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复习笔记完整版.docx
《外国建筑史复习笔记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建筑史复习笔记完整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建筑史复习笔记完整版
外国建筑史
第一章 古代埃及建筑
1、古埃及建筑史的四个时期:
① 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000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金子塔
②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1C~18C)——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皇帝的纪念物从借助自然景观以外部表现力为主的陵墓想在内部举行神秘的宗教仪式为主的庙宇转化—石窟墓
③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6C~11C)——埃及最强大的时期,皇帝崇拜和太阳神崇拜相结合—太阳神庙
④ 后期、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建筑有了许多希腊、罗马因素出现新的类型、形制和样式
2、 金字塔(古埃及法老的陵墓)的演化:
台形……台阶形……方锥形
玛斯塔巴……昭塞尔金子塔……吉萨金字塔群
3、玛斯塔巴(Mastaba)陵墓的地上部分,用砖或石块砌成的长方形台状祭祀厅堂。
4、第一座石头的金子塔——萨卡拉的第三王朝的建基皇帝昭塞尔(Zoser)金子塔
形制:
基底东西长126m,南北长106m,高约60m,是阶台形的,分为6层,把墓室放在地下27m深处
特点:
①墓室仍然是留在地下,把祭祀厅堂从高台基上移至塔前,而多层的台基向上耸起,成为陵墓外观形象的主体,发展为形体单纯的纪念碑;②塔身排除了仿木构的痕迹,在形式和风格上简练稳定,符合纪念性建筑物艺术要求,也更适合石材的特性和加工条件。
5、吉萨金字塔群——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
特点:
①精确的正方锥体,形式及其单纯
组成部分:
i.胡夫(Khutu)金字塔——现存最大的金字塔:
高146.6m,底边长230.35m
ii.哈弗拉(Khafra)金字塔:
高143.5m,底边长215.25m
iii.大斯芬克斯(Sphinx):
高20m,长46m
iv.门卡乌拉(Menkaura)金字塔:
高66.4m,底边长108.04m
②它们脚下的祭祀厅堂和其他附属建筑物相对很小,使塔的形体不受障碍的充分表现出来
③所有厅堂和围墙等附属建筑物不再模仿木柱和芦苇的建筑形象,采用完全适合石材特点的简洁的几何形,方正平直,交接简洁,同金字塔本身风格完全统一。
纪念性建筑物的典型风格形成了,技术形式与材料、技术之间的矛盾也同时克服了。
石建筑终于抛弃了对建筑的模仿而有了自己的形式和风格。
6、太阳神庙形制:
在一条纵轴线上依次排列高大的门、围柱式院落、大殿和一串密室。
从柱廊经大殿到密室,屋顶逐层降低,地面逐层升高,侧墙逐层内收,空间因而逐层缩小,除此之外,还在门前增加一两对作为太阳神的标志的方尖碑(崇拜太阳神的纪念碑,一半成对竖立在神庙入口处,断面为正方形,上小下大,顶部为金字塔形,一半修长比9~10:
1,用整块花岗石制成,碑身明刻象形文字图案)。
艺术特点:
①外部:
牌楼门,群众性的宗教仪式在它前面举行,力求富丽堂皇,和宗教仪式的戏剧性相适应。
②内部:
大殿,皇帝在这里接受少数人的朝拜,力求幽暗而威压,和仪典的神秘性相适应。
实例:
卡纳克阿蒙神庙(GreatTempleofAmmon)——太阳神庙中规模最大
鲁克索阿蒙神庙
卡纳克宏斯神庙
7、古埃及时期主要建筑特点及成就:
① 以石材为建筑材料,采用梁柱结构
②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③ 建筑与装饰融合在一起,建筑构件表面总是布满雕刻
④ 成功的纪念性建筑设计:
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做纵深序列,对称布置,大规模、大尺度,稳定的几何形体
第二章 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建筑
1、山岳台:
(或星象台)崇拜山岳和天体、观测形象的多层塔式建筑物。
特征:
由土坯或夯土砌筑,一般为7层,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有坡道或者阶梯逐层通达台顶,顶上有一个不大的神堂,坡道或阶梯有正对着高台立面的,由沿正面左右分开上去的,也有螺旋式的。
实例:
乌尔山岳台
2、主要建筑特点及成就:
①创造了以图作为原料的制砖技术,并由此创造出公犬结构体系和彩色琉璃砖贴面的装饰手法
②上游的亚述帝国除用砖外,还用当地所产之石材
③古波斯盛产质坚之彩色石灰石,用作建筑材料,并发展了梁柱式结构
④建筑设计a/建筑构件于大平台上b/内院式布局,总体布局自由
实例:
萨艮二室王宫;帕塞波利斯
第三章爱琴文化的建筑
1、克里特文化与迈锡尼文化:
相同点:
①都以正室为核心的宫殿建筑群布置②工字形平面的大门③上粗下细的石柱
不同点:
迈锡尼——粗犷雄健,有较强的防御性
克里特——纤秀华丽,毫不设防
实例:
克里特文化——克诺索斯宫殿(“众城之城”)
迈锡尼文化——泰仑卫城,狮子门
*注释:
上文中下划线表示的皆为考试中可能出名词解释;黑色加粗字是重点、基础,特别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红色字是比较重要的实例,可能在画图题中出现,可能在简答或论述题中出现。
这三章在外建史中不是重点
第四章古代希腊的建筑
1、庙宇形制的演进:
1)最初的庙宇只有一间圣堂,形制脱胎于爱琴文化时期氏族贵族府邸里的正室,只展示他们的正面———初期的庙宇,继续正式中已形成的宗教仪式,以狭端为正面,起初,另一端是半圆形。
使用陶瓦以后,屋顶两破起脊,平面以取正气的长方形为宜,并且两端构成了三角形的山墙,这些早期庙宇用木构架和土坯建造,为了保护墙面,常沿边搭一圈棚子遮雨,形成柱廊。
后来作为公共纪念物,占据建筑群的高处,向四面八方展现,这就引起以后的各种变化。
2)围柱廊的艺术作用:
①它使庙宇四个立面连续统一,符合庙宇在建筑群中的位置要求
②它造成了丰富的光影和虚实的变化,消除了封闭的墙面沉闷之惑
③它使庙宇同自然互相渗透,关系和谐,它的形象适合于民间自然神的宗教观念,适合圣地上的时速的节庆活动。
3)小型庙宇只在前段或前后两端设柱廊,最小只有两根柱子,夹在正室侧墙突出的前端之间;更华丽、开朗的有“两进围廊式”(内外两圈柱子)和“假两进围廊式”(虽只有一圈柱子,但廊子深度相当于两圈)
4)古希腊最大的神庙——萨摩斯的第三个天后赫拉庙(两进围廊式)
2、柱式(Ordo):
是建筑的各个构成部分——檐部、柱子、基座之间,以及各个构件本身的处理形成定型做法,这种特定的柱梁结构的艺术形式叫做柱式。
3、多立克柱式(Doric)———————————————爱奥尼柱式(Ionic)三
柱子比例粗壮(柱高是柱径的4~6倍);柱子比例修长(柱高为柱径的9~10倍);
开间较小(高约为柱高的1/3);开间较宽(2个柱底径);
檐部有三拢板;檐部连续;
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头有轻巧柔和的涡卷;
柱身有20个尖齿凹槽;柱身有24个平齿凹槽;
无柱础;有柱础;
柱身收分、卷杀明显;柱身收分、卷杀不明显;
极少有线脚,偶有之也是方线脚;多种复杂的曲面线脚,线脚上串着雕饰;
台基是三层朴素台阶,中央高四角低,略有隆起;台基侧面壁立,上下都有线脚,无隆起;
高浮雕,甚至圆雕,强调体积;薄浮雕,强调线条;
沉重、粗苯,反映寡头贵族的艺术趣味;秀美华丽,比较轻快,开间宽阔;
具有男性气质特点,棱角分明,线条刚毅;具有女性气质特点;
(除以上两种柱式外,还有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它的柱头宛如一棵旺盛的忍冬草,其余部分与爱奥尼式相同。
)
4、雅典卫城:
1)卫城布局特点:
①群体布局体现对立统一的构图原则,根据祭祀庆典活动的路线,不对称,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建筑安排顺应地势,主次分明,以雅典娜像作为构图中心,延边布置建筑,照顾了山上山下观赏;②突破了小城邦国家和地域局限,综合了多立克和爱奥尼艺术。
2)卫城山门特点:
①既能围绕入口、大门的需要进行设计,又能表现大门的艺术特色②两种柱式协调应用:
山门是多立克式的,前后各6根,中央开间较大,门的西半,内部沿中央道路两侧,有3对爱奥尼柱子,这在多立克式建筑物里用爱奥尼柱子,是雅典卫城的首创。
3)胜利神庙特点:
①由于山门两侧不对称,由胜利神庙取得平衡②与山门略呈偏斜的相互位置,削弱自己独立性而加强对山门的依附性。
③爱奥尼柱式
4)帕提农神庙——卫城的主体建筑物,为长方形列柱围廊式
特点(如何突出它作为建筑群主体建筑的地位):
①位置:
把它放在卫城最高处,距山门80m左右,一进山门,有很好的观赏距离②体量:
它是希腊本土最大的多立克式庙宇③型制:
它是卫城上唯一的围廊式庙宇,型制最隆重④装饰效果:
它是卫城上最华丽的建筑物,全用白大理石砌成,铜门镀金,山墙尖上的装饰是金的,陇板间、山花和圣堂墙垣的外檐上满是雕刻⑤内部处理:
内部分为两半,朝东的一半是圣堂,圣堂内部南、北、西三面都是列柱,是多立克式,为了使它们细些,尺度小些,以反衬神像高大和内部宽阔,这些列柱做成上下两层,重叠起来,如用通高的柱子,柱径很粗,内部将拥挤不堪,且尺度过大,神像也受压制,朝西的一半是存放国家财物和档案的方厅,里面有4根柱子用爱奥尼式的。
5)山门和帕提农内部空间的柱式处理:
山门与帕提农西侧的方厅的处理办法:
内部使用细长、柔和雅致的爱奥尼式
帕提农东侧的圣堂的处理办法:
将柱做成上下两层,重叠起来(但不属于叠柱式,因为帕提农神庙东侧的圣堂的处理上下皆是多立克式的,而叠柱式的定义是下层用粗壮质朴的多立克柱式,上层用纤细华丽的爱奥尼柱式)
6)伊瑞克提翁庙——古典盛期爱奥尼柱式的代表
伊瑞克提翁庙与帕提农神庙对比:
①爱奥尼柱是与帕提农的独立克柱式在风格上的对比②不对称、复合的形体同帕提农的对称的、单纯的长方形对比③活泼轻巧对比帕提农的凝重端庄④装饰岁繁富但色彩淡雅,与帕提农的金碧辉煌形成对比⑤朝南的白大理石墙与朝北的帕提农的柱廊形成对比
7)主要建筑特点和成就:
特点:
①以希腊半岛上盛产的大理石为建筑材料,高度发展了石梁柱结构
②建筑类型:
除神庙外还创造了各种公共建筑类型
③建筑群体布局善于利用地形,布局形式自由
④建筑单体平面简单,风格成熟,里面大量采用视差校正法
⑤建筑装饰精美,雕刻艺术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
⑥成熟的古希腊柱式
成就:
①圣地建筑群和庙宇型制的演进
②木建筑向石建筑的过渡
③柱式的诞生
第五章古罗马的建筑
——券拱技术是罗马建筑的最大特色和成就
1) 天然混凝土=活性火山灰+石灰+碎石——大大促进古罗马券拱结构的发展
2) 十字拱(CrossVault)用两个等跨筒拱在平面上胡成直角相贯,以覆盖方形平面的空间,这样可取消承重墙,仅四角共四个支点即可支承十字拱顶,使空间开放,结构重量减轻。
筒形拱(BarrelVault)覆盖平面为长方形的内部空间的拱顶,半圆形,单向的即称筒拱,与筒拱走向平行的两侧墙为承重墙
3) 拱顶体系:
一列十字拱串连互相平衡纵向的侧推力,横向由两侧的几个筒形拱抵住,筒形拱的纵轴同这一列十字拱的纵轴相垂直,它们本身的推力相抵消,只在最外侧才须厚重的墙体。
实例:
玛克辛提乌斯巴西利卡(BasilicaofMaxentius)的结构体系
4)罗马五柱式:
塔司干柱式;罗马多立克;罗马爱奥尼;罗马克林斯;混合柱式
5)罗马建筑拱券与柱式的结合——用柱式形式作为券拱结构的装饰
①券柱式:
在墙上或墩子上贴装饰性的柱式,从柱础到檐口一一具备。
把券洞套在柱式的开间里。
券脚和券面都用柱式的线脚装饰,取得细节的一致,以协调风格,柱子和檐部保持原有比例,但开间放大,柱子凸出墙面大约3/4个柱径。
②连续券:
把券脚直接落在柱式柱子上,中间垫一小段檐部,只适用于很轻的结构
6)罗马建筑柱式与多层建筑的结合
①叠柱式(希腊晚期):
各柱式柱子细长比由粗到细自下而上安排,上层柱子中线略收进,显得稳定,大都用券柱式叠加,按层横分,显示适宜的建筑尺度但立面效果重点不突出。
实例:
古罗马大角斗场(Colosseum)塔斯干——爱奥尼——科林斯
②巨柱式:
一个柱式贯穿二层或三层,立面重点突出,但尺度夸大
7)维特鲁威Vitruvius《建筑十书》(公元前1C,罗马人)
成就:
① 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② 系统总结了希腊和早期罗马建筑的实践经验
③ 全面的建立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原理
④ 按照古希腊的系统,把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结合起来,把理想化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论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筑艺术原理
局限性:
① 为迎合奥古斯都皇帝的复合政策,有意忽视共和末期以来券拱技术和天然火山灰混凝土的重大成就,贬低它们的质量
② 对柱式和一般的比例规则,作了过于苛求的量的规定
③ 文字有点晦涩,有些地方语焉不详,以致后来有人钻空子随意加以解释
8)凯旋门的典型形制:
方方的立面,高高的基座和女儿墙,3开间的券柱式,中间一间采用通常比例,券洞高大宽阔,两侧开间较小,券洞矮,上面设浮雕,女儿墙上刻铭文,女儿墙头,有象征胜利和光荣的青铜铸的马车,门洞立面侧墙上刻着主题性浮雕。
实例:
替度斯凯旋门——1开间;塞维鲁斯凯旋门——3开间;君士坦丁凯旋门——3开间。
9)古罗马万神庙(Pantheon)
特点:
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
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
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
形制:
平面为圆形,穹顶直径43.3m,顶端高度43.3m,穹顶中央开一个直径8.9m的圆洞,穹顶的做法:
先用砖沿球面砌几个大发券,然后分段浇筑混凝土,这样可防止混凝土在凝结前下滑,并避免混凝土收缩时出现裂缝,为减轻穹顶重量,越往上越薄,并在穹顶内面做五圈深的凹格,每圈28个,混凝土用浮石作骨料。
第三层包住穹顶的下部,故穹顶没有完整的表现出来,这是为了:
①减少穹顶侧推力的影响②把墙加高,体形较匀称③当时还无处理饱满的穹顶的艺术经验,也无此审美习惯
内部的艺术处理:
因为用连续的承重墙,所以内部空间是单一的,有限的,但它十分完整,几何形状淡出明确而和谐,像宇宙那样开朗、阔大而庄严。
穹顶上的凹格划分了半球面,使它的尺度和墙面统一。
凹格越往上越小,在穹顶中央大空洞射进来的光线作用下,鲜明的呈现出饱满的半球形状。
凹格和墙面的划分形成水平的环,很安定。
四周的构图连续,不分前后主次,加强了空间的整体感,浑成统一。
10)古希腊剧场与古罗马剧场之对比:
古希腊 古罗马
规模 / 大(另作开公民大会用) / 小
形制 / 依山势建造 / 用一系列放射形排列的筒形拱把观众席一层层架起来
选址布局/受自然条件制约 /券拱技术与建筑和城市布局争得主动权,剧场多造在城市中央
化装室 /小屋,外墙作舞台背景 /扩大为多层建筑物,并且两端向前伸出同半圆形多层观众席连接成整体,外墙作舞台背景,装饰华丽
舞台/ 多半圆形 /半圆形
观众席/ 观众席作半圆形,逐排升高,以放射形纵过道为主,顺圆弧的横过道为辅,出入不方便,不很妨碍观众视线
其他 / / 观众席下作楼梯和环廊供观众聚散之用,有声学处理
实例 /麦迦洛波里斯剧场 / 马采鲁斯剧场
11)广场的演变:
①罗马共和时期——罗曼努姆广场(ForumRomanum):
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周围自发性的零散的陆续建造公建庙宇等,形成开放式的广场,它是公共活动的场所。
②罗马共和末期——恺撒广场(ForumofCaesar):
封闭式的广场,家神庙居中——恺撒个人的纪念广场
③罗马帝国时期——奥古斯都广场(ForumofAugustus):
奥古斯都建立了个人独裁,建造广场纯为歌功颂德,正中尽端建围廊式战神庙,广场周边建花岗岩围墙,除入口外,与外界完全隔绝
——图拉真广场(ForumofTrajan):
对皇帝崇拜几至神化,广场为罗马广场之最大,多层纵深对称布局,广场入口建成凯旋门。
广场两侧敞廊,外各做一半圆厅,形成纵轴。
广场中心为图拉真起码铜像。
广场尽端时罗马最大的乌比亚巴西利卡,后进为小庭院。
树立图拉真纪功柱,小院两侧为图书馆,小院后接围廊式大院,近段正中建立崇奉图拉真本人的庙宇
总结:
从共和时期到帝国时期,广场的演变鲜明的表现出建筑形制与政治形势的密切关系,表现从共和制向帝制向神化皇帝的转变。
12)古罗马大角斗场:
结构、功能、形式的统一
平面形势:
长圆形
座位分区:
(五区)前面一区为荣誉席,最后两区是下层群众席位,中间是骑士等地位
比较高的公民坐的。
结构:
底层7圈灰华石墩子,第一和第二,第二和第三,第四和第五,第六和第七圈墩子之间是环廊,分别用环形筒形拱覆盖;第三和第四,第五和第六圈墩子之间砌石墙,墙上架筒形拱,呈放射状。
第二层靠外墙有2道环廊,第三道有一道,整个庞大的观众席家在环形拱和放射形拱上。
材料:
基础:
混凝土+火山石;拱顶:
混凝土+浮石;墙:
凝灰岩+灰华石
立面处理:
分四层;下3层各80间券柱式,第四层是石墙,立面上下分主次,由于券柱式的虚实、明暗、方圆对比很丰富,又兼本身是长圆形,光影富有变化,但又充分展现它几何形体的单纯性,浑身而无始终,更显完整宏伟,叠柱式水平划分更加强了效果和整体感。
13)罗马的公共浴场:
综合运动场、图书馆、音乐厅、演讲厅、交谊室、商店、浴场等多用途的建筑群。
实例:
卡拉卡拉浴场,戴克利提乌姆浴场
成就:
①出色的结构:
核心——温水浴大厅,横向三间十字拱。
十字拱的重量集中在8个墩子上,墩子外侧有一道横墙低于侧推力,横墙之间跨上筒拱,既增强了整体性,又扩大了大厅。
温水浴大厅后是热水浴大厅,圆形,用穹顶。
复杂多样的拱券体系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②功能完善
由于结构体系先进,全部活动可以在室内进行,各种用途大厅联系紧凑,所有大厅都有直接的天然采光
③空间组织和艺术处理水平很高,冷水浴、温水浴和热水浴三个大厅串联在中央轴线上,而以热水浴大厅的集中式空间结束。
两侧的更衣室等组成和横轴线和次要纵轴线,主要纵轴线相交处是最开敞的空间——温泉大厅。
轴线上,空间的大小、纵横、高矮、开阖交替变化。
不同的拱顶和穹顶又造成空间形状的变化。
各种拱顶之间的平衡体系,摆脱了承重墙的束缚。
14)最早的大型公共浴场是罗马城里的阿格里巴浴场(ThermaeofAgrippa)
15)主要建筑特点与成就:
①广场采用当地火山灰所制之天然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
②结构山国发展了拱券与穹顶:
券(Arch),筒形拱(BarrelVault),交叉拱(IntersectingVault),十字拱(CrossVault)
③ 创造丰富了建筑类型:
军事建筑,纪念性建筑,公共建筑和神庙
④创造丰富了建筑空间:
主词轴线、空间序列等
⑤将古希腊柱式发展成为五种,成为古罗马五柱式,还创造了券柱式
⑥建筑理论: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第六章拜占庭建筑
1)帆拱(Pendentive):
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
与古罗马的穹顶的比较:
古罗马的穹顶技术虽有光辉的成就,但始终没摆脱承重墙,因而只能有圆形的平面,只能有封闭的平面,只能有封闭的空间,像万神庙那样。
使用十字拱,虽能摆脱承重墙,使在内部和外部都得不到完整的集中式构图;而拜占庭的劳动者创造了在4个独立支柱上,覆盖穹顶的最合理方案,从而可能创造穹顶统帅之下的灵活多变的集中式形制,对欧洲纪念性建筑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希腊十字式(9世纪起,拜占庭教堂最普遍的一种平面形制):
中央的穹顶和它四面的筒形拱成等臂的十字的教堂,它使教堂内部空间得以最大限度的扩大。
(不等臂者为拉丁十字)
代表建筑:
圣马可教堂
3)圣索非亚大教堂(SantaSophia)——拜占庭建筑最辉煌的代表
成就:
①结构体系:
集中式的,中央穹顶的侧推力在东西两面由半个穹顶扣在大券上抵挡,南北方向则以18.3m深的两片墙垛抵住侧推力
②集中统一又曲折多变的内部空间:
中央穹顶下的空间同南北两侧是明确隔开的,而同东西两侧半穹顶下的空间则完全连续的,空间增大了纵深,比较适合宗教仪式的需要。
东西两侧逐个缩小的半穹顶造成了步步扩大的空间层次,但又有明确的向心性,集中统一。
南北两侧的空间透过柱廊同中央部分相通,他们内部又有柱廊作划分。
穹顶底脚,每两肋之间都有窗子,是内部唯一光源,在普遍的幽暗朦胧之中,这圈窗子使宛如不惜依托漂浮在空中。
③内部灿烂夺目的色彩效果,玻璃马赛克和粉画。
4)主要建筑特点与成就:
①在综合了东西方建筑特点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拜占庭建筑。
②在结构上创造了通过帆拱或抹角拱作为过渡,将穹隆顶建造在方形平面上的结构方法。
③在建造技术上采用小料厚缝的砌筑方法,使拱、券、穹隆的形式灵活多样
④教堂设计从平面上分为巴西利卡式、集中式和十字式
⑤建筑装饰多采用彩色云石或琉璃砖镶嵌画和彩色面砖饰面
第七章西欧中世纪建筑
①早期基督教时期——从巴西利卡到拉丁十字的演变
②罗曼时期/罗马风时期(Romanesque)
③哥特时期(Gothic)
1)巴西利卡(Basilica):
具有多种功能的大厅性公建
①古罗马的巴西利卡形制:
长方形的大厅,纵向的几排柱子把它分为几长条空间,中央的比较宽,是中厅,两侧的窄一点,是侧廊。
中央比侧廊高很多,可以利用高差在两侧开高窗、大多数的巴西利卡结构简单,用木屋架、楼盖轻,所以支柱比较细,一般用的是柱式柱子,这种建筑内部疏朗,便于群众聚会,所以被中式群众性仪式的天主教会选中
②拉丁十字式巴西利卡形制:
在古罗马式巴西利卡的基础上规定,在举行仪式时,信徒要面对耶路撒冷的圣墓,所以圣堂必须在东端。
大门因而朝西。
随着信徒增多,在巴西利卡前造了一所内柱廊式院子,中央是洗礼池,柱廊特别宽,给半信半疑的望道者使用。
圣坛市半圆形的,用半个穹顶半个伞形屋顶覆盖。
圣坛之前是祭坛,祭坛之前又是唱诗班的席位,叫歌坛。
由于宗教仪式日趋复杂,人数增多,后来在祭坛前增建一道横向的空间,大一点的也分中厅和侧廊,高度和宽度同正厅的对应相等。
于是形成了十字形平面,纵横两个中厅高出。
从上面俯视,像一平放的十字架。
竖道比横道长得多,因此叫拉丁十字。
为了收藏圣物或圣骸,在圣坛外侧,按放射形建造几个凸出的小礼拜室,又为了避免大量外来的香客妨碍教堂内修道士的日常宗教活动,用一道半圆形的环廊把这些小礼拜室同圣坛隔开,教堂东端因此复杂多了,也有教派把它们造在横厅东侧,与圣坛平行。
巴西利卡纵横厅交叉处上见采光塔。
实例:
圣约翰教堂,圣保罗教堂
2)罗曼(Romanesque)建筑:
即罗马风建筑,平面为拉丁十字,西面有一、二个钟楼,为减轻建筑体型的封闭沉重感,采用了古罗马建筑的一些传统券拱技术,如半圆拱、十字拱或简化的柱式和装饰,墙体巨大而厚实,窗口窄小、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又较大的空间变化,内部空间阴暗,有神秘气氛。
实例:
比萨主教堂群
结构上的不足:
①拱顶的平衡没有明确可靠的方案,拱顶很厚重,不仅浪费石材,且连带着墙垣也很厚重,窗子小,内部昏暗而外观封闭。
②内部空间较狭隘。
③堡垒般粗苯的外形,远远不能满足市民把教堂作独立斗争的纪念碑来装饰和赞美城市的愿望。
④中厅两侧的支柱大小相同,开间大小套叠,形式不够单纯。
⑤用了骨架券后,每个间的十字拱顶因对角直径较大的券高于四边直径较小的券而中央隆起,空间不够简洁。
⑥东端圣坛和它后面的环廊、礼拜室等,由于形状复杂,不易用筒形拱或十字拱覆盖。
3)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GothicArchitecture)
结构特点:
①使用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十字拱成了框架式的,其余填充维护部分减薄,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