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总资料串讲及复习汇总俩部分.docx
《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总资料串讲及复习汇总俩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总资料串讲及复习汇总俩部分.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总资料串讲及复习汇总俩部分
自考《社会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学
社会学,sociology一词最早在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
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他想建立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
在中国,社会学最早以“群学”命名,取意于战国时期社会思想家荀况的《王制》篇。
该书阐述了三个层次的区别:
一是生命有机体与非生命物质的区别;二是动物与植物的区别;三是人与禽兽的区别。
从而分析了人类之所以能结成一定的群体,形成一定的社会结构的原因。
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多数学者重视社会关系及其表现的研究。
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译为《群学肆言》。
涂尔干是最早提出建立道德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等分支社会学的社会学家。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它把社会关系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关系发生、发展及其规律。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的总和。
它是和人、人类社会一同产生的,它的形成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社会关系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部分,为不同的学科所研究。
之所以要有社会学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性研究,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是因为社会关系是一综合体,不能孤立地为某一个学科研究某一个部分,必须进行综合性研究;第二是因为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研究容易产生片面性,造成失误,整体研究可以避免片面。
第三是因为社会学研究具有开放性,它可以兼怍各学科之成果来得出结论。
以唯心史观和形而上学为指导的社会学家是不能解释社会关系的实质和社会关系不断更替的真正原因的。
社会学的性质:
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很强的社会科学。
其研究范式是从生活出发,形成理论,再回到生活中去。
社会学的主要特征:
一是整体性,即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角度考察、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二是综合性;三是广泛性;四是应用性。
(简记:
整综广应)
关于社会学在社会学科中的地位有三种观点:
一是中心论,即把社会学的地位置于其他社会科学之上,其创始人是孔德、斯宾塞;二是平列论,即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处于平等位置;三是特殊论。
关于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有三种意见:
一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二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的一分支;三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学是一门具体的科学,前者对后者起指导作用,后者为前者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料。
二者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任务不同。
l社会学研究的领域,是由它研究的对象决定的。
人与人结成的社会关系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反应在社会过程的各个方面。
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分为三个层次:
即方法论、基本方法和具体技术与工具。
历史唯物进度表义第一次把社会学提到了科学的水平。
社会学的基本方法论有三种:
一是实证主义方法论;二是非实证主义方法论;三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由孔德首先提出,后来得到斯宾塞引进生物进化观,涂尔干的进一步完善。
其基本点是:
第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一样,都是纯客观的,社会现象背后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规律;第二,社会现象既然是有规律的,因而是可以被感知、被概括的;第三,社会学的任务在于说明社会现象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或必须是什么;第四,自然科学的方法适合于社会研究。
(简记:
纯客观可感知是什么自然法)
非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要点是;第一,强调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反对把自然科学方法绝对化;二是突出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意识性和创造性,反对把人当作非人格的物化现象;第三,在主张“价值中立”的同时,借助“价值关联”。
属于非实证主义的社会学说流派有:
社会相互作用论;现象社会学;民俗方法论。
首先在理论上向实证主义方法论提出挑战的,是德国生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W.狄尔泰。
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是争论颇多的问题。
韦伯同时提出二者比单纯主张价值中立有所进步,但是价值中立包含的以科学排斥价值的倾向并不因此而消除。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由马恩首先提出来的,其基本点是:
第一,以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作为理解人及其历史活动的出发点;第二,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第三,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社会关系的原始关系;第四,社会历史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第五,研究社会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
(简记:
历史社会主体是人原始关系自然过程矛盾分析)l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研究社会时,要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客观研究与主观研究相结合;二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三是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四是结构分析与功能分析相结合。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三:
一是社会调查法;二是社会实验方法;三是社会统计方法。
社会调查方法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社会现象和社会情况进行考察、搜集、整理、分析有关资料,并对其作出解释的一系列手段和程序的总称。
它是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社会实验方法有简化和纯化社会复杂现象的作用。
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根据社会调查的不同范围,可以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
根据社会调查的研究程度,可以分为探索性调查、描述性调查、解释性调查。
社会实验方法是在已有社会理论或假设的引导下,按照实验设计的模型,有控制地设置某些条件和变量,直接观察、记录、分析这一研究对象前后变化的一套办法和程序。
社会统计方法是运用社会学原理,对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得来的数据资实进行定量分析的一套方法和技术。
社会统计的作用:
一是简化资料,方便描述;二是检验样本调查的结论。
社会统计的过程,一般包括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三个基本环节。
社会统计分为叙述统计和推论统计两大类。
统计学之父凯特勒把统计方法从自然科学领域推广到社会科学领域,为社会统计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技术包括:
研究组织技术、社会测量技术、资料收集技术、资料整理技术、资料分析技术。
社会学研究工具分为文书性工具和器具性工具两种。
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
社会学的功能包括四个:
一是描述性、解释性、预测性和规范性功能;二是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功能;三是社会批评功能;四是教育功能。
(简记:
描控批教)社会学的描述性功能是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预测性功能即揭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规范性功能是指确定预定目标及其达到的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四项功能依次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将会怎样、应该怎样的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传统社会学研究注重描述性功能;现代社会学把规范性研究看作是自身的最终目的。
社会学的教育功能包括:
一是帮助公民了解自己;二是作好职业准备;三是做好日常决策;四是正确对待变革中的世界。
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是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社会学的社会批评功能是指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揭露,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章人的社会需要
重要概念:
1、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2、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狭义是指人的意识形态部分。
社会学采用的是广义。
所谓社会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和非物质的产品。
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综合文化三个部分。
3、优势需要
重点掌握:
1、社会需要在社会中的地位
2、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一般掌握:
1、社会需要的类型
2、集体的发展与人的需要的提高之间的关系
3、社会需要的满足与提高
第三章社会交往
重要概念:
1、社会交往
2、情景定义是社会学家托马斯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的概念。
它指人们在行动之前。
对自己所处和面对的情景进行的审慎考虑和主观解释,这种解释对人们采取何种行动有直接影响。
3、“镜中之我”社会角色角色扮演角色冲突
重点掌握:
1、社会交往的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
3、符号相互作用论
4、人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5、角色扮演的过程
一般掌握;
1、社会交往的类型
2、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
3、角色冲突的表现
4、集体行为的特点及成因
5、时尚的形成与功能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重要概念:
1、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的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2、“心理上的断乳”个性
重点掌握:
1、社会化的内容
2、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特殊社会化的关系
3、社会化对形成个性的影响:
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
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一个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
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一般掌握:
1、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
2、社会化的过程个性的特点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
重要概念:
1、社会群体
2、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3、家庭邻里家庭结构
重点掌握:
1、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2、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和功能
3、家庭的功能
一般掌握:
1、社会群体的类型
2、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条件
3、家庭的结构及类型
第六章社会组织与科层制
重要概念:
1、社会组织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类活动的共同体;狭义是指执行一定的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
社会学中的社会组织是指狭义而言的。
2、社会组织的结构组织目标家长制X理论与Y理论
重点掌握:
1、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2、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3、组织目标对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4、指出“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对管理策略的不同观点
5、“经济人”假设是美国管理学家泰罗为企业管理设计的思想。
认为工人是为挣钱来工厂做工。
因此通过多劳多得、物质刺激就能激励工人勤奋工作,提高效率。
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但由于把工人看成机器而遭到批判。
“社会人”假设由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一种管理方式。
认为工人不仅是为钱而来,而且具有多方面要求,并提出社会因素是影响工人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管理中要以人为中心,给予基本关心,激发他们积极性,提高效率。
这种理论开了管理理论之新风,对管理实践有巨大影响。
一般掌握:
1、社会组织的特征
2、组织过程的基本内容
第七章社区
重要概念
社区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城市化过渡城市化重点掌握:
1、社区的构成要素
2、城市社区的特征
3、试述城乡关系发展的阶段及我国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道路
4、城乡关系的发展大体分为四阶段:
第一阶段城乡分化,在远古时代只有农村而无城市,随生产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城市才逐渐从农村分化出来。
第二阶段城乡对立。
即城市统治阶级在经济上剥削,政治上要压迫,造成农村与城市的尖锐对立。
第三阶段城乡差距。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成为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使城乡居民在经济收入,物质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等方面均高于农村,出现城乡差别。
第四阶段城乡融合。
这是把农村与城市放在一个系统中加以全面规划的思路,使两者做到优势互补,形成两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我国城乡关系解放前是对立的,解放后,城市关系由对立转为差别,城市优于农村。
为了缩小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我国提出了“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城乡之间广泛进行劳动力、资源、技术、产品的交流,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国家从“六五”开始就有计划帮助农村发展,同时采用鼓励城乡联合办厂等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艰巨性、复杂性很大,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第八章阶级与阶层
重要概念:
1、社会分化是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认可了的区别。
原因是社会分工,因素含生物因素和文化因素。
2、社会分层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
职业分工及他们的社会价值和等级则构问了社会分层的基础。
3、社会阶级
重点掌握:
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的现。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阶级必然随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社会分工与社会分化的关系: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工造成了社会的大分化。
历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三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因而一般来说社会分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工就越复杂;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内部的也有分化。
3、社会分层的标准
一般掌握:
1、社会分化的因素
2、社会分层的理论
第九章社会制度
重要概念:
1、社会制度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它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社会学研究中观的社会制度。
重点掌握:
1、社会制度的含义
2、社会制度要素
3、社会制度的功能
一般掌握:
1、社会制度的特征
2、社会制度的类型
第十章社会控制
重要概念:
1、社会控制社会舆论群体意识越轨行为
重点掌握:
1、社会控制的功能
2、习俗与道德的作用、道德与法律作用的异用
3、判断越轨行为的标准
一般掌握:
1、社会控制的类型
第十一章社会问题
重要概念:
1、社会问题是指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问题。
2、就业贫穷
重点掌握:
1、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2、我国人口问题表现、实质、危害及我国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
3、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我国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
4、失业的功能
一般掌握:
1、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
3、我国反贫穷实践,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重要概念
1、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指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工作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社会工作社会发展乡村建设运动
重点掌握:
1、社会保障的功能
一、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二、维护社会稳定;三、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四、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
反功能:
初期某些国家和政府通过此手段使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就范,另外又促使人们产生懒汉心理,不利于人潜能的发挥。
2、社会工作的功能
3、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的异同
4、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改革的方向
一般掌握:
1、社会保障的特点和内容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
重要概念:
1、社会变迁是指社会整体结构的变动。
即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变动过程。
其基本形式有社会进化和社会革命两种形式。
2、社会结构
3、社会流动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
狭义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社会学中的社会流动多指广义而言。
4、社会革命
重点掌握:
1、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2、“五德终始说”
3、社会进化论导源于生物进化论。
社会进化论认为社会的进化和生物进化一样,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由积极到高级的直线式的发展。
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新进化论。
新进化论把研究重点放到不同社会发展变化的模式上,认为社会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渐进的过程,可以借助文化的传播作跨越阶段的发展。
但由于其援引自然进化论以解释社会现象,以至被帝国主义用来作为侵略弱小民族的理论依据,而遭到批判。
4、社会流动及类型
一般掌握
1、社会变迁的原因
2、社会均衡论
第十四章社会现代化
重要概念
1、社会现代化“后工业社会”论
2、罗马俱乐部是研究现代化问题的重要机构,成立于一九六八年,由意大利企业家和英国科学家共同组成,其观点是把全球看成一个整体,各种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倡导从全球入手解决人类的重大问题,对社会发展持悲观态度。
3、社会趋同论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一九六一年提出的。
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正在逐步背离计划经济模式,而资本主义经济正在背离自由放任的私人经济模式,两种制度相互吸引有利因素,并变得越来越相似。
重要掌握:
1、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2、评述社会趋同论:
这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1961年提出的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具有的一般规律的理论。
他认为尽管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体条件不同,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却都体现着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的同样特征,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
这种理论只看到社会的趋同,却没有看到社会趋异是更重要的方面。
3、评述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用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发展不起来之原因的理论。
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阿根廷经济学、社会学家普雷毕什提出的核心与边陲国家不平等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核心和边陲构成。
核心和边陲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关系,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剥削不发达国家,从而导致后者不发达。
本理论的另一代表人物弗兰克引伸了“核心—边陲”的概念,认为“核心”也可称为“宗主”,“边陲”也可称为“卫星”,宗主与卫星的关系,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而且还存在于卫星国之内的不同地域,后者是前者的翻版。
结论是不发达国家必须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自力更生,才能摆脱不发达的境地。
这一理论看到了不发达国家落后的重要原因,对要摆脱传统社会到达现代社会只有走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理论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对不发达国家如何走正确的发展道路,显然是一个新的分析观点。
但它将其原因完全归于外因是不全面的。
其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的设想也是很难做到。
一般掌握
1、社会现代化的特征
2、我国现代化的战略步骤
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化:
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也就是从一个“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
2、角色集:
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
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我们称之为“角色集”。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他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这就构成了角色集。
3、社会:
就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4、社会运行:
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表现为社会各要素之间、各个层次之间、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各方面功能的发挥。
5、社会互动:
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6、符号:
符号就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例如:
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等都是符号,它是一种意愿标志。
7、集合行为:
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
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帕克认为,集合行为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8、初级群体:
所谓初级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它的成员相互熟悉、了解,是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9、群体凝聚力:
又称为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吸引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之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10、社会组织:
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
一是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它是相对于初级群体而言的次级群体,又称为正式社会组织。
它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形成的社会团体。
11、组织管理:
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的活动效率,这种效率除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之外,还有赖于组织自身的管理。
12、社会地位:
在这里,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就叫社会地位,指的是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个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社会地位就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
13、社会流动:
所谓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
14、社区: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15、社会变迁:
是指一切社会制度(包括社会的根本制度和各种具体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人的环境以及道德、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时尚等一切社会现象的突发的、急剧的变化,或演进的、缓慢的变化,都叫做社会变迁。
16、社会现代化:
是指一个特殊的社会变迁过程,一般指社会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逐步脱离传统社会的发展过程。
17、社会保障:
顾名思义就是社会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社会保障最基本的涵义是,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胜利的残疾、年老力衰、以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和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
也有的国家和地区在此基础上再提供一些面向全体公民的福利设施、服务和物质资助。
18、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即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