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试题含答案 28.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90150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试题含答案 2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试题含答案 2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试题含答案 2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试题含答案 2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试题含答案 2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试题含答案 28.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试题含答案 2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试题含答案 28.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试题含答案 28.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试题含答案28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试题(含答案)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9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高可二黍许许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

(3)其两膝相比者比

9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其人端视容寂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

C.中轩敞者为舱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石青糁之

9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9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C.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

D.核舟背上题名和印章保证了工艺品的完整,反映了艺术的高超。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是说题名虽然线条不清晰但是笔画纤细,同样彰显了雕刻的技艺。

94.下面是有关文中“核舟”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

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掌故,原材料只是一个“________”的桃核,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各具情态”,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箬竹叶做成的船篷、__________、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神奇精湛卓越的雕刻艺术。

【答案】

90.

(1)许:

有余

(2)峨:

戴着高高的帽子(3)比:

靠近

91.B

92.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

93.D

94.

(1)长不盈寸

(2)船舱旁边左右各四扇的小窗(或高起而宽敞的船舱)

【解析】

【分析】

90.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注意,峨:

戴着高高的帽子。

比:

靠近。

古今异义。

91.A.代词,指核舟/指示代词,那;

B.两个“而”都是并列连词;

C.判断词,是/动词,译为“雕刻”;

D.结构助词/代词,代指核舟;

故选B。

9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绝:

极,非常。

类:

像。

矫:

举。

属(zhǔ):

相类似。

93.D.“了了”指线条清晰,所以“题名虽然线条不清晰但是笔画纤细”说法有误。

故选D。

9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最后一段“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可知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掌故,原材料只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结合第二段“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可知核舟中间部分有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船舱旁边左右各四扇的小窗、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神奇精湛卓越的雕刻艺术。

【点睛】

参考译文:

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

(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部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

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

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

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

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

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

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

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

“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

“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做的船桨,做的炉子,做的茶壶,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不满一寸。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哈哈!

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9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芳草鲜美____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

③便扶向路____

④寻病终____

96.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C.欲穷其林/林尽水源

D.水陆草木之花/莲之爱

97.下面加横线的词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8.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99.翻译“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

95.①鲜嫩美丽②与世隔绝的地方③沿着、顺着④随即,不久

96.C

97.A

98.C

99.(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解析】

【分析】

95.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翻译。

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

①句翻译为:

花草鲜嫩美丽;鲜美:

鲜艳美丽。

②句翻译为:

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③句翻译为:

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扶:

沿着、顺着。

④句翻译为:

不久后就病死了;寻:

不久。

96.考查对文言词的翻译。

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A.均翻译为“全,都”;

B.均翻译为“说”;

C.穷:

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尽:

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D.均翻译为“助词,的”;

故选C。

97.考查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

A.豁然:

古今均翻译为“开阔的样子”;

B.交通:

古义:

交错相通;今义:

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C.妻子:

古义:

妻子和儿女;今义:

成年男子的配偶;

D.无论:

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

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管;

故选A。

9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民风淳朴和热情好客的特点,并没有体现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故选C。

99.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

今:

现在;乃:

竟,竟然;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点睛】

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

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

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

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

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

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

村里的人告诉他: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

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