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7098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4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docx

《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docx

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自然资源学:

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协调资源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转化。

资源的含义:

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可再生资源:

能连续或往复更新使用的资源(包括:

恒定性的环境资源、可循环再生的环境资源、人类劳动的产物)

不可再生资源:

相对于人类的自身的在生产及人类的经济生产的周期而言是不能在生的各种地质或半地质资源(金属矿、非金属矿、核燃料、化石燃料、土地、地下水)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一个相对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先前尚不知用途的自然物质逐渐被人类发现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种类日益增多,自然资源的概念也不断深化和发展。

自然资源包括:

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

探明储量:

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条件储量:

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探明储量和条件储量是相对的概念,它们之间的界限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①全球资源日趋减少,矿产资源向“贫”、“细”和“杂”的方向发展;②科学技术的进步;③矿床所在地区区位条件的变化;④矿产品价格

远景资源:

是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藏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理论资源:

在尚未勘察但具有有利地质条件的地区可能发现的资源量。

最终可采资源:

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统称为最终可采资源。

最大资源潜力:

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理论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持续能力:

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

吸收能力:

或同化能力,实际上是指环境的自净能力,它是指环境对被排入的废弃物及能量进行同化、消纳和吸收的能力,它是通过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作用来实现的。

承载力:

承载力的概念是从畜牧业中引伸出来的。

最初是指一定面积的草场上可长期维持的牲畜头数,现在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种群(或人口)数量。

自然资源承载力:

是指在不损害区域生产力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有限的资源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生存承载能力:

保证生存,但不保证发展;最适承载能力:

保证生存,也保证发展;容限承载能力:

地域限制,需求限制

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相对于人口数量增长,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相对于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人类的世代延续是无限的,而某些资源使用过后就不能再生;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以及资源利用上的竞争,使得自然源稀缺性表现的更为明显现实。

自然资源的地域性:

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

自然资源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

同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工艺条件也具有地域差异,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就是所有这些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然资源的整体性:

系统的每个要素都承担着特殊的作用,离开某一要素,系统的功能都将受到影响。

系统各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维系在一起,如果某一流通环节出了故障,势必影响其他要素的功能发挥。

(自然资源要素是相互影响的;各地区间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自然资源的多用性:

大部分资源具有多种功能和多种用途,如森林…

自然资源的动态性:

资源不断被消耗,同时又不断被发现;

自然资源的社会性:

自然资源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相联系的,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评价和开发利用,都受特定时间、空间所制约,这就是自然资源的社会性

土地覆盖:

指覆盖地面的自然物体和人工建筑物,它反映的是地球表层的自然状况。

地球陆地表层和近地面层的自然状态,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覆盖着地球表面的植被及其特质。

土地利用:

指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状况,包含着人类利用土地的目的和意图,是一种人类活动。

生态赤字/生态超载与生态盈余:

等于一定地区的生物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差额,若该差额小于零,称为生态赤字,表明区域人口的生态足迹超出其可用本地生物承载力,全球范围内的生态赤字称为生态超载;若该差额大于零,称为生态盈余,表明该区域可利用的本地生物承载力大于人口的生态足迹。

全球公顷:

描述资源需求量的生态足迹和描述资源供给量的生物承载力都用全球公顷为计量单位。

一全球公顷(gha)代表一公顷土地或渔业用地面积全球平均生产力。

生态占用:

指人类消耗自然资源或消纳废物所占用的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其实质是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与生态影响联系起来。

生物承载力:

测量具有生物生产力的能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的陆地和渔业用地面积的总和。

生态足迹(EcologicalFootprint)的概念:

用来提供人类使用的可再生资源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和渔业用地面积,并且包括建设用地和吸收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用地。

这一测度评价的是人类对生态系统供给可再生资源(包括食物、木材、纤维、生物质燃料)与吸收二氧化碳废弃物这两大类生态服务的需求程度。

基于人类对这两大类生态服务需求,生态足迹可分解为生物质足迹与碳足迹;基于提供生态服务的土地利用类型,生物质足迹可分解为五类足迹组分:

耕地、草地、林地、渔业用地和建设用地。

全球基准:

扣除其他生物生存所需地域面积后的世界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倒U曲线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55年所提出来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是发展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又称作“库兹涅茨曲线”倒U曲线表明:

在经济发展过程开始的时候,尤其是在国民人均收入从最低上升到中等水平时,收入分配状况先趋于恶化,继而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改善,最后达到比较公平的收入分配状况,呈倒U形。

倒U曲线曲线所表明的收入分配变化状况与实证研究并不完全符合,所以也常常被称作“倒U假说”

国内生产总值GDP:

它是对一国(地区)经济在核算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最终产品总量的度量,常常被看成显示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NP:

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内部成本:

由某一经济财货所包含并计入市场价格的直接费用,称为内部成本;

外部成本:

生产和使用某一经济财货又没有包括在该财货的市场价格中的有害社会后果。

资源诅咒:

荷兰病(DutchDisease)是指自然资源的丰富反而拖累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

经济学家们则常常以此来警示经济和发展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的过分依赖的危险性。

此外,关于矿业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除了中短期矿业项目所带来的“新兴都市”效应外,更多的是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简单叫做“资源诅咒”。

人口过剩:

是指劳动力供应超过社会生产需求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

它是相对于一定时期、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现存的生产资料量以及一定的生产关系性质而言。

过剩人口不是固定不变的、绝对的,而是随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比例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相对性。

相对过剩人口分两类:

①人口自然增长过快,而生产力落后,无法吸收过多人口,形成人口压迫生产力。

多存在于人口众多而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②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由于采用机器生产,大批劳动者不能被生产资料所吸收,而形成生产压迫人口,多存在于发达国家。

人口过剩:

人口过剩是当代自然资源问题的直接原因资源问题=人口数量×人均资源消费×单位资源利用的环境后果.

人口数量过剩:

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提供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资料时.

人口消费过剩:

是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显著的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简答题

1.自然资源学的研究对象:

资源系统;研究资源管理的科学。

2.自然资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阐明资源系统的发生、演化及其时空分布规律

2、探索资源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与平衡机理

3、揭示资源特征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不同时期资源的保证程度潜力

4、探索人类活动对资源系统的影响

5、研究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6、探讨新技术、新方法在自然资源学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

3.自然资源学的理论基础:

1、能量转化与守恒原理2、物质循环原理3、地域分异规律原理4、因地制宜原理5、自然节律原理6、生态平衡原理7、林德曼定律原理8、最低因子限制律原理9、系统论原理10、价值规律原理

4.自然资源学的研究特点

(一)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决定了自然资源学研究的区域性

(二)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自然资源学研究的综合性

(三)资源系统的全球性决定了自然资源学研究的国际性

(四)资源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自然资源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5.中国自然资源基本特点:

1、总量大、类型多。

从耕地、森林、草地、水资源、矿产资源、水能、太阳能、煤炭资源、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体现2、人均资源量少。

从人均耕地、森林、草地、水资源、矿产资源、水能、煤炭资源等方面体现3、空间分布不均。

东西差异:

耕地、森林、水资源(东部);能源、矿产、草地(西部);南北差异:

耕地、能源(北方);有色金属、水资源(南方)4、资源禀赋欠佳。

除林地资源外,大部分资源质量较差5、资源潜力可观。

地质演化历史复杂,成矿条件良好,预示着巨大的找矿远景和资源潜力;存在着大量矿产资源调查的空白区:

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深部地段(矿山:

700-1000m);能源和矿产资源利用率低,资源节流潜力巨大。

6.我国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

1、矿产资源:

供给保障程度不足;需求压力持续增大2、耕地资源: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城市化工业化驱动;水土流失。

沙漠化;人均耕地面积锐减3、水资源:

短缺、浪费现象严重4、资源开发的生态影响:

土地退化:

沙漠化、土壤侵蚀、污染、盐碱化、潜育化、耕地生产力下降。

采矿废迹地;环境污染;生态功能降低、退化。

7.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

1、温室气体积聚与气候变化2、土地退化:

①土地侵蚀(水土流失);②土地沙漠化;③土地盐碱化④土地次生潜育化⑤土地污染。

3、水环境与淡水生态系统退化4、森林与物种多样性减少

8.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原则:

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生物资源开发量应与其生长、更新相适应的原则;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统筹兼顾、综合利用原则;

9.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

一、消除贫困与恢复增长.(1、发展中国家;2、工业化国家与世界经济)二、改变增长的质量.1.保持自然资源储备2.改善收入分配3.减少增长的脆弱性4.提高人的素质三、满足人类基本需要.1.就业2.食物3.能源4.住房、供水、卫生设施和医疗保健四、稳定人口数量.1.工业化国家状况2.发展中国家状况五、保护相加强资源基础.1.政策上扩大人们的选择2.可再生资源的年减少量不得超过其再生量3.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4.人工促进资源更新和鼓励使用替代品5.节约并有效地利用能源6.矿物原料的循环利用、替代品和提高利用率7.防止和减少污染六、改进技术并控制其危险:

1.加强发展中国家技术革新的能力2.改变技术发展方向七、在决策中协调环境和经济的关系1.克服部门间职责分割的现象2.改革法律和组织机构,以强调公共利益3.公众参与决策4.国际的协调一致

10.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影响生产力布局。

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是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条件之一自然资源与消费地的距离是自然资源开发布局的决定因素

2.影响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一般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种经济成分和组织、社会再生产各方面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3.影响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

资源质量好,开发利用流程短、投入少产出多,经济效益高。

应尽可能用高质量的资源。

4.影响产品质量。

自然条件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基础。

11.影响自然资源经济供给的因素

对自然资源的需求:

需求越大,价格越上升,促使供给增加;反之,需求小价格下降,促使供给减少。

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量:

自然资源的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限度内变动,从生产成本角度就意味着:

当优等自然资源投入使用,余下较低等级的自然资源时,要增加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必将付出更多的成本。

其他用途的竞争:

自然资源具有多用性,当其他用途的供给价格提高而供给量增加时,该用途的自然供给必有减少;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资源利用的集约度;交通条件的改善;政府政策与公众舆论。

12.自然资源保护与环境改善的经济、政策途径

使有害活动非法:

通过法律法规,制定污染标准,限制有害活动,并用经济、行政手段强制执行;

惩罚有害活动:

对排入大气或水体中的每一单位污染和不必要的每一单位资源耗损征税;

使用权商品化;建立市场污染权和资源利用权,出售可允许污染的权利,以及对土地或其他资源开发使用到一定程度的权利;使这些权利商品化,以市场机制加以约束;

奖励有益活动:

以税收所得来鼓励或补贴污染控制活动,奖励那些资源重复和循环利用的单位和个人。

13.布伦特兰可持续发展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包括两个关键性的概念:

1、人类需求2、环境限度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一、需要;二、限制;三、公平。

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全球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通过正确方式增长;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承认资源环境的价值;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公平性原则:

1.代内公平2、代际公平3、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二)可持续性原则:

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三)共同性原则(四)需求性原则:

1.基本需求子系统2、环境需求子系统3、发展需求子系统(五)时序性原则(六)质量原则可持续发展更强调经济发展的质,而不是经济发展的量。

经济增长并不代表经济发展,更不代表社会发展。

1、自然资源保护与环境污染控制的分寸

环境应清洁到什么程度?

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如何权衡?

能不能因为不可更新资源正走向枯竭而停止其开发利用?

能不能因为可更新资源在退化而使生态系统回复原始状态?

为达到保护资源与改善环境的目的,人们愿付出多大代价?

愿把自己的生活方式改变到什么程度?

自然资源的自然需要与有效需求

自然需要:

是指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要(欲望)

有效需求:

指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要和满足这种需要的能力

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一般随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价格的下降而增加,这与一般商品的需求规律不同。

生态足迹核算

(1)综合法,即自上而下法,就是在地区性或全国性统计资料中提取地区生产总量、出口总量、进口总量和年终库存总量,据此得到全地区消费总量的数据,再除以地区总人口,就可以得到人均消费量。

(2)成分法,即自下而上法,即通过查询统计资料、发放调查问卷等直接获得人均消费量数据。

生态足迹核算遵循的步骤:

核算各主要消费项目的人均年消费量;核算为了生产各种消费项目人均占用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核算生态足迹;核算生态容量.

对生态足迹核算方法的评价

1、长处

(1)形象的概念、丰富的内涵和新颖的思想

(2)可测度性和全球可比性(3)可为决策提供支持(4)方法易于掌握2、缺陷

(1)生态偏激

(2)对生态系统功能认识片面(3)生态生产性土地概念模糊.

改进趋势:

(1)通过长时间序列的研究,检验不同假设条件下该方法的有效性和灵敏度,从生态足迹角度为决策者提供更丰富的决策信息。

(2)修改和完善方法。

(3)与其他指标相结合。

对策建议: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制人口数量,转变消费方式;化产业结构。

资源环境问题的经济社会根源

1、人口

2、技术变化。

双刃剑”-技术进步使某些资源环境问题加剧,也为另一些问题提供解决办法

3、经济增长。

按照物质标准衡量的经济增长步伐是资源环境问题的普遍成因

4、市场制度的缺陷。

市场制度的不完善、不完全运作。

外部性”概念是传统经济学研究资源耗竭和环境退化问题的核心5、伦理观念

6、自然资源的公共性质

(1)国际公共财产资源;

(2)国内资源的公共性;(3)矿产资源的公共性。

7、外部性问题

(1)外部效益

(2)交互外部性(3)转移外部性

8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经济社会途径

(1)生态革命派。

强调经济社会的整体变革,要创造与自然协调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体制

(2)社会革命派。

变革不是为了创造一个与自然限制更协调的系统,而是为了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3)社会改良派。

必须以非革命的方式使当前的经济社会体制对资源环境问题做出敏感的响应

第一讲:

自然资源学概述

自然资源问题关联域思考:

1、表象:

人口过剩2、更深层次的因素:

消费过剩

综合资源学与部门资源学的关系:

综合资源学与部门资源学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实质上综合资源学必然涉及具体资源研究,部门资源学也必然讨论自然资源学研究的一般性规律。

自然资源学研究总是在一定地域进行的,不同尺度的区域资源学(全球、国家、省、县)正是一定类别的综合资源学与一定层次的部门资源学在一定地域的具体实践与应用。

资源调查方法:

多种方式:

实地调查,访问,收集资料,建立实验站点,遥感调查等。

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最富成效的考察方式方法:

(1)在定性考察的同时,尽力采用遥感技术、系统工程与计算机等最新手段;

(2)实行室内分析与野外考察相结合;

(3)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既要全面考察,又要典型调查,必要是实地观测;

(4)运用各种测试手段,获取定量的成果资料;

(5)组织精干小分队踏勘、以制定有效的考察计划;

(6)采取灵活的野外活动形式:

“野外定点,设立队部,集中管理,分组考察”;“统一安排,分组考察,期中小结、期终总结”。

资源分类与区划方法:

归纳法、聚类分析方法、主因子分析方法、最优分割法等。

资源评价方法实质:

就是从人类利用的角度对资源进行鉴定和分等定级.

资源规划方法:

线性规划,非线性最优规划法,动态规划,目标规划,整数规划,投入产出优化模型等。

资源预测方法:

机制模型预测方法:

统计模型预测方法:

系统模型预测方法:

资源决策方法:

风险决策,层次分析法,专家系统等.

第二讲自然资源管理与开发

资源的本质:

1、社会化的效用性;2、对于人类的相对稀缺性。

资源系统的特征:

构成的复杂性、内涵的动态性、结构的层次性、功能的多样性

资源分类系统:

按根本属性: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按利用限度:

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按性能作用:

硬资源、软资源

自然资源的特点:

稀缺性(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性、动态性、社会性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矿产、气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技术革命)

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

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黑龙江的耕地资源、山西的煤炭资源)

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山西吨媒生产成本是湖南的1/2,苏南和浙江的1/3、中东的石油每桶生产成本是美国的1/20、东北的林木采伐周期是南方的2倍)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东北地区重工业)

第三章自然资源管理开发

自然资源的稀缺:

1、能源与矿物原料

目前,人类使的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于矿产资源;化石能源供应的不可持续特性;薪柴需求速度远远超出林木的更新速度;众多非燃料矿物即将面临枯竭的危险.

2、水资源:

世界对水的需求呈倍数增长;水资源分布的极不均衡特性,导致全球1/3的人口居住在面临中度至严重水源紧张的境地;水资源形势趋向恶化,生活中在中等或严重水源紧张的国家中人口比重将大幅度增加(2025年,占2/3).

3、食物资源:

人口剧增带来的粮食供应挑战;现有技术水平带来的粮食产量增长停滞;人均耕地面积的进一步锐减、农业用地质量的退化、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

资源的冲突与争夺:

1、需求持续增长与有限供给的冲突

2、资源争端

——多发于重要资源富集地,或存在于权属争议的地区(如同一流域上下游国家之间、资源富集的邻海国家之间)

——重要的资源运输通道的争夺

——因资源之争而引发的战争、政治斡旋……

从极限之争到可持续性:

关于自然资源稀缺与冲突的理论综述

鲍尔丁(Bounding)的“太空船地球”说

1、主要观点

①地球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就像太空中的一艘飞船。

在这艘飞船里,人类能够使用的物质归根结底仅限于地球自然资源,人类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和消费的残留物总是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与人类一起共存。

②人类应该有一个适度的规模,致力于维持地球太空船内尽可能低水平的物质流和能源流,以适应“太空船”地球的资本储量,并能永续地均衡。

主要结论: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在物质数量不变的地球上,在自然环境中取得多少燃料、食物、原材料和其他元素,必然会向环境释放多少质量的废弃物;

经济活动中可以对废弃物加以处理,尽管其质量不会减少,但其形态可以改变,可以使之转变为形态更好的物质,或者改变其位置;

物质的再循环非常重要,如果通过再循环过程提高原材料的利用效率,这就意味着可以减少初始自然资源的获取量。

里夫金和霍华德的“热寂”说

1.主要观点

①“熵增加原理”——任何孤立系统的熵永远不会减少;或者说,自然界里的一切自发过程,总是沿着熵不减小的方向进行的;熵增加原理表明,在没有外界的作用下,一个系统的熵沿着熵增加的正方向进行,一个系统的熵越大,就愈接近于平衡状态。

孤立系统里的每一种平衡必定对应于熵的极大值。

②在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趋向是能量转变为热而使温度趋于相同,最终导致所有物体的工作能力减小到零,达到热死状态。

③把宇宙看作一个孤立的绝热系统,在这系统中热的正向变化总是大于负向变化,因此宇宙热量的总和向一个方向变化而趋于最终状态。

宇宙中熵不断增大的一种极限状态。

主要结论:

宇宙越是接近于其熵为一最大值的极限状态,它继续发生变化的可能就越小;当它最后完全达到这个状态时,就不会再出现进一步的变化了,宇宙将永远处于一种惰性的死寂状态。

悲观派的意义与缺失

1、警示与意义:

①理论意义;②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2、动态观念的缺失:

①静态的分析方法②忽视了自然资源动态特性③忽视了人类的响应机制和资源的文化性质

没有极限的增长:

乐观派的主要观点与理论:

历史外推论

1、用历史资料、数据和历史外推法分析全球人地关系的前景

2、结论:

人类的资源没有尽头,生态环境日益好转,恶化只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暂时现象,未来的食物不成问题,人口将会自然达到平衡;自然资源稀缺的状况一直在趋于缓和;调技术进步对于克服极限的作用。

市场响应论

认为市场体系会对极限自动做出响应

资源稀缺——价格上涨,需求减少——替代品的出现和新的供给源的探寻——自然资源极限趋向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