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中考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1520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化学中考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物理化学中考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物理化学中考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物理化学中考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物理化学中考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化学中考知识点.docx

《物理化学中考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化学中考知识点.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理化学中考知识点.docx

物理化学中考知识点

物理

电学: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物理学中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2.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相连,否则会导致电源短路。

电压表可以直接与电源相连,测电源电压)

3.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对人体的安全电压应不高于36V,家庭电路电压220V。

4.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玻璃、某些热敏电阻温度越高,电阻越小)。

5.容易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

(不能说成能和不能)。

6.在一定条件下导体和绝缘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7.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

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

电阻的大小与电压、电流大小无关。

R=U/I只是用来计算电阻大小。

8.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9.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I、U、R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欧姆定律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10.伏安法测电阻原理:

R=U/I;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

P=UI。

(测电阻和测电功率都要搞定U、I两个量,所以电路图一般也一样)

11.串联电路中:

电压U、电功率P、电功W、电热Q与电阻R成正比;并联电路中:

电流I、电功率P、电功W、电热Q与电阻R成反比(简记为“串正并反”)

12.在生活中要做到:

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13.开关应连接在用电器和火线之间.两孔插座(左零右火),三孔插座(左零右火上地)。

14.“220V100W”的灯泡比“220V40W”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15.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并联的,多并联一个用电器,总电阻减小(并联的用电器增多,相当于增加了总电阻的横截面积,电阻越小),总电流增大,总功率增大。

(无论在串联电路还是在并联电路中,某一个电阻的阻值变大了,则整个电路的等效总电阻也变大)

16.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保险丝熔断,产生的原因有两个:

①短路;②总功率过大。

17.磁体自由静止时指南的一端是南极(S极),指北的一端是北极(N极)。

磁体外部磁感线由N极出发,回到S极(磁体内部磁场方向与外部磁场方向相反)。

18.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19.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

20.磁场的方向:

①自由放置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②该点磁感线的切线方向。

21.奥斯特试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磁生电、发电机)。

22.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有铁芯比无铁芯磁性要强得多)。

23.电磁继电器的特点:

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无磁性(自动控制)。

24.发电机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法拉第)。

发电机无电源。

25.电动机是根据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转动制成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电动机有电源。

26.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①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②切割磁感线。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7.磁场是真实存在的,磁感线是假想的。

磁场不是由磁感线组成的。

28.磁场的基本性质:

对放磁场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

光学:

29.白光是复色光,由各种色光组成的。

30.光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1.光是电磁波,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光速:

c=3×108m/s=3×105km/s(电磁波的速度)。

32.在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手影)。

33.光的反射现象(人照镜子、水中倒影等)。

34.光的折射现象(筷子在水中部分弯折、看水中的物体、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色散)。

35.反射定律描述中要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平面镜成像也说“像与物┅”的顺序,注意逻辑顺序)。

36.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中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37.平面镜成像特点:

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大小相等,像点与物点连线与镜面垂直,所成像为虚像。

38.能成在光屏上的像都是实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实像倒立,虚像正立,物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外能成实像,小孔成像成实像,实像都是倒立的,能用眼睛直接看,也能呈现在光屏上。

39.放大镜、平面镜、水中倒影是虚像,虚像是正立的,只能用眼睛看,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40.凸透镜(远视眼镜、老花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近视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1.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如果换到像的位置,像也换到物的位置(光路可逆)。

42.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43.凸透镜一倍焦距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1倍焦距分虚实,2倍焦距分大小)

44.眼睛的结构和照相机的结构类似。

45.凸透镜成像实验前要调共轴:

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凸透镜成的像在光屏的中央。

热学:

46.熔化、汽化、升华过程吸热,凝固、液化、凝华过程放热。

47.晶体和非晶体主要区别是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48.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物体放热温度不一定降低(液体凝固形成晶体)。

49.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因为温度是内能的标志;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

50.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不一定升高;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小,但温度不一定降低。

51.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①液体表面积;②液体的温度;③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流动速度。

52.水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会根据图象判断)。

53.雾、露、“白气”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液化的小水珠;霜、窗花是凝华;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升华。

54.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55.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且同时存在);分子间有空隙。

56.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

做功和热传递(等效的)。

57.沿海地区早晚、四季温差较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暖气供水、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58.热机的做功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压缩冲程是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59.燃料在燃烧的过程中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60.热值、密度、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不随质量体积变化而变化。

61.两块相同的煤,甲燃烧的充分,乙燃烧的不充分,不能判断热值大小。

热值和燃料种类有关,和燃料的质量以及燃料的燃烧状况无关。

62.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斥力(木棒很难被拉伸,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63.蒸发只能发生在液体的表面,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力学:

64.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

65.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杠杆和天平都是“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66.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67.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被研究的物体不能选作参照物。

68.测滑轮组机械效率时,弹簧测力计要竖直向上匀速拉动时读数。

69.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惯性作用”“受到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能说“获得惯性”“惯性消失”。

只能说“由于惯性”“具有惯性”。

70.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错,可能受到的是平衡力)

7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7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①使物体发生形变;②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73.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的两种方法:

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其中一个改变,或都改变,运动状态改变;②如果物体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

74.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所受的拉力大小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这一原理制成的。

75.实验中弹簧测力计不能倒着使用。

76.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77.两个力的合力可能大于其中一个力,可能小于其中一个力,也可能等于其中一个力。

78.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79.相互作用力语法特点:

A给B的力、B给A的力。

力的特点: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80.惯性现象:

(车突然启动人向后仰、跳远时助跑、拍打衣服上的灰、足球离开脚后向前运动、运动员冲过终点不能立刻停下来,甩掉手上的水)。

81.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可能静止也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82.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的压强越大。

83.连通器两侧液面相平的条件:

①同种液体②液体静止。

84.利用连通器原理:

(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路涵洞等)。

85.大气压现象:

(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注意:

用注射器打针过程中,不是利用大气压原理。

86.马德堡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准确测量了大气压强的值。

87.大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液体上方的气压高沸点高;气压低沸点低。

88.浮力产生的原因:

物体受到液体对其向上和向下存在压力差。

89.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也适用于气体。

90.潜水艇自身的重力是可以改变的,它就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下潜、上浮和悬浮的。

91.密度计放在任何液体中都漂浮,其浮力都不变,都等于它的重力,示数上小下大,上疏下密。

92.流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飞机起飞就是利用这一原理)。

93.功是表示做功多少的物理量,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机械效率是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大小关系.“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快”这句话是正确的。

94.使用机械能省力的同时必然费距离,但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机械效率小于1)。

95.有用功多,机械效率高(错),额外功少,机械效率高(错),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大,机械效率高(对)。

96.滑轮组一定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错)。

97.降落伞匀速下落时机械能不变(错,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减小)用力推车但没推动,车静止,处于平衡状态,此时推力等于阻力。

声学:

98.乐音三要素:

响度、音调、音色。

99.声音产生的原因:

物体振动发声。

100.噪声控制的三个途径:

从人耳处减弱噪声;从传播路径中减弱噪声,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各种数据估计值;

功;

1.中学生从一楼匀速上到三楼所做的功约为3×103J

2.将地面上的物理课本捡起放到桌子上,人对课本做功约2.4J

3.从地面上拿起1个鸡蛋,缓缓举过头顶大约做功1J

4.将两个鸡蛋举高1米做功约1J

功率

1.人上楼的功率约300W

2.人在平直的公路上骑自行车的功率约100W

3.人做引体向上的功率约24W

物理易错点1

1.物体在振动,我们“不一定”能听得到声音

解析: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

2、人的听觉是有一定的频率范围的,即:

20~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如发生海啸、地震时产生的声波是次声波;而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超声波,如医院里的B超。

对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是无法听到的。

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除了与频率有关外,还更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如果距离发声体太远,通过空气传入人耳后不能引起鼓膜的振动,还是听不到声音

2.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放在水中“不一定”下沉

解析:

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放在水中有三种情况,下沉、悬浮、漂浮,到底处于哪种状态,与物体全部浸入水中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有关:

1、下沉。

根据F浮=Vρ水g和G=Vρ物g,因为ρ水<ρ物,F浮,物体下沉,此时,该物体是实心的。

例如:

铁块放在水中下沉。

2、悬浮,当该物体内部的空心所造成该物体的重力与它浸没在水中所排开水的重力相等时该物体悬浮。

(在挖空的过程中,浮力不变,重力逐渐减小)

3、漂浮,当物体内部空心且空心较大时,该物体漂浮。

(挖空的部分较大,使得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直至浮出水面,浮力再次等于重力)例如:

钢铁制成的轮船。

3.物体温度升高了,“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解析:

物体吸收热量,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物体内能增加,但我们知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是势能的总和。

1、如果吸收热量后物体的状态不发生变化,即分子势能不变,只改变了分子的动能,则物体的温度就会升高,如给铁块加热,铁块的温度升高;

2、如果吸收热量后,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如晶体熔化,液体沸腾,虽然都在不断的吸收热量,但温度并不升高,温度始终保持不变。

非晶体吸热时,分子的动能和势能都在发生变化,所以状态变化的同时,温度也升高。

4.物体收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不一定”发生改变

 解析:

①力有两个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所以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不一定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②即使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由物体受到力的共同效果决定的。

1、物体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运动速度的大小或方向改变)。

2、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不改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5.有力作用在物体上,该力“不一定”对物体做功

解析:

力对物体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两者缺一不可。

根据公式W=F.S得:

有力无距离,不做功,所谓的劳而无功,最常见的现象是“推而未动”;有距离无力,不做功,所谓的不劳无功,最常见的现象是物体因惯性运动、物体运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垂直时。

6.小磁针靠近钢棒相互吸引,钢棒“不一定”有磁性

解析

磁现象中的吸引有两种情况:

1、异名磁极相互吸引;2、磁体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所以和磁体靠近相互吸引的可能是铁、钴、镍等物质,也可能是磁体。

7.“PZ220V40W”的电灯,实际功率“不一定”是40W

解析:

1、当U实=U额=220V时,灯泡的实际功率P实=P额=40W,此时灯泡正常发光;

2、而U实〈U额时,灯泡的实际功率P实〈P额,此时灯泡发光较暗,不能正常工作;

3、当U实〉U额时,灯泡的实际功率P实〉P额,此时灯泡发出强光,寿命缩短易烧毁。

8.浸在水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的作用

解析:

浮力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之差,因为下表面浸入液体较深,受到的压力始终大于上表面,所以浮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上的。

当物体的底部与容器底部紧密结合,无缝隙时(即相当于粘在了一起),物体不受向上的液体的压力,所以不受浮力的作用。

例如:

陷入河底淤泥中的大石头,三分之一的露出泥外即浸在水中,但石头不受浮力作用。

9.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不一定等于容器内液体所受的重力

解析:

公式P=F/S,是计算压强的普遍适用的公式,而P=ρgh是专门用来求液体产生压强的公式,由P=ρgh我们可以看出,在液体的密度一定时,液体产生的压强仅与液体的深度h有关,再根据F=PS不难看出液体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力是由液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和容器的底面积决定的。

即:

液体对容器底部产生的压力:

F=ρghs。

然而只有柱形容器G液=mg=ρvg=ρghs=F。

而容器的形状有很多种,只要不是柱形容器其内部液体的体积v≠hs,所以F≠G液。

容器内盛液体,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和液重G液的关系是:

1、柱形容器:

F=G液2、非柱形容器:

F≠G液(广口式容器:

F〈G液缩口式容器:

F〉G液)

1.弦乐器:

弦长越短,越易振动,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管乐器:

空气柱越短,越易振动,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波形越密集,则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物体的高度”是指重心的高度。

3.机械效率问题:

从额外功的角度考虑会更容易解决

机械效率与功率无任何关系。

4.遇到摩擦力问题:

先分清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

若为静摩擦力:

由二力平衡求得。

若为滑动摩擦力:

取决于正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此二因素不变则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变。

与其他任何因素无关。

5.只要看到船,想到漂浮,则F浮=G船

6.阿基米德原理公式及其推导公式:

F浮=G排=m排g=ρgv排

7.“运动状态”:

就是“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8.初中只有刻度尺测量长度需要估读,其他不用

物理易错点2

1.易错点一:

力与力臂没有画垂直。

动力阻力应该永远与力臂垂直,但与杠杆不一定垂直。

2.易错点二:

力的作用点没有画在杠杆上。

动力的作用点与阻力的作用点、包括支点都在杠杆上。

(三点共杆!

3.易错点三:

最小动力不会做。

最小动力问题分三步解决:

(1)在杠杆上找到距离支点最远的点(此点为动力作用点)

(2)连接此两点(即最长动力臂)

(3)过动力作用点做此力臂的垂线

4.易错点四:

动力方向搞错。

(注意如果阻力使杠杆顺时针转,则动力使杠杆逆时针转)

5.简单机械最省力时(此时机械效率最低):

滑轮组的n最大,杠杆的动力臂最长,斜面的坡度最缓。

1.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

“马德堡半球实验”

测量大气压大小的实验:

“托里拆利实验”

2.计算压强时:

注意受力面积——几只脚?

几个轮子?

3.面积的各种单位换算、数量级、计算易错

4.固体压强(容器底部对桌面压力和压强):

先算压力,后算压强

液体压强(容器内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和压强):

先算压强,后算压力。

5.托里拆利试验中,注意水银柱的"高度差"与水银柱的"长度"区别!

6.所有的“吸”和“抽”都是大气压“压”上来的。

7.p=pgh只适用于“液体”和“柱体”;p=ρgh中的h为竖直方向的深度

8.杯子底部所受压力等于底面“正上方”液体产生的压力。

9.打针:

活塞推动液体流入

打吊瓶:

(大气压原理)吊瓶到针管的竖直高度不低于1.3m,使之在针管处产生的压强大于血液压强。

血液压强比瓶口处的压强(一个标准大气压)大1.3m水柱产生的压强。

伤口流血:

内部血液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

献血:

内部血液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

10.“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水仓进出水)实现上浮下沉的

“鱼”是靠改变自身所受浮力(改变自身体积)实现上浮下沉的。

11.求浮力:

(1)若漂浮或悬浮则直接根据F=G计算,

(2)若有弹簧测力计测则根据称重法F浮=G-F拉计算,

(3)若知道密度和体积则根据F浮=ρgv计算,

(4)若告诉排水量则根据F=mg计算。

化学

重要考点之一:

使用仪器的使用和识别

重要考点之二:

化学实验简单操作

重要考点之三:

气体的制备、收集和检验

重要考点之五:

物质的鉴别

重要考点之七:

溶液

重要考点之八:

元素及其和化合物

重要考点之九:

化学计算

重要考点之十:

物质构成微粒的计量

一些特殊物质的颜色:

黑色:

MnO2、CuO、Fe3O4、C、FeS(硫化亚铁)

蓝色:

CuSO4?

5H2O、Cu(OH)2、CuCO3、含Cu2+溶液、

液态固态O2(淡蓝色)

红色:

Cu(亮红色)、Fe2O3(红棕色)、红磷(暗红色)

黄色:

硫磺(单质S)、含Fe3+的溶液(棕黄色)

绿色:

FeSO4?

7H2O、含Fe2+的溶液(浅绿色)、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无色气体:

N2、CO2、CO、O2、H2、CH4

有色气体:

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NH3(此气体可使湿润pH试纸变蓝色)、SO2

有臭鸡蛋气味:

H2S

常见一些变化的判断:

①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或酸的物质有:

BaSO4、AgCl(就这两种物质)

②蓝色沉淀:

Cu(OH)2、CuCO3

③红褐色沉淀:

Fe(OH)3

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但在空气中很快变成灰绿色沉淀,再变成Fe(OH)3红褐色沉淀

④沉淀能溶于酸并且有气体(CO2)放出的:

不溶的碳酸盐

⑤沉淀能溶于酸但没气体放出的:

不溶的碱

实验探究

(一)、实验用到的气体要求是比较纯净,除去常见杂质具体方法:

①除水蒸气可用:

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

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生石灰等

②除CO2可用:

澄清石灰水(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CO2)、NaOH溶液、

KOH溶液、碱石灰等

③除HCl气体可用:

AgNO3溶液(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石灰水、

NaOH溶液、KOH溶液

除气体杂质的原则:

用某物质吸收杂质或跟杂质反应,但不能吸收或跟有效成份反应,或者生成新的杂质。

(二)、实验注意的地方

①防爆炸:

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或用CO、H2还原CuO、Fe2O3之前,要检验气体纯度。

②防暴沸:

稀释浓硫酸时,浓硫酸入水。

③防中毒:

进行有关有毒气体(如:

CO、SO2、NO2)的性质实验时,在通风厨中进行;并要注意尾气的处理:

CO点燃烧掉;SO2、NO2用碱液吸收。

④防倒吸:

加热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要注意熄灯顺序。

(三)、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

①酸流到桌上,用NaHCO3冲洗;碱流到桌上,用稀醋酸冲洗。

②沾到皮肤或衣物上:

Ⅰ、酸先用水冲洗,再用3-5%NaHCO3冲洗;

Ⅱ、碱用水冲洗,再涂上硼酸;

Ⅲ、浓硫酸应先用抹布擦去,再做第Ⅰ步。

(四)、实验室制取三大气体中常见的要除的杂质

1、制O2要除的杂质:

水蒸气(H2O)

2、用盐酸和锌粒制H2要除的杂质:

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盐酸酸雾)(用稀硫酸没此杂质)

3、制CO2要除的杂质:

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

除水蒸气的试剂:

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主要成份是NaOH和CaO)、生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等

除HCl气体的试剂:

AgNO3溶液(并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澄清石灰水、NaOH溶液(或固体)、KOH溶液(或固体)

[生石灰、碱石灰也可以跟HCl气体反应]

(五)、常用实验方法来验证混合气体里含有某种气体

1、有CO的验证方法:

(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CO2,有则先除掉)

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CuO,再将经过灼热的CuO的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现象:

黑色CuO变成红色,且澄清石灰水要变浑浊。

2、有H2的验证方法:

(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水份,有则先除掉)

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CuO,再将经过灼热的CuO的混合气体通入盛有无水CuSO4中。

现象:

黑色CuO变成红色,且无水CuSO4变蓝色。

3、有CO2的验证方法:

将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现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六)、自设计实验

1、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①将蜡烛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洁净的烧杯烧杯内壁有小水珠生成证明蜡烛有氢元素

②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蜡烛有碳元素

2、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CO2具有不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①把两支蜡烛放到具有阶梯的架上,把此架放在烧杯里,点燃蜡烛,再沿烧杯壁倾倒CO2阶梯下层的蜡烛先灭,上层的后灭。

证明CO2具有不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基本化学概念

1、化学变化:

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