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阶段复习 文言文阅读.docx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阶段复习 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阶段复习 文言文阅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阶段复习文言文阅读
2021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阶段复习
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
本来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
岂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惑:
疑惑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耻:
以……为耻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蟹六跪而二螯
B.圣人之所以为圣句读之不知
C.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入则无法家拂土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一句用一个叹词,表明作者对当时不从师学习的风气的感叹。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两个程度副词“益”,旨在说明由于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因而产生的结果也不相同。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D.“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引用士大夫的话,写出了其荒谬,带有讽刺意味。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
“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
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
宰相韩琦曰:
“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
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轼闻琦语,曰:
“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会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
“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能语其要语:
说出
B.赐以金帛,辞之辞:
告辞
C.轼诣武卫营诣:
到……去
D.卒全其城全:
保全
2).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3).选出全都能直接表现苏轼“好学有才华”和“一心为民”,表述正确的一项()
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②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
④轼之才,远大器也
⑤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⑥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
A.①③④B.②④⑤
C.③④⑥D.①②⑥
4).以下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诤臣之志。
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清官。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3.阅读课内语段,完成题目。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固:
本来
B.举匏樽以相属举:
全,都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坐:
端坐
D.托遗响于悲风遗响:
余音,指箫声
2).下列各组中加粗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
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麇鹿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
D.而又何羡乎/相与枕藉乎舟中
3).下列各句与例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出自曹操的哪一首诗()
A.《长歌行》B.《短歌行》
C.《蒿里行》D.《步出夏门行》
5).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本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鱗,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
”归而谋诸妇。
妇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①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橫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乐乎?
”问其姓名,俛而不答。
“呜呼!
噫嘻!
我知之矣!
畴昔②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道士顾笑,予亦惊悟。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冯夷:
水神名。
②畴(chóu)昔:
往昔,从前。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B.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C.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D.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从:
跟随B.顾安所得酒乎安:
哪里
C.予乃摄衣而上摄:
披,穿D.听其所止而休焉听:
听任,任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时间为序,记述了“我”与客人重游赤壁的经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禅趣幽远。
首段以洗练的笔墨描写了秋夜月景,点明游赤壁的缘起。
B.本文写在月白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
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游赤壁之乐。
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
C.最后一段作者以空灵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孤鹤卓拔不群的形象,寄托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又以浪漫的想象写“我”在梦中与道士的邂逅、对话,流露出一种消极悲观、欲摆脱现实而不能的苦闷。
D.《赤壁赋》写在初秋,本文时间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游记散文,也都用了主客问答,一样的赤壁,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有诗情画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1).下列各句中的“鼓”字,不作动词用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戊申晦五鼓
C.窈窕淑女发,钟鼓乐之
D.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2).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B.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C.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D.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3).对这几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是在月底这一天的五更和朋友朱子颍在日观亭看日出的。
B.作者按时间顺序写出日未出,日初出,日出时看到的泰山中的奇妙景观。
C.泰山的人文景观很多,有的因为不在作者游览的路上,所以没有提及。
D.泰山的特点是石多土少,杂树少而松树多。
4).翻译句子。
(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晩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京师乘风雪自:
自己
B.穿泰山西北谷穿:
穿过
C.余始循以入循:
沿着
D.磴几不可登几:
几乎
2).下列括号中都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始循(西谷)以入
B.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泰山)
C.越中岭,复循西谷(进入),遂至其巅
D.苍山负雪,(雪)明烛天南
3).下面对这段文字的意思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着重记叙了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
B.记叙了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着重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
C.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着重记叙了登山时的激动心情。
D.记叙了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着重描述了登山后的激动心情。
4).翻译句子。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7.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
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
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
游水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
专一
2).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但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所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
少好学,仕郡奏曹史。
为州家所疾,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
北海相孔融闻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
时融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
慈从辽东还,母谓慈曰:
“孔北海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
”慈单步径至都昌时围尚未密友夜伺间隙得入见融因求兵出斫贼融不听欲待外救未有志者而围日逼融欲告急平原相刘备,慈自请求行。
融曰:
“今贼围甚密,卿意虽壮,无乃实难乎?
”慈对曰:
“今众人言不可,慈亦言不可,岂府君爱顾之义,老母遣慈之意邪?
”融乃然之。
于是将两骑自随,各作一的持之,开门直出。
外围人并惊骇,兵马互出。
慈引马至城下堑内,植所持的各一,出射之,射之毕,径入门。
明晨复如此,围下人或起或卧。
明晨复出如此,无复起者,于是直突围中驰去。
遂到平原,说备曰:
“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以君有仁义之名,故使慈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托于君,惟君所以存之。
”备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
贼解围散走,融得济。
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使慈侦视轻重。
时独与一骑卒遇孙策,策从骑十三。
慈便前斗,策刺慈马,慈亦得策兜鍪。
慈当与繇俱奔豫章,亡入山中。
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慈因进住泾县。
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
策即解缚,拜折冲中郎将。
后刘繇亡于豫章,士众万余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
左右皆曰:
“慈必北去不还。
”策曰:
“子义舍我,当复与谁?
”果如期而反。
建安十一年卒,年四十一。
(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慈单步径至/都昌时围尚未/密夜伺间隙/得入见融/因求兵出斫贼/融不听/欲待外救/未有至者/而围日逼/
B.慈单步径至都昌/时围尚未密/夜伺间隙/得入见融/因求兵出斫贼/融不听/欲待外救/未有至者/而围日逼/
C.慈单步径至都昌/时围尚未/密夜伺间隙/得入见融/因求兵出斫贼/融不听/欲待/外救未有至者/而围日逼/
D.慈单步径至/都昌时围尚未密/夜伺间隙/得入见融/因求兵出斫贼/融不听/欲待/外救未有至者/而围日逼/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取字,成人后命名。
称别人字是出于礼貌,自称名是表示谦逊。
B.郡、州,均为古代行政区,州基本沿袭九州之分,郡在后代数量变化较大。
C.拜,授予官职,文中指授予太史慈折冲中郎将之职。
“拜”和除、授含义基本相同。
D.建安,年号。
年号是帝王正统的标志,遵从奉行王朝的年号和历法,叫“奉正朔”。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慈重情重义,知恩图报。
太史慈避难期间,孔融多次派人关照他的母亲,孔融有难,他应母亲要求,不顾危险,前去救难。
B.太史慈勇气超人,很有谋略。
孔融被人围困,太史慈用计麻痹敌人,杀出重围,到刘备处请得三千援军,成功解除了孔融之困。
C.太史慈武艺高强,临危不惧。
太史慈受命侦探敌情,遇到了孙策,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奋然与其交战,后来受到孙策的重用。
D.太史慈忠心耿耿,信守承诺。
刘繇死后留下一万多人马,太史慈主动请求前去安抚,众人认为他必定不回,但他最终如期而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融曰:
“今贼围甚密,卿意虽壮,无乃实难乎?
”
②故使慈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托于君,惟君所以存之。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
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
囚多疫死,为时其食饮,令三曰一栉沐,全活甚众。
又善辨疑狱。
河间获盗,遣里民张文、郭礼进京师,盗逸。
文谓礼曰:
“吾二人并当死。
汝母老,鲜兄弟,以我代盗,庶全汝母子命。
”礼泣谢,从之。
文桎梏诣部。
继宗察非盗,竟辨出之。
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
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
性刚廉孤峭,人荚敢犯。
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
大兴社学。
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
师儒竞功,文教大兴。
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
继宗榜曰:
“御史杖人至
死者,诣府报名。
”儒怒。
继宗入见曰:
“为治有体。
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
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
”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
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教炎而已,偉惭而去。
肀穹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
“金具在,与我印券.”中官咋舌不敢受。
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
“却觐官孰廉?
”直对曰:
“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
”九我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
数与中官张庆忤。
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
“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
’敏惶恐,遗书庆曰:
“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
”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
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
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粢子女以偿。
继宗欲宽之而无由。
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則滋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谙于继宗愿指俸代偿,由是十人老获释。
尝监令年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
“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
”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
人服其鉴。
(节选自《明史•杨继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日送月棒/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B.-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C.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D.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指官职升迁。
它与"授'拜'迁"都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授""拜"是关于任职授官的,"迁"是关于职务调动的。
B.宾礼,是古代五礼之一,指接待宾客的礼节。
此处"宾礼"与《荆轲刺秦王》中"乃朝服,设九宾"中的"九宾"之意相同.
C.中官,即宦官,通称太监,是古代被阉割后再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成员的男性官员,我国曾有宦官专权的史实。
D.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州府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因在秋天的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叫举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继宗悯民爱民,善断疑狱,任刑部主事时,对囚犯讲人道.按时提供饮食,还叫他们洗浴;办案认真,避免了很多冤假错案。
B.杨继宗重视教育,讲究礼仪。
在嘉兴,他大兴社学.并注意落实到实处,对于"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虽贵为太守,仍对地方学官待以宾客之礼。
C.杨继宗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对孔懦淸军的暴行,他据理力争,即使孔儒刻意刁难,也无奈他何:
他敢于抵制过路中官及皇帝亲信汪直的勒索。
D.杨继宗治政有法,慧眼识才。
任浙江按察使,明察仓官案,使案件顺利解决;他监察乡试时,发现两份优秀试卷,预言这两位考生都将是天下的一流人才。
后来,这两位考生相继考中状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濒行,突入府署,发篋视之,敝衣数袭而己,儒惭而去
(2)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荆轲刺秦王》)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
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不意吾子【注】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
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
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