

它像一座纪念碑,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

那么,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

第二次鸦片战争又是怎么回事?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起因

教师:

(展示材料,提出问题)

材料一 英国输华货物(正当贸易商品)统计表。

材料二 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应不上了。

材料三 中国人不能同时购买商品,又购买毒品。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1)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贸易呈现出什么状况?

(2)你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英国怎样认为呢?

为此英国提出了什么要求?

学生:

(讨论)

教师:

(总结)19世纪四五十年代是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

鸦片战争后,英国资产阶级为开辟了一个拥有4亿人口的广阔市场兴奋得发狂,以为能大量销售其产品,获得高额利润。

但通过上表我们知道,鸦片战争后英国棉纺织品和其他工业品在中国销售量有限。

原因有三:

一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依旧占统治地位,对外国商品具有天然抵制性,这是根本原因;二是英国输华商品有不少根本不适应中国人的习惯和需求;三是英国等国大量输入鸦片,使中国出口收入大半被抵消,无力购买英国的工业品。

英国资产阶级把他们的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罪于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享受的特权有限。

于是,英国以“亚罗号事件”、法国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再次发动了侵华战争。

教师:

显然,英、法成为主要侵略者。

还有两个帮凶,他们是谁?

学生:

美国和俄国。

教师:

(结合世界历史指出)美国因为处于南北战争的前夕,国内政局不稳,所以没有直接出兵,而是带着坐收渔人之利的心理加入英、法联合战线,积极出谋划策。

俄国虽然刚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败于英、法,但怀着早已明确的向中国扩张领土的野心,也加入了这一阵线。

于是四国形成侵略中国的联合阵线。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教师:

(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请大家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需要注意其开始的标志、参与国、重大事件,并结合示意图说明侵略者的进军路线。

学生:

(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归纳)

教师:

(分别讲评)

1.战争爆发:

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

2.1857年,英法攻陷广州。

3.1858年,英法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4.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

结合地图和所学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1)《天津条约》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是否有相似的内容?

(2)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危害是什么?

(4)指出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影响。

学生:

(讨论、分析)

(1)相似点都有开放通商口岸和赔款的内容。

(2)(仔细读图,对比归纳)新增加的口岸特点:

多、广、深。

“多”是指开放的通商口岸多达10个;“广”是指口岸从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而“深”则是指南京、汉口的开放,使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中国腹地。

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势力的深入,为列强扩大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长江是中国的内河,此规定表明中国的内河航运权开始丧失,也便利了外国商品向中国内地倾销。

(4)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实质:

一国的公使驻于另一国的都城并不意味着不平等,但是侵略者的意图是准备通过这个步骤影响和操纵清朝统治核心,以干涉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因此,《天津条约》中规定的公使进驻北京带有明显的侵略性。

5.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教师:

1860年,英法利用去北京换约之机,又挑起战争。

侵略军占领天津后,进逼北京。

咸丰帝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留下他的弟弟奕担任议和大臣向侵略军求和。

10月侵略军火烧圆明园,随后控制北京城。

留守北京的奕在侵略者的武力威胁下,签订了屈辱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学生:

(观看英法联军攻陷北京、英法联军在北京街头的图片、观看焚毁前的圆明园录像资料和焚毁后的遗迹,从而激发对西方列强野蛮行径的愤慨)

教师:

(讲评《北京条约》)天津是北京的门户,增开为通商口岸,使侵略势力渗透到统治中心附近,严重威胁着北京的安全,使天津成为外国侵略者在北方侵略的主要活动基地。

6.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师:

(展示《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学生:

(结合《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复述各条约所割出的领土范围和面积)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师:

中英鸦片战争对中国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又遭受哪些更大的损害呢?

学生:

(讨论,回答)

教师:

(归纳,引出两次鸦片战争结果的比较,得出结论,即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与学史方法)

①丧失领土、主权的增多: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割占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而且关税、司法、领海等主权也遭到践踏。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进而割占了九龙司地方一区,而沙俄则通过《瑗珲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使中国领土完整进一步丧失。

关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规定,更为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清政府准备了便利条件。

②外国侵略势力的深入及扩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5个通商口岸,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打开了国门,但其侵略势力基本在东南沿海地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因《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规定,中国又增开了天津在内的11处通商口岸,使列强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扩展至整个沿海,从大陆漫延至岛屿,从沿海深入到沿江内地。

另外有关外国人、外国船的特殊规定,使他们的侵略活动更加有恃无恐。

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则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却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要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历史证明,我们要救民族之危亡,就必拒外寇于国门之外,要救文明之衰微,就必须打开国门发展自己。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起因

1.根本原因: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借口:

“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二、经过

1.开始:

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

2.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

3.1860年10月,火烧圆明园

4.签订《北京条约》

5.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三、影响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知识与能力

了解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思考和认识农民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锻炼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识读《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和教师提供的《天王宝座》《天王府模型》《天王府花园》等图片,阅读文献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多难的民族产生雄健的精神。

近代中国农民阶级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压迫,毅然举起太平天国的大旗展开斗争,铸就了这场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

重点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难点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教师: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社会矛盾激化。

农民阶级不堪忍受,终于揭竿而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1.原因

教师: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回答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

学生:

(阅读教材,讨论、分析)鸦片战争巨额的军费和赔款,全部转嫁到贫苦农民身上,使本已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教师:

外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广大农民被迫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教师:

(分析)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因此,太平天国的主要矛头是“反封建”。

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所以,太平天国还具有反侵略性质。

总之,太平天国运动是长期以来不断激化的阶级矛盾,是在民族矛盾刺激下的总爆发。

因此,我们可以说:

“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

2.酝酿

教师:

(引导学生介绍洪秀全以及“拜上帝会”)

(1)思想上——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2)组织上——形成太平天国的领导核心。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

1.发展历程

教师:

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说一说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学生:

(阅读教材,观察示意图,归纳总结)

教师:

(根据学生的归纳总结进行板书)

①金田起义——运动爆发

②永安建制——初建政权

③定都天京——同清朝对峙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实现“天国”梦

④北伐西征——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⑤天京事变——由盛转衰

提拔新人,颁布《资政新篇》——改变不利局面

⑥天京陷落——运动失败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建国纲领

教师:

《天朝田亩制度》从字面上理解是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

但实际上它不仅涉及土地问题,同时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改革措施。

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因为以土地问题为核心,所以称为《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以土地问题为核心,那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

(展示材料及问题)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凡天下田,丰荒相通。

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

……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

……鳏寡孤独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都由国库供养。

——《天朝田亩制度》

①《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②体现的分配原则和方法各是什么?

③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从哪句话中可以反映出来?

④这个理想能实现吗?

学生:

(讨论、分析、回答)

①关于土地和产品的分配

②绝对平均主义

③人人平等,没有剥削的社会;“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④不能实现。

教师:

应该说这样的社会非常美好,为什么不能实现?

学生:

因为当时正在打仗,没有条件实行。

教师:

对。

还有其他原因吗?

学生:

(讨论)因为人性是有弱点的,人都有自私的一面,所以不可能实现绝对的平等。

如果实行绝对平均主义分配方式,不论农民干的多少,最终分配的财富是一样的,这样就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教师:

(分析)如果我们从社会生产力水平、从小生产者的阶级属性上分析这种分配方式,也可以得出结论。

中国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当时是不可能生产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来满足这种分配需求的,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这样的分配方案也是一种空想。

正如大家讨论到的——人性的弱点。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他自己穷困的时候,他要求平均分配土地和财富;但是当更穷的人要求分他的土地和财富的时候,他可能就不干了。

所以说,太平天国这个纲领,看似美好,但根本不可能实行。

教师:

(总结、概括)要客观的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①农民是否愿意接受《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分配原则?

废除了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的要求,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因此,具有革命性。

②农民是否愿意接受《天朝田亩制度》的产品分配原则?

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因此,具有落后性。

③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式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是行不通的。

因此,具有空想性。

(2)《资政新篇》——治国方案

教师:

1859年冬,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它都有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看书回答。

学生: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讨论)

教师:

(分析)《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在“向西方学习”上,超过了同时代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主张,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不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因此这个方案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由于当时中国还不具备实现这一政治纲领的社会条件,且太平天国迫于当时严峻的形势,《资政新篇》没能实行。

三、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教师: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史学界有人认为是一场旧式农民革命,有人认为带有资产阶级性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同意哪一种观点?

学生:

(讨论)

教师:

(总结)这场运动是农民战争,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由农民来领导的战争。

但太平天国在反封建的同时呈现出新的特点,即反对外国的侵略,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斗争水平最高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历时长达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并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尽管如此,最终还是归于失败。

教师:

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呢?

(提示:

从领导力量、斗争对象,内因、外因,主观、客观等角度分析)

学生:

(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

(总结)主观上,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团结。

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教师:

(继续提问)那么这场运动的意义有哪些呢?

学生:

(结合教材,归纳总结)①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②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