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课题总结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83136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改课题总结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改课题总结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改课题总结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改课题总结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改课题总结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改课题总结报告.docx

《教改课题总结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改课题总结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改课题总结报告.docx

教改课题总结报告

教改课题总结报告

  教改课题总结报告—法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本课题是人文社科学院法学教研室为加强法律学科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而申报的教改课题。

  该课题于2003年9月由攀枝花学院批准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

  随后,课题工作人员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了该课题,经过近两年的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内容和基本原则课题研究的背景法学专业是人文社科学院发展势头良好的专业之一,自2001年秋开始招收本科以来,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层次和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成为法学专业发展的重点。

  为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特申请立项该课题。

  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挖掘法学专业教学的发展潜能,使专业教育和市场需求能更好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攀枝花学院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课题研究的内容这个课题蕴涵着丰富的研究内容,我们将课题内容分解为以下方面:

1、教学内容的改革:

2、教学形式的改革;3、教学环节,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在以上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中,我们认为该课题选题需要突破的难点有以下两点:

一是法学专业的教学如何适应当今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的变化;二是专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如有机整合。

  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们提出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几项基本原则:

1、以邓小平教育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教育部教高[1998]2号文件印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等五个文件精神。

  2、本研究特别注重和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充分重视本地区和本院校的优势和特殊性,使研究富于特色。

  3、以研促教,以研促改,通过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项目研究情况研究计划和项目分工整个项目的年底进展计划及目标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2003年9月——2004年3月拟定法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计划;第二阶段:

2004年4月——2005年3月实施计划,包括大量阅读理论专著,开展调研,搜集材料,撰写论文等;第三阶段:

2005年4月——2005年9月加工整理材料,撰写论文、结题报告、成果应用。

  为保证上述计划的顺利完成,提高项目组成成员的工作效率,在课题组内部进行了项目分工。

  其中,付晓梅同志为项目总负责人,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及对外联系、撰写结题报告等工作;寇桂君同志承担教学实践环节部分的改革研究;刘德玉同志承担教学内容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罗辉国同志承担教学形式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

  项目研究过程回顾2003年5月,当时的法学教研室主任付晓梅同志在一次教研会上提出,法学专业学生仅有理论水平是不够的,随着社会对本科生的要求日益提高,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

  经过这次教研会,达成了法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立项的一致决定。

  鉴于当时法学教研室师资力量有限,而申报课题对研究者又有职称上的要求,故决定由有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且均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付晓梅、寇桂君、刘德玉、罗辉国四位同志担任该课题的具体研究工作。

  2003年9月,该课题获得学院批准并列入该年度工作计划。

  为此,课题组成员紧接着召开会议讨论、确定关于课题研究的各项具体事宜。

  这次会议商定了该课题研究中各位研究者的具体任务分工,课题的项目进度即年度进展计划及目标。

  2004年4月,课题组成员开始着手实施计划,搜集材料。

  课题总结鉴于研究者研究经验不够丰富,职称不高,课题组成员在着手实施计划的具体工作中,特别作了两项准备工作:

一是用教改经费的四分之一购买了一些理论书籍,认真阅读,以提高理论水平、加强理论修养为课题的研究服务;二是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参考、学习他人在该课题领域内的成功经验,同时加强了对外联系,为实践性改革的具体实施作准备。

  2004年4月——2005年3月,课题组成员积极的展开了研究工作。

  寇桂君同志承担教学实践环节部分的改革研究具体适用于教学计划的修订,其中,2004级和2005级的教学计划中,增强了教学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实践性教学环节532学时,占总学时的19﹪。

  刘德玉同志承担教学内容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更为丰富,时间的配置也更为合理。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学期为期2周的军训,第一或二学年暑期为期3周的两课社会实践,第四或五学期为期3周的模拟法庭,第三、五学期为期2周的法律咨询实习,第七学期为期1周的法学专题辩论,第八学期为期12周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

  罗辉国同志承担教学形式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除了继续坚持运用带领学生去法院听庭审、课堂讨论之外,还增加了运用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同时多次要求学院建设一个规范的模拟法庭,方便实践教训环节的实施。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任务和要求,课题组成员积极、认真地开展研究工作。

  他们在较广泛、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较丰富的阶段性成果。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模式、途径、方法的研究基于对时代背景的分析,课题组认为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水平是顺应时代需要,培养富于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世界公民的必然要求。

  经过多次讨论,我们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可从四个层面加以考虑:

一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的转变;二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三是对符合其目标的实现途径的探讨;四是对影响其途径实现的若干因素的分析。

  课题组对我校与其他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诸方面如课程体系、教育目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等进行了比较研究。

  其他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均十分重视,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多样,经费投入充足,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而我校的研究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化和教学方式多样化等方面存在着差距。

  课题组通过本校与其他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比较,论证了当前加强法学专业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为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呼唤,并提出了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新模式。

  课题组研究指出,建立科学规范的运作机制,是高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

  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运作机制至少包括办学思想的导向机制、目标引导机制、教师培训和各种保障机制以及监督、反馈、评价、激励和社会参与机制等。

  课题组提出法学专业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务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教学环境的优化、教学经费的投入,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任务是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结题报告高校本科体育专业改革的探索与研究研究报告课题主持人:

章红兰课题组成员:

蔡学俊、钟运健、秦琴、王道杰2014年6月10日高校本科体育专业改革的探索与研究章红兰、蔡学俊、钟运健、秦琴、王道杰  本文以高校2006级至2009级体育教育实习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影响教育实习的诸多因素,得出结论如下: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实习得到了校领导、实习生和实习单位的高度重视。

  2教育实习时间采取一次性分段式的方式,大三下学期0.5周分散式的见习时间,大四上学期进行8周的实习时间。

  总体来说能够完成预定目标,但是时间有点相对较紧。

  3教育实习基地主要以高校、中学为主。

  4教育实习组织管理机构比较完善,指导教师队伍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5教育实习评价方式采用实习考核表一次性终结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评价。

  6毕业生就业状况对教育实习效果也具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毕业实习体育教育本科生高校目录1、前言1.1选题的依据及意义1.文献综述1.2.1教育实习的概念1.2.教育实习模式的概念1.2.国内外教育实习情况简介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2.2.问卷调查法2.2.3数理统计法3、研究结果与分析-3.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实习改革的研究现状3.1.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模式的现状分析3.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基地的分析3.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时间的分析3.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成绩的评价模式分析3.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分析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改革探究3.2.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模式的改革探究3.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基地的改革探究3.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时间的改革探究3.2.高校体育教育实习成绩的评价模式的改革探究3.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改革探究4、结论与建议4.1结论4.建议5、参考文献6、附件1前言1.1选题依据及意义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不断兴起,综合国力竞争的加剧,各种新技术的持续发展,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科教兴国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使我国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和突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作出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及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使高等院校面临着全方位就业选择的机遇与挑战。

  与此同时,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作为高等院校教育的一个分支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因此,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有必要作出相应的调整,重新审视其培养的目标定位和方向。

  体育教育实习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也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有机的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实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印证、检验、巩固和提高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技能,而且有助于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检查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反馈教育培养过程中的差距与不足之处。

  因此,教育实习是高等院校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合格人才,检验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体育教育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这一趋势要求我们对体育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作出一些新的思考和探索。

  对高校近年来体育教育实习模式的状况进行调查,并进行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方向和策略,为高校体育教育实习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有益的补充。

  1.2文献综述1.2.1教育实习的概念顾明远在他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育实习是各级类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实习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一种形式。

  包括参观、见习、试教、代理或协助班主任工作以及参见教育行政工作[1]。

  张念宏主编的《中国教育百科书》指出,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参加教育、教学实践的学习活动,是体现师范教育特点培养合格实质的重要环节,是各级师范院校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

  1.2.2教育实习模式的概念模式这个概念是从模型转化来的,最早是指一种科研方法。

  面对一类复杂的现象或实践活动,研究者从中概括出它最本质的理念、最基本的操作方法或实施策略,以及其他诸如条件环境的基本要求等等,以深化人们对这一现象或活动的认识,或者启发他人面对类似的情况时采取或借鉴这些基本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

  模式一词我国汉语的解释:

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模仿的标准样式。

  美国沃纳等人把模式定义为:

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教育实习模式是长期以来教育实习工作的产物,用于指导教育实习工作。

  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由于教育实习指导思想或教育实习目的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实习模式。

  1.2.3国内外教育实习的情况简介我国教育实习的发展:

国内对教育实习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做中外教育实习比较研究,二是做教育实习各要素研究,主要包括教育实习时间、教育实习基地、教育实习模式、教育实习评价等方面。

  在教育实习时间方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明确规定:

教育实践时间为10-12周,其中见习1-2周,实习8-10周。

  通过查阅文献得知,我国本科院校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七或第八学期,实习时间在6至8周,并且在第五或第六学期安排2周左右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三方都认为教育[3]实习时间短是影响教育实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王启明的《体育教育实习》、金健秋的《体育教育实习改革的研究》[4]提出改变高师教学计划中将教育见习固定于一周或是两周的做法,提出将教育见习分散处理,安排在二三年级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的课程中。

  在教育实习基地方面,盛昌繁的《论体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改革》[5]、王永红的《高师教育实习改革思路探索》[6]通过研究发现,国内教育实习基地数量有限且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相对较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基本不参与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学校对教育实习基地建设也不热心,几乎全部是由高校独自建设,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课题研究总结报告自2011年获省教育厅立项以来,课题组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真讨论研究方案,克服了人员变动等困难,团结协作,就探索适合民办高职院校低分注册生特质的本土化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全面完成了课题任务,取得的成果可操作性较强,有所创新,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

  行动导向又称实践导向、活动导向、行为引导,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当今世界上的一种先进职业教学理念,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学习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的目的。

  近十年来,国内高职及中职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已经比较普遍,对行动导向的教学法的研究已有很多文章。

  例如《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我国职业类学校的适用性探索》/吴晶晶陈江晔,《对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几点思考》/朱智美等,都不同程度地探索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从心理学及职业关键能力培养来说,行动导向方法是最合适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模式。

  在具体实施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教学的出发点仍停留在提高学生技能水平这个层面上,并且把其作为权威的万能钥匙,不管学生特质与教学实效,一律照搬使用。

  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习了十多年,对行动导向这种新型课堂需要有一个理解、接受和认可的过程,而且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要求学生主动配合,对其自知自省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从2011年开始,我省在民办高职院校和部分公办高职院校招生中试行了注册招生制度,允许高考未被统一录取批次录取的考生和中职对口单招考试落榜生通过注册进入这类学校就读,而录取分数线由高职院校根据情况自行确定。

  在生源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低分生已经成为这类学校录取的主体,这些学生文化基础和自知自省能力较差,课堂上不愿配合任务或者应付了事,主动学习的热情不够,缺乏学习兴趣,这种必然导致行动导向教学实效性的降低。

  在上述背景下,课题组大胆对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进行了适应注册生特质的本土化改革。

  课题总结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

  同化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2.默会知识理论。

  默会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

  默会知识的习得方式有四种:

一是通过显性知识及其辩护理由的自然遗忘而获得,二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三是通过师徒学艺方式获得,四是通过使他人默会知识外显而获得。

  默会知识的获得必须借助个体自省能力的提升,而自省能力的获得又需借助一定外显知识的掌握。

  3.情感教学理论。

  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们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生活态度,激发其个性特质朝正面发展,同时也为将来储备社会生存及与人相处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研究以提高注册生教学实效性为目标,开展了以下研究:

1.通过对注册生及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认识与判定注册生的主要特质:

好奇心强,但自知自省能力低,对老师的教育不以为然,有的学生还存在儿童心理;缺乏学习兴趣,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差;文化基础薄弱、懒散、浮躁现象比较突出,接受能力差;完成任务的配合度差,应付了事,抄袭与搭便车现象严重。

  2.以注册生的接受能力为基础,结合岗位工作要求,确定以小块切割的方式选取课程单元,每个单元由1-3个难度递进且适中的行动任务组成,任务之间有某种关联,任务之间的梯度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

  经过切割之后,任务变小,变易,有利于学生取得成功体验,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3.针对注册生素能低、配合度差的问题,借鉴中外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对行动导向教学的六个环节进行适当的本土化整合,以小步搀扶的方式进行引导,逐步进展到实施环节,然后再进入反思与评价阶段。

  整合的目的是要强化教师的引导与督促作用,遏制学生懒散、浮躁以及抄袭与搭便车现象。

  因此,各个环节的实施中,教师应采用严管厚爱的管理方式,即人文关怀与严格管理并举。

  4.研究每一次行动导向课程单元的目标,以循环的方式达到以下素能提升效果中的几种:

自知自省能力的提高;学习兴趣的激发;观察分析能力的提高;及时、独立完成任务的习惯养成与能力形成;沟通协作能力的提高。

  比如说有的课程单元只达到第种或者第种效果,有的课程单元达到第种效果、第种效果或者第种效果。

  整个课程各单元的目标累积就形成了以上全部效果。

  在此基础上再达到综合技能提高的效果。

  这里的搀扶是指教师的督促和帮助。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1.组建由教学、管理、生产第一线人员组成的项目团队。

  本项目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开展研究,组织本校不同系部、专业老师及部分企业专家组建研究团队开展研究。

  其中,信息工程系主任王亚军副教授为本课题的负责人。

  项目组成员均为我校教学、管理及合作企业技术骨干,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和较高的管理水平,对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研究取得了初步成绩,主编出版过项目驱动式教材,我院及合作企业在本课题的开展中给予有力支持,这为项目的顺利开展与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工作的有力保障。

  项目下达后,在课题负责人的统一领导下,课题组进行了认真讨论,在明确研究重、难点后,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具体分为学情调查、数据分析整理、教学案例设计、教学效果评估,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课题的各项任务。

  2.有针对性地进行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

  我们先后对我校部分学生与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实施教学改革试验前进行,第二阶段在实施教学改革后进行,共回收了219份有效问卷。

  3.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调查的结果是:

学习的自知自省能力普遍偏低,学习意愿较低,文化基础十分薄弱,大部分同学的数理逻辑能力、言语语言及沟通协作能力偏低,再加上他们身上大都存在比较顽固的坏习惯,主动学习意愿与能力较弱,有的还存在儿童心理,课堂教学中的配合度较低。

  4.认真学习国内外成功经验。

  吸收和借鉴中外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成功经验,正确处理继承与改革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民办与公办的关系,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5.开展教学实验活动,在反思与总结中提高。

  针对存在的问题,边研究边学习、吸收新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和中外职业教育教学新方法,结合注册生实际,对教学的具体环节进行改革,开展教学实验活动,对教案及实施效果进行反思与总结,在反思与总结中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与实践效果经过近3年的研究,课题组己全面完成了课题任务要求的各项指标。

  主要成果1.形成了以注册生素能提升为主线的本土化教学方法,收集了部分教案。

  课题组在充分调研注册生特质及教学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制约教学实效性提高的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借鉴中职生的教学方法及印度NIIT公司的MCLA培训教学方法,提出改革方案,陆续在我校信息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经济贸易系、英语系的不同班级进行了教学实验,探索形成了以素能提升为主线的类MCLA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该方法使注册生在学习—实践—提高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意愿与探求特质,有五个环节:

①教师引导。

  以工作岗位典型案例切割出的实际问题为基础,教师或者企业师傅、技术人员为学生提供规范的分析、计划和实施的步骤来一步步示范如何解决此问题,要求每一个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理解。

  期间,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留出足够的时间讲解相关知识、操作要领,并耐心而详尽地示范其中语言不能穷尽的默会成份,引导、督促学生对照其理解之中出现的偏差与错误查找自身素能中的薄弱点,督促学生进行补救,对共性问题则进行集中补救,为进入下一环节做好准备。

  ②引导实践。

  要求学生试着解决上一环节教师示范解决过的问题,或者是根据上一环节的案例构造出的问题。

  有了前一步的基础,学生容易完成,可从中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懒散、浮躁现象比较突出的情况下,此环节可能要反复进行,花费较多的课时,要求教师有极大的耐心和严格的管理手段,还要有恰当的语言艺术、对每一个学生既要体现出莫道是他人子女,应当作自家儿孙的人文关怀与感化,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增强教学效果,又要实施强有力的管理手段,也就是俗称的软硬兼施。

  ③引导探索。

  这一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准备工作的一部分。

  教师督促和帮助学生查找各种相关信息,帮助他们来解答新的或者与前面案例有某种关联的实际问题,对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少数学生,也可以让他们解决稍复杂的问题。

  此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进而提高他们在技术探索方面的技能,使其逐渐养成要学习的习惯和技术探求的素质,因为他们将来要面对的职场是充满竞争和变化的,探求和吸取新知识的能力对于保持最新的技能、保持自信和判断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④独立实践。

  学生将前面所获得的知识综合应用到解决一个新的问题上,教师视学生情况选择两种形式让其完成,即独立完成和半独立完成。

  教学实验表明,这个环节中,一部分学生能建立起自信,实施自己的解答,此时教师除了给予学生一定的指点与鼓励外,还要鼓励并督促能力较差者完成任务,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不能完成,此时需要回到第二个环节,继续实施引导实践,直至学生能完成本环节任务。

  独立实践的完成可以使学生在产生极大信心的同时,获得独立解决下一个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注册生素能发展中最重要的。

  ⑤反思与评价。

  一是老师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借助产品评价学习结果,检查并评价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原有经验和新的经验重新组合,形成行动能力。

  可以这样问学生:

你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吗?

你对老师所教的内容全部掌握了吗?

你对老师、对教学环境、同组学配合度有什么意见?

二是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所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