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四五六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9290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四五六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四五六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四五六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四五六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四五六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四五六知识点.docx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四五六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四五六知识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四五六知识点.docx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四五六知识点

必修三专题三知识点

(一)“师夷长技”的主张

1、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地主阶级抵抗派)

(1)背景:

①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挽救民族。

②林则徐、魏源在于西方人打交道中改变了对西方的看法。

③鸦片战争的失败的刺激,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2)概况:

①林则徐:

近代中国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人。

a、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

b、主持编写《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华事夷言》

(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为当时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②魏源:

《海国图志》

a、性质:

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史地著作。

b、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使国

家富强。

c、意义:

“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

几千年传统心态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对当时

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3)特点:

只学“器物”不变制度,即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改变封建专制制度。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内忧:

太平天国起义,外患:

二次鸦片战争)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

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2)内容:

①“中学为体”:

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伦理纲常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②“西学为用”:

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3)目的:

挽救清朝封建统治。

(4)实践:

开张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近代新式学堂,迈出

了中国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5)与林则徐、魏源主张的关系:

将“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迈出近代化的第

一步。

(6)局限:

他们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不敢触及封

建制度,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富强(该说法适用于抵抗派和洋务派。

(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1、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1)背景:

①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③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

(2)概况:

代表

地位

主要思想

共同主张

 

康有为

 

维新变法第一人

代表作: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理论。

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是符合历史潮流

(特点:

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以减少改革阻力)

变法图强

发展资本主义

伸民权,开国会,行宪法,君主立宪

梁启超

维新思想的主要宣传者

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严复

 

中国启蒙思想第一人

翻译《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化论观点。

指出封建剪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主权在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意义:

他的进化论观点增强了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

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①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②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③大大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制度,抨击

封建思想文化,主张兴民权,着力传播西学,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一次思想解

放运动。

(三)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及影响

(1)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主要内容:

①前期;a、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口号:

“打到孔家店”)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后期:

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3)代表人物:

①陈独秀:

《敬告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

《文学革命论》——主张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②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③鲁迅:

《狂人日记》《孔乙己》等——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把反

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结合的新文学典范。

(4)影响:

①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

②起到思想解放作用,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

③为马克思主义传播、自然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④唤起了人们对国家事务的关心;

⑤对东西方的某些提法,存在绝对否定或肯定的偏向。

(5)性质:

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2、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李大钊第一个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十月革命之后,李大

钊在《新青年》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

(2)五四运动后:

①《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

介绍马克思主义。

②扩大影响的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

③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3、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2)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共早期组织。

(3)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演变

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实践活动

阶级属性

学习层面

抵抗派

魏源、林则徐

师夷长技以制夷

“睁眼看世界”

地主阶级

器物和技术

洋务派

李鸿章、左宗棠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

严复

政治:

君主立宪

经济:

发展资本主义

维新变法

 

资产阶级

 

政治制度

革命派

孙中山

政治:

民主共和

经济:

发展资本主义

辛亥革命

激进派

陈独秀、鲁迅

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运动

思想文化

 

必修三专题四知识点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

(1)提出:

①1905年,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

②1905年11月,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解释为“三

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2)基本内容

对应纲领

思想内涵

局限

地位

范畴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前提

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资产阶级性质民权

核心

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

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补充

发展

社会革命

(3)历史作用

①评价: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

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重任人民要求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

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

出发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

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②实践:

a、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b、1912年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2、新三民主义

(1)背景:

①十月革命的影响;②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

③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④孙中山的与时俱进精神

(2)提出:

1924年国民党一大

(3)内容(与旧三民主义相比的发展):

①民族:

增加了反帝和实现国内民族平等的思想。

②民权:

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给予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和团体一

切自由及权利),提倡普遍平等的民权.

③民生: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4)历史作用

①评价: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虽然在内容上仍属资产

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但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

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

时期的旗帜。

②实践: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在新三民主

义的指导下,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

帝国主义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论著及其主张;

(1)工农武装割据时期(井冈山时期)——初步形成

①时间:

土地革命时期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②论著: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③内容:

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工农武装割据”思

想,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2)抗战时期——成熟

①时间: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或延安时期

②论著:

《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③内容(新民主主义理论):

中国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必修分两步走:

新民

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进一步发展

①社会主义革命: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②社会主义建设:

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

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b、《论十大关系》(1956):

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七大(1945年、延安)

2、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2)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

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3)毛泽东思想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

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

产党和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4)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三)邓小平理论

1、了解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1)形成过程:

①开始形成: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②初步形成:

a、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

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出了系统概括。

③成熟并形成体系:

a、1992年"南方谈话"。

中心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1992年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④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7年,中共十五大

(2)基本内容:

①关于发展道路,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③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

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④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环境: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

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⑤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

⑥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⑦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三步走)

和战略目标。

⑧关于祖国统一: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

2、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1)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

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2)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理论飞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

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伟大旗帜,是指引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的旗帜。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必修三专题五知识点

第一课: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一:

“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①新中国的成立调动了文艺工作者的热情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逐步展开,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2、含义:

艺术领域上实行百花齐放,学术领域上实行百家争鸣。

 

3、意义:

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4、成果:

①文学创作上,作品有《红岩》《红日》等。

       

②电影创作上,作品有《上甘岭》《英雄儿女》等       

③戏剧创作上,作品有《龙须沟》《茶馆》《关汉卿》等。

 

二:

“十年动荡”与文化凋零 

1:

文革导火线:

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2:

文化事业遭破坏表现:

a:

红卫兵的破“四旧” 

              b:

江青等破除“文化黑线专政”的鼓噪。

                        

C:

文化园地百花凋零的突出表现是样板戏。

 

三:

文化事业的繁荣 

1、二为”方向的提出 

(1)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979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 提出:

“二为”即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2)意义:

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推动了新时期文艺工作的繁荣。

 

(3)成果:

①“鲁迅文学奖”是为奖励优秀文艺创作而设。

     

 ②“茅盾文学奖”是为奖励优秀长篇小说而设      

③“五个一工程”奖,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

 2、中国运动员许海峰夺得中国历史上第一块奥运金牌。

 

第二课:

人民教育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共同纲领》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即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新中国教育的性质;为人民大众服务。

 

(3)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4)为贯彻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刘少奇提出“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

 二、“文革”中教育革命 

1、破坏的表现 

(1)“文革”初期,全国中小学的招生工作基本处于停顿。

 

(2)1968年底,在毛泽东号召下全国掀起一场大规模、持续的“上山下乡”运动。

 

(3)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招生方法为“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

 2、破坏的后果 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

人民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3、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1977年12月,恢复高考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2)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向现代化。

 

(3)1995年,中共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第三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一、科研的起步 

1、表现

①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

 

②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

 

③海外知识分子回国,如华罗庚、李四光、钱学森等。

 

2、成就

①国防领域:

1958年,中国第一座原子能发应堆建成。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②医学和农药领域:

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袁隆平成功培育新型杂交水稻。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1978年,随着全国科学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迎来科学事业发展的春天。

 

2、1988年九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它成为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理论基础

 

必修三专题六知识点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古希腊智者学派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1)共同主张及特点:

①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人类社会,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

②怀疑神灵,否定绝对权威

③强调人的价值,人的绝对权威。

④言论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忽视道德,追求功利。

(2)代表人物:

普罗塔戈拉,其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

(把人置于世

界和社会的中心,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体现了

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成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运动的先驱。

2、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推崇理性——成为十八世纪启蒙思想的源头)

②认识你自己(在哲学上的重大贡献是他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③美德即知识

(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文艺复兴(14——17世纪)

(1)背景:

①政治:

基督教神学在欧洲建立了神权统治

②经济:

休经济复苏发展和城市兴起,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

③思想:

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往对现实生活悲观绝望的态度,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

④文化:

意大利保留了较多古希腊、罗马的文化

(2)实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

(3)兴起和高潮:

意大利

(3)表现形式:

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5)核心:

人文主义

(6)斗争矛头:

基督教神学

(7)成就:

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

人文主义体现

但丁

《神曲》

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薄伽丘

《十日谈》

抨击了封建道德,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彼特拉克

《歌集》

最早提出“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注:

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为意大利人。

莎士比亚为英国人。

(8)评价:

意义:

①经济:

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精神枷锁;

②政治:

沉重地打击天主教会势力;

③思想:

是欧洲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④文艺:

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众多的文化巨人和名著

⑤科学:

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⑥为新航路开辟提供精神动力,为宗教改革奠定基础

局限性:

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文艺复兴在当时欧洲的影响,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

(9)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

价值和尊严,要求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2、宗教改革

(1)背景:

①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到来。

②教会对德意志的压榨,导致德意志地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与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

成为宗教改革的发源地。

③导火线(直接原因):

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2)发源地:

德意志

(3)实质:

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统治和罗马教皇神

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4)斗争矛头:

天主教神权

(5)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拉开宗教改革序幕)

①简化宗教仪式;认为僧侣可以婚配和还俗

②“信仰即可得救”,认为信仰上帝就可获得救赎,这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权

威(因信称义)

③“与上帝直接对话”,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

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④认为君主拥有上帝授予的权力,可以处罚教士甚至教皇。

(6)影响:

政治:

打击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

经济:

促进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

传播和发展人文主义,为启蒙运动做准备

文化:

促进了西欧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启蒙运动:

1、时间:

17C(源于英国)——18C(高潮、中心于法国)

2、背景(原因):

①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

②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思想武器;

③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3、核心:

理性主义

4、性质: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5、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阶段

国别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代表作

 

高潮

 

法国

 

伏尔泰

①猛烈抨击天主教会

②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开明专制)

③提倡“天赋人权”

④相信法律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哲学通信》

《路易十四时代》

孟德斯鸠

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②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

③提出国家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

《论法的精神》

卢梭

①反对君主专制

②提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③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但是不主张废除私有制。

《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扩展

欧洲

(德

 

康德

①提出思想自由,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②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非工具”

③主张天赋人权,主权在民。

④坚持人要自律,认为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内。

⑤反对暴力革命

《纯粹理性批判》

6、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既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

事物的能力。

他们反对一切权威,号召人们用理性的力量努力构建一个更符合

理性和人性的社会——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

(用政治民主、权利平等、

个性自由取代封建王权,贵族特权、宗教神权)

7、启蒙运动的影响

(1)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2)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武器。

(3)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4)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8、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比较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背景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主要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

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对世俗的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批判

内容

提倡“人性”,要求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

高举理性的旗帜,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

影响

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引起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

打击了专制主义的世俗统治,引起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

相同点

两者都注重人的价值,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都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

她们所追求的人类利益,都是资产阶级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