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文字的成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7180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包含文字的成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包含文字的成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包含文字的成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包含文字的成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包含文字的成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包含文字的成语.docx

《包含文字的成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包含文字的成语.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包含文字的成语.docx

包含文字的成语

1▲百代文宗△bǎidàiwénzōng△典故:

宗:

被人所效法的人物。

在久遠的年代裏堪為文人楷模的人物。

△出處:

《晉書·陸機傳》:

“制曰:

‘故足遠超枚(枚乘)馬(司馬相如),……百代文宗,一人而已。

’”

2▲被發文身△pīfàwénshēn△典故:

被發:

散發;文身:

身上刺花紋。

原指古代吳越一代的風俗。

後也用以泛指未開化地帶的風俗。

△出處:

《禮記·王制》:

“東方曰夷,被發文身。

”△例子:

禹入裸國,~,墨子入楚,錦衣吹笙,非樂而為此也。

(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3▲表面文章△biǎomiànwénzhāng△典故:

比喻浮誇或不切實際,敷衍塞責的做法。

4▲博文約禮△bówényuèlǐ△典故:

博:

金我,廣;約:

約束。

廣求學問,恪守禮法。

△出處:

《論語·雍也》: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例子:

~,詎窮於鑽仰也。

(清·王闿運《八代文粹序》)

5▲不立文字△bùlìwénzì△典故:

佛家語,指禪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經卷,唯以師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傳法授受。

△出處: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七:

“師問:

‘祇如古德,豈不是以心傳心?

’峰曰:

‘兼不立文字語句。

’”

6▲不文不武△bùwénbùwǔ△典故:

既不能文,又不能武。

△出處:

唐·韓愈《瀧吏》詩:

“不知官在朝,有益國家不?

得無虱其間,不文亦不武。

7▲才兼文武△cáijiānwénwǔ△典故:

指人具有文武兩方面的才能。

△出處:

《後漢書·盧植傳》:

“熹平四年,九江蠻反,四府選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太守。

8▲粗通文墨△cūtōngwénmò△典故:

粗:

略微;通:

通曉。

文墨:

指寫文章。

稍微懂得一些寫作方面的學問。

△出處: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六卷:

“有一少年,姓王名臣,長安人氏,略知書史,粗通文墨。

9▲大塊文章△dà kuài wénzhāng△典故:

大塊:

大地。

原指大自然錦繡般美好的景色。

後用以稱讚別人內容豐富的長篇文章。

△出處:

唐·李白《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

“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

”△例子:

眉山蒼蒼,~,獸紐頭,篆鳥跡,中空無物,何止容卿輩數十。

(清·黃景仁《硯銘》)

10▲道德文章△dàodéwénzhāng△典故:

指思想品德和學識學問。

△出處:

宋·辛棄疾《漁家傲·為餘伯熙察院壽》:

“道德文章傳幾世,到君合上三臺位。

11▲地下修文△dìxiàxiūwén△典故:

舊指有才文人早死。

△出處:

《太平禦覽》卷八八引王隱《晉書》:

“韶言天上及地下事,亦不能悉知也。

顏淵、蔔商今見在為修文郎。

”△例子:

~著作郎,生前饑處倒空牆。

(唐·司空圖《狂題》詩)

12▲典章文物△diǎnzhāngwénwù△典故:

指法令、禮樂、制度以及歷代遺留下來的有價值的東西。

△出處:

《明史·文苑傳·徐一夔》:

“幸而天曆間虞集倣六典法,纂《經世大典》,一代典章文物粗備。

13▲斷發文身△duànfàwénshēn△典故:

剪短頭髮,身上刺著花紋。

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風俗。

△出處:

《左傳·哀公七年》:

“大伯端委以治周禮,仲雍嗣之,斷發文身,祼以為飾,豈禮也哉。

”《禮記·王制》:

“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例子:

太伯仲雍,王德之仁。

行施百世,~。

(漢·曹操《善哉行》詩)

14▲多文為富△duōwénwéifù△典故:

以多學知識、技能為富有。

△出處:

《禮記·儒行》:

“不祈多積,多文以為富。

”《孔子家語·儒行》:

“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而仁義以為土地,不求多積而多文以為富。

15▲繁文末節△fánwénmòjié△典故:

文:

規定、儀式;節:

禮節。

過分繁瑣的儀式和禮節。

比喻瑣碎多餘的事情。

△出處:

宋·蘇軾《上圓丘合祭六儀》:

“儀者必又曰:

省去繁文末節,則一歲可以再郊。

16▲繁文縟節△fánwénrùjié△典故:

文:

規定、儀式;縟:

繁多;節:

禮節。

過分繁瑣的儀式或禮節。

也比喻其他繁瑣多餘的事項。

△出處:

宋·蘇軾《上圓丘合祭六儀》:

“儀者必又曰:

省去繁文末節,則一歲可以再郊。

”△例子:

不知道南宋比現今如何,但對外敵,卻明明已經稱臣,惟獨在國內特多~以及嘮叨的碎話。

(魯迅《墳·看鏡有感》)

17▲反面文章△fǎnmiànwénzhāng△典故:

從事情的反面做的文章。

多指反語。

△出處: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七回:

“紫芝道:

‘我仿《毛詩》:

巨屨揚矣,於彼高岡;大足光矣,於彼馨香。

’春輝道:

‘“馨香”二字是褒中帶貶,反面文章,含蓄無窮,頗有風人之旨。

’”

18▲廢文任武△fèiwénrènwǔ△典故:

文:

文治;任:

任用;武:

武力。

廢掉文治,任用武力。

指輕文重武。

△出處:

《戰國策·秦策》:

“仍廢文任武,綴甲曆兵,效勝於戰場。

19▲分文不名△fēnwénbùmíng△典故:

名:

佔有。

一分錢一個銅板也沒有。

比喻非常貧困。

20▲分文不取△fēnwénbùqǔ△典故:

一個錢也不要。

比喻不計報酬。

21▲分文不直△fēnwénbùzhí△典故:

直:

同“值”。

一分錢一文錢也不值。

形容沒有任何價值。

△出處: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八:

“有人讚歎此事,如虎帶角;有人輕毀此事,一文不值,一等是恁麼事,因什麼毀贊不是。

22▲浮文巧語△fúwénqiǎoyǔ△典故:

華麗而空泛的言詞。

23▲高文典冊△gāowéndiǎncè△典故:

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書、詔令。

△出處:

《西京雜記》卷三:

“軍旅之際,戎馬之間,飛書馳檄用枚皋;廊廟之下,朝廷之中,高文典冊用相如。

”△例子:

不知古之聞人,何樂輟其~,而以翰墨為遊戲也。

(清·高尚縉《萬國演義序》)

24▲官樣文章△guānyàngwénzhāng△典故:

舊時官場中有固定格式和套語的例行公文。

比喻光注意形式,沒有實際內容的空話,或照例敷衍的虛文濫調。

△出處:

宋·吳處厚《青箱雜記·文章官樣》:

“王安國曰:

‘文章格調須是官樣。

’”△例子:

但此輩有運動而無文學,則亦殊令出版者為難,蓋~究不能令人自動購讀也。

(《魯迅書信集·致李小峰》)

25▲龜文鳥跡△guīwénniǎojì△典故:

指古代的象形文字。

△出處: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第七卷:

“頡首四目,通於神明,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彩眾美,合而為字,是曰古文。

26▲慧業文人△huìyèwénrén△典故:

指有文學天才並與文字結為業緣的人。

△出處:

《宋書·謝靈運傳》:

“得道應須慧業文人,生天當在靈運前,成佛必在靈運後。

27▲驥子龍文△jìzǐlóngwén△典故:

驥子:

千里馬;龍文:

駿馬名,舊時多指神童。

原為佳子弟的代稱。

後多比喻英才。

△出處:

《南史·張融傳》:

“延俊從父兄宣明二子景鸞、景鴻,並有逸才,河東呼景鸞為驥子,景鴻為龍文。

28▲較武論文△jiàowǔlùnwén△典故:

較:

比較,評論。

評論武藝,談論文章。

△出處: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七回:

“此書講道學,籌經濟談天測地,較武論文,無不原原本本,窮極要妙,此其本領之大也。

29▲經文緯武△jīngwénwěiwǔ△典故:

治理國家的本領,文的武的都具備。

△出處:

唐·許敬宗《定宗廟樂議》:

“早複聖跡神功,不可得而窺測,經文緯武,敢有寄於名言。

”△例子:

(伍子胥)有扛鼎拔山之勇,~之才。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二回)

30▲臨文不諱△línwénbùhuì△典故:

臨:

及;諱:

避諱。

作文時不須避諱。

△出處:

《禮記·曲禮上》:

“詩書不諱,臨文不諱。

”△例子:

古人~,或謂史遷諱談為同,然滑稽傳有談言解紛語,恐此說未確。

(清·平步清《霞外捃屑》卷五)

31▲披發文身△pīfàwénshēn△典故:

古代吳越一帶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風俗。

頭髮披散,身刺花紋。

△出處:

《禮記·王制》:

“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例子:

禹入裸國,~;墨子入楚,錦衣吹笙。

(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32▲奇文共賞△qíwéngòngshǎng△典故:

少見的好文章大家一道欣賞。

△出處:

晉·陶潛《移居》詩: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33▲奇文瑰句△qíwénguījù△典故:

瑰:

珍奇。

優美的文章。

△出處:

《元史·胡長孺傳》:

“卓行危論,奇文瑰句。

34▲蛇化為龍,不變其文△shéhuàwéilóng,bùbiànqíwén△典故:

比喻無論形式上怎樣變化,實質還是一樣。

△出處:

《史記·外戚世家》:

“蛇化為龍,不變其文;家化為國,不變其姓。

35▲深文周納△shēnwénzhōunà△典故:

周納:

羅織罪名。

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條文,把無罪的人定成有罪。

也指不根據事實,牽強附會地給人硬加罪名。

△出處:

《史記·酷吏列傳》:

“與趙禹共定諸律令,務在深文。

”《漢書·路溫舒傳》:

“上奏畏卻,則鍛煉而周納之。

”△例子:

但這也許是“刀筆吏”工的~。

(魯迅《華蓋集續編·可慘與可笑》)

36▲識文斷字△shíwénduànzì△典故:

識字。

指有一點文化知識。

37▲書同文,車同軌△shū tóng wén,chē tóng guǐ△典故:

車軌相同,文字相同。

比喻國家統一。

△出處:

《禮記·中庸》:

“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

38▲斯文掃地△sīwénsǎodì△典故:

斯文:

指文化或文人;掃地:

比喻名譽、信用、地位等完全喪失。

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墮落。

△出處:

《論語·子罕》:

“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

”清·徐坷《清稗類鈔·三十四》:

“巡檢作巡撫,一步登天;監生作監臨,斯文掃地。

”△例子:

完全應當罷課抗議!

真是~,~。

(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四十三章)

39▲酸文假醋△suānwénjiǎcù△典故:

形容裝出一副文雅有禮貌的樣子。

40▲同文共軌△tóng wén gòng guǐ△典故:

同文:

全國所用的文字相同;共軌:

全國車轍闊狹相同。

統一文字,統一車轍。

比喻國家統一。

△出處:

《禮記·中庸》:

“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41▲望文生義△wàngwénshēngyì△典故:

文:

文字,指字面;義:

意義。

不了解某一詞句的確切涵義,光從字面上去牽強附會,做出不確切的解釋。

△出處:

清·張之洞《輶軒語·語學》:

“空談臆說,望文生意。

42▲微文深詆△wēiwénshēndǐ△典故:

想盡辦法把無罪的人定成有罪。

△出處:

《漢書·鹹宣傳》:

“稍遷至禦史中丞,使治主父偃及淮南反獄,所以微文深詆,殺者甚眾。

43▲緯武經文△wěiwǔjīngwén△典故:

指有文有武,有治理國家的才能。

△出處:

《晉書·齊王攸傳贊》:

“自家刑國,緯武經文。

44▲溫文爾雅△wēnwéněryǎ△典故:

溫文:

態度溫和,有禮貌;爾雅:

文雅。

形容人態度溫和,舉動斯文。

現有時也指缺乏鬥爭性,做事不大膽潑辣,沒有闖勁。

△出處: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陳錫九》:

“此名士之子,溫文爾雅,烏能作賊?

”△例子:

~,正是學者的態度。

(葉聖陶《演講》)

45▲文不對題△wénbùduìtí△典故:

文章裏的意思跟題目對不上。

指人說話或寫文章不能針對主題。

△例子:

她睡夢中常說英語—有時~的使人發笑。

(冰心《我的學生》)

46▲文不加點△wénbùjiādiǎn△典故:

點:

塗上一點,表示刪去。

文章一氣呵成,無須修改。

形容文思敏捷,寫作技巧純熟。

△出處:

漢·禰衡《鸚鵡賦序》:

“衡因為賦,筆不停輟,文不加點。

”△例子:

援筆一揮,~。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夔關姚卞吊諸葛》)

47▲文從字順△wéncóngzìshùn△典故:

從:

服從,順從;順:

通順。

指文章通順。

△出處:

唐·韓愈《南陽樊紹述墓誌銘》:

“文從字順各識職,有欲求之此其躅。

”△例子:

這賈家呢,第二個兒子今年廿四歲,在家讀書,人也長得清清秀秀的,筆下也還~。

(清·劉鶚《老殘遊記》第十五回)

48▲文房四寶△wénfángsìbǎo△典故:

俗指筆、墨、紙、硯。

△出處:

宋·梅堯臣《再和潘歙州紙硯》詩:

“文房四寶出二郡,邇來賞玩君與予。

”△例子:

天子被逼不過,只得命取絕筆。

奶子隨即取捧過~。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八十一回)

49▲文風不動△wénfēngbùdòng△典故:

一點兒也不動。

形容沒有絲毫損壞或改變。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九回:

“偏生那玉堅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風不動。

”△例子:

儘管外面鬧翻了天,他在屋裏仍然~,照舊讀他的書。

50▲文過飾非△wénguòshìfēi△典故:

文、飾:

掩飾;過、非:

錯誤。

用漂亮的言詞掩飾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出處:

《論語·子張》:

“小人之過也必文。

”《莊子·盜蹠》:

“辯足以飾非。

”唐·劉知幾《史通·惑經》:

“豈與夫庸儒末學,文過飾非,使夫問者緘辭社口,懷疑不展,若斯而已哉?

”△例子:

其實錯了就老實自己承認,倒是精神安泰的事情;~是最苦痛的勾當。

(鄒韜奮《論文、雜感、隨筆·硬吞香蕉皮》)

51▲文君新寡△wénjūnxīnguǎ△典故:

指婦女死去丈夫不久。

△出處: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既罷,相如乃使人重賜文君侍者通殷勤。

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

52▲文君新醮△wénjūnxīnjiào△典故:

醮:

舊指女子出嫁,這裏指再嫁。

原指漢代卓文君嫁司馬相如事。

後指寡婦再嫁。

△出處: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既罷,相如乃使人重賜文君侍者通殷勤。

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

53▲文理不通△wénlǐbùtōng△典故:

指文章在詞句和內容方面都行不通。

△出處:

《舊五代史·選舉志》:

“況此等多不究義,唯攻帖書,文理既不甚通,名第豈可妄與?

”△例子:

很難想像,有的人連寫信都~,怎麼能準確、簡煉、明白地寫出科學論文呢?

54▲文人無行△wénrénwúxíng△典故:

喜歡玩弄文字的人,品行常常不端正。

△例子:

決不能讓~的現象繼續存在。

55▲文人相輕△wénrénxiāngqīng△典故:

指文人之間互相看不起。

△出處:

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56▲文如其人△wénrúqírén△典故:

指文章的風格同作者的性格特點相似。

△出處:

宋·蘇軾《答張文潛書》:

“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為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

”△例子:

古人每愛說“~”,然如像光慈的為人與其文章之相似,在我的經驗上,卻是很少見的。

(郭沫若《革命春秋·創造十年續篇》)

57▲文韜武略△wéntāowǔlüè△典故:

韜:

指《六韜》,古代兵書,內容分文、武、龍、虎、豹、犬六韜;略:

指《三略》,古代兵書,凡三卷。

比喻用兵的謀略。

△例子:

你便有~,怎逃出地網天羅。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七回)

58▲文恬武嬉△wéntiánwǔxī△典故:

恬:

安閒;嬉:

玩樂。

文官安閒自得,武官遊蕩玩樂。

指官吏只知貪圖安逸享受,吃喝玩樂,不關心國事。

△出處:

唐·韓愈《平淮西碑》:

“相臣將臣,文恬武嬉,習熟見聞,以為當然。

”△例子:

今者~,宜若可為安靜之計。

(宋·陳亮《與章德茂侍郎》二)

59▲文武雙全△wénwǔshuāngquán△典故:

文:

文才;武:

武藝。

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藝都很出眾。

△出處:

《舊唐書·李光弼傳》:

“蘊孫、吳之略、有文武之才。

”△例子:

此人姓薑,名維,字伯約,天水冀人也;事母至孝,~,智勇足備,真當世之英傑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

60▲文武之道,一張一弛△wénwǔzhīdào,yīzhāngyīchí△典故:

文、武:

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意思是寬嚴相結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國家的方法。

現用來比喻生活的鬆緊和工作的勞逸要合理安排。

△出處:

《禮記·雜記下》:

“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例子:

古人說:

“~。

”現在“弛”一下,同志們會清醒起來。

(毛澤東《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

61▲文行出處△wénxíngchūchǔ△典故:

文:

學問;行:

品行;出:

作官;處:

隱居。

舊指文人的學問、品行和對待出仕隱退的態度。

△出處:

《周易·系辭上》:

“君子之道,或出或處。

”《論語·述而》: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例子:

這個法卻定的不好!

將來讀書人既有此一條榮身之路,把那~都看的輕了。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

62▲文以載道△wényǐzàidào△典故:

載:

裝載,引伸為闡明;道:

道理,泛指思想。

指文章是為了說明道理的。

△出處:

宋·周敦頤《通書·文辭》:

“文所以載道也。

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

”△例子:

古人說“~”,用現在的話說,寫文章就是表達思想。

(郭沫若《關於文風問題答〈新觀察〉記者問》)

63▲文章憎命△wénzhāngzèngmìng△典故:

憎:

厭惡。

文章厭惡命運好的人。

形容有才能的人遭遇不好。

△出處:

唐·杜甫《天末懷李白》詩: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64▲文治武功△Wénzhìwǔgōng△典故:

比喻政治與軍事。

△出處:

《禮記·祭法》:

“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治,去民之災,比皆有功烈於民者也。

”△例子:

唐太宗雄才大略,~都有輝煌的成就。

65▲文質彬彬△wénzhìbīnbīn△典故:

文:

文采;質:

實質;彬彬:

形容配合適當。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後形容人文雅有禮貌。

△出處:

《論語·雍也》: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66▲舞文弄法△wǔwénnòngfǎ△典故:

舞、弄:

耍弄,玩弄;文:

法令條文;法:

法律。

歪曲法律條文,舞弊徇私。

△出處:

《史記·貨殖列傳》:

“吏士舞文弄法,刻章偽書,不避刀鋸之誅者,沒於賂遺也。

”△例子:

我想這為吏的扭曲作直,~,只這一管筆上,送了多少人也呵。

(元·孟漢卿《魔合羅》第三折)

67▲舞文弄墨△wǔwénnòngmò△典故:

舞、弄:

故意玩弄;文、墨:

文筆。

故意玩弄文筆。

原指曲引法律條文作弊。

後常指玩弄文字技巧。

△出處:

《隋書·王充傳》:

“明習法令,而舞弄文墨,高下其心。

”△例子:

而寫碑的人偏要~,所以反面越舞越糊塗。

(魯迅《華蓋集續編的續編·廈門通信》)

68▲言之無文,行而不遠△yánzhīwúwén,xíngérbùyuǎn△典故:

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很遠。

△出處:

《左傳·襄公二十年》:

“仲尼曰:

‘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不言誰知其志?

言而無文,行而不遠。

’”

69▲偃武修文△yǎnwǔxiūwén△典故:

偃:

停止;修:

昌明,修明。

停止武事,振興文教。

△出處:

《尚書·武成》:

“王來自商,至於豐,乃偃武修文。

”△例子:

乃~,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以示天下大服。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十八回)

70▲咬文嚼字△yǎowénjiáozì△典故:

形容過分地斟酌字句。

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實質。

△出處:

元·無名氏《殺狗勸夫》第四折:

“哎,使不的你咬文嚼字。

”△例子:

學習檔不能只~,關鍵是領會檔的精神實質。

71▲一文不名△yīwénbùmíng△典故:

一個錢都沒有。

72▲一紙空文△yīzhǐkōngwén△典故:

只是寫在紙上沒有兌現或不能兌現的東西。

△例子:

活佛喇嘛毫無見識,一任外人播弄,徒憑袁總統~,豈即肯拱手聽命,就此安靜麼?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十回)

73▲以文會友△yǐwénhuìyǒu△典故:

指通過文字來結交朋友。

△出處:

《論語·顏淵》: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人。

74▲以文亂法△yǐwénluànfǎ△典故:

文:

指儒家的經典。

引用儒家的經典,非議國家法令。

△出處:

《韓非子·五蠹》: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75▲允文允武△yǔnwényǔnwǔ△典故:

形容能文能武。

△出處:

《詩經·魯頌·泮水》:

“允文允武。

昭假烈祖。

76▲質非文是△zhìfēiwénshì△典故:

徒有華美的外表,而無相應的實質。

△出處:

漢·揚雄《法言·吾子》:

“其文是也,其質非也……羊質而虎皮,見草而說,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矣。

77▲主文譎諫△zhǔwénjuéjiàn△典故:

主文:

用譬喻來規勸;譎諫:

委婉諷刺。

通過詩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進行諷諫。

△出處:

《毛詩序》:

“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