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复习用资料.docx
《马基复习用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基复习用资料.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基复习用资料
材料分析题部分
材料1:
马克思恩格斯……,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1)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2)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
他们对待自己的理论,是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的。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
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材料1:
贝克莱认为,……“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
材料2:
柏拉图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
(1)材料1和材料2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学观点?
(2)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哲学派别特征作简要概括和分析。
(1)材料1说的各种观点均属于主观维新主义,材料2的观点均是客观维新主义。
(2)主观维新主义把精神.即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等看作是世界的本源,是万事万物的创造者,而客观世界反而是这个主观精神的产物.它夸大了主观精神的地位和作用.客观维新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是先于物质世界,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而存在的并把这种客观精神称做"理念"或者"绝对观念",认为这种客观精神是万物的本源或者本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它液化产生的,并最后归结为这种外在于物质的精神.它的错误是把本来属于人的精神和理性经过抽象变成一种离开人而客观独立的神秘的精神实体,这种精神实体从根本上说是虚构的甚至合成为上帝的代名词.
材料1:
17世纪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
材料2: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
材料3:
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
(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是什么?
有什么局限性?
(2)材料2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展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列宁的观点,简述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的学说。
(1)材料1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它把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具体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经受不住唯心主义的攻击。
(2)材料2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致陷入唯心主义,迷失方向。
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攻击唯物主义。
(3)材料3中,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和攻击,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
哲学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具有绝对性。
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构是个性,具有相对性,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狐假虎威
在狐假虎威故事中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老虎犯了什么错误?
现象与本质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本质与现象的对立统一表现在,本质是事物存在的基础,现象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
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反作用于本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
老虎犯的错误,便是没有区分现象和本质的差别。
刻舟求剑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这一寓言。
寓言中楚人犯的错误是没有从实际出发。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狗猛酒酸
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有关原理进行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联系是客观的,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同时,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狗猛与酒酸看上去是孤立存在的,毫无联系的,但在把恶狗养于酒店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它们就共属于一个矛盾体内,形成一个矛盾的同一体,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影响着,制约着,就形成一种客观存在的联系。
所以,这个故事证明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
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解决矛盾时,绝不能片面孤立地看问题,要善于全面地掌握情况,深入调查研究各个因素,在一些看来无关的事情上,发现它们的互为因果的联系。
同时联系是多样的,因果联系是联系的一种形式。
因果联系是一种包括时间顺序性在内的由一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现象的本质联系。
狗猛是酒酸的因,酒酸是狗猛的果,通过分析研究这种因果关系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朝三暮四
用马克思主义质量互变原理分析这个故事。
马克思主义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结果.量变的方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数量的增减,一种是排列组合的变化."朝三暮四"中的老人,掌握了猴子们的习性后,并没有改变橡子的总量,而只是朝三暮四,朝四暮三地改变一下,也就是并没有改变组成的要素,只是使事物的排列方式有所改变,便引起了事物的某种变化.因此,我们在复杂的客观世界面前,处理问题的时候,必有防止被实同形异的假象所诱惑.
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
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寓言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用孤立静止的眼光来看待普遍联系和发展的世界是错误的。
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说违反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
它违反了辩证唯物法里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材料1:
霍尔巴赫认为,……我们把看不出同原因相联系的结果归之于偶然性。
材料2:
毕尔生说,……是纯粹的偶然性。
材料3:
黑格尔认为,……科学和哲学的任务在于从偶然中去认识必然性。
(1)材料1和材料2哲学观点各有什么错误?
(2)材料3理论的合理处和错误是什么?
(1)材料l属机械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偶然性同样是客观存在的,有其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人们主观上没有认识而造成的.材料2属非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及其客观性.生物进化绝不是毫无必然性或规律性可循的纯粹偶然性,而是包含着内在的必然性,人类的出现是生物长期进化的必然结果.
(2)材料3表明,黑格尔明确分析了必然性和偶然性产生的不同根据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这是它的贡献.但黑格尔把必然性和偶然性视为"绝对观念"发展的两个环节,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材料1:
“这样,……而且到现在为止在人类历史上多半也是如此。
”
材料2:
“历史过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
材料3:
“在这里也完全像在自然领域里一样,……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上为自己开辟道路的一般规律。
”
(1)上述材料说明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有什么区别?
(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有什么联系?
(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和活动实现的。
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
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级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
(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自然规律本身虽然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
但是,人可以使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下面是摘自毛泽东的《实践论》中的几段论述:
材料1:
你要有知识,……亲口吃一吃。
材料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材料3:
制定认识或理论是否合理,……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材料4: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得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
材料5:
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分析材料1、2、3,作者认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2)分析材料4、5,作者认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1)材料1论证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材料2揭示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材料3阐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必须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大脑加工厂”的加工制作。
材料1:
孔子说:
“生而知之者,……民斯为下矣。
”
材料2:
孟子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知也。
”
材料3:
荀子说:
“凡性者,……是性伪之分也。
”
材料4:
孙中山先生指出:
“世界人类之进化,……困知而进行。
”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1)材料1认为有两个知识的来源,一是“生而知之”即先天自生的,二是“学而知之”,即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材料2继承和发挥了材料1的“生而知之”说,有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能”、“良知”;材料3继承和发挥了材料1的“学而知之”说,认为人们的知识才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人的作为(即行动)而获得的。
材料2的哲学倾向是唯心主义,材料3的哲学倾向是唯物主义。
(2)材料4揭示的知识的来源是行动和人类文明的进化;知和行的关系是先行后知,以行求知,然后是知先行后,以知指导行,即行——知——行。
孙中山先生的知行观包含了唯物、辩证观点的合理因素。
材料1:
马克思说: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
材料2:
实用主义者詹姆斯说:
“凡是有利于我们工作,……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
(1)材料l和材料2的观点一致吗?
为什么?
(2)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分析观点2。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不同的。
材料1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说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材料2则认为,有用即真理,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就看其是否能使我们得到效果。
这是唯心主义的基本看法。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而不能用人们的主观意愿、是否符合人们的需要、是否对人有用作为标准。
对人有用、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产生某种效果的理论和观点,并不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因而不一定是真理。
材料1:
恩格斯指出……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
材料2:
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中说道…………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
材料3:
正当相对论得到全世界称誉时,……它就必然被抛弃。
”
(1)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他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1)三者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
恩格斯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波普尔着眼于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指出科学的发展必须不断批评和改正错误,这对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是有启发的,有其合理之处。
但是,波普尔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以致从片面真理引出错误结论。
诺贝尔奖获得者、华人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
“20世纪70年代,……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
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
同时,真理性认识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最后,发现和发展真理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材料1: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两者混合政体。
材料2: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材料3:
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
……加强污染治理。
(1)对材料l的观点进行评析。
(2)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不同于孟德斯鸠之处,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3)根据材料2和3,阐明我国为什么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1)孟德斯鸠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去解释民族的差别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的,是非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恩格斯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在肯定人类改造自然的胜利的同时,着重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
恩格斯认为,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盲目地征服自然,破坏生态系统,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3)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材料1: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马克思
材料2: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毛泽东
材料3: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邓小平
(1)材料l的中心思想。
(2)材料2的中心思想。
(3)材料3的中心思想。
(4)贯穿于材料1、2和3的共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材料1的中心思想是以生产力为出发点,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不依人们的认识和意志为转移.
(2)材料2的中心思想是明确提出以是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及其程度作为判断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好坏的根本标准.
(3)材料3的中心思想是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
(4)贯穿于材料1,2和3的共同思想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物质根源,也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的锐利武器.
有关我国国情的部分材料: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大大低于经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1)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
(3)综合l和2说明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什么样的战略。
(1)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如气候、土壤、山川、河流、矿藏、动植物等资源,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
自然资源的好坏对于生产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但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在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人类社会。
人类一方面要按照内在的需要去改造自然,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生态失调”,这是人类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材料说明我国人均耕地少且荒漠化严重,森林覆盖率低且过度采伐,资源相对不足且浪费很大,我国的自然环境“生态失调”比较严重。
(2)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是人的历史。
没有人口的生产,当然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历史。
人口的数量或质量、人口的增长率和人口的分布状况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如果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率大大超过生产增长率,生产满足不了人口消费和就业的需要,就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
上述材料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增长过快,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3)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和发展,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
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材料1:
孟轲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材料2:
梁启超说:
“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材料3:
黑格尔认为,^“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材料4: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材料2和3的异同。
(3)材料4的哲学倾向是什么?
材料1,2,3与材料4有什么区别?
(4)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重视,肯定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
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维护其长治久安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的;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两者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材料4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观点.材料1,材料2,材料3与材料4是两种历史观即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区别.
(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占人口大多数的人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马克思认为……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这段话反映了哪些唯物史观的道理?
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
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方向,它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因而必将引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连串的变化。
封建时代的后期,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代表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方向。
资产阶级运用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击败落后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代表封建主,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历史必然。
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的发明,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在历史上曾长时间地领先于世界各民族,近代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才落后了。
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已经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由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所以我们以较快的速度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
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经济基础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尚未解决的问题
材料1: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概括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的发现,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他指出,“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即使只能作出这样一个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
材料2:
一位美国网民说得好:
“马克思最为精确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运作机制,对人们了解19世纪和20世纪的世界同样有效。
”
有的参加英国广播公司(BBC)举办的千年最伟大思想家选举投票者说:
“马克思启蒙了数以千计争取自由公义的斗争。
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
”
有的人说: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运作模式作出了最好的分析。
由于资本主义在20世纪末实际上已成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他的思想学说对于帮助我们认识当今世界,仍极具重要意义。
”
材料3:
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