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金圣叹小说人物艺术理论文献综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71954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金圣叹小说人物艺术理论文献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析金圣叹小说人物艺术理论文献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析金圣叹小说人物艺术理论文献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析金圣叹小说人物艺术理论文献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析金圣叹小说人物艺术理论文献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金圣叹小说人物艺术理论文献综述.docx

《浅析金圣叹小说人物艺术理论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金圣叹小说人物艺术理论文献综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金圣叹小说人物艺术理论文献综述.docx

浅析金圣叹小说人物艺术理论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 目:

浅析金圣叹小说人物艺术理论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

离世三百多年的人,他的评点理论却不断地受到人们的争论,究竟是什么样的魅力让这位连出生、姓氏都有着疑问的人无数次地受到人们的关注?

他便是金圣叹。

金圣叹(1608年-1661年),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

明末清初南直隶(清改江南省)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为人狂放不羁,能文善诗的金圣叹,早年读书至明末就取得庠生,入清后他绝意仕进,而以读书著述为务。

清顺治十八年(1661),因参与反抗吴县县令贪赃枉法的“哭庙案”而遇害。

他博览群籍,一生主要致力于古代文学名著的批评:

以《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逐一加以批注,但仅完成后两种,《杜诗解》未完成而遇害。

他所评点的著作,主要有《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唱经堂杜诗解》、《释小雅》、《古诗解》、《天下才子必读书》、《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和《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等,其中尤以《水浒传》、《西厢记》的评点,影响最为深远。

此外,金圣叹又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才子,撰有《随手通》《语录类纂》《通宗易论》《圣人千案》等哲学方面的著作。

另有《沉吟楼诗选》刊行于世。

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而其文学批评的精彩之处在于对作品的艺术分析。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兴盛于晚明时期,这对于身处在历史过渡阶段的金圣叹来说,无疑会受到新旧文化之间的冲击,面临着诸多挑战,加上自己恃才傲物的个性,因而他的评点文字以其过渡的特殊价值,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而使之在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

他的诗文评比无特殊之处,如套用八股文“起承转合”的方法说诗更是被人所诟病,而他评《水浒》、《西厢》二书时的艺术则见解独特。

在金圣叹以前,如李贽、叶昼,对小说如何塑造人物,提出了早期的理论,如“同而不同”说,如“传神”说,都是很有价值的理论。

金圣叹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塑造人物性格的观点,这就把我国古代的小说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有关人物性格塑造的总结是金圣叹小说理论中最具光彩也最享盛誉的部分,同时也是论者最有争议的部分。

这是金圣叹针对中国古典小说有重故事情节忽视人物性格塑造倾向这一点而提出来的。

他不仅明确提出小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塑造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而且对于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也有许多具体的分析论述。

金圣叹刊刻的《贯华堂第五才子施耐庵书水浒传》完全诠释了这种理论观点。

金批高度赞赏《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在评点中首先使用“性格”一词,并赋以具体的理论内涵(个性化),抓住了小说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奠定了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在作品中的核心地位。

选择金批《水浒传》作为研究对象,既是由于金圣叹的评论文字有着极大的可读性,基于感叹金圣叹对《水浒传》的痴迷(他对小说的正文部分进行删改,文字上也作了润色,伪托为“古本”刊行于世),同时想在众多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论述自己对金圣叹小说人物艺术理论的看法,尤其注重其人物性格塑造这方面的探究,从而领略金圣叹及其小说的独特魅力。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一)历史背景

《水浒传》是作者根据宋金元时期宋江起义的故事加工而成,源于话本、民间故事、戏曲,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流传极广,对后世影响很大。

小说主要以梁山起义的发生、发展到失败过程为中心线索,以宋江为小说描写的中心,通过宋江悲剧的一生,以及林冲、鲁智深、武松等被逼上梁山的过程,表现出身下层的忠义之士,想替天行道而不能替天行道的悲剧。

《水浒传》的版本有简本、繁本两个系统。

明清以来流传的版本较多,各本差异较明显,较流行的是70回、100回、120回3种繁本。

简本中较早且较有名的百回本是万历三十八年(1610)容与堂刊的《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此本在写梁山大聚义后,只有平辽和平方腊的故事,而没有平田虎和王庆的内容。

繁本中的袁无涯刊行的120回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全传》,则增加了平田虎和王庆的故事,在文字上与百回本略有不同,并附有“李卓吾”的评语。

金圣叹依据袁无涯刻的《忠义水浒全传》百二十回为底本,砍掉了七十一回以后部分,将原本第一回改为“楔子”,七十回虚构了卢俊义惊恶梦,让嵇康收拾梁山泊一百单八将英雄。

腰斩《水浒传》历来为人传诵。

此本包括三篇序言,一篇托名“施耐庵”所作的序,《宋史纲》、《宋史目》批语,《读第五才子书法》以及正文部分每回的回前总评、夹批与眉批。

这些评论展露出金圣叹特立独行的叛逆人格并逐渐形成金圣叹小说批评理论。

自此以后,金批本成了三百年来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水浒传》。

金圣叹生活于明末清初,其文学评点思想的形成及其一生经历的主要阶段都在晚明。

晚明的朝政废弛及明清易代的惨痛,对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它改变了广大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也塑造了文人文化的品格,因而金圣叹文学评点作品的复杂性与独创性是时代留下的烙印。

此外由于“晚明文学思潮张扬个性、任性求真的理论导向,直接催化、孕育了金圣叹小说性格理论的诞生”。

[1]明代的李卓吾以他的“童心”论突破文体尊卑的界限,把小说传奇文提高到和正统诗文相同的地位,这给小说批评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他在容与堂本《水浒传回评》中就曾指出,《水浒》写人都有个性特点,不仅“各有光景,各有家数,各有身份,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而且“全在同于不同处有辨”,这已经涉及了小说创作人物个性化的理论。

可是李卓吾对小说文本理论的建树还很肤浅,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到了清代,金圣叹继承了这一观点,进一步在理论上加以概括和分析,开创了小说文本的新话语。

金批《水浒传》中,他所提出的“因缘生法”说、人物性格论、结构论等,无疑使小说评点走向新的高度。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概况

金圣叹的文学批评理论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特异的存在,自其问世之日起,就始终是中国古代文论特别是小说理论研究中有争议的热点之一。

长期以来,人们对他毁誉不一,分歧极大。

A、早期研究:

早期对于金圣叹小说评点的研究或批评是比较零散的,没有专门的论著来论述其小说理论,人们的观点大多渗透于具体的小说评点实践之中,但褒贬不一。

清初的廖燕说金圣叹“别出手眼”,“领异标新,迥出意表”,[2]王应奎在《柳南随笔》中说他“下笔益机辨澜翻,常有神助”,徐増在《〈天下才子必读书〉叙》中则说“圣叹异人也,学最博,才最大,识最超,笔最快”。

这些评论都是对金圣叹及其才华给予肯定。

当然也有贬义者,如陆文衡在《啬庵随笔·鉴戒》中批判金圣叹“伤风败化之尤也”,并诅咒“此种人非有奇祸,即有奇穷,死后必受犁舌之狱”。

梁拱辰《池上草堂笔记·西厢记》里也说:

“盖《水浒》诲盗,《西厢》诲淫,皆邪书之最可恨者。

”清初归庄在《归庄集·诛邪鬼》则说他“惑人心,坏风俗,乱学术,其罪不可胜诛矣”。

这是当时一部分舆论的代表。

这主要是由金圣叹的思想本身极其复杂矛盾所造成的。

清末迎合着反清推翻专制的浪潮,人们围绕着具有悲剧色彩的“哭庙案”,对金圣叹作出了符合时代政治需要的新阐释。

邱炜薆在《菽园赘谈·金圣叹批小说说》中高度评价了金圣叹《水浒》评点的成就,指出他在小说理论批评史上的地位,说金氏“托小说以见意,句栉节评,多聪明解事语;总评全序,多妙语见道语;又是词章惯家,故出语辄沁人心脾”;在小说评点史上是位“集大成”者!

与此针锋相对的一批论者则从政治上彻底否定金圣叹,并一同抹煞了他的小说评点价值。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言论如燕南尚生认为金圣叹“奴隶根性太深之人”,其批《水浒传》,是为“钓赞成《水浒》之美名”。

几乎同时,黄人认为《水浒传》被金圣叹所糟蹋,“此则地下之耐庵有知,所当笑破唇颊者也”。

[3]这与他们当时所处的时代有着极大关系。

综观清末民初对金圣叹小说评点的评述,无论褒贬都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带有强烈的政治功利目的。

“小说理论研究的重点,基本上落实在‘论文学上小说之价值,社会上小说之势力,东西各国小说学进化之历史及小说家之功德,中国小说界革命之必要及其方法等’,对小说本身的探讨并没有被提到应有的理论高度,更没有取得十分突出的理论成就。

”[4]

B、近现代研究

二十世纪以来,对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进行研究的范围逐步扩大,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的成绩更为突出,其内容主要体现在金圣叹的生平思想及小说文学理论两个方面。

(1)生平思想研究

金圣叹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大成者,其生年史料无明确记载,因而多有分歧。

徐立、陈瑜著的《文坛怪杰金圣叹》一书中,对金圣叹的生年、姓名、家世、生活经历等作了详尽的考察,但是还存在一些小问题,如金圣叹的生年问题。

对于金圣叹的思想研究,他们认为其“呈现出一种极为复杂矛盾的状态,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同样根深蒂固,加之癖好佛书,所以就更加博杂”。

[5]同时认为金圣叹具有“少负大才诙谐滑稽、不拘小节、荒诞不羁、放言高论”的名士作风。

钟锡南《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一书中,不仅对金圣叹生活的时代背景作了详细的分析,而且还研究他的思维模式,认为其表现为“以佛禅思维为主题的富于宗教色彩的思维方式,在宗教哲学、历史文化、社会伦理等几个不同层次的观念界面上表现出来”。

[6]吴子林《经典再生产——金圣叹小说评点的文化透视》中,则从吴中“才子文化”的建构、金圣叹与吴中文化、金圣叹与“魏晋风流”、金圣叹的“才子”说这四方面对金圣叹生平思想进行了总结。

邵子华认为金圣叹的思想性格极其复杂,在点评《水浒》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他完全是由着性子来,一些尖锐对立的观点竟出自他一人之口,竟出自他批《水浒》之一时一事”[7]。

他从金圣叹对《水浒》的创作动机、总体评价、对梁山起义的态度、对人物的点评四个方面来揭示金圣叹的矛盾性格。

他把这些归纳为情与理的冲突。

“在理一方面,他秉持忠义,维护封建制度;在情一方面,他反对虚伪奸诈,崇尚率性而为。

”[8]对众多的思想意识,金圣叹都有所接受却不能够统一起来,因而造成他言论的悖反,突出表现为政治思想和美学思想的尖锐矛盾。

(2)小说文学理论研究——以金批《水浒传》为主

金圣叹小说美学思想是继李贽之后的又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小说理论的成熟走向。

他的小说文学理论中的人物论,创作论,情节、结构、语言论、鉴赏论更是其小说美学中的精华,近现代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这几个方面。

人物塑造研究

金圣叹的小说人物理论是其小说理论中最富盛誉的部分,处于核心地位,起着指导作用。

二十世纪金圣叹研究者一致充分肯定他的小说人物理论,尤其对性格论予以高度的评价。

董小玉称“金圣叹第一次明确地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他们的性格)作为小说理论研究的中心,不仅正确地揭示了小说人物作为艺术典型的深刻含义,而且细心地探讨了如何使人物形象典型化的基本理论”。

[9]高小康也认为“金圣叹重视人物性格描写的理论的出现,表明对小说审美特征认识的深化,这在文艺理论和美学史上是个突破”。

[10]俞为民则认为“金圣叹对《水浒传》人物形象的评析和对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的总结,不仅为读者理解《水浒》中人物形象的内涵提供了帮助,而且还丰富了我国古代小说理论中的人物理论,对今天的小说创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1]

对于人物性格理论的研究,高小康《金圣叹人物理论新探》指出金圣叹的“性格”概念的基本内涵是性情、气质等心理特征。

他的性格理论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金圣叹的个性观念突出地表现为心理真实,即“忠”;二是性格共性观念的人性论色彩;三是重视人物行为的主观动机与态度、方式甚于客观效果。

陈果安在《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典型论:

金圣叹性格论》中则把金圣叹的性格理论概括为四个统一,即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复杂性、多样性与规定性的统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可变性与不可变性的统一。

刘欣中《金圣叹小说理论》一书中认为在金圣叹的观念中人物个性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可以分析的既丰富又单一的艺术整体。

每一个人物并非只有一种性格特征,而应当是多样性的统一体,是一种性格的有机结合。

此外,他还认为金的人物个性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缪小云《金圣叹小说人物性格理论探微》从人物性格的典型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稳定性、辨证统一、真实性来论述金圣叹人物性格理论的深刻性,此外还从艺术规律的探讨、艺术方法的总结、人物形象的品评来说明其性格理论的系统性。

王汝梅著的《中国小说理论史》指出人物描写的个性化是通过肖像、语言、行为动作以至于心理活动、环境渲染等许多方面刻划而表现出来的。

方正耀认为人物性格化的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人物性格的单纯。

“他反复强调性格特征,却没有认识到《水浒》中的艺术形象的性格一般说来过于单纯了,与生活中常人的复杂性或者性格的复杂性尚有一定距离……这就与我们今天所论的个性化性格和典型人物性格有一定的差距”。

[12]

创作方面研究

严格说来,从金圣叹开始我国才有了真正的小说批评。

一部贯华堂本《水浒传》不仅是施耐庵以高超技巧创造的艺术珍品,也是金圣叹对小说各种作法所作的辉煌总结。

20世纪对金圣叹创作论的研究集中于他的“三境界说”、“格物”、“文法”等主张中。

肖春燕《小说创作的“三境界说”——论金圣叹的小说创作理论》充分肯定了金圣叹的“三境界说”,她不仅对三境界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并总结出金圣叹小说创作根植于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感想,善于抓住瞬间的灵感,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最高境界——“化境”,认为“三境界说”为小说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张伟认同“格物”说,指出“十年格物”导致进入“一朝物格”阶段,即创作阶段。

他还把“亲动心说”与“无与”说看作是人物形象及艺术构思阶段,灵感说与“三境界说”看作艺术的传达阶段。

“在其整个的小说评点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创作理论不仅指导着当时的小说创作,即使在今天仍然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13]方正耀则认为金圣叹所谓的“格物之法,以忠恕为门”是荒谬之论。

对于“文法”,胡适首先发难,他“把金圣叹的‘《水浒》文法’说成是中了‘八股选家’的‘流毒’,金圣叹用‘选家’评文的眼光来逐句批评《水浒》,遂把一部《水浒》凌迟碎砍,成了一部‘十七世纪眉批夹注的白话文苑’,‘这种机械的文评正是八股选家的流毒,读了不但没有益处,并且养成一种八股式的文学观念,是很有害的’”。

[14]范玲玲《金圣叹的文法理论》一文中指出“鲁迅和胡适据此完全否定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视为八股流毒,糟粕,把金圣叹在小说评点中总结出的‘文法’性质直接等同于机械的八股文法而予以批评乃至否定,显然是不符合金圣叹评点的实际情况”。

[15]陈果安同样认为金圣叹不仅第一个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技法,而且提出了许多具有美学价值的命题,至今对我们仍有启示。

“认为金圣叹的技法论琐碎、零散,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从表面上看金圣叹的技法评点分散于《序》、《读法》及回评、夹批之中,似乎看不出一个系统,但就其涉及的内容及其联系看,又是自成体系的”。

[16]王靖宇在《金圣叹的生平及其文学批评》中推重金圣叹评点的“文法”。

他指出金圣叹的身份是一个文学批评的实践者,他的文学批评、文学主张是随着评点的进行而逐步展开的,因而与具体的评点文本联系更为密切。

这就造成了金圣叹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了具体、零碎且不成系统的特点。

在争议颇多的金圣叹文法与八股文的关系认知上,他认为金圣叹评点文法实际上吸收了八股文法的一些积极因素。

情节、结构、语言方面研究

金圣叹的小说叙事理论深刻,在当时的小说理论界是具有开创性的。

最近几年来金圣叹小说的叙事理论研究得到重视,但研究者大多以西方叙事学中的理论框架为参照,对金圣叹的小说评点进行宏观上的理论定位。

比较重要的论文有陈果安的《金圣叹论叙事节奏》、竺洪波的《金圣叹与中国叙事学》、王丽文的《金批〈水浒〉对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模式的突破》,刘堂春的《金圣叹叙事视角论》等,他们对金圣叹的叙事理论或《水浒》的叙事研究,虽然不乏真知灼见,但大多停留在对金圣叹情节技法的总结研究上,或者只是运用叙事学理论框架宏观地把握《水浒》的叙事特征,沿袭传统的对古典文学整理、继承、借鉴的研究方法,而从微观层次对文本个案作深入的“叙事学”解读的却不多见。

廖华从叙事结构、节奏、视角三个层面来挖掘金圣叹小说叙事技巧的内在神韵,认为金圣叹总结出的一些“起承转合之法”去解析《水浒传》是中国文论史上的一个创举,因为他“第一个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结构上,并经过细心分析,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在看到结构整体性的同时,也特别强调结构的层次性,提出了‘欲合故纵法’及‘横山断云法’、‘正犯法’和‘略犯法’”。

[17]廖凡进一步指出金圣叹从读者阅读欣赏的角度出发,对《水浒传》中叙事视角给予了最充分的关注。

白廷廷认为金圣叹小说情节结构论中,他“在宏观情节构造与微观情节构造两个方面,发现了情节结构的骨架与支撑这一骨架的细节血肉,完整的呈现了《水浒传》作品的内在行文逻辑构造与情节发展”。

[18]于鹏《从〈金批水浒〉看金圣叹的小说叙事理论》中从叙事视角、时间、结构、修辞四方面来阐述金圣叹小说叙事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邢海阔认为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从叙事节奏的角度明确提出了放慢叙事节奏、使叙事暂时中断、加快叙事节奏等用以制造悬念的方法。

对悬念形成机制有较为详尽、系统的论述。

”[19]

关于评点语言方面的研究,世人认为其语言功夫扎实,文笔动人,是文学点评中的一种独特的风格。

于鹏认为金圣叹在叙事修辞的理论中大量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微观修辞技巧,这对当时来说是极具创造性的,他在叙事修辞理论方面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王丽文认为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删掉了原本大量繁杂重复的诗词韵语,保持了作品整体叙事节奏的连贯与紧凑,缩短了读者与小说中人物之间的距离……促使小说语言更精炼、富于表现力;使情节更紧凑,矛盾冲突更尖锐,人物形象更鲜明”。

[20]

鉴赏理论方面研究

我国的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往往带有浓厚的鉴赏色彩。

然而,在众多的文学批评理论中真正以鉴赏来做系统性探究的批评家却很少。

金圣叹以其“丰富的理论内容,系统完整的体例,深刻的概括,以自己对小说艺术的鉴赏经验,丰富了我国古代艺术鉴赏批评的理论”。

[21]对金圣叹小说鉴赏论的研究,80年代中期以前,研究论文极少,之后才渐趋增多。

李天道认为金圣叹以其独特的审美鉴赏理论为我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并对当时和以后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他的鉴赏论中的一些精到见解,直到今天仍然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22]杨志明认为金圣叹的美学思想,“如果就其开拓性和独创性而言,他的鉴赏论比创作论的意义更大,更富有启发性……从文学批评史的角度看金圣叹的鉴赏论,其价值是巨大的,他的美学思想对于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古典文学批评理论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23]在肯定金圣叹鉴赏论的同时,杨志明指出了其中的缺陷与不足,认为金圣叹的鉴赏理论显得零碎,由此造成了他在表达上缺少应有的理论厚度。

“大量散落在他的评点中的思想,多半还仅仅是命题式的,印象式的,这无疑妨碍了我们对他的这些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24]

比较研究

由于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许多人对金圣叹的小说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

如张维芳的《金圣叹的“亲动说”与福楼拜的深入说》、周来祥的《金圣叹与巴尔扎克》、余三定的《试比较菲尔丁与金圣叹的小说理论》等论文,都运用了西方比较文学批评的方法。

刘庆璋的《金圣叹与黑格尔:

叙事文学理论的两座高峰》深入比较了金圣叹与黑格尔在叙事理论方面的相似性。

周杰《熟悉的陌生人——别林斯基与金圣叹典型理论的比较》指出两人的典型论既反映了中西文化的紧密联系,也反映着中西文化的差异。

2、国外研究概况

日本在较早时候便有《水浒传》的多种译本,其中金批译本占了很大比例。

十九世纪末,日本的笹川种郎在其《中国小说戏曲史·金圣叹》中,对金圣叹的小说批评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二十世纪上半叶,日本作家对金圣叹研究比较注意,如日本著名作家幸田露伴的《水浒传的批评家》、《名本水浒传》、《金圣叹》等文对金圣叹生平进行了介绍。

新岛骁的《金圣叹的生平及其文艺批评》对金圣叹的评价较全面。

六十年代以来,日本和美国学者对金圣叹做了潜心研究,主要有日本大内田三郎的《金圣叹与〈水浒传〉——以金圣叹的〈水浒〉观为主》、美国纽约瑞恩出版社出版的斯坦福大学王靖宇先生的《金圣叹》一生。

后者将金圣叹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三)发展方向

综观三百多年来的历次“金圣叹热”,人们对金圣叹的研究多集中于他的生平思想、处事心态、文学理论方面。

尤其对他的叙事文学特别是小说的研究相对深入,而对他评点中占一定分量的诗歌、散文等关注目光过少。

许多研究基本保持在一个平面,缺乏逻辑意义上的联系,能够将外部与内部两个向度的研究融合较好的著述不多。

所以有必要打破过去那种在体裁和研究文法上固定而思维模式单一的框架,从宗教哲学、社会伦理、历史文化等各个角度,用哲学、心理学等理论手段全面总结金圣叹的文学理论思想。

今后研究者要在更新理论思维方式的前提下,对金圣叹的抒情文学批评理论、小说评点研究中的疑案、比较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三、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自金圣叹的文学批评理论问世之日起,就备受关注,评论者莫衷一是。

有关的小说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史的各种论文、专著不计其数,这足可说明金圣叹及其文学批评理论的独特意义与魅力。

而金批《水浒传》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价值内涵被挖掘得很透彻。

本文通过概括总结对金圣叹及其小说文学理论(以《水浒传》的评点为主)的研究成果,来做一个梳理。

综上所述,人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金圣叹的生平思想、小说的人物塑造、创作、情节结构、鉴赏理论及文学比较这几个方面。

当然除此以外,还有关于“腰斩”水浒问题、抒情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影响等多方面的研究。

由于自身文化命题的过分关注,许多研究往往导致了对于金圣叹的片面理解与评价。

我们应该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在尊重金圣叹并把他放回历史中去的前提下,运用各种理论手段,以系统的思维方式来研究金圣叹及其文学批评理论。

随着研究条件的改善,我国评论界的成熟,研究者的视野会更加开阔,我相信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的价值将进一步得到挖掘与肯定,比如其抒情文学理论、评点研究中的疑案等方面的研究,这必然会再次掀起“金圣叹热”。

四、注释(根据文中参阅和引用的先后次序按序编排)

[1]赵红梅:

《试论晚明文明思潮与金圣叹的小说性格理论》,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9月,第12页。

[2]廖燕:

《金圣叹先生传》,《二十七松堂文集》卷十四,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第342页。

[3][4]吕红侠:

《中国金圣叹批〈水浒传〉研究追溯》,《文学界·下旬》,2010年第6期,第88页。

[5]徐立、陈瑜:

《文坛怪杰金圣叹》,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第76页。

[6]钟锡南:

《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第22页。

[7][8]邵子华:

《金圣叹思想性格的矛盾及其文化意蕴》,《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8月第21卷,第611、612页。

[9]董小玉:

《金圣叹论小说中人物的个性》,《阅读与写作》,1996年第7期,第2页。

[10]高小康:

《金圣叹人物理论新探》,《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第5期,第72页。

[11]俞为民:

《金圣叹的水浒传人物论》,《明清小说研究》,1995年第1期,第129页。

[12]方正耀:

《中国古典小说理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12月,第196页。

[13]张伟:

《金圣叹小说美学思想论述》,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20页。

[14]刘梦溪主编: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胡适卷》之《水浒传考证》,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375页。

[15]范玲玲:

《金圣叹的文法理论》,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2页。

[16]陈果安:

《金圣叹的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