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与简答重点掌握内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7377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词解释与简答重点掌握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名词解释与简答重点掌握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名词解释与简答重点掌握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名词解释与简答重点掌握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名词解释与简答重点掌握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与简答重点掌握内容.docx

《名词解释与简答重点掌握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词解释与简答重点掌握内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词解释与简答重点掌握内容.docx

名词解释与简答重点掌握内容

一、名词解释

呼吸:

1、肺通气(pulmonaryventilation)

肺通气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即气体进出肺的过程。

2、潮气量(tidalvolume,TV)

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潮气量。

正常成人约400~600ml。

3、肺活量(vitalcapacity,VC)

肺活量是指尽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约3.5L,女性约2.5L。

4、用力呼气量(FVC)

最大吸气后,再用力尽快呼气,计算第1秒末、第2秒末、第3秒末呼出的气量占其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

也称时间肺活量,正常成人分别为83%、96%和99%。

5、肺泡通气量(alveolarventilation)

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6、通气/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ratio)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

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0.84。

7、发绀或称紫绀

当血液中去氧Hb达5g\100ml以上,则皮肤、粘膜呈现紫蓝色。

8、氧容量(oxygencapacity)

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所能结合氧的最大量。

氧容量受血红蛋白浓度的影响。

9、氧含量(oxygencontent)

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

氧含量主要受氧分压影响。

10、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Hb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数,称为血氧饱和度,简称氧饱和度。

血氧饱和度=(氧容量/氧含量)×100%。

11、中枢化学感受器(centralchemoreceptor)存在于延髓腹外侧浅表,对脑组织液和脑脊液中H+浓度变化敏感的化学感受器。

它接受H+浓度增高的刺激而反射地使呼吸增强。

12、肺牵张反射(pulmonarystretchreflex)

肺牵张反射是指肺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

又称黑-伯反射。

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引起吸气抑制和肺缩小引起吸气的两种反射。

血液:

13、生理性止血(physiologyhemostasis)

小血管损伤后会引起破裂出血但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的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14、血液凝固(bloodcoagulation)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15、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value)

血细胞比容指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占血液的容积百分比

16、红细胞沉降率

红细胞沉降率是指将血液加抗凝剂混匀,静置于一分血计中,红细胞在一小时末下降的距离(mm),简称血沉。

17、血清(serum)

血液凝固后1~2小时,因血凝快中的血小板激活,使血凝快回缩,释出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清。

18、肝素、枸橼酸纳的主要抗凝机制.

A;加强抗凝血酶III对凝血因子IIa,VIIa,Xa,IXa,XIIa等的抑制

B:

柠檬汁中含有大量柠檬酸,柠檬酸与钙离子结合则成可溶性络合物,能缓解钙离子促使血液凝固的作用

血液循环:

19、心动周期(cardiaccycle)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0、心输出量(cardiacoutput)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21、射血分数(ejectionfraction)

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22、心指数(cardiacindex)

在空腹和安静状态下,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或静息心指数(L/(min·m2))。

23、每搏输出量(strokevolume)

每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24、代偿间歇

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25、房-室延搁

房室交界是兴奋由心房进入心室的惟一通路。

房室交界区细胞传导性很低,传导速度缓慢,兴奋需要延搁0.1秒的时间才能传向心室,故称房-室延搁。

26、血压(bloodpressure)

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亦即压强。

27、收缩压

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大约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

这时的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

28、舒张压

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29、平均动脉压(meanarterialpressure)

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其数值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

30、中心静脉压

中心静脉压是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约4~12cmH2O。

31、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微循环:

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消化与吸收:

32、消化(digestion)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33、吸收

食物经过消化后,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34、胃排空(gastricemptying)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35、内因子

是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它可与维生素B12相结合,保护其不被消化液破坏,并促进维生素B12在回肠被吸收。

36、容受性舒张(receptiverelaxation)

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引起胃头区肌肉的舒张、并使胃容量由空腹时的50ml增加到进食后的1.5L

37、辐射散热(thermalradiation)

人体以热射线(红外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的散热形式。

尿的生成和排出:

38、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GFR)

单位时间(每分钟)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125ml/min。

39、滤过分数(filtrationfraction)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正常约为19%。

40、肾糖阈(renalglucosethreshold)

将开始出现尿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一般为160~180mg/100ml)。

41、水利尿(waterdiuresis)

大量饮清水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42、球-管平衡(glomerulotubularbalance)

不论肾小球滤过率或增或减,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是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43、渗透性利尿(osmoticdiuresis)

由于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渗透压升高,妨碍了Na+和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44、清除率(clearance,C)

两肾在一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物质完全清除(排出),这个被完全清除了该物质的血浆毫升数称该物质的清除率(ml/min)。

感觉器官:

45、瞳孔对光反射(pupillarylightreflex)

瞳孔对光反射是眼的一种重要的适应功能,指瞳孔的大小随光线的强弱而反射性改变,弱光下瞳孔散大,强光下瞳孔缩小。

46、视野(visualfield)

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不动,这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

47、耳蜗微音器电位(microphonicpotential)

是在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结构记录到的一种具有交流性质的特殊

电变化。

此电变化的波形和频率与作用于耳蜗的声波波形和频率相似,这种特殊的电变化称为微音器电位。

神经系统:

48、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49、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50、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51、牵涉痛(referredpain)

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感觉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52、脊休克(spinalshock)

指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休克。

53、牵张反射

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牵张反射。

54、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rigidity)

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伸肌)的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这一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55、激素(hormone)

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56、第二信使(secondmessager)

激素是将所携带的信息传递到靶细胞的细胞外信使,称为第一信使;将这一信息传递到细胞内,使之产生生理效应的细胞内信使,称为第二信使。

57、向心性肥胖

向心性肥胖亦有人称之为中心型肥胖,指的是患者体内脂肪沉积是以心脏、腹部为中心而开始发展的一种肥胖类型。

58、卵巢周期(ovariancycle)

在育龄女性,卵泡的生长发育、排卵与黄体形成呈现每月一次的、周而复始的周期性变化,称为卵巢周期。

59、黄体(corpusluteum)

成熟的卵泡排出卵子后,塌陷卵泡内的颗粒细胞与内膜细胞转变为黄体细胞,所形成的一个血管丰富的、外观呈黄色的内分泌细胞团,称为黄体。

二、简答题

1、何谓胸膜腔内负压试述其形成的原理及其生理意义。

胸膜腔内负压是指胸膜腔内压,平静呼吸时无论吸气和呼气均为负压,故称胸膜腔内负压。

平静呼气末胸膜腔内压约为-0.665~-0.399kPa(-5~-3mmHg),吸气末约为-1.33~-0.665kPa(-10~-5mmHg)。

胸膜腔内负压是出生后形成和逐渐加大的。

出生后吸气入肺,因肺组织有弹性,在被动扩张时产生弹性回缩力,形成胸膜腔内负压。

婴儿在发育过程中,因胸廓的发育速度比肺的发育速度快,造成胸廓的自然容积大于肺。

由于胸膜腔内浆液分子的内聚力作用和肺组织的弹性,肺被胸廓牵引不断扩大,导致肺的回缩力加大,因而胸膜腔内负压增加。

胸膜腔内负压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肺的回缩力。

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的回缩压。

胸膜腔内压为负值,有利于肺和小气道保持扩张状态,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2、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对呼吸有何影响?

为什么?

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家兔呼吸变深变慢,这是因为肺扩张反射对吸气抑制所致。

肺扩张反射的感受器位于气管到支气管的平滑肌内,传入神经为迷走神经。

吸气时肺扩张牵拉呼吸道,兴奋肺牵张感受器,冲动沿迷走神经的传入纤维到达延髓,在延髓内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使吸气切断机制兴奋,切断吸气,转入呼气,使呼吸保持一定深度和频率。

当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使家兔吸气不能及时转入呼气,出现吸气延长和加深,变为深而慢的呼吸。

3、肺活量与用力呼气量、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在检测肺通气功能中意义有何不同?

肺活量反映一次呼吸的最大通气量,可了解呼吸功能贮备量的大小。

用力呼气量反映呼吸肌的力度及所遇阻力的变化,是动态指标,能较好地评价肺通气功能。

肺通气量反映单位时间内肺的通气效率。

肺泡通气量反映单位时间内真正有效的通气量,是肺换气功能的基本条件。

血液:

4、试述血液的生理功能。

血液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运输功能:

运输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激素等。

⑵缓冲作用:

缓冲pH变化,吸收大量热量对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有重要的意义。

⑶提供反馈信息,参与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通过与毛细血管外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将组织液理化性质的变化反映出来,血液的理化性质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作用于有关感受器,为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提供反馈信息。

⑷防御功能。

⑸参与凝血与生理止血。

5、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凝血过程基本上是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的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

6、试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⑴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支持功能:

血小板能随时沉着于血管壁,以填补内皮细胞脱落留下的空隙,另一方面血小板可融合入血管内皮细胞,因而它具有维护、修复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

⑵生理止血功能:

血管损伤处暴露出来的胶原纤维上,同时发生血小板的聚集,形成松软的血小板血栓,以堵塞血管的破口。

最后在血小板的参与下凝血过程迅速进行,形成血凝快。

⑶凝血功能:

当粘着和聚集的血小板暴露出来单位膜上的磷脂表面时,能吸附许多凝血因子,使局部凝血因子浓度升高,促进血液凝固。

⑷在纤维蛋白溶解中的作用:

血小板对纤溶过程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而释放大量的5-HT,则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的激活物,激活纤溶过程。

7、试比较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

内、外源凝血途径的不同点:

始动因子:

内源性凝血:

胶原纤维等激活因子Ⅻ;外源性凝血:

组织损伤产生因子Ⅲ。

参与反应步骤:

内源性凝血:

较多;外源性凝血:

较少。

产生凝血速度:

内源性凝血:

较慢;外源性凝血:

较快。

发生条件:

内源性凝血:

血管损伤或试管内凝血;外源性凝血:

组织损伤。

8、输血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输血的基本原则:

“同型输血,异型慎输”。

(一)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育龄期妇女和需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Rh血型相合。

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分别加在一起,观察有无凝集现象。

前者为交叉配血的次侧,后者为交互配血的主侧,因为主要应防止供者的红细胞上的抗原被受者血清抗体凝集。

判断交叉配血的结果后应掌握以下原则:

⑴两侧均无凝集反应,可以输血⑵主侧凝集,不管次侧是否凝集,绝对不能输血⑶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可少量、缓慢输血

(二)异型慎输:

在病人需紧急输血而又无同血型的血液时,可考虑异型输血。

异型输血的原则是:

输异型血时每次量应少,不能超过400ml。

速度应慢。

输血中一旦发现输血反应现象,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紧急救治。

血液循环:

10、列表比较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产生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心音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其意义。

列表如下:

薀芃蒅蚅薇薁肅心音

蒃肃螅荿螁蚂蚅原因

袅芈膁袁蒄膈肈特点

莈虿肁芆莈袀蚃意义

蒁芀螄蒈蒈螃莃第一心音

蒀薅蚈艿羂膄薈心室肌收缩引起的房室瓣突然关闭及血流撞击心室、动脉壁引起的振动

膃袇螇膂螂螈羈音调低、持续时间长

羇蕿节薄羇螀薀反映心肌收缩力强弱

莁蒂莆肇莈螀羅第二心音

蚁袃芇膀膃蒃膇心室舒张早期发生半月瓣迅速关闭及血液撞击大动脉根部引起的振动

蚅蒇蚇莃芄莇羈音调高、持续时间短

薆葿薃袂薆螀袁反映动脉压的高低

11、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有何特征?

简述产生各时相的离子机制。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

复极化时间长,有2期平台;其动作电位分为去极化时相(0期)和复极化时相(1、2、3、4期);0期去极是由快钠通道开放形成的,而且4期稳定,故为快反应非自律细胞。

各期的离子基础是:

0期为Na+内流(快通道);1期为K+外流(一过性);2期为Ca2+(及少量Na+)缓慢持久内流与K+外流处于平衡状态,使复极减慢形成平台;3期为K+迅速外流;4期(静息期)是Na+-K+泵开动及Ca2+-Na+交换使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均衡分布得以恢复的时期

12、简述心肌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生理意义

心肌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发生一系列周期性变化,该周期性变化的过程及其意义为:

(1)有效不应期:

从0期去极化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复极化达-60mV这段时间内,即使给以超过阈值的刺激,也不能再次引发动作电位产生。

(2)相对不应期:

膜电位3期复极从-60mV~-80mV期间内,兴奋性有所恢复但仍低于正常,须用阈上刺激才可引发动作电位再次产生。

(3)超常期:

膜电位由-80mV恢复到-90mV之前的时间内,兴奋性高于正常,用阈下剌激也能引发动作电位再次产生。

因而,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钠通道的状态有关。

由于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持续到心室机械收缩的舒张早期,在此期内,任何刺激都不能使心肌再次发生兴奋和收缩,因此心肌不会象骨骼肌那样发生强直收缩,从而保证心脏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以实现其持久的泵血功能。

13、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是怎样活动的?

为什么说心率加快对心脏不利?

心脏从一次收缩的开始到下一次收缩开始前的时间,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在每次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机械活动,均可区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

但两者在活动的时间和顺序上并非完全一致,心房收缩在前、心室收缩在后。

一般以心房开始收缩作为一个心动周期的起点。

如正常成年人的心动周期为0.8秒时,心房的收缩期为0.1秒,舒张期为0.7秒。

当心房收缩时,心室尚处于舒张状态;在心房进入舒张期后不久,紧接着心室开始收缩,持续0.3秒,称为心室收缩期;继而进入心室舒张期,持续0.5秒。

在心室舒张的前0.4秒期间,心房也处于舒张期,称为全心舒张期。

一般来说,是以心室的活动作为心脏活动的标志。

在心率增快或减慢时,心动周期的时间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但舒张期的变化更明显。

心率增快时,一个心动周期的持续时间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相应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比例较大。

而心舒期是心脏得以休息和获得血液供应的主要时期,因此,心率增快时,不仅不利于心室的充盈,也不利于心室休息和供血,使心肌工作的时间相对延长,休息时间相对缩短,这对心脏的持久活动是不利的。

14、试述正常心脏兴奋传导的途径、特点及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

兴奋传导的途径是:

正常心脏兴奋由窦房结产生后,一方面经过心房肌传导到左右心房,另一方面是经过某些由心房肌构成的“优势传导通路”传给房室交界,再经房室束及其左、右束支、浦氏纤维传至左、右心室。

即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心室肌。

兴奋传导的特点是:

①心房肌的传导速度慢,约为0.4m/s,“优势传导通路”的传导度快,因此窦房结的兴奋几乎可同时到达左、右心房,使两心房同步收缩;②房室交界传导性较差,速度很慢,每秒只有0.02m/s,因此在这里兴奋在此产生约0.1秒的延搁(房-室延搁);③心室内传导组织传导速度很快,呈网状分布的末梢浦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可达4m/s,高于心室肌,这样房室交界传来的兴奋可通过末梢浦肯野纤维网的传导,迅速传至整个左、右心室,使之产生同步性收缩。

兴奋通过房室交界传导速度显著减慢的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它保证了窦房结所产生的窦性起搏节律总是先使心房肌兴奋并收缩,经过较长时间(约0.1秒)后再引起心室肌兴奋和收缩。

形成了心房收缩在先,心室收缩在后,避免了心房、心室收缩重叠的现象,充分发挥心房的初级泵和心室的主力泵作用,使两者完成协调一致的泵血功能。

15、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对动脉血压有何影响?

为什么?

静脉注射肾上腺素,血压先升高后降低,然后逐渐恢复。

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是心率加快,兴奋传导加速,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对血管的作用则主要取决于血管平滑肌上受体的分布情况:

对α受体占优势的皮肤、肾脏、胃肠道等内脏的血管,肾上腺素使之收缩;而对β受体占优势的骨骼肌、肝脏和心脏冠脉等血管,小剂量的肾上腺素常使其舒张,大剂量时才出现缩血管反应。

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后,开始血液中浓度较高,对心脏和α受体占优势的血管发生作用,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多,皮肤、肾和胃肠等内脏血管收缩,所以血压升高。

随着血中肾上腺素的代谢,其浓度逐渐降低,对α受体占优势的血管作用减弱,而对β受体占优势的骨骼肌、肝脏、冠脉血管发生作用,使之扩张,引起血压下降。

最后肾上腺素逐渐消失,血压也逐渐恢复正常。

16、心肌有哪些生理特性?

与骨骼肌相比有何差异?

心肌的生理特性有:

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心肌与骨骼肌比较有以下不同:

(1)心肌有自动节律性,骨骼肌无自动节律性。

在整体内,心肌由自律性较高的细胞(正常起搏点)控制整个心脏的节律性活动;而骨骼肌收缩的发生有赖于运动神经的传出冲动;

(2)心肌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不会发生强直收缩,而总是收缩、舒张交替进行以完成射血功能;而骨骼肌的不应期很短,容易发生强直收缩,以维持姿势和负重。

(3)心肌的收缩有“全或无”现象,因为两心房、两心室分别组成两个功能性合胞体;骨骼肌为非功能性合胞体,整块骨骼肌的收缩强弱随着受刺激的强度变化而不同;心脏上有特殊传导系统,保证心房、心室先后有序收缩,骨骼肌上不存在特殊传导系统,骨骼肌的活动受躯体神经支配。

(4)心肌细胞的终末池不发达、容积小、贮存Ca2+比骨骼肌少,所以心肌收缩更依赖于外源性Ca2+;而骨骼肌收缩不依赖于外源性钙。

17、说明组织液的生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

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

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毛细血管动脉端有效滤过压为正值,因而有液体滤出形成组织液,而静脉端有效滤过压为负值,组织液被重吸收进入血液,组织液中的少量液体将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

①毛细血管血压: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扩张,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

③淋巴回流:

淋巴回流受阻,组织间隙中组织液积聚,可呈现水肿。

④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在烧伤、过敏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显著增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17.1、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的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动脉血压的形成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充足的循环血量(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和心脏射血(每搏输出量,心率)是形成动脉血压的两个基本条件;另一个决定动脉血压的因素是外周阻力(主要受小动脉、微动脉口径和血液粘滞度的影响);同时,大动脉壁的弹性对动脉血压起缓冲作用。

动脉血压的形成过程:

在心室射血期,心室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推动血液流动,大部分用于对大动脉壁的扩张,即以势能形式暂时贮存。

在心舒期,大动脉弹性回缩,又将一部分势能转变为动能,使血液在心舒期继续向前流动,从而使动脉血压在心舒期仍维持在一定水平。

故大动脉管壁的弹性贮器作用(第二心脏作用)对血压具有缓冲作用,使收缩压不致过高,舒张压不致过低,并将心室的间断射血变为持续的血液流动。

同时,如果仅有心室射血,而不存在外周阻力,则心室收缩释放的能量将全部表现为动能,射出的血液将全部流至外周,因而不能使动脉压升高。

在机体内,外周阻力来源于血液向前流动时血流与血管壁的摩擦和血液内部的摩擦。

由于小动脉、微动脉对血流有较高的阻力,因此在心缩期内仅1/3血液流至外周,约2/3被暂时贮存于主动脉和大动脉内,主动脉压也随着升高。

心室舒张时,被扩张的大动脉弹性回缩,把贮存的那部分血液继续向外周方向推动,并使主动脉压在舒张期仍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每搏输出量:

在外周阻力和心率的变化不大时,搏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大于舒张压升高,脉压增大;反之,每搏输出量减少,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

收缩压主要反映搏出量的大小。

(2)心率:

心率增加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心率减慢时,舒张压降低大于收缩压降低,脉压增大。

(3)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加大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的降低大于收缩压降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