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出师表讲义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74774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课出师表讲义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十二课出师表讲义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十二课出师表讲义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十二课出师表讲义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十二课出师表讲义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二课出师表讲义doc.docx

《第十二课出师表讲义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课出师表讲义doc.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二课出师表讲义doc.docx

第十二课出师表讲义doc

第十二課 出師表    諸葛亮

壹、教學重點

1、了解諸葛亮上表的時代背景和其心路歷程

2、認識章表的體例

3、學習正反論述,反覆曉喻的說理方法

4、理解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貳、題解參考資料

一、寫作背景

建興五年三月,諸葛亮將內政交代後,與趙雲、魏延等將領,領兵五萬,踏上北伐的征途。

而司馬懿指揮二十萬人的先頭部隊和三十萬人的後續部隊,前去迎擊。

相比之下,蜀國北伐軍的人數實在少得可憐。

兵源不足是蜀國的弱點。

然更嚴重的是缺乏經驗豐富的將領。

先是驍勇善戰的關羽、張飛離開人世,而後黃忠、馬超等名將也相繼去世;統率千軍萬馬的老將,只剩下趙雲一人。

在財政方面,在短短幾年內連續發動東征、南征,這次又要發動更大規模的北伐,龐大的軍事開支,不是僅管轄一個州的蜀國所能承受的。

從軍事和經濟來看,弱小的蜀國均非魏國的對手。

力量如此懸殊,為何諸葛亮還執意北伐?

蜀漢建興四年,魏文帝曹丕去世,其子曹叡嗣位。

他是魏國的第三代皇帝。

諸葛亮決定乘機向魏國發動進攻。

此時唯一使他不放心的是年輕的後主劉禪。

因此,諸葛亮率領蜀軍北伐之際,向後主劉禪呈上出師表。

二、前後二表

世稱諸葛亮有前後兩篇〈出師表〉。

〈前出師表〉勸誡後主「親賢臣,遠小人」,以鞏固根基,解除北伐的後顧之憂;〈後出師表〉則以審時度勢,力排眾議,重申北伐討賊之義為主旨。

〈後出師表〉是蜀建興六年十一月上書後主的。

根據本傳,建興五年,諸葛亮屯軍漢中,由於用人不當,致有街亭之敗,諸葛亮請自貶三等。

這年八月,吳主孫權至皖口,使將軍陸遜督諸軍大破曹休於石亭。

冬天,「亮復出散關,圍陳倉」,〈後出師表〉即作於此次出散關的前夕。

由於前一次戰役,馬謖失守街亭,朝中對此次出兵表示懷疑,故諸葛亮再次上表,強調敵勢已弱,不征戰則是坐而待亡,直陳伐魏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結果此次戰役因「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

三、奏議類文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

屬( 應用 )文兼論說文

異稱

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 章 )、( 奏 )、( 表 )、( 議 )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分類

章以( 謝恩 )、奏以( 按劾 )、表以( 陳請 )、議以( 執異 )

對策:

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

進策:

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蘇軾)

陳情表(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諫太宗十思疏(魏徵)

諫逐客書(李斯)

四、四史

正 史

史記(太史公書)

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記 載

黃帝~漢武帝

漢高祖~王莽

後漢

魏、蜀、吳

作 者

西漢.司馬遷

東漢班固、班彪、班昭

劉宋.范曄

晉.陳壽

篇 卷

本紀、世家、列傳、表、書,計一百三十卷

帝紀、年表、志、列傳,凡百卷

本紀、志、列傳

蜀書、魏志、吳志。

唯魏志有紀

特 色

正史第一部

通史創例

紀傳體首例

斷代史之祖

以魏為正統

其 他

1.四史皆為私修史書,其中最後成書者為( 後漢書 )

2.七國亂平,漢朝無諸侯,故漢書無「世家」,又漢書以「志」代「書」

3.三國志無志無表,後漢書承之

參、作者參考資料

一、 三顧茅廬,隆中對策

(一)十年隆中,「躬耕隴畝」

在隆中,諸葛亮研讀了大量的史籍,尤喜兵、法兩家著作。

他仰慕春秋戰國時代兩位英雄—宰相管仲和名將樂毅,平時與人談論,喜自比管仲、樂毅,可見抱負之大。

但除了徐庶朋友肯定他外,他的宏願被多數人視為文人的誇誕。

諸葛亮並不在乎別人的嘲笑,他常誦〈梁父吟〉詩,抒發情懷,為實現自己理想而等候時機。

當時有個叫龐德的人,善於品鑑人物,見諸葛亮,稱他為臥龍。

另一名士黃承彥,主動把女兒嫁給他。

他對諸葛亮說:

「聽說你還沒有娶親,我有個女兒,雖然生得醜些,但是才能可以和你相配。

」諸葛亮聽後,馬上高興地答應了這門親事。

當時,有人見諸葛亮娶醜婦,很替他惋惜。

好事的人還編了諺語加以嘲笑:

「莫作孔明擇婦,止得阿承醜女。

經歷隆中十年刻苦磨練,諸葛亮已具有非凡的才能。

(二)三顧茅廬

劉備駐守新野時,徐庶備受劉備器重,然徐庶卻對劉備推薦諸葛孔明。

劉備說:

「你和他一起來吧!

」徐庶說:

「這個人只可去見他,不可召喚他來。

將軍應該屈尊去訪問。

」因此劉備便親自去見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見到。

劉備讓從者退避,說:

「漢室衰敗,奸臣竊權,天子蒙塵。

我不顧自己的德望,也不衡量自己的才能,要伸張大義於天下。

但知識不夠,才能短缺,至今遭到挫敗。

然而伸張大義的志願仍很強烈,您有什麼好計策?

」諸葛亮感於劉備的一片誠心,就答應了,並且提出恢復漢家天下的大計,也就是名垂千古,識見高卓的隆中對:

1.消滅較為軟弱的劉表、劉璋勢力,占據荊州、益州,作為根據地。

2.改革政治,改善與少數民族的關係,穩定內部,積聚力量。

3.結好孫權,孤立曹操,與曹、孫形成鼎足而立的局面。

4.抓住有利時機,兵分兩路,北伐滅曹,最後實現統一。

這一策略,顯示年僅二十七歲的諸葛亮的遠見卓識。

劉備聽後,非常高興。

從此和諸葛亮更加投契,使得關羽、張飛等人不太高興。

但劉備卻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而諸葛亮自知威望不夠,一切小心謹慎,寧可謙退,以和劉備其他部屬和睦相處。

二、 奉命於危難之間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在漢中自稱為漢中王,同年孫權又靠向曹操,為了荊州問題出兵攻打關羽。

結果關羽戰死。

次年正月曹操病死,同年十月曹丕篡漢。

因此劉備的部下們都勸劉備即帝位,接續漢朝正統,以號召天下,拜諸葛亮為丞相。

劉備即帝位以後,第一件事就是要出兵伐吳,為關羽復仇。

當時蜀漢有許多大臣都諫阻無功,諸葛亮在劉備出師之日又上表勸諫,但劉備仍不聽,令諸葛亮守後方,自己率兵東征去了。

結果猇(

)亭一役,蜀兵大敗,損失慘重,劉備逃回白帝城,一氣成病,不久病重,便從成都召來諸葛亮,託以後事,說道: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諸葛亮涕泣說: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劉備又作詔書敕劉禪說:

「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這一年諸葛亮四十三歲。

劉備臨終將國事全盤託付諸葛亮,使他能夠全心放手去做,不但反弱為強,而且還屢次給曹魏重大的打擊,使蜀漢延長四十年之久。

三、 深入不毛,平定南蠻

四、 六出祁山,鞠躬盡瘁

諸葛亮既死,蜀將乃將軍營焚燒,而後引兵退回漢中,司馬懿見到蜀兵退兵以後,特地前往蜀兵駐守的營壘,察看諸葛亮的布陣,看完後,不禁嘆道:

「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也!

有人以為如果諸葛亮老壽,終可殲滅曹魏。

實則諸葛亮之不能平魏,明眼人以其地理、物力推論,固然知道難以成功,所以李贄有「六出祁山,徒自苦耳」之語。

然而諸葛亮那種明知其不可為而為的精神,以及不取帝位,卻報之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心,將永為世人所讚嘆。

諸葛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全蜀百姓如喪考妣,四川北部人民為他穿服戴孝,頭纏白布,習俗遺留至今,可見感念之深。

肆、注釋參考資料

一、注釋補充

1.崩殂:

《禮記‧曲禮》:

「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ㄏㄨㄥ),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崩,專指帝王之死;殂,雖泛指一般的死亡,但二字連用,仍專指帝王。

2.引喻失義:

公孫述和劉璋都曾據有益州之地,並為失敗之例;雖然當今益州疲弊,但不應援引此類失敗往事,做為蜀漢不能恢復進取之證據。

3.兵甲已足:

兵,攻擊性武器;甲,防衛性武器。

「兵」、「甲」結合成複音詞,可泛指武器、軍備、軍隊、戰爭等,這裡指軍備。

4.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1)皇宮裡與丞相府中都是屬於同一個行政體系。

一體,指一個整體。

(2)宮中、府中是都一樣的。

一體,意謂一樣的。

也就是說,宮中府中都是一樣的。

統一尺度,統一標準,而不應是兩個尺度,兩個標準。

「一體」當「一樣的」。

5. 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感激」在現代漢語中,是衷心感謝的意思,但「感激」在古文中往往指「感動、激奮」。

昭明文選呂延濟注:

「感三顧之重,內激於心。

」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一座大驚,皆感激,為雲泣下。

二、語文能力延伸教學

一陟罰臧否.臧否人物

(一)陟罰臧否 

1.陟:

原義是登高;引申為遷升。

2.臧否:

指善惡、得失。

「臧」指的是善,「否」指的是惡。

3.陟罰臧否:

就是「陟臧罰否」,獎賞表現好的,懲罰表現差的。

(二)臧否人物

1.「臧否」二字又可轉化為動詞,含有批評、褒貶的意思,而「臧」指的是贊同,「否」指的是反對。

2.臧否人物:

是批評人的善惡得失。

出自《晉書‧阮籍傳》:

「籍雖不拘禮教,然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

3.「臧否人物」和另一句成語「汝南月旦」相似,「汝南月旦」出自《後漢書‧許劭傳》:

許劭是東漢汝南人,和堂兄許靖具有盛名,平日喜愛評論鄉黨人物,且每月提出一些知名的人物來評論一番,所以汝南地方後來的習俗,每月初有人物評論的舉行,後人美稱為「汝南月旦」,用來頌揚人家持論公正,批評得當。

二裨.裨補闕漏

(一)裨 音ㄅㄧˋ。

形聲,從衣,卑聲。

1.做衣服遇到布帛短缺時,另以其他布帛相接相益為裨。

2.引申為增益。

如:

無裨於事、裨益良多。

(二)裨補闕漏

●補救過失和疏漏。

諸葛亮〈出師表〉:

「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三字義比較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忘(ㄨㄤˋ)

忠志之士,「亡」身於外者

無(ㄨˊ)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論語.子張)

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論語.雍也)

滅亡

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司馬光.訓儉示康)

喪失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蘇洵.六國論)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賈誼.過秦論)

逃亡

秦有餘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賈誼.過秦論)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司馬遷.鴻門宴)

2.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內,中間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飲馬長城窟行)

不偏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論語.子路)

內心

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達到要點(ㄓㄨㄥˋ)

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

考取(ㄓㄨㄥˋ)

范進「中」舉

符合(ㄓㄨㄥˋ)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荀子.勸學)

3.

任務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成功

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

不「效」,則治臣之罪

成效

吾家讀書久不「效」(歸有光.項脊軒志)

模仿

東施「效」顰

4.

選擇、選拔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諫太宗十思疏)

史冊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文天祥.正氣歌)

書籍

斷「簡」殘編,蒐羅匪易(連橫.臺灣通史序)

5.

希望、但願

「庶」竭駑鈍,攘除姦凶

眾多

既「庶」矣,又何加焉(論語.子路)

百姓、平民

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諫逐客書)

幾乎

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衣帶銘)

6.

留給

以光先帝「遺」德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杜甫.八陣圖)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賈誼.過秦論)

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曹丕.典論論文)

長幼無序,而「遺「敬讓(孔子家語)

排洩

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史記.廉頗藺相如傳)

贈送(ㄨㄟˋ)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飲馬長城窟行)

八字形辨析

狙()擊、趑趄()不前、補苴()罅漏、雎()鳩、含英咀()華、齟()齬、徂()謝、崩殂()、越俎()代庖

奴顏婢(ㄅㄧˋ)膝、鼙()鼓雷動、登陴()、裨益、髀()肉復生、睥()睨、稗()官野史、捭()闔縱橫、一顰()一笑

駑()馬十駕、妻孥()、強弩()之末、劍拔弩張、呶呶()不休、盜用公帑()

諮諏()善道、荒陬()

伍、課文鑑賞

甲、課文語譯

臣亮上奏:

先帝創業還沒有成功,就在中途過世了。

現在天下三分,益州財力、人力困乏,這實在是危急存亡的緊要關頭啊!

然而皇上身邊的臣子,在朝廷內盡忠職守不敢懈怠;忠誠的將士,在朝廷外捨身為國效命,這是為了追念先帝特殊優厚的對待,而想要報答在陛下您的身上啊!

陛下應該擴大自己的見聞,廣泛地聽取意見,以發揚光大先帝的遺德,擴大仁人志士的勇氣;不應任意看輕自己,引證譬喻都不得其當,以致阻塞了忠臣進諫的道路。

皇宮裡、丞相府中,都是屬於同一個行政體系,賞善罰惡,不應該有不同的標準。

如果有為非作歹、觸犯法令的,或是盡忠行善的人,就應該交給主管官吏去判定刑賞,以表明您的公正英明的治理;不應該存有偏袒的私心,使得皇宮內和相府中有兩種不同的法制。

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這些都是忠良信實的人,心志忠誠而且謀事專一,因此先帝把他們挑選提拔出來,留給陛下您任用。

我認為宮裡的事,無論大小,都拿來向他們詢問意見,然後實行,一定能夠彌補過失疏漏,得到更多的益處。

將軍向寵,秉性賢良,處事公正,通曉軍事,以前試用時,先帝稱讚他:

「能幹」,因此大家決議推舉向寵做中部督。

我認為軍營裡的事,都向他詢問,必能使軍隊相處和睦,無論愚賢優劣都有適當的職位。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前期為什麼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末葉為什麼衰敗的理由啊!

先帝在世時,每次和我談論到這事,沒有不對桓帝、靈帝的失政而感到十分地痛心遺憾啊!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都是忠貞信實,能為節義而死的臣子,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興盛,就可指日而待了。

我本來是個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種,只求在亂世中苟且保住性命,不想在諸侯間揚名顯達。

先帝不因為我地位低下,見識鄙陋,反而委屈地貶抑自己的身分,三次到草廬來訪問我,拿當時的天下大事與我商量。

為此內心感動激奮,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

後來正遇著重大的失敗,我在戰敗時接受任務,在危難中奉命謀劃,到現在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處事謹慎,所以在臨終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

接受遺命以來,早晚憂慮嘆息,只怕先帝託付的任務不能成功,而有損先帝的知人之明。

所以在五月帶兵渡過瀘水,深入蠻荒地區。

現在南方已經平定,武器和鎧甲已經充足,應當獎勵率領軍隊,北伐平定中原,希望竭盡我低劣的才能,消滅曹魏,復興漢朝的天下,回到舊都洛陽。

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和效忠陛下所應盡的職責啊!

至於估量事理而予以興革,竭盡心力進諫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

希望陛下把討伐國賊、復興漢室的任務交付給我;如果不成功,就來定我的罪,用以祭告先帝的在天之靈。

如果沒有增進德行的嘉言,就應該責罰攸之、禕、允等人的怠慢,以表明他們的過失。

不過陛下也應該自我省察,向群臣徵詢治國的好辦法,考察採納正直的意見,深切追念先帝的遺詔,那我就覺得受恩感激不盡了。

現在我就要遠離陛下了,在上表的時候,激動流淚,不知道自己說了些什麼。

乙、內容分析

本文前半部分(前三段)是臨行時的進諫,後半部分(第四段)乃表明此行奪勝的決心。

諸葛亮向後主提出三項建議:

廣開言路,執法公平,親賢遠佞。

這三項建議,既是安定後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

表文的第一部分向後主提出「開張聖聽」的建議,可是卻從形勢敘起,這能起震聾發聵的作用,又能激發繼承遺志的感情。

表文開筆即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劉備壯志未酬身先死,深誡後人繼承父業不可廢,以追念先帝功業的語句領起,至忠至愛之情統領了全文。

繼而以「今天下三分」,點明天下大勢,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誰手;復直言「益州疲弊」,自身條件很差,地少將寡,民窮地荒;進而大聲疾呼: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大有危在旦夕之勢,如不救亡存國,將會出現國破身亡的慘局,筆勢陡峭,崢嶸峻拔。

在凸顯形勢的情況下,墊以「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他們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對後主的忠心,轉危為安、化險為夷還是有依傍的,有希望的。

在這樣的基礎上,提出「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的建議,規勸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

表文將是否廣開言路,從關係國家存亡的角度來談,從關係忠於先帝的角度來說,使人聞之驚心,思之動心。

說理應主次分明,先後有序。

以情動人,更要以理服人。

表文主要是向後主進言的,因而首揭「開張聖聽」,再言執法公平、親賢遠佞兩項。

談執法公平,又先總提「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繼而就宮中、府中兩方面分述之。

分述時,又切緊「開張聖聽」的精神,宮中之事,向郭攸之、費禕、董允這些志慮忠純之士請教,而且要「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則「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對於府中之事,向「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的向寵請教,「營中之事,悉以咨之」,也「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最後提出「親賢臣,遠小人」的問題。

廣開言路,是開忠諫之路,而非為讒邪開方便之門。

親賢臣遠小人,才能廣納良言,才能「昭陛下平明之理」,不讓奸邪得勢,造成內外異法,賞罰不明。

諸葛亮針對後主寵信宦官黃皓,無視創業勳臣的毛病,對症施藥,又說得委婉深曲,入情合理。

所列三項,廣開言路是前提,執法公平是關鍵,親賢遠佞是核心。

嚴密的說理,再愚的人也會得到啟發。

由近及遠,思路開闊。

表文為了說明親賢遠佞的利弊,以先漢的「興隆」和後漢的「傾頹」的歷史事實,作為前車之鑑,並以先帝嘆息痛恨桓帝、靈帝昏庸誤國為告誡,促使後主親信賢臣,並以「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為鼓勵。

諸葛亮因為後主是個「妄自菲薄,引喻失義」的昏庸之徒,理要說得明,語又不可用得重,既要循循善誘地開導,又要不失臣下尊上的分寸。

因而以「形勢」使對方震動,明示已臨「危急存亡之秋」,如不勵精圖治,勢必國破身亡;以「情感」打動對方,連呼先帝,聲聲熱淚,其業係先帝首創之業,其臣為先帝簡拔之臣,其將為先帝稱能之將,怎不光先帝之遺德,竟先帝之遺業;以「措施」教之,告知治國理政的具體辦法,切實可行,行必有效;以「事業」勵之,告誡後主要完成「先帝創業未半」的事業,使天下歸一,漢室興隆,促使他有遠大的抱負,完成千秋大業。

表文從各個方面規箴後主,情真理足,詞婉心切,因而雖屬奏章表文,卻感人至深。

表文的第二部分,由敘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義,進而表明自己「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決心,也寫得慷慨深沉,動人心魄。

以「臣本布衣」起筆,敘寫自己二十一年來的情況,歷數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顧茅廬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傾覆之際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分一躍而為極位重臣,由躬耕隱士一舉而成三軍主帥。

這一節一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說明以上進言純屬忠諫;二則以自身不負先帝殊遇捨命驅馳,作為後主不忘先人之業的榜樣;三則以二十一年不平凡歷程,說明創業艱難,激勵其不可半途而廢;四則寫出先帝的任人唯賢,唯才是舉,叫後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五則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盡智,今後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使後主託之以討賊興復之任。

最後由敘而誓,續述白帝託孤後的心情、工作,進而表明北定中原的決心。

追言託孤之事,交代這次出師的歷史根源,「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說明這次出師的思想基礎。

「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指出這次出師的物質準備。

在充分敘說條件的基礎上,提出「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出師表至此才徑言出師,切入本題。

前面的進言,是為了保證有出師的條件,中間敘事,是說明自身具有出師條件,至此兩線歸一,提出宜乎出師,也就如瓜熟蒂落。

表文結束之前,將出師與諫言兩層意思攏合一起。

一方面提出「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另一方面還提出「陛下亦宜自課,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諸葛亮主動領受任務,並表示如失職,甘願受罰,以顯示「平明之理」。

最後還不放心,諄諄告誡,要後主「深追先帝遺詔」。

先帝臨終時訓示後主: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最後又回復到「開張聖聽」的問題上來,可見修明內政與北伐勝敗的關係。

這也就將前面兩部分內容,溝通了內在聯繫。

表文以「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作結,其聲嗚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懇懇之態如現,耿耿忠心盡袒。

出師表能寫到如此地步,絕不是偶然的。

時當北伐在即,作為主帥的諸葛亮是從北伐的全局上考慮,只有後主修明政治,才能保證北征順利,因而先進安後之言,再表奪勝決心。

諸葛亮是後主的丞相,又是受「託孤」的對象。

他給後主上表文,既不宜用訓斥的口吻,又不便用卑下的聲氣,寫得不卑不亢,方為得體。

尤其文中連稱先帝,最為合宜,全文稱先帝凡十三次,顯得情詞十分懇切。

諸葛亮自敘「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確實「諸葛一生唯謹慎」,細玩本文,從慮事到措詞,無不體現了「謹慎」精神,這也是此表被譽之為「至文」的重要原因。

丙、寫作技巧

這篇文章最凸出的藝術特色,就是處處深沉真摰而又聲情激越。

雖是奏表,卻剔盡虛飾之詞,清峻動人。

其寫作技巧另有幾點特色:

(一)文筆恰到好處,符合人物的身分和地位

(二)結構嚴整有序,富有邏輯力量

(三)敘事簡明扼要,說理剴切詳實

(四)感情誠懇深摯,語言質樸工整

全文共六百二十四字,先後十三次提到「先帝」,七次提到「陛下」,在這反覆親切的呼喚聲中,既不厭其煩地述說先帝的創業、遺德、殊遇、遺詔,深切地抒發了對先帝的感恩戴德和忠心效命的真情,又表現出對後主的語重心長,諄諄開導,忠愛兼備,希望殷切,披露了欲報先帝恩德於後主的內心。

情真語實,發自肺腑,深摯懇切,感人至深。

丁、修辭分析

◎映襯

在語文中,將兩種不同的觀念或事實,對列比較,使語氣增強、意義明顯的修辭方法,是為「映襯」。

〈出師表〉: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此將西漢前期、東漢後期兩種不同的政治情況—「興隆」與「傾頹」,由兩種不同的觀點作風—「親賢臣,遠小人」與「親小人,遠賢臣」,加以闡明。

兩相對列比較,作風不同,結局相反,給讀者留下顯明深刻的印象。

是為映襯法中「對襯」之典型範例。

映襯法之運用,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極為普遍,常帶來極佳的效果,其中文可分為三類:

1.反襯:

對於一件事物,用恰恰與此事物的現象或本質相反的詞句加以描寫的,是為反襯。

如—

(1)可怕的朋友。

朋友本來是可愛的、可敬的,卻用與朋友特性相反的形容詞「可怕的」來形容他。

(2)迷人的嘮叨。

這是余光中評思果散文的一句話,嘮叨本來是煩人的、可厭的,卻用「迷人的」來形容他,別具韻味。

2.對襯:

對於兩種不同的人事物,從兩種不同的觀點加以形容描寫的,是為對襯。

除上述「親賢臣」那小段例句外,如—

(1)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蘇東坡赤壁

賦)

(2)處世宜帶春氣,律己宜帶秋氣。

(張潮幽夢影)

(3)自由世界最大的缺點,是有錢不能共享;共產社會最大的優點,是有苦卻須同當。

(邱吉爾名言)

3.雙襯:

對同一個人事物,由兩種不同的觀點加以形容描寫,是為雙襯。

如—

(1)蓋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蘇東坡赤壁賦)

(2)他是一個對妻子吝嗇,對情人慷慨的人。

◎鑲嵌修辭(配字)=偏義複詞

文法上講,用兩個相反意義的單詞合組成一個複詞,其中一個詞素的本來意義成為這個複詞的意義,另一個詞素只是作為陪襯,這種複詞叫做「偏義複詞」。

偏義複詞,自先秦以來,已有數千年歷史。

如:

1.史記文帝紀:

「罵其妻曰:

生子不生男,有緩急,非有益也。

」(緩急,急也。

2.後漢書何進傳:

「先帝嘗與太后不快,幾至成敗。

」(成敗,敗也。

3.晉歐陽建臨終詩:

「潛圖密已構,成此禍福端。

」(禍福,禍也。

偏義複詞在漢語中並非獨特的偶然現象,而是相當普遍的用法,不但古書中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