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古文重点字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7883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古文重点字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法古文重点字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法古文重点字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法古文重点字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法古文重点字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古文重点字句.docx

《法古文重点字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古文重点字句.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法古文重点字句.docx

法古文重点字句

1.郑伯克段于鄢

⏹疑难句子简析:

1、先王之制:

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简析:

五之一:

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

九之一:

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

度:

名词用作动词,合法度。

非:

违反。

制:

先王之制。

堪:

忍受。

参考译文:

先王制定的制度:

大城市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规模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规模的五分之一,小城市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规模的九分之一。

今天京城城墙的规模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之制,您将不能忍受。

2、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简析:

何厌之有:

“有何厌”的倒装句,“之”的作用是把宾语“何厌”提到“有”之前。

厌:

通“餍”,吃饱,在文中引申为“满足”。

后一个“之”是代词,代“京城太叔”。

无:

通“毋”,不要。

参考译文:

姜氏会有什么满足?

不如早一点替京城太叔安排一个合适的处所,不要让他的势力滋长蔓延开来。

3、不义不暱,厚将崩。

简析:

庄公与京城太叔是君臣关系,京城太叔“收贰以为己邑”是“不义”的。

庄公与京城太叔又是兄弟关系,京城太叔这样做又是“不暱”的。

厚:

引申为“土地扩大”。

参考译文:

京城太叔对庄公这样做既不符合君臣之义,又不合乎兄弟之亲,即使地盘再扩大也将垮台。

4、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简析:

兵:

兵器。

启之:

用作为动用法,即“为之启”,“之”指代“京城太叔”。

参考译文:

京城太叔修筑城墙、聚集百姓,修缮铠甲和兵器,准备好步兵和战车,将要袭击郑国的国都,姜氏将为他打开城门。

5、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简析:

克:

战胜,但一般用于国家之间。

郑志:

意为“除去京城太叔是郑庄公的本意”。

参考译文:

京城太叔不遵守悌道,因此不称他为“弟”;京城太叔和郑庄公像两个国家的国君(之间打仗),所以称之为“克”;不称郑庄公而称郑伯,这是讥讽郑庄公没有尽到教育弟弟的责任;说除去京城太叔是郑庄公的本意;不说京城太叔“出奔”,这是为了责难郑庄公。

6、君何患焉?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简析:

何患:

担忧什么。

然:

指郑庄公发誓: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参考译文:

您担忧什么呢?

如果掘地挖到泉水涌现,挖条隧道和您母亲相见,难道谁会说您没做到自己的誓言?

7、《诗》曰: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简析:

匮:

缺少,穷尽。

锡:

通“赐”,赐予。

尔类:

你们。

其:

猜测语气副词,大概。

之:

助词,宾语“是”提前的标志。

是:

代词,指代“颍考叔的孝心影响到庄公,使庄公也产生了孝心”这件事。

2.冯谖客孟尝君

一、关键字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草具,粗劣的饭食。

•食之,比门下之客:

比,相匹。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

倦,疲惫;愦,昏乱;懧,怯弱。

•于是约车治装:

约,缠束;治,整理。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责,通“债”;市,买;反,通“返”。

•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因而,趁机反而。

•遣太傅赍黄金千斤:

赍,携带。

•寡人不详,被于宗庙之祟:

不详,不幸,不善;被,遭受;祟,鬼神制造的灾祸。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纤介,细微。

介,通“芥”。

二、通假字

•使人属孟尝君:

通“嘱”

•能为文收责于薛乎:

通“债”

•性懧愚:

通“懦”

•以何市而反;梁使三反;姑反国统万人乎:

通“返”

•不拊爱子其民:

拊,通“抚”

•孟尝君不说:

通“悦”

•无纤介之祸者:

通“芥”。

三、意动用法

•孟尝君客我:

以……为客

•先生不羞:

以……为羞辱

•孟尝君怪其疾也:

认为……奇怪

•不拊爱子其民:

以……为子

四、重点句

1.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2.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

因烧其券。

民称万岁。

3.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

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窃以为君市义。

4.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5.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

3.人之性恶

一重点字词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伪:

人为,矫饰。

生而有疾恶焉。

疾:

同“嫉”。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文理:

礼法。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从:

通“纵”,纵容。

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

平治:

谓合法度。

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已。

分:

界限。

今诚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

有:

通“又”。

则有恶用圣王。

恶用,何用。

恶:

通“乌”。

故为之立君上之埶以临之。

埶:

同“势”,权势。

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

法正:

法政,法制。

今当试去君上之埶。

当:

或谓作“尝”。

倚而观天下民人之相与也。

倚:

站在一旁。

二关键句子

1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参考翻译:

既然这样,放纵人的本性,顺着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发生争夺,就会违反等级名分、扰乱礼仪制度的事,从而引起暴乱。

2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参考翻译:

所以,—定要有师长和法制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才能确立合乎等级制度的正常秩序,实现社会的稳定。

3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参考翻译:

人的本性从一生下来就有贪图私利之心,因循着这种本性,人与人之间就要发生争夺,也就不再讲求谦让了;人一生下来就好忌妒仇恨的心理,因循着这种本性,于是就会发生残害忠厚善良的事情,这样忠诚信实就丧失了。

人生来就有爱好声色的本能,喜好听好听的,喜欢看好看的,因循着这种本性,就会发生淫乱的事情,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就都丧失了。

4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已。

参考翻译:

天下古今所称的善,是指端正顺理,合乎礼义,遵守社会秩序;所谓的恶,是指偏邪险恶、悖逆作乱、违背社会秩序的。

这是善良与邪恶的区别。

5今不然,人之性恶,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埶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参考译文:

今天看来不是这样,人的本性是恶的。

所以,古时的圣人因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认为偏邪险恶不端正,违背社会秩序而不安定,因而建立君主的权势来统治他们,彰明礼义来教化他们,兴起法度来管理他们,加重刑罚来禁止他们违法乱纪,使天下全都达到安定而有秩序,合乎善良。

4.《胠箧》关键词和重点句

1、关键词

1.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胠:

从旁边打开。

箧:

小箱子。

2.則必攝緘縢、固扃鐍(攝:

收紧,勒紧。

缄滕:

都指绳索。

扃鐍:

闩扣锁钥。

3.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揭:

高举。

揭諸侯(揭:

高居。

4.罔罟之所布(罔:

渔猎用的网。

罟:

各种网的总称。

5.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诛:

讨伐。

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诛:

诛杀。

6.夫妄意室中之藏(妄意:

凭空推测。

7.縱舍盜賊(纵:

放宽。

舍:

放弃。

8.天下平而無故矣(故:

事故。

9.為之權衡以稱之(权:

秤锤。

衡:

秤杆。

10.為之仁義以矯之(矫:

纠正。

2、古今字

1.匮:

同“柜”。

2.知:

同“智”。

3.鄉:

同“向”。

4.竟:

同“境”。

3、词类活用

1.則必攝緘縢、固扃鐍

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2.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

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利:

名词的使动用法。

3.為之符璽而信之

信:

名词用作动词,立信用。

4、重点句

1.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2.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

所謂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

3.夫谷虛而川竭,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

4.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

5.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并斗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

5.五蠹

一、关键字词

•有圣人作,構木为巢以避群害:

構,架,盖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疏浚河道

•今有構木于夏后氏之世者:

后,上古指君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释,放下。

冀,希望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世:

累,连续,屡次

•饥岁之春,幼弟不饟:

饷,供给食物

•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戾,残暴。

称,适应

•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

地方,区域,土地面积。

怀,安抚

•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持,保有,保全

•人主兼礼之:

兼,同时,同样

•诸先生以文学取:

文学,泛指文章经籍。

•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

报,判决

二、通假字

•夫离法者罪:

通“罹”

•法、趣、上、下四相反也:

通“取”

•必不幾矣:

通“冀”

•美薦紳之飾:

通“搢”

•距敌恃卒:

通“拒”

•稱先王之道以籍仁義:

通“藉”

•聚弗靡之財:

通“费”

•侔農夫之利:

通“牟”

三、词类活用

•报而罪之:

名词活用为动词,治罪

•举而上之:

名词活用为动词,使居于上位

•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高,推崇

•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

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

四、重点句

1.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因此,圣人不羡慕远古时代,不效法永恒不变的常规,而是研究当代的形势,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2.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古代人禅让天子之位,不过是去掉看门人那样的供养,离开奴隶般的劳作而已,所以古代人把天下传给人家也不值得称赞。

3.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因此,人们在让位这件事上,可以轻易地辞掉古代的王位,却难以舍弃今天县官的职位,是因为利益大小不相同。

4.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今天的人)很重视争夺官职和依附贵族,不是什么品德卑下,而是因为权势很大。

5.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

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所以圣人研究社会财富的多少,考虑权势的轻重,然后采取政治措施。

因此处罚轻不是因为慈爱,责罚重不是因为残暴,只是适应习俗而施行罢了。

所以政事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措施必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政事。

6.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上古时在道德上竞争,中世时在智谋上角逐,当今则在力量上较量。

7.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

国家太平时蓄养儒侠,战争到来时使用战士。

国家给予利益的人,不是国家所要用的人;国家所要用的人,却得不到国家的利益。

8.其患御者,积于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

那些害怕服兵役的人,聚集贵族门下,用财货行贿,仪仗权臣说情,逃避战争的劳苦。

 

6.《察今》

1、关键字词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口惽之命不愉,若舟车衣冠滋味声色之不同。

天下之学者多辩,言利辞倒。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

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

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2、通假字

故择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

三、词类活用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3、重点句

其所为欲同,其所为异。

口惽之命不愉,若舟车衣冠滋味声色之不同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7.张释之列传

一、疑难句子解析

1、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

简析:

调:

升迁。

参考译文:

化钱财成了骑郎,侍奉孝文帝,十年没有得到升迁,也无以出名。

2、文帝曰:

“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

简析:

卑:

下也,与高相对。

意思就是实际一点。

令:

让。

参考译文:

文帝说:

“降低点调子,不要高谈阔论了,让你说说现在就可施行的事吧。

3、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简析:

对:

回答。

能:

才能。

参考译文:

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代上林尉回答皇帝提出的关于禽兽簿上的禽兽的问题,答得极详尽,想借此显示自己回答问题回应敏捷、滔滔不绝的才能。

4、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

简析:

且:

况且。

刀笔之吏:

指舞文弄法的吏。

相:

互相。

参考译文:

况且秦代因为重用舞文弄法的官吏,所以官吏们争着以办事迅急苛刻督责互相比高,然而这样做的流弊使断案成了空具其文的形式,而没有怜悯同情百姓的实质。

5、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

简析:

陵迟:

本指斜坡缓延,引申指逐渐衰退。

参考译文:

因为这个缘故,秦君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国势日衰,到秦二世时秦朝也就土崩瓦解了。

6、以北山石为椁,用苧絮斮陈,蕠漆其间,其可动哉?

参考译文:

用北山的石头做外棺,用切碎的苎麻丝絮充塞石椁缝隙,再用漆粘涂在上面,哪还能打得开呢?

7、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

简析:

属:

交给。

参考译文:

于是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

8、文帝怒曰:

“此人亲惊吾马。

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

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简析:

令:

假如。

固:

难道。

参考译文:

文帝发怒说:

“这个人惊了我的马,我的马幸亏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难道不会摔伤我吗?

可是廷尉却判处他罚金!

9、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简析:

更:

更改。

参考译文:

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

现在法律应这样判处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

10、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唯陛下察之。

简析:

平:

天平。

参考译文:

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好比是天下的天平,稍一倾斜,那天下所有官员执法时都会任意轻重,老百姓岂不要手足无措?

愿陛下明察。

11、良久,上曰:

“廷尉当是也。

简析:

是:

对,正确。

参考译文:

许久,皇帝才说:

“廷尉的判决是正确的。

12、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

参考译文:

张释之按法律所规定的偷盗宗庙里帝王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判处那人死刑。

13、上大怒曰:

“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简析:

乃:

竟然。

参考译文:

皇帝勃然大怒说:

“这人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竟偷盗先帝庙中的器物,我交给廷尉审理的目的,想要给他灭族的惩处,而你却一味按照法律条文把判他‘弃市’的结果报告我,这不是我恭敬供奉宗庙的本意啊。

14、释之免冠顿首谢曰:

“法如是足也。

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

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抷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参考译文:

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说:

“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

况且在罪名相同时,也要区别犯罪程度的轻重不同。

现在他偷盗汉高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万一有愚蠢的人去盗汉高祖墓,陛下又用什么刑罚来惩处他呢?

15、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简析:

许:

同意。

参考译文:

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文帝和薄太后谈论了这件事,才同意了廷尉的判决。

8.《<张中丞传>后叙》

一、词句注解。

1、然尚恨有阙者

注:

恨:

遗憾。

阙:

通缺。

2、远虽材若不及巡者,……竟与巡俱守死。

注:

若:

好像,似乎。

竟:

最终。

3、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注:

就虏:

被俘。

参考译文:

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彻底理解其父辈的志向,张家子弟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受虏不死,怀疑许远怕死而对叛军说了屈服求饶的话。

4、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注:

数:

计算。

参考译文:

外面等不来救兵尚且死守城池,人吃人也快吃完了,即使是傻瓜也会算一下时间而知道死亡的期限了。

5、而谓远之贤而为之耶?

参考译文:

难道说象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吗?

6、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注:

引:

拉。

绝:

断。

参考译文:

人要死的时候,他的内部器官一定有先得病害的部位;拉一根绳子要把它拉断,总有个地方是要断掉的。

此句为比喻论证。

7、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参考译文:

不追究议论这些人(指前句所提到的“弃城而图存者”、“擅强兵坐而观者”),却拿死守睢阳来责备张、许二位,也可见指责张巡、许远的人把自己放在与叛逆乱臣同等的地位,捏造浮夸失实之辞来帮叛逆乱臣一起攻击有功之人了。

8、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具:

备,办。

延:

邀请。

9、此矢所以志也。

注:

志:

通识(zhì),作标记。

10、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

注:

以:

因为。

参考译文:

因为张巡的缘故,(于嵩)起先曾得到临涣县尉的官职。

11、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注:

立书:

立即书写。

12、“因”字用法

①因拔所佩刀断一指

②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③因乱抽他帙以试

④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析:

前三个“因”作“于是”讲,后一个“因”作“凭借”讲。

 

9.《复仇解》

1、关键字词

明天子在上,自方伯、诸侯以至于有司,各修其职

有司不能听,以告于其君。

则天子诛其不能听者,而为之施刑于其仇。

凡有辜罪,乃罔恒获。

小民方兴,相为敌仇。

君子权其势,恕其情而舆之,可也。

凡复仇者,书于士,杀之无罪。

就当听其罪矣,则不杀于士师,而使仇者杀之,何也?

则宁杀身以复仇乎?

将无复仇而以存人之祀乎?

复仇而殄祀,亦非孝也。

2、重点句

故《书》说纣曰:

“凡有辜罪,乃罔恒获”

方是时,有父兄之仇而辄杀之者,君子权其势,恕其情而舆之,可也。

此言不以有可绝之义,废不可绝之恩也。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庸讵知其不独有可言者乎?

仇之不复者,天也;不忘复仇者,己也。

克己以畏天,心不忘其亲,不亦可矣。

10.原法

一、关键字词

為之卒乘之賦以防其亂:

军队

唯恐其祚命之不長也

漢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於我也

此其法何曾有一毫為天下之心哉!

後世之法,藏天下於筐篋者也。

吾亦鰓鰓然日唯筐篋之是虞

論者謂一代有一代之法,子孫以法祖為孝

乃必欲周旋於此膠彼漆之中,以博憲章之餘名,此俗儒之勦說也

古圣王之所惻隱愛人而經營者蕩然無具

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羅網,反害天下。

有治人無治法

法愈疏而亂愈不作,所謂無法之法也。

二、词类活用

二帝、三王知天下之不可無養也,為之授田以耕之

知天下之不可無衣也,為之授地以桑麻之

吾亦鰓鰓然日唯筐篋之是虞

是故秦變封建而為郡縣,以郡縣得私於我也

漢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於我也

后王或不勝其利欲之私以壞之。

三、重点句

1.知天下之不可無衣也,為之授地以桑麻之;知天下之不可無教也,為之學校以興之,為之婚姻之禮以防其淫,為之卒乘之賦以防其亂。

2.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長也,子孫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為之法。

3.山澤之利不必其盡取,刑賞之權不疑其旁落,貴不在朝廷也,賤不在草莽也。

4.利不欲其遺於下,福必欲其斂於上;用一人焉,則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則慮其可欺,而又設一事以防其欺。

5.夫非法之法,前王不勝其利欲之私以創之,后王或不勝其利欲之私以壞之。

6.乃必欲周旋於此膠彼漆之中,以博憲章之餘名,此俗儒之勦說也

7.即論者謂有治人無治法,吾以謂有治法而後有治人。

8.自非法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即有能治之人,終不勝其牽挽嫌疑之顧盼,有所設施,亦就其分之所得,安於茍簡,而不能有度外之功名。

9.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篋之所在,吾亦鰓鰓然日唯筐篋之是虞,故其法不得不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