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各课实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87159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各课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各课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各课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各课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各课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各课实验.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各课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各课实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各课实验.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各课实验

旧关完小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实验)

第一单元:

认识空气

一、空气占据空间吗

(1)

实验名称:

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实验目的:

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器材:

小口瓶(自备)、漏斗、橡皮泥、装有水的烧杯(自备)、水槽(自备)、塑料杯、纸巾、气球、塑料瓶(自备)。

实验步骤:

1.每组学生准备三个实验的器材,先猜想再实验,并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

(1)将漏斗插入小口瓶,用橡皮泥封住瓶口(密封一定要严,也可以用打孔的橡胶塞代替),然后快速向漏斗里倒水(水漏不下去)。

引导学生分析水为什么漏不下去?

(2)水槽内装入约2/3的水,将一团纸紧塞在杯底(纸要尽可能塞到杯底),再把杯子竖直向下倒扣在水中

(水不能进入杯子,杯底的纸没有湿)。

引导学生分析:

纸团为什么不湿?

(3)将气球放入瓶中,并用气球嘴套住瓶口,用力吹气球(气球只能吹打一点)。

引导学生分析:

气球为什么吹不大?

2.归纳结论:

空气像其他物体一样,也需要占据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你有办法让漏斗里的水流下去?

让纸团浸湿?

把气球吹大吗?

启发学生广口思路,用想到的方法(去掉橡皮泥、倾斜水杯、塑料瓶扎眼……)检测效果,然后分析其中的原因(空气“跑”了、让出空间……),以此进一步验证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注意事项:

实验前一定要讲清要求,强调必须注意的问题,如封住瓶口、快速倒水、杯子竖直入水等。

如果检测时用到小刀或锥子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要在教师帮助或指导进行。

二、空气占据空间吗

(2)

实验名称:

挤压注射器的空气。

实验目的:

在玩注射器的活动中,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实验器材:

注射器、橡胶堵头、水(自备)。

实验步骤:

1.介绍注射器是由针筒和活塞两部分组成,针筒上面有刻度,可以看出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活塞可以往里推,也可以往外拉。

可以先让学生自由地玩一玩注射器。

2.实验前,教师要将具体的方法和步骤交代清楚。

特别是将针筒口顶住橡皮推、拉活塞前后,都要记下活塞的位置,推、拉活塞过程中,针筒口都要顶住橡皮,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手的感觉。

3.具体步骤:

把注射器的活塞往后拉一段距离,记下活塞的位置。

用橡胶堵头套住针筒口。

推动活塞,记下活塞的位置,松手,观察活塞有什么变化;然后用大一点的力推动活塞,再松手,观察活塞有什么变化。

4.可以补充水和空气对比的小实验,让学生用注射器吸水,再推、拉活塞,问学生:

空气与水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通过观察活塞的位置及手的感觉,认识到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注意事项:

拉注射器的活塞时,不要用力过大,以免把活塞完全拉出来。

三、空气有质量吗

(1)

实验名称:

测一测气球里的空气是否有质量。

实验目的:

能有实验和测量的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

实验器材:

铁架台(自备)、木棒、绳子、票尾夹、气球、打气筒。

实验步骤:

1.可以先引导学生猜想空气是否有质量。

2.课堂上要出示教材中的平衡实验装置,在真实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

3.实验前,教师要细致的讲清操作方法,如怎样使小棒平衡、如何给气球打气,如何把气球挂到小棍上等;同时要强调分工合作,有人负责保持小棒平衡,有人负责给气球打气,有人负责把气球挂到小棍上,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4.将木棒利用票尾夹挂在铁架台上,在两端利用票尾夹各挂一只充了气的气球,并调节中间的票尾夹使木棒平衡。

保持木棒平衡,松开票尾夹,将一只气球中的气放掉。

放手后,观察平衡的木棒会发生什么变化。

5.引导学生思考木棒微微向下倾斜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空气有质量的初步结论。

注意事项:

要根据本校实际提前试做实验,掌握每个操作的步骤和要求,对容易产生的问题要提醒学生,尽量保证实验的成功率。

要用打气筒给气球充气,因为打气筒充入的气体是大自然的空气,这种方法科学严谨,能够说明小棍倾斜的原因。

提醒学生不要把气充得太足,以免气球爆炸伤人。

四、空气有质量吗

(2)

实验名称:

用电子天平测物体的重量。

实验目的:

学会正确使用电子天平。

实验器材:

电子天平、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泡沫板、纸、羽毛等)。

实验步骤:

1.让学生回忆:

生活中用哪些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

像泡沫板、纸、羽毛等质量很轻的物体,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呢?

从而引出电子天平。

结合图片、实物或电子天平使用说明书,演示电子天平的操作方法。

2.将电子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按一下“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为“0”,将要称量的物体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

提醒学生按要求测量各种物体的质量,做好记录。

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学会使用电子天平的过程,为后面测量空气质量做准备。

3.电子天平测量质量的数值建议保留一位小数(以克为单位),方便学生计算。

注意事项:

电子天平称量前要确保显示为“0”。

五、空气有质量吗(3)

实验名称:

用电子天平测皮球里空气的质量。

实验目的:

通过实际测量,证明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有质量,从而改变空气没有质量的错误认识。

实验器材:

电子天平、皮球、打气筒。

实验步骤:

1.调整好电子天平,测量打气前皮球的质量,并记录。

2.给皮球打气20下,调整好电子天平,测量打气后皮球的质量,并记录。

3.给皮球打气30-40下,调整好电子天平,再测量打气后皮球的质量,并记录。

4.分析三次数据,得出结论:

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有质量,空气越多,质量越大。

注意事项:

由于学生年龄小,要指导学生学习用打气筒给排球或篮球充气。

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以保证学生能够测量出空气的质量。

六、热空气和冷空气

(1)

实验名称:

让纸蛇转动。

实验目的:

借助实验,观察热空气的流动。

实验器材:

纸蛇、蜡烛、火柴、铁架台(自备)。

实验步骤:

1.做纸蛇转动分组实验时,可以把蛇头上的细线挂在铁架台上。

教师要提醒学生调整蛇尾与火焰的位置,防止纸蛇距离火焰太近而被点燃,要求学生观察纸蛇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2.可以用教材上的方法制作“热气球”,也可以用纸筒围住点燃的蜡烛(点燃两根蜡烛),再把轻薄的大塑料袋罩在纸筒上,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塑料袋的变化。

3.组织学生观察纸蛇转动、“热气球”上升的现象,分析其中的原因。

4.可以补充纸杯实验,方法如下:

(1)在木棍两端各倒挂一个纸杯,使木棍保持平衡。

(2)用点燃的蜡烛烤热一个纸杯,观察现象。

这个实验说明:

相同体积的热空气轻,冷空气重。

便于学生理解空气受热上升、受冷下降的原因。

注意事项:

注意安全,防止纸蛇燃烧或塑料袋受热变形。

“热气球”实验中为保证效果,建议在纸筒中点燃两根蜡烛。

准备好湿抹布,以防万一。

七、热空气和冷空气

(2)

实验名称:

做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认识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实验器材:

水槽(自备)、冷、热水(自备)、集气瓶(自备)、玻璃片(自备)、线香、火柴。

实验步骤:

1.冷热空气的流动实验建议作为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前与学生一起阅读实验步骤,分析每一步中的注意点;先猜一猜第3步、第4步后,瓶内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教师演示实验。

2.教师要提前考虑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如选择烟量较多的香、准备黑色背景、制造热瓶和冷瓶较大的温差等,确保学生能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3.准备两个一样大的玻璃瓶,分别放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盆中,过一会儿取出。

4.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线香,当瓶内充满烟后移走线香,立即用玻璃片将瓶子盖上。

5.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热瓶中的烟向上流到冷瓶里,朝各个方向流动,然后下沉流向热瓶,接着再上升,如此循环流动,使冷瓶和热瓶都充满了烟雾,这是因为热瓶里装的是热空气,热空气会上升,冷瓶里的冷空气下沉流向热瓶补充热空气留下的空间,而热空气在冷瓶内流动的过程中受冷,因此下沉,从而形成冷热瓶内空气的循环运动)。

6.重复步骤1-2,将冷瓶与热瓶的位置上下对调,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烟多在上方的热瓶里)。

7.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画出烟流动的路径,分析原因,归纳出空气流动的规律。

注意事项:

冷瓶热瓶温差要大,动作要快。

为保证实验效果,教师在课前务必先做“下水实验”。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

一、土壤的成分

(1)

实验名称:

观察挖来的土壤。

实验目的:

观察土壤,说出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

实验器材:

土壤、放大镜、塑料盆。

实验步骤:

1.组织学生采集土壤样本或为学生提供土壤样本。

2.引导学生进行有结构的观察,可以用气泡图作为辅助进行记录。

3.指导学生用文字或图片进行记录,说出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

注意事项:

要确保供学生观察的土壤样本中混合了各种成分。

如果学生选取的样本中成分单一,教师可以添加一些其他成分,配制出供学生观察的样本。

二、土壤的成分

(2)

实验名称:

研究土壤的成分。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识别土壤中存在空气、水、腐殖质等重要成分。

实验器材:

土壤、烧杯、纸巾、搅拌棒(有条件的学校建议使用玻璃棒)、水。

实验步骤:

1.这组实验操作指向土壤中“隐形”的成分,做之前可以启发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这么做。

譬如,可以从先前学生对自然界中土壤或土壤样本的描述入手,抓住“湿润”这个特点,猜测土壤中是有水分的,进一步通过用干纸巾握土壤的方法来求证。

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可以看到……(纸巾上有水迹)

2.做把土块放入水中的实验时,要提醒学生把观察点聚焦在杯中的土块上,特别是刚刚把土块放进水中的瞬间。

为了帮助学生锁定现象,可以用摄像机拍摄后再次播放,或者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过程。

把土块放入水中,开始可以看到……,(冒出气泡)过一会儿又看到……(土块开始变得松散)

3.搅拌以后,你看到……(水变浑浊)静置一段时间后,又看到……(有物质浮在水面上;有土沉在水底,上面的颗粒较细,下面的颗粒较粗)

注意事项:

把土块放入水中的实验时,应该选择稍许板结的土块,用搅拌棒搅拌时要提醒学生规范使用搅拌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有条件的可以使用玻璃棒。

三、土壤的成分(3)

实验名称: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土壤颗粒和阅读资料,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分为沙质土、粘质土和壤土三类。

实验器材:

沙质土、粘质土、壤土各若干、培养皿、放大镜。

实验步骤: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土壤是颗粒状的这一特征,再按照颗粒的大小进行分类,也可以做排序活动。

2.观察与描述是这一活动所需的能力要项,只有看仔细、说清楚,才能把焦点定位在土壤颗粒上,也才能为下一步按照土壤颗粒大小对土壤进行分类打好基础。

3.阅读资料,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分为沙质土、粘质土和壤土三类。

注意事项:

选取的土壤要具有代表性。

四、土壤的成分(4)

实验名称:

用多种方法比较沙质土、粘质土和壤土的不同。

实验目的:

能用多种方法比较沙质土、粘质土和壤土的不同,说出它们的特点。

实验器材:

沙质土、粘质土、壤土各若干、培养皿、水、滤杯、量杯。

实验步骤:

1.先把任务明确告知学生,启发学生思考:

要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我们有什么办法呢?

先让学生说,教师再提供方法。

2.如果学生操作、观察和描述的能力有限,教师也可以把操作的方法和观察的要点先告诉学生,也就是说做什么、怎么做、观察什么、比较什么等等,都要让学生心里有数,再动手去做。

做完之后汇总想法,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用手捻一捻,比较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粘质土颗粒细,沙土颗粒粗)

4.和点水握一握,比较哪一种能够握成团。

(黏土容易成团,壤土较易成团,沙土不易成团)。

5.加点水搓一搓,比较哪一种能够搓成条。

6.在滤杯中垫上滤纸后放入同样多的三种土壤(土壤放入后要用勺底轻轻拍实,减少土壤与滤纸间的空隙或事先用水湿润滤纸),再倒进同样多的水(水不宜多,10-15ml),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有什么不同(正常情况下,沙土渗水能力最强,黏土最弱)。

注意事项:

在常态下,典型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都不容易获得,因此教师要在课前专门配制三种土壤,才能确保在操作中出现典型现象。

握成团时加水不能太多,渗水实验中要保证土壤和倒进水的量一致。

四、肥沃的土壤

实验名称:

做一个肥料袋。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实验器材:

自封袋、土壤、植物的遗体蚯蚓等。

实验步骤:

1.制作肥料袋重在“制作”,教师应该组织好这个活动,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

2.要把操作步骤向学生交代清楚,第一步在塑料袋里放上土壤、植物的遗体和蚯蚓,第二步往肥料袋中加适量的水,第三步把肥料袋放在阴暗的地方,上面用黑布盖好。

3.肥料袋的日常管理很重要。

教师要定期了解学生所制作的肥料袋的管理情况,检查对肥料袋变化情况所做的记录。

每一周的课堂上都可以安排几分钟让学生汇报一下肥料袋的变化。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蚯蚓在腐殖质形成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专门设计一个活动:

在一个透明的盒子里放一些土壤,再放几条蚯蚓,养几天,观察蚯蚓在土里的生活情形和土壤发生的变化。

观察蚯蚓在土壤里生活状况的重点,是看蚯蚓的排泄物和蚯蚓在泥土里钻过以后的“隧道”,使学生懂得蚯蚓的这些行为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水性和肥力。

所以人们称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然后,就此扩展开去,指导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土壤中的各种小动物及微生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注意事项:

因为动物遗体在分解时会产生一些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物质,因此建议不要用其他小动物的遗体。

肥料袋里的东西必须保持水分。

如果你准备使用自来水,在上课前至少放上一天,以去除里面微量的氯。

具体做法是:

在一个塑料水壶里装半壶水,不要加盖,让氯气散出,过一夜后盖上盖,保持干净。

每次上课以后要连续补充放置过的自来水,一直到这一单元结束。

要经常翻动肥料袋,以散去土壤中的热量,或者在肥料袋的土壤里插上一些吸管透气。

五、保护土壤

实验名称:

做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做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体会植物对土壤起到的保护作用。

实验器材:

有孔托盘、洒水壶、人造草坪、土壤(自备)。

实验步骤:

1.既然是模拟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说出用什么来模拟什么。

具体来说,两块土壤分别模拟的是自然环境中有植被和无植被的地域,浇水模拟的是自然界中的雨水。

2.取两块土壤,一块有植被覆盖,另一块没有,分别放入一段垫高的托盘中。

3.往两块土壤上浇同样多的水,模拟自然界的降水情况。

4.观察并记录土壤被冲刷和积水的情况。

5.引导学生讨论:

植物是如何保护土壤的。

植物的根系能够牢牢固定住土壤,植物也能减弱雨水对于土壤的直接冲击。

同时引导学生反过来思考问题,如果植被遭到破坏,将会造成土壤蓄水能力下降以及水土流失、肥力下降,进一步强调保护植被就是保护土壤的认识。

注意事项:

这是一组对比模拟实验,要注意控制好变量。

实验中必须保持相同的条件,包括:

两块土壤的面积、浇水量的多少、水流的速度、托盘的大小等。

不同的条件是其中一块土壤有植被,而另一块没有。

考虑到模拟实验中草皮对土壤的保护作用有限,浇水的量要控制,不宜过多。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一、认识固体

(1)

实验名称:

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实验目的:

能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实验器材:

积木、面粉、玉米粉、食盐、玩偶。

实验步骤:

1.出示三个不同形状的积木,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组积木的体积大。

比较积木组的体积:

可把积木组进行拆分。

如果每块积木的形状和大小一致,那么可以采用数积木的方法进行比较。

2.出示两堆形状不一致的粉末,引导学生比较哪一堆粉末的体积大。

比较粉末堆的体积:

粉末建议用面粉或玉米粉;装粉末的杯子要透明,便于观察;装粉末时,表面要保持平整;用尺测量杯中粉末的高度时,尺子贴在杯子外壁竖直测量,测量时注意零刻度的位置。

也可直接在杯外壁画出标记线进行比较。

3.出示两只大小差不多的玩偶,引导学生比较哪一个玩偶的体积大。

比较玩偶的体积:

教材图片上采用的是盐埋法。

取足量的盐,利用量杯测出盐的体积。

把一个玩偶完全埋入盐中,测出玩偶和盐的总体积。

然后用相同的方法测出另一个玩偶和盐的总体积。

通过比较这两个总体积,得出玩偶体积的大小。

盐也可以用沙子代替。

注意事项:

比较粉末堆的体积时,要注意避免粉末进入眼内。

用盐埋法测两个玩偶的体积时,所用的盐要同样多。

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方法并不局限于教材上的三种。

如果学生有其他方法,应鼓励他们尝试并予以肯定。

比较粉末堆和玩偶的体积大小,要注意先“摇动平整”再测量和比较。

二、认识液体

(2)

实验名称:

观察、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测量液体的体积,比较液体的质量。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测量和比较活动,既认识到液体之间存在不同,也知道液体有其共同性:

没有确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实验器材:

油、水、牛奶(自备)、蜂蜜各若干,滴管、流速板、水、量筒、天平(电子天平)、烧杯(自备)。

实验步骤:

1.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除教材上的油、水、牛奶、蜂蜜外,也可选择其他液体进行观察比较。

2.测试液体的黏稠度时,可使用液体流速板,如果没有也可用表面光滑的板子代替。

实验时,几种液体要同时倾倒,让液体自然流下来,下面用盘子接住,防止流到桌面上,保持整洁。

3.在流速板的顶部凹槽处上滴入同样多的油、水、牛奶、蜂蜜(2~3滴),将流速板顶部倾斜一定角度,使液体流下,观察液体的流速。

4.测量液体的体积,用量筒和量杯都可以。

为了便于观察,可将水染色,也可选择其他带颜色的液体进行测量。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量筒:

略倾斜量筒,烧杯口紧挨着量筒口,将液体缓缓倒入量筒;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5.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引导学生测量水的体积。

(1)略倾斜量筒,烧杯口紧挨着量筒口,将液体缓缓倒入量筒。

(2)读书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面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6.比较液体的质量,要指导学生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

装50毫升水和50毫升油所用的烧杯规格要一致。

7.用相同的烧杯量出50毫升的水和50毫升的油,将天平调平衡后,放在天平的两端,比较它们的质量(或用电子天平分别测量它们的质量)。

注意事项:

现在市场上蜂蜜的颜色比较多,有黄色、琥珀色、深棕色等等,教学时以实际观察到的为准。

活动涉及的材料比较多,课前要为学生准备充分。

做完实验,要及时整理清洗,保持桌面的整洁。

电子天平比较灵敏,测质量时注意把烧杯居中摆放,以免产生过大误差。

三、认识液体(3)

实验名称:

认识水平面,用水平仪测量课桌、讲台、窗台等是否水平。

实验目的:

认识水平面,知道水平仪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水平仪。

实验器材:

瓶子、牙签、水、色素、简易水平仪。

实验步骤:

1.在两个相同的瓶子里装同样多的水(为了便于观察,可将水染色,也可在水面放一根牙签),将两个瓶子竖直放在桌面上。

2.倾斜其中一个瓶子,待静止后比较两个瓶子中的水面。

3.引导学生认识到静止的水面始终保持水平,人们据此发明了水平仪。

4.指导学生使用气泡水平仪测量课桌、讲台、窗台等。

测量时,将水平仪紧贴在被测物体的表面,待气稳定后再作判断。

气泡在哪端,说明哪端偏高。

注意事项:

认识水平面时,要用两个相同的瓶子装同样多的水。

在瓶子中放入的牙签要提前测试,有些牙签放入水中不是浮在水面,而是下沉的。

教师在给学生发放水平仪时应先行检查,将水平仪放在平板上,读取气泡的刻度大小,然后将水平仪反转置于同一位置,再读取其刻度大小。

若读数相同,即表示水平仪底是正常的;否则,需要更好水平仪。

四、固体混合与分离

(1)

实验名称:

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与占据空间。

实验目的:

让学生通过测量、比较、解释,认识到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体积减少的规律。

实验器材:

天平(电子天平)、黄豆、绿豆、玉米粉各若干,烧杯(自备)、量筒(自备)。

实验步骤:

1.测量活动前,教师一定要对天平(电子天平)、量筒等仪器的使用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比较前引导学生预测,然后进行混合和比较,用获得的数据形成结论后再与预测相对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2.用天平(电子天平)量取一定量的黄豆、绿豆、玉米粉(各30-50克),将它们混合到一起,测量它们的质量,比较它们混合后质量的变化(混合前后质量不变)。

3.比较混合前后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时,用相同的量筒确定一个测量的数值,如50毫升刻度线,分别测出该刻度时的黄豆、玉米粉和绿豆,学生先猜测把它们混合在一个量筒中,会到量筒的哪个刻度线,然后把三者混合并观察,比较混合前后三者占据空间大小的变化。

教学时不能止步于得出结果,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注意事项:

用电子天平分别测量黄豆、玉米粉、绿豆和混合物的质量时,注意去掉盛放容器的质量。

用量筒比较黄豆、玉米粉、绿豆混合前后占据空间的变化时,要考虑三者混合后不能超过量筒的容积。

五、固体混合与分离

(2)

实验名称:

把下面的混合物分离开来。

实验目的:

能用不同的方法把生活中的一些混合物分离开来。

实验器材:

黄豆、绿豆、玉米粉、木屑、铁屑、红糖、沙子、培养皿、手持筛子(自备)、磁铁(自备)、水、烧杯(自备)。

实验步骤:

1.生活中分离混合物的例子比较多,不能局限于教材上所列举的两种,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充分举例。

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实例,如垃圾分类回收、农民晒谷收豆等。

2.在分离固体混合物时,可以先组织学生对混合物进行观察,说说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分离?

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

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和材料?

具体改怎么做?

要注意些什么?

让学生先思考再动手,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出示黄豆、绿豆和玉米粉的混合物,引导学生想办法把它们分离开来(可以用孔径不同的筛子来分离)。

4.出示木屑和铁屑的混合物,引导学生想办法把它们分离开来(可以利用磁铁来分离,也可以使用沉浮法来分离)。

5.出示红糖和沙子的混合物,引导学生想办法把它们分离开来(红糖和沙子可以用水溶解的方法来分离。

红糖能溶于水,沙子不能溶于水。

若想继续得到红糖,可将糖水加热,水分蒸发,析出红糖颗粒。

这个活动也为下一课《把盐放到水里》做了铺垫。

)。

注意事项:

分离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很多,如果学生有其他方法,教师应尽量为他们提供器材,鼓励他们进行尝试。

注重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学生的交流,结合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时予以评价。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有序操作,合理分工,实验结束及时整理器材和桌面。

六、把盐放入水里

(1)

实验名称:

把沙子、盐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目的:

探究影响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初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实验器材:

沙子、盐、搅拌棒(有条件的学校建议使用玻璃棒)、水、烧杯(自备)

实验步骤:

1.先在两个烧杯中放入同样多的冷水,再放入同样多的沙子和盐,并搅拌(要指导学生用玻璃棒进行搅拌的正确方法,搅拌时,注意玻璃棒不能接触烧杯发出声响)。

2.静止一会后,观察沙子和盐在水中所发生的不同现象,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理解溶解与不溶解的概念。

注意事项:

尽管此活动并不要求做对比实验,但为了便于观察和比较,尽量做到两个烧杯中放入的冷水同样多,加入的盐和沙子也同样多。

搅拌后要静置一会再描述看到的现象。

七、把盐放入水里

(2)

实验名称:

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实验目的:

探究影响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初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实验器材:

盐、搅拌棒(有条件的学校建议使用玻璃棒)、水、烧杯(自备)。

实验步骤:

1.提出“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后,让学生进行猜测,罗列出可能的因素。

2.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制定探究实验的方案。

三年级的孩子尚不具备独立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扶。

3.实验方案包括问题、假设、实验步骤、实验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