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应变试桩.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0032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4.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应变试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高应变试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高应变试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高应变试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高应变试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应变试桩.docx

《高应变试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应变试桩.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应变试桩.docx

高应变试桩

 

建筑工程质量专项检测培训

地基基础工程检测

 

高应变法动力试桩

 

刘兴录

 

目录

1.高、底应变法动力试桩的区分.

2.高应变法动力试桩的主要功能.

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对高应变法动力试桩适用范围的具体规定.

4.高应变法动力试桩的进展和主要方法.

5.国外有关规范、标准和文献对桩动测法的规定.

6.高应变法动力试桩的基本理论.

7.仪器设备.

8.Case法.

9.波形拟合法.

10.工程实例.

11.高应变法还不能解决的桩基工程问题.

12.高应变法动力试桩的目前存在的问题.

 

1、高、低应变法动力试桩的区分

(1)动力试桩是在桩顶作用一动态力(动荷载),在桩顶量测桩土系统的动力响应,如位移,速度或加速度信号,对信号的时域和频域进行分析,可以对单桩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进行评价。

(2)高应变法,用重锤(重量为预估单桩极限承载力的1%~1.5%)自由下落锤击桩顶,使其应力和应变水平接近静力试桩的水平,使桩土之间的土产生塑性变形,即使桩产生贯入度,一般贯入度≮2mm,但≯6mm.桩对外有抗力(承载力)是通过位移产生,有了位移,桩侧土强度得到充分发挥,桩端土强度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此时,量测的信号含有承载力的因素。

但对于嵌岩桩和超长的摩擦桩,要使桩端土强度发挥几乎是不可能的。

(3)低应变法,用手锤、力棒敲击桩顶,或用激振器在桩顶激振,其产生的能量小,动应变约10-5(高应变动应变为10-3),通过桩顶量测速度时域波形,对桩身完整性进行判定。

2、高应变法动力试桩的主要功能

(1)判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简称单桩承载力)。

单桩承载力是指单桩所具有的承受荷载的能力,其最大的承载能力称为单桩极限承载力。

高应变法判定单桩承载力是桩身结构强度满足轴向荷载的前提下判定地基土对桩的支承能力。

(2)判定桩身完整性。

高应变作用在桩顶的能量大,检测桩的有效深度大。

对预制方桩和预应力管桩接头是否焊缝开裂等缺陷判断优于低应变法;对等截面桩可以由截面完整系数β定量判定缺陷程度,从而判定缺陷是否影响桩身结构的承载力。

(3)打入式预制桩的打桩应力监控;桩锤效率、锤击能量的传递检测,为沉桩工艺、选择锤击设备提供依据。

(4)对桩身侧阻力和端阻力进行估算。

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对高应变法动力试桩适用范围的具体规定。

(1)高应变法动力试桩只能作为检验性试桩(校核单桩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不能作为设计性试桩(为设计提供单桩承载力依据)。

(2)当有本地区相近条件的对比验证资料时,可以作为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验收检测的补充。

(3)用于灌注桩时,应具有现场实测和本地相近条件下的可靠对比验证资料。

(4)大直径扩底桩和Q~s曲线缓变形的大直径灌注桩不宜采用。

4、高应变动力试桩的进展和主要方法。

●100多年前有学者假定桩、锤为刚体,利用牛顿碰撞理论推导得到打桩公式,用于打桩施工质量的监控;有成熟经验的地区,也用于单桩承载力的估算;

●1931年有学者认识到打桩是个应力波传播过程。

将埋入土中的一维杆引入波动方程,研究应力波在杆中的传播,但是限于当时的电子技术发展水平和计算机技术,无法用于实际工程,致使应力波理论在桩基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晚于应力波理论足有100年;

●1960年A·Smith提出了差分数值解法模型,该模型将锤体、铁砧、桩帽简化为刚性质量块;锤垫和桩垫简化为无质量的弹簧;桩离散为许多桩段单元,单元间用弹簧连接;桩单元周围土体用弹簧和摩擦键模拟其弹、塑性静阻力、动阻力用黏壶模拟,建立了较完整的锤—桩—土系统的打桩波动问题,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迭代运算,从而使打桩的波动方程分析进入实用阶段;

●1970年美国G·G·Goblt教授发表了《关于桩承载力的动测研究》一文,1975年发表了《根据动测确定桩的承载力》研究报告;

●1978年美国PDI公司生产PDA打桩分析仪,为高应变动力试桩的专用仪器,并用Case法判定单桩承载力,仅80年代我国从美国购进PDA打桩分析仪有10多台;

●80年代美国又把桩作为连续模型,研制成波形拟合分析软件(CAPWAP软件),根据实测波形进行桩侧阻和端阻的计算分析;相继荷兰生产了TNO测桩仪,在国际上有一定的销量;

●1989年加拿大伯明翰公司和荷兰皇家科学院建工研究所(TNO)联合研究静—动法试桩;

●1972年湖南大学周光龙教授研制动力参数测桩法;

●1976年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共同研制了锤击贯入法高应变动力试桩;

●1978年以东南大学唐念慈教授为主的多家单位在渤海12号储油罐平台进行2根钢管桩波动方程打桩分析,编制BF81计算程序,并和静载试验结果进行对比;

●1980年西安公路研究所研究了稳态激振机械阻抗法和水电效应法测桩方法,并生产我国最早的低应变测桩仪;

●1985年甘肃建筑科学研究所和上海铁道学院共同研制了我国最早的高应变测桩仪;

●1986年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所研制了RSM桩基动测仪;

●1992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制FEI桩基动测分析系统,并编制EFIPWAPC波形拟合分析软件;

●80年代交通部三航局科研所研制了SDF—1型打桩分析仪;

●90年代成都工程检测研究所研制了ZK系列测桩仪;

●1992年武汉岩海工程技术开发公司研制了RS系列测桩仪;

●1993年颁布了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贯击贯入试桩法规程》;

●1995年颁布了行业标准《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规程》(JGJ/T93-95);

●1997年颁布了行业标准《基桩高应变动力检测规程》(JGJ106-97);

●1999年颁布了地方标准《深圳地区基桩质量检测技术规程》(SJG09-99);

●2000年颁布了广东省地方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程》(DBJ15-27-2000);

●2002年颁布了天津市地方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程》(DBJ29-38-2002);

●2003年颁布了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1994年~1998年建设部委托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分别在北京龙爪树、郑州荥阳进行三批足尺桩的现场动测考试,参加单位400多家,参加桩基有关规范和桩动测基本理论和原理笔试的近4000人;

●桩的动测技术在计算机技术发展前提下,近二三十年发展相当迅速,主要在计算软件的完善和测桩设备的更新和改进,致于土的模型、参数、基本原理和测试方法等方面没太大进展,主要原因土是具有弹、塑性性质的三相物质(土颗粒、水和空气),其应力—应变关系的非线性,加上地基土的复杂性、分布不均匀性以及土的动态本构关系极为复杂等所致;

●高应变动力试桩有以下几种方法:

(1)动力打桩公式法;

(2)锤击贯入法;

(3)Smith波动方程分析法;

(4)Case法;

(5)波形拟合法;

(6)静—动试桩法。

5、国外有关规范、标准和文献对桩动测法的规定:

(1)1983年,国际土力学基础工程学会(ISSMFE)野外试验室委员会推荐的“桩轴向荷载试验——动荷载方法”中谈到,高应变法可以确定桩承载力,桩承载力的动测方法可以用于设计,也可作为施工控制。

如果锤击能量不足以充分发挥土的强度,那么任何动承载力的测定方法都将不能准确测定桩的承载力,如同静荷载试验中没有施加足够的作用荷载一样,也不能测得桩的极限承载力。

(2)1987年,加拿大结构规范(国家标准)的桩基础一节,认为可以用打桩分析仪进行打桩监测、确定桩的性能、测定发挥的静承载力和初、复打的贯入阻力。

(3)1989年,美国材料试验学会(ASTM)列入桩的高应变动力试桩方法和标准(D4945——89),其意义和用途一节谈到,本试验方法用于获得桩在冲击力作用下产生的应变或力,以及加速度、速度或位移数据。

应用这些数据可以估计桩的承载力和完整性,还可以估计锤的性能、桩的应力和土的动力特性。

本方法不能代替静荷载试桩。

在测试结果分析一节谈到,记录的数据可以用计算机分析,包括桩的完整性评价,打桩系统的功效和最大的打桩应力。

试验结果也可以作用估计试验时土的静阻力及沿桩身分布。

分析结果可能和静荷载试桩结果吻合或不吻合,经常做静、动对比试验是必要的。

(4)1988年,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的英国桩工专业联合会“桩试验规范”谈到,桩的动力试验是对单桩采用冲击方式进行试验,可用落锤或其他冲击装置测定桩的动态响应,并以此得出土对桩的动阻力及有关的参数,诸如单桩承载力、土阻力分布。

瞬时沉降特性、打桩应力和桩锤特性。

不出现相对的桩土位移的贯入是不可能充分测定单桩极限承载力的。

桩的完整性检验是为了在尽可能的范围内研究埋入土中桩的结果完好程度,它不作为确定单桩承载力方法。

桩身结构完整性的检测可以用反射波法、振动法和声波透射法等方法中的一种。

(5)1988年,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的“英国桩工规范合同文件与测量”谈到,桩动力试验一般是用来估计桩的承载力、土的阻力分布、瞬时沉降特性、桩锤能量传递和打桩应力,其结果都直接和动荷载的条件有关。

桩的动力试验,特别是试验数据的分析,一定要由经训练有素的工程师负责完成。

桩的位移太小,就不足以发挥可能出现的土的全部阻力。

桩身结果完整性可用反射波法(荷兰应用科学研究中央国家委员会TNO和法国建筑与公用工程试验研究中心CEBTP研制的);振动法(稳态激振,法国CEBTP研制的)和声波透射法之一进行检测。

习惯上是用开挖和钻芯法对其检测结果进行验证。

桩身结构完整性检测结果应由有经验的工程师分析。

因为所有方法都有局限性,反常的结果也会出现,不能认为可以查出所有缺陷,检测结果可能作出这样或者那样的解释,工程师得用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力决定某根有缺陷桩的取舍。

(6)瑞典建筑规范(SBN1975:

8)近年来补充了高应变动力试桩内容,对于打入桩,如果抽总桩数5%的工程桩进行应力波测试和CAPWAP程序分析的,安全系数,对落锤施打取3,液压锤施打取2.5;抽总桩数25%进行监测的,安全系数可分别降至2.2和2.0。

(7)澳大利亚桩基设计施工规范(AS2159——1978)规定,如有可靠依据,也可采用高应变动测法或其他有效方法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

(8)1991年,西德土力学基础工程学会AK5分委员会“关于桩的动测建议”谈到,动测结果不仅取决于仪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检测人员的经验和技术。

Case法不宜用于桩径大于0.6的灌注桩。

对于桩结构完整性试验,即使有经验的专家也可得到下面不同的结论:

完整桩;缺陷桩;可能缺陷桩;实测信号无法解释。

(9)挪威“近海结构物的设计、建造和检验规范”动力公式应用一节规定,依据应力波传播理论确定的动力打桩公式可用于确定打桩期间的贯入阻力和静荷载的关系,并用于检查打桩期间和打桩后桩土单元的应力关系。

用波动方程法需输入大量的参数。

(10)丹麦“基础工程应用规范(DS415——1965)规定,打桩时,在一定的锤重和一定的落高锤击下,量测桩的贯入度,动承载力可以采用动力打桩公式确定。

动力打桩公式原则上只能用于持力层为砾石、砂或坚硬的含漂石的粘土的桩。

(11)前苏联“建筑法规СНИП

-σ.5-67——桩基设计”规定,桩的动力试验应记录每米击数、锤平均落高、贯入度和吸着系数,吸着系数可以用复打和初打贯入度比值得到。

处于中密和密实的饱和砂以及卵石中的桩,吸着效应不明显;处于可塑的粘土和亚粘土、松散砂类土中的桩,吸着效应明显。

当锤重与桩重之比大于2时,任何土层吸着效应都不体现,因为锤击的力已大于休息后所恢复的桩侧土强度。

(12)欧洲地基基础规范(EUROCODE7)桩基础一章规定,如果进行了场地详堪,并且动力试桩已和相似场地的同类型桩的静荷载试验进行对比试验,可采用动测结果。

动测结果必须综合评价,其可靠性可通过静荷载试验加以验证。

桩的质量和施工程序密切相关,而且没有可靠方法进行监督。

施工中已发现疑点的桩,必须用动测法检验完整性或抽芯检验。

6、高应变法动力试桩基本理论。

6.1一维波动方程

桩动测技术是以一维波动方程为理论基础。

假设桩为等截面细长杆,杆四周无侧阻力作用,杆顶端

受撞击后,杆截面在变形后仍保持平面。

如图6-1:

图6-1杆的受力

取微分单元aba'b'其应变为ε=,u为沿z方向位移,

ab截面受力,σ=Eε,F(M-1)=Aσ=AεE=AE,

a'b'截面受力,F(M)=AE()-AE()dz

式中:

A—杆截面;E—杆材料弹性模量;

单元aba'b'受力为:

单元aba'b'力的平衡,F=ma,m=W/g,加速度a为位移两次求导,

式中:

W—单元重量;g—重力加速度;

杆重量密度c=(6-1)

(6-1)方程为二阶偏微分方程,c—应力波波速。

6.2波动方程的波动解

方程的波动解为二个反向波的叠加。

U(z,t)=f(z-ct)+g(z+ct)(6-2)

波f(z-ct)以波速c沿x轴正向传播,g(z+ct)以波速c沿x轴负向传播,如图(6-2):

图6-2

6.3应力波沿细长杆的传播

设波f(z-ct)为下行波(入射波)Wd

Wd=f(z-ct)=f(ξ)ξ=z-ct

Wd分别对x和t取偏导数,

,E=c2.ρ,

上式两边乘杆截面积A,得:

,(6-3)

Z=ρAc为杆力等阻抗,ν—质点运动速度

假设杆端自由,当敲击的压应力传至自由端时,杆端力为零,由力的平衡条件,从自由端反射回来的波为拉力波。

F=Fd+Fu=0,Fd=-Fu(6-4)

因此,应力波沿细长杆传播结果为:

(1)下行压力波(ν向下),遇自由端反射为上行拉力波(ν向下),端点F=0,ν加倍;

(2)下行压力波(ν向下),遇固定端反射为上行压力波(ν向上),端点ν=0,F加倍;

(3)下行拉力波(ν向上),遇自由端反射为上行压力波(ν向上),端点ν加倍;

(4)下行拉力波(ν向上),遇固定端反射为上行拉力波(ν向下),端点ν=0。

6.4打桩时应力波的传播

打桩时,当锤重远小于桩重,锤对桩的作用可假定是半正弦压力脉冲波。

F(t)=-F0sin(πt/τ)

桩顶处应力

σ0(t)=-(F0/A)sin(πt/τ)

式中τ—脉冲力持续时间;

A—桩截面积;

F0—脉冲力峰值。

下行应力波

σ(z,t)=f(z-c0t)

桩顶(z=0)处

σ(0,t)=f(-cot)=-(F0/A)sin(πt/τ)=(F0/A)sin〔(π/c0τ)(-cot)〕

σ(z,t)=(F0/A)sin〔(π/c0τ)(z-cot)〕

在t=τ时,即锤击过程结束的瞬时,

σ(z,t)=(F0/A)sin〔π(z/c0τ-1)〕(6-5)

当t=L/c0即应力波到达桩底后将产生反射,后续行为将依赖于桩端支承条件。

图6-3打桩时应力波的传播

(a)固定端;(b)自由端

如果桩尖持力层为基岩,可近似视为固定端,此时入射压力波反射仍为压力波,桩端总应力等于入射波和反射波相加,压力波如图6-3(a)阴影部分所示。

如果桩端持力层为很软的软土,不能限制桩端位移,可近似为自由端,反射的应力波为压力波,桩端总应力为入射波和反射波的代数和,其拉力波如图6-3(b)阴影部分所示。

实际大部分工程桩桩端持力层介于以上两种情况之间,反射的上行波是压力波还是拉力波视桩端土层情况,如果桩较长,桩端土为粘性土,往往反射的上行波为拉力波,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会在据桩尖一定位置把桩拉裂。

工程中打桩,一般锤重为桩重的一半左右,而不是远小于桩重,又加有锤垫和桩垫,实际脉冲力不是简单的半正弦脉冲,比半正弦要复杂的多。

6.5上、下行波的计算

图6-4应力波沿杆件传播

自由杆受锤击后,将产生以波速c向下传播的压缩波(下行波),经过dt时间,波行走距离为dL

dL=cdt

dL长度范围内受到压缩的变形du,则应变为:

ε=du/dL=du/cLt

由虎克定律,杆内应力为:

σ=F/A=E·ε,

F=A·E·du/cLt

质点O运动速度为:

V=du/dt=F·c/E·A

F=EA·V/C,EA/c=Z,

F=Z·V(6-6)

式中A·E——杆截面积和弹性模量;

Z——杆力学阻抗。

由式(6-6)表明,在反射波来到之前,即无上行波时,力和速度是成比例的,比例系数为Z,所以实测的力和速度波形,只有下行波时,F和Z·V应该是重合的。

假设上、下行波分别为Wu(t)和Wd(t),由式(6-6)知,应力波在杆件中任何截面的轴力和运动速度之间,在数值上保持比例关系,因此得到:

下行波

Wd(t)=ZV(t)(6-7)

上行波

Wd(t)=-ZV(t)(6-8)

根据线性叠加原理,杆件任一截面在不同时刻的轴力和运动速度是上、下行波的叠加:

F(t)=Wd(t)+Wu(t)(6-9)

V(t)=(Wd(t)/Z)+(-Wu(t)/Z)(6-10)

由(6-9)-(6-10)得:

F(t)-V(t)Z=2Wu(t)(6-11)

由(6-9)+(6-10)得:

F(t)+V(t)Z=2Wd(t)(6-12)

联立方程(6-11)和(6-12)得到上、下行波计算公式:

下行波

Wd(t)=1/2〔F(t)+V(t)Z〕(6-13)

上行波

Wd(t)=1/2〔F(t)-V(t)Z〕(6-14)

6.6桩侧阻力的反射波

桩顶受锤击作用,应力波沿桩身传播,遇桩侧土摩阻力R时将产生上行的压力波和下行的拉力波(图6-5)。

图6-5侧阻力波的传播

上行压力波,因是压力波,Wu为正,运动速度向上,Vu为负值:

Vu=-Wu/Z(6-15)

下行拉力波,拉力波Wd为负运动,速度向上,Vd为负值:

Vd=-Wd/Z(6-16)

由截面处的介质连续条件:

Vu+Vd=0(6-17)

式(6-15)和(6-16)代入(6-17)得:

-(Wu+Wd)/Z=0(6-18)

由截面力的平衡条件:

R=Wu-Wd(6-19)

联立式(6-18)和式(6-19)得:

Wu=R/2

Wd=-R/2(6-20)

所以应力波传播过程,遇到桩侧土摩阻力时,将产生上行的压波和下行的拉力波,数值分别为摩阻力的一半。

上行为R/2的压力波,经2X/c时刻到达测点。

它对测点波形影响是,使力值增加,速度值减小,也就是力和速度波形分开,分开距离在数值上正好是桩侧摩阻力值。

数值-R/2的下行拉力波将和下行的锤击波F(t)叠加,传播至桩底后产生反射。

6.7桩身阻抗变化的反射波

根据反射系数公式:

RV=(Z1-Z2)/(Z1+Z2)

应力波沿杆体传播过程,当遇阻抗变小时,Z2<Z1,反射系数RV为正,反射波与入射压力波同相位,即运动速度皆向下,上行波必为拉力波,所以遇阻抗变小,如缩颈、断桩、混凝土离析或夹泥,其反射波为拉力波。

拉力波到达测点,对波形影响,使力减小,速度值增大,即力波形下移,而速度波形上移。

应力波沿杆体传播过程,当遇阻抗变大时,Z2>Z1,反射系数RV为负,反射波与入射压力波反相位,即运动速度前者向上,后者向下。

所以遇阻抗变大,如扩颈或嵌岩桩,产生的反射波为压力波。

压力波到达测点,对波形影响,使力增大,速度值减小,即力波形上移,而速度波形下移。

 

【例】已知一根预应力管桩的实测力和速度波形(图6-6),如何计算在t1和t2时刻的上、下行波?

已知E=3840kN/cm2,A=2083cm2,c=4000m/s

图6-6上、下行波计算

在t1时刻力和速度峰值相等,说明t1时刻只有下行波,则:

F=Z·V,Z=F/V=8000/4=2000(kN·s/m)

由上、下行波计算公式(6-13)和(6-14)计算如下:

t1时刻,下行波:

Wdt1=(Ft1+Vt1Z)/2=(8000+2000×4)/2=8000(kN)

上行波

Wut1=(Ft1-Vt1Z)/2=(8000-2000×4)/2=0(kN)

t2时刻,下行波:

Wdt2=(Ft2+Vt2Z)/2=〔3500+2000×(-0.7)〕/2=1050(kN)

上行波

Wut2=(Ft2-Vt2Z)/2=〔3500-2000×(-0.7)〕/2=2450(kN)

 

7、仪器设备。

7.1锤击装置

(1)自由落锤:

锤重≥(1.0%~1.5%)Qu(Qu预估单桩极限承载力);高径(宽)比≮1;铸铁或铸钢整体锤;组合锤。

(2)筒式柴油锤;蒸汽锤;液压锤。

不宜采用导杆式柴油锤(锤下落压缩汽缸中气体对桩施力,F、V上升缓慢,V畸变)。

7.2桩垫:

厚10~30㎜的木板或胶合板;面积比锤底面积稍大。

7.3传感器:

(1)应变式力传感器,应变测量范围:

混凝土桩>±1000με;钢桩:

>±1500με;

(2)加速度计:

(a)带内装放大压电式加速度计;(b)电荷放大压电式加速度计。

量程:

桩混凝土1000g~2000g;钢桩3000g~5000g。

7.4传感器安装:

桩径D≤800㎜,对称安装在2D处的桩侧表面;D>800㎜,对称安装在1D处桩侧表面;加速度和速度传感器距离不大于80㎜、传感器中心轴和桩中心轴保持平行。

7.5测桩仪:

采样时间间隔50~200μs;信号采样点1024点。

应具有保存、显示F、V信号、信号处理和分析的功能。

7.6贯入度量测:

采用精密水准仪。

采用加速度信号二次积分所得位移作为实测贯入度办法,存在问题:

(1)贯入度为静态位移,当频响为零时的位移为贯入度,但是加速度计频响永远达不到零。

(2)静态位移为位移不随时间变化时的值,但动测信号采集时间短,采集结束时桩运动还未停止,所以用加速度二次积分得到的动位移曲线最大值和激光位移计量测结果接近,但残余变形(贯入度)误差大,有时还会出现负值。

8、Case法。

8.1力信号量测

高应变法力信号量测是将铝合金制作的应变式传感器(如图7-1)用胀锚螺栓紧固

于桩侧表面,量测标距77㎜,桩身的应变值,由应变值换算桩身内力。

 

图7-1工具式应变传感器

ε=⊿L/L(7-1)

σ=Eε=c2ρε(7-2)

F=σA=c2ρεA(7-3)

式中c——测点处桩身应力波波速;

ε——桩身材料应变值;

E——桩身材料弹性模量;

ρ——材料质量密度;

A——测点处桩截面积;

σ、F——分别为测点处桩身应力和轴力。

式(7-3)中ρ、A为已知常数,应变值ε由测桩仪量测得到,c采用整根桩长的平均波速,

一般平均波速小于桩身测点处的波速,所以用应变式传感器实测的力值有一定误差,当波

速误差10%时,可以引起20%的力值误差。

8.2波速的确定

波速和桩材料性质有关。

要准确确定波速,条件是知道真实桩长和波形有明显桩底反

射。

●知桩长,看不到桩底反射,只能假定波速校核桩长,这时桩底附近存在缺陷时和真

正桩底难于识别。

●不知桩长,能看到桩底反射,只能假定波速计算桩长;如桩长20m,假定波速误差为5%,则推断的桩长误差为10m,这时无法避免把桩底附近缺陷当作桩底。

●不知桩长,也看不到桩底和缺陷反射,则无法确定波速。

高应变从实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