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7440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自在菩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观自在菩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观自在菩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观自在菩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观自在菩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观自在菩萨.docx

《观自在菩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自在菩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观自在菩萨.docx

观自在菩萨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是觀世音菩薩的別名,以字面來解釋也相當好,意思是觀察諸法實相本空後,對一切的外境外緣就隨意而自在了。

觀自在是修行證果的境界,此時一切都如悠遊的白雲,任意浮遊於萬里天空,一切都不再是掛礙,一切都已安然,所以才能對於萬事萬物產生隨緣而自由自在的態度,這種生命之啟,多麼值得我們身處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的眾生羨慕啊!

但是不只能羨慕而已,因為「眾生皆有佛性」,我們應努力的修行,只要肯不斷的自度度人,總有一天,我們也會與觀自在菩薩一樣的自在啊!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般若波羅蜜多是解脫空慧的意思,也可以解釋成「到彼岸的大智慧」。

因為,唯有證入圓滿的涅槃,才能完全解脫三界輪迴的生命困境。

而想證入圓滿的空慧,必須〝老實修行〞,而且不只是行,還要「行深」,就是必須把這大智慧深化到生命的最深處,如此方能在面對任何外境時,保持如如不動的自性,故此句才巧妙的點出「行深」二字,因為這才是實修的關鍵之處,如果沒有念茲在茲、須臾不離的保持般若,便沒有辦法真正解脫三界、永斷輪迴。

故一個修行人,如果真有出三界的〝沖天志〞,則必須戮力以赴,方能真正如願以償!

照見五蘊皆空

當一個修行人經過因地努力的修行後,當他通達了無常、無我的空慧之後,他剎那明白了原來一切的本質皆空,連這個五蘊色身~一個與我們生命最密切的存有,它的本質也是空。

這時他徹頭徹尾的照見了色、受、想、行、識的虛妄,而從這虛妄中徹底的覺醒了過來。

於是他不再受這些外相、外境、外緣的束縛,他已經完全自由了,因為他僅從自身的五蘊,就已經完完全全的明白了宇宙至極的真理--空。

度一切苦厄

當一個修行人證入果地後,他自由解脫了。

於是他才有真正的能力去救度一切的苦厄,因為唯有自己到達了彼岸,才真正能夠正確無誤的,帶領猶在苦海沉浮的三界眾生也同樣的到達彼岸。

故一個良好的修行人,他的知見是如法華經所說〝唯一佛乘〞,因為只有究竟成就了,我們才能完全明白,什麼是〝本地風光〞、什麼是〝本來面目〞,否則都只是聞人說空亦鸚鵡學語罷了。

所以,只有究竟成就,才能度盡一切苦厄,就如偉大的觀世音菩薩,他其實是正法明如來倒駕慈航,化現與三界眾生較接近的菩薩而方便度眾。

我們常聽到人們虔誠的讚頌觀世音菩薩: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那有求必應、無量無邊、悲願深切的胸襟,令人不禁感激涕零、動容良久。

啊!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那度盡眾生一切苦厄的廣大悲願,是凡夫俗子望塵莫及的。

但是啊!

我們不能氣餒,而應奮力效法,如是,則總有一天也能如觀世音菩薩一般〝尋聲救苦〞、〝苦海常作度人舟〞了。

舍利子

舍利子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通達稱著,心經便是應其問而應機說法,充滿了佛陀的證量精華以及諄諄教誨的慈悲為懷。

緬懷佛陀在世,能有幸跟隨佛陀親聆法音是多麼的福報廣大,但是啊!

末法時代的佛子啊!

儘管佛陀早已涅槃,儘管世界動盪不安,我們還是要珍惜一切的經藏,深心閱讀,則如同佛陀在世,亦如同親自參與法筵!

色不異空

一切的色相,它的本質都是空。

無論色相產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例如無垠的天空,也許會刮風,也許會飄雨,也許會有幾朵白雲流浪,但是啊!

天空還是天空,並不會因為風、雨、雲、雷、電等而改變,所以色相的本質即空,所以一切本空。

以一切本空的諸法實相來看,則有的本質即空,故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如果把角度再調換一下,就是從空的本質來看,由於空的本質當然還是空,而色相的本質也是空,所以當然也是空不異有,也就是空不異色。

這段以反過來的角度探索空與有的關係,但空畢竟是空,所以不論從那一個角度探究,它依舊是〝空〞。

因此,空是顛撲不破的宇宙真理,只有真正了解、明白、安住、鞏固於空了,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色即是空

萬事萬物的本質是空,宇宙中的森羅萬象,從日月星辰到草木蟲魚,一切的一切,都是色相,而色相的背後所蘊含的真理就是空,所以有即是空,也就是〝色即是空〞。

此句是從前句〝不異〞推演而來。

〝不異〞就是〝等於〞,〝等於〞就是〝即是〞。

故不論正說、反說,都是在在說明〝緣起性空〞的真義。

空即是色

色可以解釋成人身的〝色蘊〞,這是以自身的觀點來觀察,那麼應用於此四句,即可還原成〝色蘊不異空,空不異色蘊,色蘊即是空,空即是色蘊〞。

而推演出來的話,則〝一即一切〞,所以也可以把這四句推廣成:

〝色相不異空,空不異色相;色相即是空,空即是色相。

〞所以心經的結構相當嚴謹,佛陀先善巧的教導我們從最近的色身觀察起,而如果我們明白了色身的本質是空,那麼就容易明白其他萬事萬物的本質,也一樣是空了。

所以佛陀是最偉大的教育家,把宇宙至深的道理,用最顯淺的例子生動的開導啟示我們,真是令人讚歎!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前面已把五蘊之一的色蘊與空的關係說得清楚明白,所以此處就省略了重複說明的地方,把五蘊的其他四蘊:

受、想、行、識,以一句「亦復如是」帶過。

因為話如果已經說清楚了,又何必多廢唇舌,所以這裡又是方便善巧之處,也是再度揭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真理。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心經的重點主旨也不外乎是要說明〝一切本空〞。

站在空的立場而言,不論一切的外相呈顯什麼,它的本質終究還是空,所以,「空相」是指一切都是空的相貌。

空如同一個最千變萬化的演員,他可以化各種不同的妝,他可以演各種不同的角色,但無論如何,他還是他,並不會因為化妝的不同,或是角色的不同而有所改變。

「空」亦然,無論空的相貌如何的不同,空的本質,穿透這些外相紛雜之後,空畢竟還是--空。

不生不滅

心的本質--空。

心是一切萬法的源頭,既然如此,它可以是山,可以是海,可以是日,可以是月……,它可以是一切的一切,但是分析到最後不能再分析之時,萬事萬物之間產生了共同之點,那就是--一切都由心所創造,一切都只是心王的遊戲罷了。

「空」是宇宙最終極的存有,請注意,這〝存有〞二字也只是假名安立,因為空已經超越有或無,實在不能說它是有,也實在不能說它是無,總而言之,當一切的妄念止息之後,空的狀態就豁然開朗了。

故切記不能以相對世界的有或無去理解「空」,因為這是一條行不通的路,只有脫離了語言文字的束縛,以直觀的方法才能碰觸到所謂的「空」。

所以,不論一切如何變化,「空」還是「空」,「空」已經超越了現象界的生、住、異、滅,它是沒有所謂開始或結束,更沒有所謂的生或死,它是一種「不生不滅」的永恆境界。

不垢不淨

五濁惡世是污垢的,涅槃是清淨的。

是嗎?

真的是這樣的嗎?

如果以第一義的眼光來看的話,其實根本沒有所謂髒或乾淨,輪迴或涅槃的差別,因為它只是它,不會因為外在的乾淨與否而改變,故心經再度標指出空的特性--不垢不淨。

其實無論代換成任何相對詞,它都是能夠繼續說下去的,例如〝不高不低〞、〝不上不下〞、〝不尊不卑〞……。

不增不減

心的本質既然是空,那麼當它在創造一切萬法的時候,它的本質當然也是空,例如天空中的晴時多雲、偶陣雨,儘管天氣變化多端,天空還是天空,並不會因為天氣的好或壞而改變,更不會因為天氣的好或壞,而使天空變得更大或變得更小。

難道下雨時,天空就被塞滿了?

難道放晴時,天空就變大了嗎?

那當然是沒有,故由此可更進一步的了知空的另一個特性--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一切都是幻相,一切都是幻有,只有空是永恆、是常。

空,無所掛礙、無所粘滯、一絲不罜……,於此徹底畢竟空中,無一可得,故無色,無一切色相,一切眼所見皆為虛幻,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空中一切了不可得,既無色,則其他四蘊亦無,受、想、行、識,本質亦空,空畢竟空,一切的感受、想念、行為、意識皆空,故空中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空亦復空,一切的外相、一切的感受,都是妄念,都是不實在的,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實體可言。

一切的感受所接收的訊息,都是心王的遊戲,都是表相,都是聚散無常的,唯有認清此點,才能真正擺脫感官的限制,走向開悟解脫之路。

無色聲香味觸法

金剛經說: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是照亮千古的真理名句,古往今來,讓多少沉迷於大幻化網中的三界修行人猛然驚醒是的,一切的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嚐、身所觸,都是虛幻不實,只有當色聲香味觸法的幻化脫下騙人的外衣後,空的真相才真正水落石出。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在這無常的世間,一切的存有都是虛幻不實的,不論是眼睛所看到的世界或是心意識所感受的世界,都脫離不了大幻化網的牢牢籠罩。

啊!

有志的修行人,怎甘心如此受盡愚弄?

請快快醒過來,從一切的色、聲、香、味、觸、法中覺醒過來,不要再相信一切都是可以依據的,我們一向被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捉弄得相當可憐而不自知,今生既有幸得聞佛法,就應全力以赴,不出三界誓不休!

無無明

千古如長夜啊!

如果一個人沒有了佛法,就如同永遠陷於黑暗的瞽者,空有雙目而不見物,如果我們擁有健康的眼睛,卻沒有佛法的話,那麼我們比一位盲者還要盲目,因為如果心靈沒有智慧,身、口、意就會隨業力逐流,業上牽業,而於三界苦海沉淪,永無出期。

可是啊!

如果心靈擁有智慧,就算眼盲,他也是擁有一盞明燈的人,那乎會照亮苦海航道,只要順著乎逆流而上,總有一天會到達光明的彼岸--涅槃。

在這樣解脫的境界裡,當然是沒有黑暗,也就是無無明的存在了。

啊!

佛法的智慧是破除無明的慧日,願慧日普照人寰,願無明消逝無蹤!

亦無無明盡

無明是解脫的相反,無明盡則是正解脫。

但是在絕對的解脫境中,空即是法爾如是,又那來無明或無明盡的對立或分別呢?

故心經簡明扼要的告訴我們:

離開了一切的解釋、分別、妄想、批判、臆測、預設、盼望等等的心意識作用之後,我們才有可能真正的了解、體悟、證入空。

乃至無老死

佛是慈悲與智慧圓滿的象徵,而且已經脫離了生死輪迴的強大束縛,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沒有生住異滅變化、沒有生老病死、沒有悲歡離合、沒有一切執著的永恆。

亦無老死盡

凡夫眾生,如果不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苦修,是難以證入不生不滅的空性。

這樣的空性,是沒有老死、沒有去來、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當然也就沒有老死盡、沒有去來盡、沒有時間盡、沒有空間盡了……。

無苦集滅道

人世如無邊的苦海,眾生如無依的落海者,在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熾盛的八苦,甚至千苦、萬苦、億苦中載浮載沉。

善緣聚合的時候,或有短暫的自在與快樂,但是畢竟於生死苦海中,這一點點的甜味根本微不足道。

總而言之,這五濁惡世即是一個大苦聚,充滿了黑暗、痛苦、挫折、殺戮……,只要睜開肉眼,就知道世界從來沒有過真正的和平,一切都在浮盪不安的氣氛中迭蕩。

但是啊!

大部份的眾生都沒有看清楚,自己所處的世界是多麼的污濁與殘酷。

人們為了名利,不惜巧取豪奪;一場天災,可以奪去無數人身寶;一次戰爭,可以死去多少二十餘年辛苦成長的年輕生命。

啊!

這多麼痛苦的五濁惡世,實無一值得留戀,也從來不曾留下什麼。

這是真正的實相。

問題是,眾生多半已經習慣了這樣充滿無盡無邊苦痛的無常世間,半麻木、半昏沉、半自欺、半無知、半無奈的一天又一天的過著日子。

只有比例不多的修行人,在過去生功德福報的導引之下,聽聞了帶來滅苦究竟方法的珍貴佛法,遵循著偉大釋迦牟尼佛的教導,一步一步走向覺醒之路--明白了人生真的是「苦海無邊」,然後積極的修行、滅苦、證道。

一心一意嚮往著那沒有痛苦的佛國淨土、那沒有一切憂悲苦惱的永恆之樂。

在這樣無憂的境界裡,當然也沒有苦集滅道的修行必要了。

因為,一切已經圓滿,一切已經具足。

無智亦無得

智慧第一!

在這無明的五濁惡世,唯有憑藉佛法的大智慧,才能讓我們順利的出離三界。

故智慧如明燈,能夠驅散黑暗;如船筏,能夠得度彼岸;如橋樑,能夠越過窮山惡水;如良醫,能夠治癒宿疾;如良藥,能夠藥到病除;如良馬,能夠千里奔騰;如利劍,能夠削鐵如泥;如盔甲,能夠保護慧命;如珍寶,能夠買得法身……但是在已經究竟解脫的境界中,智慧法爾具足,一切任運,故也就沒有智慧或不智慧的分別了。

既然智慧通達,一切圓滿,當然也就不會缺少什麼,既不缺少,也就無須獲得。

以無所得故

那麼,空的重要特性在那?

一言以蔽之--無所得。

為什麼呢?

因為,一切本不生,一切圓滿,一切具足。

當你已經是空,你還缺乏什麼呢?

當你已經不缺乏任何時,請問你還需要終日汲汲營營,席不暇暖的去追尋什麼呢?

既已無需追求,又何需獲得什麼呢?

菩提薩埵

菩提薩埵是〝菩薩〞--一個澈見諸法實相的有情。

他是一個智慧通達的人,他是一個悲願深切的人,為什麼呢?

因為他已經澈底明白萬事萬物背後的真相,已經不再作繭自縛,已經能夠於這虛幻不實的世間,保持看清一切幻相的如如不動,然後再以這樣的智慧為出發,繼而去教導猶迷戀三界的芸芸眾生。

這樣的人是稀有的、難得的,這樣的作為也是稀有的、難得的,誠如阿彌陀經中所說:

「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一個覺悟的有情,是一個完全沒有執著的人,他雖然活在這個五濁惡世裡,可是他的心啊!

就宛如一輪皎潔的明月,發出瑩澈清淨的光輝,普照十方。

雖然有時會有幾朵烏雲遮蔽,但是明月還是如此的清澈、圓滿,並不會受到烏雲的影響。

他又像一朵潔淨芳香的蓮花,雖然生長在污濁的泥沼裡,卻開出最美麗清香的花朵。

為什麼他能如此呢?

那就是因為他擁有「般若波羅蜜多」的緣故。

因為,般若是出三界必備的條件,是佛家不共的法門,唯有佛法能夠究竟解脫三界,因為佛陀所傳下的真理,並不是佛陀所發明,而是發現。

這個偉大的發現,為人類帶來無比的光明與希望--天不生佛陀,萬古如長夜!

這實非溢美之詞,而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因為如果沒有般若,我們就不可能明白宇宙的究極真理--空,如果不了解空,我們就會永遠在〝有〞的現象中打轉、迷失、流浪,不知醒轉、振作、出離,那麼,輪迴便成為一個難醒的漫漫長夜,而佛陀所帶來的般若教誨,正如一輪照亮無盡無邊黑暗的太陽,驅散了障蔽眾生的無明,帶來無比的光明。

故知般若是多麼的珍貴、是多麼的重要。

心經的主旨,正是字字句句都在重複這個訊息──般若波羅蜜多,是到彼岸的大智慧!

心無罣礙

心是主宰,心是心王,心是一切的開始,心是一切的源頭。

宇宙的森羅萬象,都是心意識的變現,都是心王的遊戲,都是心的作用變化。

心是真正的修行重點所在,所以我們的修行須臾不能離開心的修行--這才不是盲修瞎練,心外求法。

為什麼是這樣呢?

因為,一切的本質就在於心,心解脫了,一切就解脫了,心不解脫,生命就無從解脫,足見心才是修行的主要方向,而非枝枝節節、變化無窮、千頭萬緒、剪不斷理還亂、毫無頭緒、亂無章法、不知所云的現象界。

其實啊!

現象界就像一場夢,夢中的情節毫無規則可言,因為這些情節都只是心意識的反射罷了,可是如果我們不明白這層道理的話,我們就會把這些紛云的情節,當作千真萬確的事實來對待。

這時,得與失就變得十分鮮明、高與下就變得十分差異、美與醜就變得非常不同、尊與卑就變得非常不一樣……。

然而呢,我們都上了大當--上了自己心意識遊戲的大當,因為站在心的本質立場來看,這些都是虛幻的,猶如看一場電影,總不能為了劇中人物的悲喜而悲喜不已吧!

猶如作了一場夢,總不能為了夢中的主角得失而得失不已吧!

然而,道理說起來明白易懂,可是一旦我們被業力牽引、被隔陰之迷障蔽,任你是大修行人來轉世,如果你不夠用功的話,一樣只是口說空而行不空、拾人牙慧罷了。

所以,對於諸法實相的認知,我們實在需要一分一秒都不離開的自我警--一切的一切,不論是眼所見、鼻所聞、耳所聽、身所觸,……儘管當下是多麼的栩栩如生、千真萬確、驚心動魄……其實啊!

都只是心的妄念投射罷了!

如果我們能安住於這樣的正知見,那麼我們當然就是一個心中沒有罣礙的人了,這樣的境界,是多麼的輕安自在啊!

但是,如果我們只要還有一絲執著--任何方式的執著,包括對於某種觀念強烈的主張、某個人非見他不可、某種食物每餐必吃不可、某種娛樂每周非作不可、某種行為非完成不可、某種想念非想不可……內容儘管千萬變化,依個人習氣而不同,但是它絕對可以歸納二個字,就是〝執著〞。

只要有一絲的執著,就有一絲的罣礙,只要執著全部沒有了,那就是解脫三界的莊嚴神聖時刻的降臨了。

故「心無罣礙」,是多麼的稀有難得啊!

願身為佛子的我們,精進再精進,早日達成一絲不罣的超凡入聖、解脫境界。

無罣礙故

沒有執著的人,就是沒有罣礙的人,也就像一個在空中運動的人,不論他抬起右手、放下左腳、快走、慢跑、前進、後退……對他而言,統統沒有任何的障礙,因為,沒有東西能夠阻擋了空啊!

說得更具體一點,一個沒有罣礙的人,就是沒有得失心的人,因為,當你放下了一切的得或失,那麼你才是真正在修〝般若波羅蜜多〞的人。

因為,現象界的一切變化都只是一場終須謝幕的戲劇,真正透視掌握了此點,這個人便不再受任何得或失的影響而產生憂悲苦惱了。

請不要小看憂悲苦惱對於眾生的傷害,當我們陷於這樣的情緒之中時,一切的實相都將模糊不清,那麼〝果中生因〞的無奈悲劇,便將生生不息的隨著我們六道輪迴,難有出頭的一天。

所以,心中沒有了罣礙,就是完全擺脫了一切得失心理。

天氣放晴也好、下雨也好;自己有錢也好、沒錢也好;別人喜歡自己也好,不喜歡自己也好……既然一切都是過去世的因感召今生的果,既然這些結果也都沒辦法影響心的如如不動,那人又何必作一個自我困閉的春蠶呢?

所以,心中沒有了罣礙,就是完全擺脫了一切是非心理。

別人的對與錯,自有他對與錯的因與果,我們又何必強烈批判或無法見容呢?

因為,如果我們真的希望世界上只有美好與光明,那麼,請不要從要求別人開始,而是從要求自己作為開始吧!

既然都只是這夢幻舞台的臨時演員,又何必太計較別人的演技不好呢?

所以,心中沒有了罣礙,就是完全擺脫了一切高下心理。

別人比我高也好、比我美也好、比我有錢也好……。

既然一切都是作一場夢,我們又何必太在意情節的起伏呢?

所以,既沒有了得失、是非、高下……心中當然也就無所罣礙了。

這樣的人,就是沒有任何牽絆的人了,是世上稀有難得的人,是眾生的依皈,是眾生的指引,是眾生的模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