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复习资料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1644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史复习资料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近代史复习资料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近代史复习资料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近代史复习资料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近代史复习资料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史复习资料1.docx

《近代史复习资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史复习资料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代史复习资料1.docx

近代史复习资料1

一.历史大变局中传统社会力量的应对(地主、农民)

1.两大传统力量:

封建统治阶级和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民众

2.爱国军民抵御外侮,保卫社稷国家(爱国官兵关天培,三元里起义,台湾反割台斗争)

3.封建统治阶级对外逐步妥协,毫无变革气象;后期自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4.旧式农民大起义的延续与终结(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5.民众对新课题的抉择,(如《资政新篇》资本主义道路)

6.地主阶级西学东渐。

以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获取变革思想启示为目的,开始开眼看世界,打破天朝上国迷梦,传播西方先进的知识技术思想

 

二.中日早期现代化比较(先中后日分号隔开)

1.对西方态度:

优越感;谦虚

2.学习内容:

技术;技术制度文化等

3.对官办、民办企业态度:

都扶持官办;中控制民办,同时剥削,日扶持

4.国家结构体制:

中大一统;日藩国,西方文化易进入

5.推动的领导的素质:

中腐朽;日前卫吧

6.民族关系:

多民族国家,存在民族矛盾;单一(然后自己扯)

7.西方的态度:

认为肥肉,宰割控制;忽视,扶持以互相牵制。

 

三.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的比较认识

1.变迁:

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确立过程有的通过改良有的通过革命,不能抽象选择,是有社会历史条件、国情决定的

2.革命发展是有条件的,不是人民凭主观意愿制造出来的,其条件为就的社会制度无力调节自身内部矛盾(中国鸦片战争以来面临眼子的民族危机、社会危机,清政府已无力统治下去既无力对抗入侵也无法改革,成为历史进步的阻碍)

3.在近代中国不存在走改良主义道路的现实性,改良的发生也是有条件的,改良是在现有体制内进行的,但改良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现有体制是否允许,在于统治者是否有改良的成一。

近代中国改良的最大悲哀在于未认清清政府本质力图变法,此道路只得破灭

补(改良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破坏,而缺点也同样明显,就是不像革命那样来得彻底。

革命正好相反在打破旧社会后,不可避免的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四.五四运动后中国选择共产主义道路的原因

总的来说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综合运动的结果

1.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改良派、革命派都没能救中国,三民主义未完成此市民。

人们转而对西方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产生兴趣

2.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马义传播创造有利客观环境

3.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人们认识到西方文明价值,转而取向马克思注意思潮

4.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需要马义指导

5.中国传统文化与马义有易于吸纳、涵化的便利(兼容性,务实,重民,大同思想,宇宙观,知行关系)

 

五.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

1.不同点:

(先第一后第二)

方式:

党内合作形式;没有具体形式:

形式上为国民政府领导,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保持着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政治基础:

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的政治基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两次国共合作的结果不同:

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中途破裂;一直维持到抗日战争结束。

中国共产党的成熟状况和方针:

中共还处于幼年,缺乏理论修养和斗争经验,放弃党对领导权,大革命失败和中共产党遭到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已从幼稚转向成熟中共坚持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对国民党的反共军事进攻坚决反击,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相同点:

背景:

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

中共作用:

两次国共合作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实现的,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更是一个首倡者。

共产国际积极作用:

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国际不仅提出了具体策略,还派代表直接帮助。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起到了指导作用,但在具体行动方案上则体现了中共的独立自主。

内部斗争:

三民主义为与共党的民主革命纲原则区别;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来约束双方。

都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不仅完成了抗日大业,而且革命力量的壮大和党的建设的成效为夺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基础。

 

六.散记

南京革命政府的性质:

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府

中间派别:

一些的国民党体系以外的团体或政党,不满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既不同于国党又不同于共党构成了中间党派,包括青年党人权党乡村建设派和第三党。

土地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建设理论建设,建立政权土地革命

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

是过渡时期,是从救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价段

新民主主义社会成分:

社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义性质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私人资义经济;国家资义经济。

/一说:

工人、农民、工商业者、手工业者、民族资产阶级

过渡时期主要任务: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主要工作:

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施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召开一届人大制定宪法;

 

以下.笔记整理

一.中国封建社会时间长的原因

1.对科学的态度限制了中国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也造成了中国落后和不能独自进入新时代2.政策上重农抑商3.经纪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继承制5.循环历史观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

政治上国家主权已失实际上保留本国统治者但丧失独立地位,经纪上开始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文化上西方文化开始大规模涌入中国

半封建:

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出现引起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和思想嬗变

 

三.中国资产阶级特点(我觉得不重要)

发展阶段:

70年代起步,甲午后快速(马关赔款开场),一战黄金期(一战无暇东顾)

途径:

地主官僚买办投资,商人投资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工厂的发展

特点:

1微弱(比重小非主导)2两面性(革命性妥协性)

 

四.古文经学:

所依据的经书一般都是西汉中期以后在民间发现的古书,是用战国及以前的古文字所书写。

今文经文:

汉武帝时期整理的孔子的经典,王莽后号称是其为统治编造的

 

五.辛亥革命在武汉爆发的原因

1.外部:

保路运动爆发,武汉清军调离,武汉兵力空虚

2.张之洞湖北新政新式学堂多,留学生多,新军多,易接受革命思想

3.革命基础好,前期文学社共进会前期宣传

4.革命团体的工作重点是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

5.革命准备充分

 

六.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

1.国民党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主力,抵御日本入侵打了一系列硬仗,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2.国民党广大爱国将领官兵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用他们的生命为中国赢得的战争的优势及国际上的荣誉

3.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抗战中坚持不投向,坚持维护统一战线不破裂,对抗战取得最后的胜利有积极作用

 

七.中共在抗战中的评价

1.倡导形成统一战线2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方针为抗战指明方向

3.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中共成为抗战中流砥柱,胜利决定性作用

 

八.过渡时期相关内容

两个阶段:

 ①.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阶段:

(1949.10~1952年)

 主要任务是:

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恢复国民经济。

即实现全国大陆的解放,挽救濒于崩溃的经济;主要工作:

追歼残敌,剿匪作战,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展“三五反”运动,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发展生产;

 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953~1956年底)

  主要任务: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主要工作:

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召开一届人大制定宪法;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

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

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

   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勒索白银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

《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勒索白银2亿两,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

中俄《爱晖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定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等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和北京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唐山等12处“留兵驻守”,勒索到4.5亿两白银,强迫清政府作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它们的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弹压惩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中美《望厦条约》取得并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

   这些条约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使资本帝国主义渗透入中国社会,使中国社会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意义:

   

(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2)它建立了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分配土地制度和其他改革措施;《资政新篇》主张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3)太平天国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也是前所未有的。

   (4)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

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局限:

   

(1)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2)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

   (3)太平天国领导者不团结导致自相残杀,以及腐朽昏庸、鼠目寸光使起义军在起义过程中四面树敌。

   (4)太平天国起义的理论基础是破碎的神学理论,并不代表时代潮流。

   (5)太平天国对知识分子大加排斥,使其缺乏知识分子为其出谋划策、制定纲领。

   (6)这场农民起义事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江南由于地处风暴中心,更是一派劫灰,生灵涂炭。

甚至在狂飙过去许多年之后,依然满目疮痍,遍地瓦砾。

   (7)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

   (8)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表明,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虽有巨大的革命潜力,但注定不能成为近代革命的领导阶级,单纯的农民战争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5.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与局限

意义:

   

(1)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开始了中国近代教育。

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2)冲击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使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人们开始学习和模仿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

局限:

   

(1)具有封建性。

指导思想是在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条件下发展新的生产力,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2)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这根本不可能办到。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派所创办的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下,无法维持企业的运行。

 

6.戊戌维新的意义和局限

意义: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它也为我们揭示了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腐朽的社会制度,促进了后来者走上革命道路。

局限: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在政治上不敢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不敢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思想上无法摆脱封建思想。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虽然反对帝国主义,但幻想帝国主义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而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3)惧怕人民群众。

维新运动局限于具有资产阶级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里,维新派脱离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而未能获得深厚的阶级基础,使自身得阶级相当软弱。

内容:

   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舆论监督和直接选举政府官员,即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经济上,它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保险事业;文化思想上,它反对迷信,提倡新式教育;外交上,它主张自由往来、平等互利。

幻想通过这套方案来建设一个“新天、新地、新世界”。

影响:

   思想先进、超前,是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或者说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纲领;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政新篇》的核心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是当时亚洲最早的近代化方案,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是比较先进的。

但太平天国后期严峻的军事形势,内部的腐化堕落、民心丧失,洪秀全对他的不信任等一系列因素导致《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施,使得影响相当有限。

 

7.辛亥革命的纲领、意义、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纲领: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

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

“建立民国”。

即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即通过平均地权的办法,避免贫富悬殊,预防将来的社会革命。

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

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失败的原因:

1、客观上,帝国主义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用各种手段破坏、干涉中国革命,与国内的反革命派勾结,绞杀了这场革命。

2、主观上,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启示:

揭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能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8.新文化运动的两阶段及内容

第一阶段:

1915年9月到1919年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

内容:

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当时提倡的民主:

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

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主要武器:

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

基本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因而排孔、反孔成为观念形态革命的起点。

第二阶段: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

内容:

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了。

民主不再是指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多数人的民主、劳动阶级的民主。

科学指除自然科学外,就社会科学而言,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传播逐步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继续并发展了反封建的启蒙运动。

 

9.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的产物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着重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张中国必须建立工人政党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

(2)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使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成了知识分子与工人相结合的运动,使工人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在马克思主义领导的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进行的这些活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初步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的知识分子,其思想感情进一步转变到工人阶级方面来;同时,一部分工人由于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而提高了阶级觉悟。

这样,就形成了一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为党的成立作了干部上的准备。

   这种结合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五四运动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为初步结合。

第二阶段,从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到党的成立为进一步结合阶段。

   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阶级的这种结合,才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0.五四运动的性质及意义

性质:

五四运动是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

它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群众性、及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性质。

意义:

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并给予先进的知识分子以真切的教育,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广大市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不仅规模之大遍及全国,而且斗争方式是崭新的。

在五四运动中,爱国的青年起到了先锋作用。

在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1.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客观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一,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为了战胜这个敌人,革命营垒需要有坚强的领导者、组织者。

第二,面对异常强大的敌人,软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正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不行,中国革命要胜利,中国社会要有光明的前途,就不能依靠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而必须依靠新的革命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

中国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正是适应中国革命的这种要求而成立的。

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2)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为把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12.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

   1930年1月,毛泽东写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

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13.遵义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后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这里召开了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又在组织上结束了“左”倾领导在中共中央的统治。

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表明:

作为一个严肃的、对人民负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注意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并汲取教训的。

 

14.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启示意义)

   在革命中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反对教条主义,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相结合的原则。

必须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或“右”的错误思想。

 

15.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

   

(1)八七会议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

   

(2)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即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3)王明等人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压制党内民主,大搞宗派主义,对坚持正确意见的货不对他们随声附和的同志,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使“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无法及时地得到纠正。

 

16.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的土地革命路线、方针、政策

   路线:

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方针: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具体过程: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订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1931年2月,毛泽东进一步总结根据地土地革命的经验,要求各地各级工农民主政府发布公告,明确规定农民已经分得的田地归农民个人私有,可以自主租借买卖,别人不得侵犯;生产的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