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论本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7234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论本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信息论本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信息论本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信息论本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信息论本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论本质.docx

《信息论本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论本质.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论本质.docx

信息论本质

作为信息科学的一个分支,文献信息学以文献信息和文献信息活动为研究对象,目前还是一门崭新的学科。

为了使文献信息学尽快成熟和完善起来,我们有必要对文献信息的本质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从哲学的角度解释信息究竟是什么,从而去发现文献信息活动的客观规律。

文献信息是以文献为形式的表现人类社会活动的信息,它是整个信息家族的一个成员。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哲学界关于信息的本质有些什么看法。

  一、关于信息本质的争论

  信息在客观世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除了人类社会的信息外,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着遗传信息,正因为如此,鸡蛋才只能孵出小鸡,而不是小鸭或别的什么动物,生物才能有规律地一代一代繁衍下去。

地下的化石能提供古代动、植物活动生长情况的信息。

C14所具有的缓慢衰变的性质给人们提供了时间信息,以此能够准确断定古生物死亡的年代。

化石研究和C14测定法已被应用于考古学。

宇宙天体中的射线和电磁波给人们提供的是天体构造和基本粒子的信息,是人们了解和认识宇宙的窗口。

  信息作为信息论中的重要概念最早出现在本世纪20年代,是由于研究通信控制系统中信息传递规律及提高传输系统可靠性而产生的。

目前,信息科学已在信息论的基础上获得了更广泛的发展,其研究领域早已突破了通信理论的局限,涉及电子学、计算机、生物学、物理学等众多学科,信息概念已成为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各领域的普遍概念,信息方法也作为一般科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科学研究。

但是,正因为这种应用的普遍性和广泛性,多年来,人们竟没有找到一种适用于各领域的对信息概念的准确描述。

“1973年有人统计,对信息已经发表的定义约有39种之多。

”“到1986年上半年,据不完全统计,已达85种。

”这些定义是研究者们从不同领域出发而提出来的,都有一定的根据,又都不可避免地具有片面性。

其中有的定义涉及到信息量的统计值,把信息看作是不定性的减少和消除。

有的定义涉及人或控制系统与外界的相互作用。

也有人把信息作为事物的联系、变化、差异的表现。

还有人把信息作为系统的组织程度、有序程度,或是作为由物理载体与语义构成的统一体,等等。

这些定义涉及到了客观事物及其属性,涉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信息与物质、信息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因此,要找到普遍的对于信息的定义,必须首先从哲学上弄清什么是信息的本质。

  关于信息的本质,一直是哲学界激烈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同的观点主要有:

  1.信息是物质或物质性的东西。

  这一观点中有人认为有“信息场”存在。

因为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场具有物质的一切性质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实物互相转化。

另外有人认为信息是主观和客观之间的一种媒介物质。

  2.信息是一切物质的属性或只是控制系统的功能现象。

  这种观点认为不应限制信息概念的范围,而应用信息的观点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而认为应该把信息看作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随着信息的推广和控制论的出现,信息过程不仅为人类所独有,而且为一切有生命的物体以及某些人工技术系统所共有,于是信息又被看作是控制系统的功能。

  3.信息不仅是“物质的”,有时也是“观念的”。

  这种观点把信息分为社会以内和社会以外两种,认为社会以外的信息总是客观的、物质的。

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围内的,诸如政治、法律、伦理、宗教、情感等方面的社会信息是精神的。

  4.信息是非物质的精神的属性。

  此观点为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所持有。

  5.信息是与物质、意识并列的,或者是由两者融合起来的第三种东西。

  这种观点中有人把信息直接定义为物质和意识之外的第三种东西。

如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

也有人认为信息虽然不是物质和意识之外的第三种独立不依的存在成分,但承认信息与物质、意识有依存关系,认为信息是由物质产生的载体和由依赖于意识的语义构成的统一体。

  上述这些观点是哲学界关于信息本质争论中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究竟哪种观点更符合真理,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特别是要经过时间和科学实践的检验。

今天,我们研究文献信息的本质可以借鉴这些成果。

   

论信息的本质定义

朱志康 

电子信箱:

nbzzk@ 

2002年12月公布于熵、信息、复杂性网站

 

摘要:

信息的本质是变化,但变化并不简单等于信息,只有客体的变化,通过某种途径,作用到主体,才构成了信息。

信息是在流通中存在。

所以,信息的本质定义应该是相对于主体而存在的客体变化。

关键词:

信息本质定义客体变化

“信息”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个高频词。

但是,关于信息的定义,自从信息论诞生以来就没有明确过。

“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这句维纳名言,几乎扼杀了所有想给信息下定义的企图。

这种定义上的空白状态,对“信息”一词在科学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有影响的。

许多与信息相关的概念,由于信息本身定义不明,使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意义处于一定程度的混乱。

而一些与信息毫不相干的事物被贴上信息的标签。

因此,明确信息的确切含义,不仅对信息科学,而且对整个科学系统都是十分必要的。

信息一词在不同的词典中有不同、甚至矛盾的解释。

《辞海》(1989年版)中解释为:

“泛指消息和信号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91年版)中称:

“信息论中的‘信息’与信号中固有的意义无关”。

何者为准,莫衷是一。

目前较普遍的概念为:

信息是指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

这个概念或许是诸如信息科学、信息时代、信息高速公路等词中的信息含义。

但它作为一个科学词汇却不够严谨。

首先,“新”的程度难以确定。

如果以闻所未闻来限定,那么许多旧消息就被删除,而实际上旧消息同样有信息意义。

如果不这样限定,“新”又无从谈起。

其次,“消息”一词似乎只对人或智能系统有意义,而且与对象的具体内容相关,这与信息论的初衷大相径庭。

如果将消息改为信号,如何解释信号又成为问题。

信息、信号、消息这几个词的解释存在循环现象。

说信息就是消息或信号,并没有解决信息的本质,所不同的是,消息一般包含具体内容,而信号概念相对孤立。

有一种说法称信息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反映物质运动状态和变化程度。

这被称之客观信息。

可是物质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程度以及关于某个物体其它属性,都可以用各种物理量来表示,同样的内容可以构成信息,也可以不构成信息。

所以,说信息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并不确切。

还有一种说法强调信息的逻辑—语义特点,认为信息是反映相对于外部世界的某种知识。

这又称之主观信息。

把信息称之知识,就象称之消息一样,似乎只适宜于人类或智能系统,而且与以通讯理论为基础的信息论不相统一。

要讨论信息的本质,首先得看它存在的条件。

信息只存在于信息系统,即由信源、信道、信宿构成的系统。

这样的系统与我们对物质世界的分类、归纳很不一样。

两个各不相关的事物,只要一个能发出信息(信源),另一个能经过某种途径(信道)而获得信息(信宿)就可以构成一个信息系统。

所谓发出信息,在信息系统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对信源本身(物体或系统)来讲,只是发生某种变化而己,这种变化当被另一个物体或系统接受并反应时,才算是发出信息。

此时,才构成一个信息系统。

信息的本质在于变化本身,它的存在条件是存在一个能接受这种变化、并作出相应反应的物体或系统。

因此,信息的定义应该是:

客体相对于主体的变化。

所谓变化,可以是某个具体物质的变化(如变形、运动等),也可以是某一个系统内的变化。

这个系统并不是信息系统本身,而是指客体系统,既可以是物质系统,也可以精神文化系统。

一个新的发现物体,它本身可能并没有变化,但它的出现,使主体的认识对象系统发生了变化,因此而有信息意义。

书中文字一般不会变化,但有的读者从中得到了信息,有的却没有,这取决于读者的知识系统,即他原来所认识的客体系统。

因此,信息的本质是变化,但变化并不简单等于信息,只有客体的变化,通过某种途径,作用到主体,才构成了信息。

信息是在流通中存在。

所以,信息是相对于主体而存在的客体变化。

世界的变化是无限的,但当主体和客体都限定的条件下,客体相对于主体的变化是有限的,即可度量、可计算的。

也正是在这个条件下,信息可以反映系统的组织化程度,或变异度,信息等于负熵。

不过,这里的系统也应该是指客体本身的系统,而不是指信息系统。

之所以将变化者的信源归入于客体,而接受并反应者信宿定为主体,是因为世间万物的变化是无穷尽和永恒的,只有明确信宿的前提下,才能确定各种各样的变化是否构成信息,即变化能否作用到信宿并使之反应。

信宿在信息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因此它是主体。

不是任意事物或系统都可以成为信宿的,它的构成条件是能感受周围的某种变化,并对此反应。

相对而言,发生变化的物体或系统,只能处于客体,它能否构成信源,取决于是否存在着对它的变化具有接受性和反应性的主体。

日常我们所谓的信息系统,往往不是由单一的信源、信道、信宿所构成,而是一个复合系统,其中包含着不同层次的多级信息传递。

A信源发出的信息被B信宿所接受,B又转而作为信源向C发出信息被C接受。

B作为信宿不仅仅接受A的信息,也接受其它信源的信息,还有B本身变化所形成的信息。

这样C得到的关于A的信息是间接的,往往夹杂着B的其它信息。

就A与C的关系来讲,这些夹杂的其它信息就是噪声。

狭义信息论中的噪声问题就这样产生了。

就大范围来讲,A是C的信源,但具体地分析,A和C只是多级信息系统中的头和尾。

A—B、B—C和A—C各处于不同层次的信息系统。

层次越复杂,噪声产生的可能性和复杂性就越严重。

把信息定义为客体相对于主体的变化,可以澄清许多关于信息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之统一成整体。

所谓反映物质运动状态和系统内组织化程度、与负熵等值的客观信息,是主体和客体确定条件下的客体变化特征。

此客体相对于主体的变异度是有限的,成为一种秩序等级,可以根据已知的概率计算信息的量值,这就是在通讯技术中广泛应用的信息量计算公式:

  H=-KΣP(i)logP(i)

主观信息和价值信息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讨论信息,即从主体(信宿)角度(特别是人类角度)来讨论,两者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主体对信息的接受性,后者强调主体对信息的反应性。

它们都不以特定客体为讨论对象。

这样以特定客体——主体为对象的狭义信息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就难以适用。

客观信息如果不是讨论一个单一的信息系统的信息问题,也是多级串联的信息系统。

而主观信息和价值信息所涉及的则是主体确定的多重并行复合信息系统。

目前广泛流行的各种信息相关名词,如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社会等,根据不同的用法和场合,其中的信息含义是不同的。

信息技术是如何使各种客体的变化特征,被人类所广泛感知,并成为人类的知识构成这么一些技术手段,这里的信息主要是指客观信息。

信息产业则是使信息技术成为有利可图的商业行为和一定规模的社会结构。

信息社会是说明人类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已经达到空前水平,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活动之一。

这里的信息主要是指主观信息。

讨论信息的本质特征,科学界定信息的定义,有助于理解信息与物质、能量并列为构成系统的三要素之一这个新概念,有助于确立信息在认识论中的地位。

本文所提出的“信息是客体相对于主体的变化”这个观点,相信会对信息本质特征的讨论带来抛砖引玉的作用。

 

 

论信息的本质定义

 

Theessentialconceptofinformation

ZhuZhikang

Abstract:

Theessenceofinformationischange.But,changeisnotequaltoinformation.Whenthechangeofobjectaffectsonsubjectbysomeway,informationexists.So,Informationexistsonlyincirculation.Theessentialconceptofinformationisthechangeofobjectthatexistsaccordingtosubject.

Keywords:

Information,

Theessentialconcept,

Thechangeofobject

 信息的新实质定义与基因信息1

 

邓宇邓海

 

摘要:

信息被重新定义为“属概念+种差”的实质及数理定义。

它涵概了非生物、生物的信息流的本质内涵与统一,时间的本质。

 

过去,信息[1]的定义就象生命、混沌、分形、基因(方舟子,基因之为理论建构和物质实体,www.xys2.org,www.xys.org,电子文库)等一样,没有统一的真实质定义。

且更有甚者,几十年来信息的定义已有信息爆炸样的上百个之多。

但是,即使这样也总没能有一个更统一、公认的科学、逻辑、哲学化,全方位的绝对独一无二的完美定义。

既,“属概念+种差”样的标准、实质定义。

已有的信息定义多为旁路描述性的非本质定义或解释性定义。

所以,需要重新探索,给出信息本质性的定义。

语义信息的定量也一样,虽然前人做过一些探索尝试,有些方法,但也不是太到位。

产生信息(虚拟)定义众多无头的重要原因,是下定义者把自然界无生命、非生物的信源-信宿间的信息流,生物间的信息交流,及信息集(信集)、信息元(信元)等概念混杂在了一起。

即将本该细分的不同的“信源、信宿”的几种组合混在一起。

也就造成了多种多样的鱼目混沌的各种各样非本质的传统“信息定义”。

 

1..传统信息定义的特点、分类

1.1.描述类比性的信息定义:

如信息是新闻、知识、消息、情报、报道、事情、数据、材料,现象、事物、主题、声音、图象、文字,内容、名称;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哲学化定义)。

多是未触及信息本质及最基本概念的,同义语的逻辑反复和循环。

1.2.局部属性类定义:

信息是物质的属性、联系、关系、运动状态、表述、中介、特性、存在方式、差异、变异度、不均匀性、表现形式等。

1.3.非决定论的统计概率类信息定义:

较多,涉及不确定性的减少、概率的定义。

实际上,此类定义应该是信息量的定义。

1.4.物理类定义:

包括Shannon,Wiener等的通信的信息论、控制论的定义。

如信息是信号、指令、符号、功能、场、不定度、熵、负熵、概率、复杂性、组织度、有序度、序列、排布、集合、语义。

1.5.Shannon信息论类的涉及信源、信宿两方联系的信息定义:

包含反映、形式、感觉、感知、感受、表现、联系的普遍形式等信源与信宿双方的联系、传输、存储、交换的差异、不定性。

1.6.混合类定义:

上述两种以上类别的混合。

从信息的哲学问题到信息哲学

刘钢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100732)

摘要:

"信息"的哲学问题由来已久,但一直未引起哲学界真正重视。

最近西方哲学界提出"信息哲学"(philosophyofinformation,简称PI)研究纲领,把"信息"作为哲学基本概念列入研究范畴,认为它和存在、知识、意义具有同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哲学面临着信息转向。

本文将着重介绍信息哲学这门新兴的、具有交叉科学性质的哲学学科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关键词:

信息;信息哲学;信息转向;研究纲领

[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示码]A

一、前言

当代信息哲学创始人、牛津大学哲学家弗洛里迪(LucianoFloridi)完成了耗时数载,经过广泛辩论的工作,详细论述了信息哲学作为一个研究纲领何以成为可能。

早在1996年弗洛里迪便提出"信息哲学"的概念,并在其著作《哲学与计算导论》阐述了信息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Floridi1999)。

不久前,西方哲学界权威性期刊《元哲学》又发表了他的论文"什么是信息哲学?

"(Floridi2002a,刘钢2002),其中他对信息哲学这门新兴的、具有交叉科学性质的哲学学科进行了详尽的论证。

他的基本论点是:

信息哲学代表了一个独立的探究领域(独特的话题);为传统的和新的哲学话题提供了创新的手段(原创性的方法论);能与其他哲学分支并立,为信息世界和信息社会的概念基础提供系统论证(新的理论)。

这是哲学界第一篇系统地分析信息哲学性质的纲领性文章。

我们认为正是这一点恰恰是其价值所在,因为信息哲学作为哲学的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此便有了一面旗帜。

二、信息哲学兴起的背景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大技术"(包括遗传基因工程和太空技术等)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过去的50多年,无论是理论方面,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还是应用方面,如从晶体管电子计算机到今天的互联网,无不与信息相关。

具体说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图景呈现出科?

quot;转向"技术的趋势。

结果是将人类带入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使人们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

纵观人类文明史,可以说没有任何技术向信息技术那样对人类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然而,盛行于英美的分析哲学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上个世纪最后25年走向衰落。

主要是因为它的批判功能遭到了抛弃,致使科学主义在许多哲学分支成为主导力量,其结果便是"哲学再次被普遍地看作是科学的延伸。

"(Hacker2001),也就是说,哲学渐渐变成科学的附庸,甚至成了科学的"婢女"和"小工"。

然而,正如维特根斯坦所指出的,哲学或者在科学之上,像科学的女皇(这个时代科学家认为已经一去不返了),或者位于科学之下,为科学廓清道路、奠定基础。

然而,无论是在科学之上或是在科学之下,"哲学都不是与科学比肩的学问。

"(Wittgenstein1997)实际上,世界以及对世界的科学描述越复杂,哲学的话语水平也就必须越基本,只有这样才能使哲学自身保持一种超越、批判和反思的地位,这才是哲学的理由。

哲学对信息技术的反思主要基于两条进路,在与社会需求的互动中最终成就了信息哲学。

一条是批判性的,即对技术的哲学反思,这主要始于欧陆的人文学者,尤其是现象学、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反思,都是非常具有深度的。

同时在社会认识论、媒体理论以及应用伦理学诸多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

另一条则属于建设性的,即沿着形式科学提出的哲学问题向前推进。

譬如说,逻辑学家图灵提出人工智能问题,在哲学领域中绽放出众多奇葩,在语言哲学、心智哲学、解释学和形而上学等诸多学科都能见到人工智能的身影。

数学家维纳提出的关于信息的本质问题,则对传统哲学提出了挑战。

逐渐地"信息"便成为哲学的一个独特话题,信息理论的哲学方法(IPM)的广泛采用在哲学领域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的理论成果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还为信息社会提供了系统性论证。

三、信息哲学的发展历程

当代信息哲学从虽然从信息的哲学问题脱胎而来,但形成独立的研究纲领,却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事情。

而美国哲学会哲学与计算机分会(AmericanPhilosophicalAssociation-PhilosophyandComputers,APA-PAC)所组织三次大的活动功不可没。

第一次是1985年该会促成的计算机伦理学;第二次是始于90年代中期美国的"计算机如何改变哲学"的全国性哲学普查;第三次则是2002年推出"什么是信息哲学?

"这篇宣言。

所有这三次大的活动,均得到西方权威性哲学刊物《元哲学》的全力配合,分别出版题为了《计算机伦理学》(1985)、《数字凤凰--计算机如何改变哲学?

》(1998)以及《赛博哲学--哲学与计算机交汇》(2002)的专刊。

而美国哲学会哲学与计算机分会的两任会长拜纳姆(T.W.Bynum)和穆尔(J.H.Moor)则对这三次大的活动起了积极和直接的推动作用。

从信息的哲学问题到信息哲学并非一帆风顺,追溯它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a)探索阶段。

图灵于30年代便开始发表关于人工智能的文章。

在以后的50年中,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人工智能、计算科学、复杂性理论以及信息与通信技术等,相继引起哲学界的关注,尤其是人工智能。

信息的科学研究为其成为哲学中一个独立探索的领域奠定了基础。

这期间也不乏一些力作问世,如1978年斯洛曼(A.Sloman)在他的《哲学的计算机革命》这部著作中,便宣布了新的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哲学范式。

他大胆地预测道:

"数年内倘若还有哲学家依然不熟悉人工智能的主要进展,那么他们因其不称职而受到指责,便是公道的。

在心智哲学、认识论、美学、科学哲学、语言哲学、伦理学、形而上学和哲学其他主要领域中从事教学工作而不讨论人工智能的相关方面,就好比在授予物理学学位的课程中不包括量子力学那样不负责任。

"(Sloman1978)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学术界却未能提出一种成熟的,具有创新意义和影响力的研究纲领。

而人工智能的作用就好像是特洛伊木马,将一种更具包容性的概念引入哲学的城堡。

(b)徘徊阶段。

信息社会迎来了历史上最快的技术增长。

此前没有任何一代人曾经暴露在如此异常的技术力量的加速度之下。

信息和计算机网络资源利用占有绝对的地位,其现实性便是相应的社会变革和伦理责任。

在主导科学和社会生活及未来的所有因素中,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和信息与通信技术是最具战略意义的,信息成为社会生产与交往的重要的资源。

即便如此,信息哲学依然被视为跨学科的(transdisciplinary)而非交叉科学的(interdisciplinary)。

哲学界和科学界对其发展尚未做好准备;而文化和社会背景也同样。

信息哲学只有在两个领域之间摇摆不定。

一方面产生许多有意义的成果,但仅限于一些研究专业,如人工智能哲学、计算机伦理学等。

另一方面,则作为方法论被其他领域所吸纳。

这两方面的趋势为促使信息哲学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做出了进一步的贡献。

(c)确立阶段。

上个世纪80年代末,信息作为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开始得到哲学界的承认,如国际著名的哲学家达米特(M.Dummett)在其《分析哲学起源》中,赞同信息是比知识更基本的概念的观点。

(Dummett1993)此外,美国《时代周刊》将个人计算机评为1982年的"年度人物"。

1985年,美国哲学会创建了哲学与计算机分会。

同年,美国主办的权威哲学期刊《元哲学》出版了题为《计算机与伦理学》的专号。

首次由计算与哲学协会(AssociationofComputingandPhilosophy,CAP,即目前国际计算与哲学协会(IACAP)的前身)出资赞助的年会于1986年在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召开。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哲学界已经完全意识到信息哲学所探讨的问题的重要意义,同时也确认其方法论和理论的价值。

信息的概念、方法、技术和理论已经成为强大?

quot;解释学装置"。

它们形成了一种元科学,具有统一的语言,在包括哲学在内的所有学术领域畅通无阻。

1998年,《元哲学》出版了《数字凤凰--计算机如何改变哲学》专刊,这是美国哲学会哲学与计算机分会的在1997年完成的哲学普查总结。

其中首次确认信息哲学的涌现是哲学的一股新生力量,改变了哲学家理解那些诸如心智、意识、经验、推理、知识等诸多哲学基础和概念的方式。

(Bynum&Moor1998)

四、什么是信息哲学?

一个新的哲学研究领域一旦浮出水面之后,便成为一个边界明晰的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的研究纲领。

ヂ謇锏先衔铝煊蚩梢跃哂薪徊婵蒲У男灾剩幢匦胧亲灾鞯模皇强缪Э频模此匦肽芄怀晌桓龆懒⒌难Э啤R锏秸庖坏阒辽傩枰阋韵滤母鎏跫海‵loridi2002a)

(i)它不仅能够对正统哲学的主题做出详尽、明确和清晰的解释,而且还要对经典的"tiesti"做出同样的交代,从而使之成为一种特殊的"××哲学"(philosophyof);

(ii)新领域能够成为有效的收敛吸引子,即在这个领域产生的成果足以吸引大量的资源,包括人力的和财力的等等。

这说明此领域富有生命力,使得大家乐意为之献身;

(iii)新领域要有足够的影响力,能够将各种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