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69574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汉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论汉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论汉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论汉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论汉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汉荣.docx

《论汉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汉荣.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汉荣.docx

论汉荣

李汉荣简介

李汉荣  20世纪50年代末生于陕西勉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散文家。

多年来,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小说月报》、《青春》、《散文》、《散文百家》、《星星》及台湾的《创世纪》、《葡萄园》、《诗世界》、《联合报》副刊等海内外10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随笔、杂文、小说约2000多篇(首)。

先后获市、省、全国各类奖项30余次。

【主要经历】

现在陕西汉中日报社任职,陕西省政协委员。

【主要思想】

长期生活在陕南的李汉荣总有一种诗的情怀,他把目光大部分投注在自然的乡间,并且将它们赋予诗性的色彩。

因而读李汉荣的文字总能生发联想,贴近真实。

《南山》(载《散文》2004年第1期)写了一组关于生活的描写和思考,干净的文字,像南山一样留在了读者的记忆中。

他的另一篇《忏悔录,或疼痛的文字》(载《散文》2004年第9期)写出人类这个高级物种出于本能的需要而对其它物种的毁灭,作家以文化批判的姿态,对这种实用主义给予了蔑视,对美丽的、善良的自然界的生物给予了崇高无比的赞美和歌颂。

李汉荣主张回归到生命的本质当中去,与山河自然、生灵万物共呼吸。

他说:

“每次写作,我总是打开窗子,眺望一会儿朦胧的远山,如果恰逢一声鸟叫,我的诗文便有了清脆生动的开头;如果在夜晚写作,我就先在空旷宁静的地方,仰望头顶的星空,聆听银河无声的波涛,宇宙无穷的黑暗和光芒便滔滔地向我的内心倾泻,我静静地呼吸着那从无限里弥漫而来的浩大气息,然后,我开始诉说,向心灵诉说,向人群诉说,向时间和万物诉说。

语言被心中的激情和宇宙的浩气激活,语言行走和飞翔起来。

语言有了只有在这个时刻才有的动人表情和语调,就这样,我的心,在语言的原野上走向远处和深处。

每当这个时候,我感到,万物和宇宙都参与了语言的运动。

” 总的说来,解答李汉荣思想感情最重要的一把钥匙是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赞颂以及浓郁的人文精神。

【艺术特色】

李汉荣作品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即奇特的想象和诗意的表达;而这也正是解答李汉荣作品艺术特色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李汉荣最早追随泰戈尔,也是受其影响。

作品充满哲理,抒情意味很浓,钟情于对大自然最精彩的描述,笔下的春天、雨季纯然一幅幅清晰的画面;想象奇特,韵律幽雅,将理性的思考融合化在优美的文字之中,给人以清新明丽的艺术享受。

海子死后的90年代末,李汉荣的诗和散文风格大变。

《驶向星河》成为其诗歌的终结之作,诗的行情逐渐寥落,他一转身致力于散文创作。

李汉荣发挥散文家“材料扎实”、语言清新缜密的长处,他的《桥》、《倾听的夜晚》等散文诗系列组章于诗意的抒写中显出细节的明晰、充实。

李汉荣的作品长于想象,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而流露于文中的童心和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更是李汉荣作品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精神泉源。

【重要作品】

李汉荣先后出版诗集《驶向星空》(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获陕西省作协第八届505文学奖最佳作品奖)、三卷本文集《李汉荣诗文选》(由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文集包括诗歌卷《母亲》、《想象李白》,散文卷《与天地精神往来》)。

文集出版后,引起广泛的好评和反响,《人民日报》、《文艺报》、《天津日报》、天津《散文》月刊、《绿风》诗刊、《陕西日报》、《西安日报》、北京《中国经济时报》、《民声报》等报刊刊载了有关该文集的评论文章。

“搜狐”“新浪”、“中华文艺”、“作家在线”等众多大型文艺网站均选载作品和相关评论。

发表于1995年第6期《散文》月刊上的散文《山中访友》、入选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定通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课本(初一,上册);发表于2002年第1期《散文》月刊上的散文《黑夜里的文字》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商务印务馆联合编辑出版的《中学生课外导读》。

近作散文《与天地精神往来》(含《星空》、《登高》两篇)入选山东省全日制高二语文(上册)教科书,一并被网民评为最喜爱教材。

系列散文《南山》入选二○○四年中国散文排行榜。

生命的审视和哲思

——《李汉荣诗文》阅读笔记

陈忠实

  一

  初知李汉荣,确应了俗话说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且是令我惊乍又惊喜的如雷贯耳的宏声。

  前年省作协搞诗歌评奖,全省评出10本优秀诗集,应该是陕西50年来健在着的新老诗人的代表作。

评委会又从10本诗集里评出一部最佳作品,是李汉荣的《驶往星空》。

评委会把这个评选结果告诉我时,加重语气强调了评出李汉荣的《驶往星空》为本届最佳作品是一致推举。

既为一致,就是评委们英雄所见略同,没有异议而一致看好。

潜台词自然可以想象为目标显著出类拔萃。

我在惊喜的同时也意识到我的麻木,10本诗集中的9位新老诗人大多数我都很熟悉,个别不大熟悉的年轻诗人,名字却早已知晓。

恰恰是这个最佳诗集的诗人李汉荣,既没见过面也几乎没听到过名字。

这回才知道,李汉荣早已是蜚声诗坛的岭南诗人(秦岭南边的汉中)。

  我在心里感叹的同时也有所反省,多年来很少读诗,未必是对现代诗歌有什么畏怯,主要是阅读面的狭窄致成。

再,李汉荣据说是很重诗道的一个年轻人,很少在文坛上游走,亦不善交际,据于秦岭南边的汉水之滨吟天咏地,大有屈子、太白的遗风。

这样,我竟不知晓秦巴山系之间汉中坝子的这位青年诗人。

我反而更为心地踏实,还是酒好不怕巷子深,作家靠作品和读者交流,交流的面越宽泛,佐证着作品的魅力,在读者中的影响自然越来越大,还是不愁“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只要坚信自身是“丽质”,终究会越过崇山峻岭走向广阔的世界。

  李汉荣的诗好,散文也好。

不断有钟情他的散文的人把他的佳作推荐给《散文选刊》等刊物,连发专辑。

而推荐者和刊物的编辑都是陌生人,又应了俗语所说的“张飞卖板栗———人硬货扎实”的话。

不靠关系,不走邪门,以自己精彩的华章美文征服读者打开刊物的大门,是为文学正道,亦为长久计,是作家创造自己的艺术世界成就文学事业的别无选择的途径。

  二

  读李汉荣的诗歌和散文,随处都可以感受强烈而饱满的生命意识。

我可以想象那肥胀的绿豆羹、跃上墙头的小公鸡的第一声啼鸣。

生命的感悟和生命的升华,生命深层体验中的独特的领受,毕竟成为独特而又清新鲜活的吟诵,自成卓尔不群的绝唱。

  关于李白,汉荣竟然写成了一本诗集;关于母亲,汉荣也写成了一本诗集;而《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散文集,单凭书名就可以猜想作者心灵所感悟到的关于生命体验的质地了。

《登高》中有这样的句子:

“树木老得令人肃然起敬,想扑上去唤它几声祖父。

”大约只有李汉荣才会产生如此令人颤栗的生命感知,某些心底委琐龌龊而又贪婪狂狷之徒,永远也不可能面对山水草木产生这样深沉的亲情。

在《草帽》一诗中,读到这样的诗句时,我心底的波澜就涌动起来了:

“整个原野浓缩成这朴素的一轮/这是母亲昨夜用麦秆编的。

”“整个原野浓缩成这浑圆的一轮/大自然的语言单纯得/就像这一圈一圈的波纹。

”“整个原野浓缩成这黄金的一轮/起伏的波浪拍打着我的心胸。

"一顶麦秸秆儿编织的草帽的辫条里,注入了多少大自然和人生亲情的意蕴,大地和母亲融为一顶鲜亮的草帽了。

  “唐朝暗了许多/一多半月光被李白/灌进了愁肠。

”“放开我,我要到山顶上去/敲敲那北斗/看看我前世的酒杯里/盛着多少愁。

”读这些绝妙的诗句,不由得击节称绝,直慨叹“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个愁是人生的大境界里的一种愁,是生命深层里的寂寞和孤独,只有李白和李汉荣这样的诗家才能触摸得到,绝非仕途受阻小车档次不高情人反目等庸常的那个愁。

  三

  在我的有限的阅读印象里,古今中外的大文豪小文人有多少抒写母亲、歌颂牛的精神的诗文词章,无以数计。

李汉荣作为当代诗人,在这类早被前人写过又为当代人继续写着的同题对象上,依然写出了自己的发现,无论视角,无论切入点皆成独辟且不说,关键在于能开掘出怎样的哲理来,我正是在这一点上发生了钦佩的感觉。

在最常见的生活流里,一种树一座山一条河一方高原一片草地,乃至一爿中药铺店一头牛一根拐杖,作家都追寻到富于哲理的诗魂,渗透着历史关涉着政治蕴藏着文化透视着人生,那样超拔的想象那样卓越的联想那样犀利的鞭辟,读来真是令人感到酣畅淋漓,又冷峻通达。

文章能写到这种境界,一般故作摇头晃脑无病呻吟矫情娇气的作秀者是难望其项背的。

在《牛的写意》中,由牛的蹄印的大气、深刻和浑厚,突然调侃到帝王印章的小气、炫耀、造作、狂妄和机诈。

显然已经不是我们见惯了的那些歌颂牛的精神的平庸诗文。

牛在这里成了一种象征,一种关于历史和人的永恒性的假借。

“如果圣人的手接近牛粪,圣人的手就会变得圣洁;如果国王的手捧起牛粪,国王的手会变得干净。

”这不是一般的生活哲理,而是圣殿与茅屋这一对历史性的对立物的大命题了。

被许多人深情吟诵过的爷爷手中的那根《拐杖》,李汉荣却捣弄出一层人生形态的哲理,启迪人在生活的这种形态时不要忘记可能出现的彼时,含蓄而又深远,非同于仅只浮表于爷孙亲情的那根拐杖了。

  显然,这里不是通常的联想丰富与否,而是思想。

当作家不易,成为有思想的作家更不易。

而要达到具备开掘深层生活造成哲思奇峰能力的作家,不可缺乏思想。

  四

  读李汉荣的诗和散文,我总也不能宁静,无法达到那种欣赏或者品味的闲适境地,而是被感染,被撞击,被透视,被震撼,常常发生灵魂的颤栗。

不是一般轻才小慧者的文字游戏,不是看似潇洒随意而其实什么也没有的闲淡寡情,而是一种逼人灵魂的审视。

  在散文《手》一文中,汉荣把对自己的良知和灵魂晾摆到一双手上来诘问来审视。

这双已经“告别了镰刀、锄头、告别了大地上的耕作和收割”而操起了“黑色水笔的手”,在主人连续的反诘之下,发出了令人惊慑的声音:

“你握的那支笔写了些什么?

真理?

真情?

真心?

真爱?

因感动而书写?

因忏悔而书写?

因发现而书写?

……你写的那些文字,无关乎真理,无关乎文学,更无关乎永恒,你写的只是一些被人重复过无数次的废话,你排列的只是一具具语言的尸体。

如果还要写,就写‘手的忏悔’吧。

”我记不清哪年看过一篇文章,某位成了点浮名的人看着自己的手,那手上的纹路和掌形和指头的长短粗细,都宿命着一只与众不同的天才的手,对着镜子看自己的脸和头发时,惊叹这简直是一副伟人的头颅啊!

这种自恋和自吹以至自我造神的荒诞也不无好处,可以使底虚内空的人增加混世的信心。

然而李汉荣在审视自己那双手时,审出了忏悔的警示。

作家在认识世界揭示世界解剖世界以求深刻地反映世界的时候,很需要思想作解剖刀;而这把解剖刀应该是双刃的,一面恰恰应该指向自己的内里;不断地审视、解剖自己的灵魂,才可能获得解剖世界解析历史解剖现实解剖别人的思想和力量,才是可靠的。

鲁迅先生早已作出坦诚的表白,他在解剖别人的同时,更严厉地解剖着自己。

大约以此法鲁迅才获得了人生和文字的硬气和力度。

  审视的归结无非是两点,舍弃和守护。

舍弃肮脏舍弃平庸舍弃投机舍弃虚妄,守护清纯守护锐进守护真诚守护尊严。

没有舍弃就难得守护。

舍弃和守护的过程是灵魂搏击的过程。

在生活出现某些复杂现象的时候,舍弃和守护的灵魂搏击就愈显得严峻,艺术家的良心、道德、人格、尊严存在着或被淤没或更强壮两种可能性。

当然,首先是审视意识的苏醒。

  五

  李汉荣是位诗人,写起散文来也是诗的韵律和诗的情怀。

无论诗或散文或随笔,都飞扬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和联通,文字背后透见出诗人鲜活的气质和性情。

  爷爷的遗落的拐杖,竟然长出了一棵柳树。

司空见惯的中药房里,李汉荣却呼吸到“辽阔大地经久不绝的气息,是万水千山亘古弥漫的气息……每一服药都是一片云水襟怀。

中药是苦的,这是大地的苦心。

”中药是扶正祛邪,进行五脏六腑血脉以至皮毛全面的清理扫除,是为祛邪;带着天地江河雨雪露珠的中药融入人体,可谓天地精华天地正气,是为扶正。

作者终于在病除之后庆祝“天地正气重又回到我的身体和心魂。

”而作者隐喻给我们的社会生活何尝不如是!

健全的社会乃至健康的心理,也是一个扶正祛邪的反复不断的过程。

融入天地江河的精华吧,让我的血脉注入天地正气。

  面对星空,作者联想到宇宙,历史和生与死:

“生是节日,死也是节日;生,以鲜花欢迎;死,以鼓声相送。

”我读至此,当即想到了的电影《水车村》。

这个大约半个小时的短片演绎的就是李汉荣的这几句诗样的生死体验。

那个水车村的人敲锣打鼓奏着祥和的乐曲送逝者入土,没有孝服没有哭泣,整个水车村的男女都身着民族传统的彩色服装送死者上路。

这是黑泽明的关于生命的哲思的表述,与李汉荣竟然如此一致。

显然不是一般常说的超脱,也非那种“活着干死了算”的无所谓的简单化表白,而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本来意义的哲学思考。

  李汉荣用一本诗集吟诵母亲,显然不是单指他的那位可亲可敬的具体的母亲,而是维系诗人生命脐带的大地和人民。

“你可以嘲笑补丁,但你不能嘲笑补丁后面那一双眼睛,那一双手。

”这种情怀表述着诗人的立足点和人格。

有这样的情怀,诗人才飞扬起自由浪漫的翅膀,才产生精绝的哲学思考,才显示着这位岭南汉子的风骨。

这一点,在大量的写李白的诗中就更坦诚了:

“安能披狼皮入狼窟与狼共舞/安能折腰摧眉侍奉小人/安能学苍蝇狂欢于垃圾堆上。

”“大唐江山/是我腰间一只酒壶。

”作者是在写李白,同时也在写自己。

抒写自己的情怀,浇铸的是自己的人格。

虔敬的艺术感恩

——李汉荣论

杨建民

陕西诗人李汉荣,近年来“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创作出一批极具影响力的好作品。

由华艺出版社推出的“李汉荣诗文选”,就是他近年成绩的一次展示。

由《想象李白》,《母亲》,《与天地精神往来》三部诗文集中,我们读出了诗人对人生的美学探求,对自然的虔敬感恩,以及对精神灵境的深情触摸和无止境地拓展……阅读它们,我们也不禁唤醒了追溯无限的强烈渴求,有了唱出响亮人生之曲的心灵激荡……   

《 母 亲 》 

  人的思维似乎有两个向度,一是指向未来,它激发我们无限探求的热忱;另一是回溯过往,它唤醒人们深切的追忆和感念。

当然,它们并非相对或排斥,而是相辅和互倚,共同扩展着我们的精神灵境。

 

  在读到一些艺术品之后,常常会生出这样的念头,在中国,生长于农村的艺术家,是否较城市生活的人们,多一些幸运?

读他们的作品,你常常羡慕他们有那么广阔生动、快活的童年。

尽管我们知道实际生存的艰辛,但大自然却公正地最先照拂他们,使那山、那水、苇林、牛哞、炊烟……早早全面展开,并永远植入记忆深海。

使尔后的每一次碰触,都情不可遏,波涛汹涌。

诗人李汉荣诗集《母亲》中的每一首诗,可以说都是这汹涌波涛中的清亮的水花。

 

  中国妇女,尤其农村妇女,常常是非常辛劳的,所以,儿女的记忆,对此会特别深刻。

“燕子熟悉你背着婴儿插秧的镜头……天空弯曲着,阳光弯曲着,风弯曲着 / 母亲是这样准确地画出岁月的弧度……痛苦的手指染绿了荒凉 / 太阳和婴儿,在母亲的背上 / 哭泣着成熟……”(《四月》)这是个令人难忘的镜头,农村妇女的辛劳由此可见一斑。

但不仅此,“母亲左手五个指头上布满重重叠叠的刀痕,能看清的就有93个。

她从五岁开始,砍柴,切菜,剁猪草……”诗人震颤地想着:

“假如把那凄楚的呻吟 / 从山梁、阡陌、屋檐下找回 / 集中起来一次表达 / 那非人间的哀声 / 足以震塌一千座天堂 / 吓昏一万个圣人”(《手》)这只手,不正是农村妇女长久命运的象征吗?

 

  但对“母亲”生活给予的不仅如此,它还给了她孩子,和那孩子的幼稚关爱和欢乐。

为了保护那在滚烫的玉米地劳作的母亲:

“我们爬上山顶 / 拼命摇动一棵颗松树 / 像摇动一把把扇子 / 想熄灭他的火焰 / 让母亲在清凉的风里 / 锄完整个夏天 / 踩着石头爆裂的声音 / 我们来到河边的苇滩 / 学着哥哥的样子 / 我们向芦苇借来武器 / 一支支碧绿的苇箭 / 射向那纵火的太阳……”(《苇箭》)儿女们拉上年轻的母亲,温习她少年时的游戏:

“夏夜,你带着一朵栀子花和我们捉迷藏 / 你刚刚躲藏起来 / 风儿就跑来向我们传送消息 / 我们很快就捉住了你 / 还捉到一捧捧花香 / 你生气了,摘掉头上的栀子花 / 藏进萤火虫提着灯笼也找不到的草垛里 / 可是你没有藏好自己的笑声 / 我们又捉住了你 / 还捉到一对盛满天真的酒涡……”(《捉迷藏》)这位“顶傻顶傻的妈妈”,从孩子那里收获到多少欢乐啊!

这是对她付出最有益的补偿吧!

 

  但是,母亲永远是牵系的。

她合着叮咛《绣鞋垫》:

“把窗前的月光绣进去 / 把鸟声和虫鸣绣进去……”虽然她不会写字:

”可全世界也数她寄的信最多 / 她的信,飘满了整个天空 / 鸟走的路 / 星星走的路 / 云彩走的路 / 都是她的邮路……”(《信》)这一切的一切,使得儿女无法不由衷地感恩:

“我还想把溪水和琴弦带回家去 / 把云霞的图案和雀鸟的歌都带回家去 / 不!

松林啊,请赐给我五十朵微笑 / 我要献给我五十岁的母亲”(《礼物》)“即使上帝敲门我也拒绝见面 / 即使月全蚀我也决不开窗仰视 / 此刻,母亲睡了,我的诗醒着 / 我在母亲的气息里写诗……(《无题》)《母亲》整部诗集里,都弥漫着这样对母亲的虔敬和感恩的气息。

  除去感恩的虔敬,诗人几乎调动了所有的艺术手段,把象征,譬喻,拟人,对比,夸饰等等全部引入,并毫无隔碍地织成一个个熟悉但鲜活的意象,用诗人自己的诗来说:

“是从八月的豆架上摘来的 / 每一篮都是土地的警句 / 那在秋阳里噼啪作响的 / 像祝福,更像一句亲切的叮咛 / 是从悬崖上抠出来的 / 还回响着山羊的蹄声 / 最耐嚼的名言 / 总是诞生在最苦难的地方 / 是从山泉里舀回来的 / 能解说世上最美的梦境 / 有时候没有一点声音 / 就把你整个儿润湿了……”(《语言》)并且由于诗人由衷的感恩欲念和对美的事物充分的感知和表现力,这样的至美意象几乎纷飞于每一首诗中,使我们在阅读中不由自主的加强了对美的崇敬,对“母亲”的无限感恩。

 

  优秀的艺术品是难以传达的,它象田野庄稼一样自然、朴素而完美;言说者只能指指那立着庄稼的田块,对它全部的领略,那是得我们自己去亲密接触,去用全身心感知的,我们必须用这种方式,去亲近------“母亲”。

《 想 象 李 白 》 

  李白是中国诗史上最富才情,又最令人感到亲切的诗人。

但斯人已远,我们只能从极有限的资料去接近他,向往他了,这是让人感到遗憾的。

但生存中的李白,他会怎样写诗,饮酒,旅行?

他会碰到我们今人日常生活中的烦恼、无奈、尴尬吗?

想来会的。

但是,他会怎样动作,怎样思考,怎样应对呢?

太琐细了,史书上没有一笔记载,对此,我们只能想象。

但在我们一般读者,也就想想而已,可我面前却摆着一部书:

《想象李白》。

是一位诗人以诗的形式对遥远的诗人的想象与精神交谈,这不由地引发我们许多希望聆听的好奇。

 

  李白是诗人,那么,在那个纯朴大气而又欣欣向荣的朝代,他会怎样思考,怎样生活呢?

今天的诗人写下了这样一些题目:

《霜晨,李白早行》,《静夜,李白忆往事》,《李白夜宿田家》,《李白月夜闻布谷》,《李白月夜独饮》,《李白醉酒舟上》,《李白月夜吹箫》……从有限的资料我们知道,李白善舞剑,于是我们又看到这样的题目:

《李白论剑》,《李白修炼:

舞剑》;我们还知道李白的一些轶事,于是我们又看到《李白与高僧论道》,《李白致长安美妇》,《李白致宦官高力士》这样的话题;还有史书上不曾有任何记录的《李白眺望一只飞鸟》,《李白夜宿驿站闻蟋蟀》,《李白凝望落日》,甚至《李白夜行峡谷,遇狼》……仅仅从这些题目,我们可以感到写李白的这位诗人感触之细致,想象力之丰富了。

 

  当然,想象力并不能保证艺术品------诗歌的质量,我们非得打开它,与诗交触,才能体会诗人想象中的诗人的情景,李白是大诗人,那么我们先来听听李白怎样谈诗吧:

 

  “我不过是将地上的月光 / 捧起来 / 押上韵 / 分成行 / 你们读了/ 就说好诗好诗……这样说来,你们 / 读到的所谓诗 / 只是一些 / 押韵的月光 / 而月光是从天上来的 / 是从无限来的 / 这么说来,读诗 / 就是从很少的文字里 / 看见 / 无限的月光”(《李白说诗》) 

  诗是这样的吗?

这样对诗的精美解说,是李白的吗?

不知道,也许是,但肯定是写诗人的;把诗与自然,与无限的大背景联系起来,又以诗的形式表达,也许是诗的最恰当定义了。

 

  从李白的诗中,我们还知道,他十分嗜酒,那么,喝酒时的李白会如何呢:

 

   “许多松迎面跑来 / 挡住我 / 且将我团团围困 

    放开我,我要到山顶上去 / 敲敲那北斗 / 看看我前世的酒杯里 / 盛着多少愁 

    苔藓和落叶抱你睡下 / 溪水缠在脚边商量韵律 / 蛐蛐钻进头发索要诗句

    月光深入袖筒 / 寻找唐朝的笔 / 和温暖”(《李白醉卧松林》)

  有比这样的醉酒更真切的状态吗?

在李白的诗中我们没有见到,但将这种状态写得这么浪漫,把自然写得如此鲜活而富于情致,却显示了诗人的想象力和演述才情。

  李白当然也感慨:

“走很远很远的路 / 只为了最终返回来 / 看看自己老去的 / 脸 / 地老天荒,一方铜镜 / 消磨了 / 古今多少过客(《李白晚年对镜》)但性情使李白执着而坚定:

“因此我不会匍伏 / 在天亮之前 / 就一直站着,向日出的方向 / 岩石一样不改变姿势 / 即使太阳真的死去 / 我仍然凝望”(《李白凝望落日》) 

  李白是豪迈大气的诗人,但他对生活的挚爱,使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他情绪的丰富细腻。

诗人在这里,代拟了《李白致儿子伯禽书》:

“吾儿,此刻我在客栈 / 为你写信 / 月光斜斜地打进窗子 / 吾儿,那是你冰凉的手指 / 穿过千山、触摸我 / 疲倦的身影”还有《李白致女儿平阳书》:

“吾儿,此刻我在船上 / 为你写信 / 船外伸手可触的都是你的笑 / 你好看的酒窝 / 看它们一朵一朵都碎了 / 我仅能采拾一些/夹进我潦草的诗中”……李白还有一腔正义:

“我的那双鞋至今感到羞辱 / 你的手 / 怎配触摸 / 我的鞋上 / 有千山万水的月光”(《李白致宦官高力士》)李白还有悲悯:

“他忘不了/ 雾后面柴后面 / 那愁苦的表情”……(《李白山中遇樵夫》) 

  所有这一切,都是李白的吗?

也许是;但我们当然清楚,这一切,又都是当代诗人的“想象”。

在这“想象”中,李白复活了,我们听到了他与今天诗人的交谈;李白越过了时间之河,呈现于今天诗人的诗里;所以,这一切的描述,对我们今天的读者,是陌生的熟悉,是遥远的亲切。

李白以他的伟大感召着我们,以他的浪漫激发着我们,以他的天真澡雪着我们,以他对人生的探索,对美的追求引领着我们…… 

  当然,这一切又都是当代诗人《想象李白》的自我言说,是当代诗人在当下情境思考诗人命运、境遇的产物……前面我们已经引了不少的诗句,其中丰富的想象和朴素、清洁又精美的表达,叫我们为之惊叹。

《想象李白》一部诗集中,这样的惊叹会让我们在阅读中常常发出,因此,我们实在不必在此饶舌,意外而丰富的收益,是读者自己接近才能获得的。

《 与 天 地 精 神 往 来 》 

  文学评论偶尔会遇见一种尴尬,一些较为一般的作品,人们可以轻易地寻出许多话来说说;而面对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优秀之作,由于它的宽博、由于它的深邃、由于它纷至沓来的艺术波冲击……我们反倒不会说话,或者不知该说什么好了。

读到诗人李汉荣的散文集《与天地精神往来》,那种强烈的无可言说,再次印证了这种尴尬。

 

  李汉荣是位诗人,他极旺盛的创作力使他不由地打破了艺术的限界,近年来又在散文领域尽显风采。

这些散文作品经过《散文》等杂志连续推出后,迅即得到广泛传布。

《散文选刊》及《新华文摘》等报刊也予以转载,造成颇强烈的反响。

这部由华艺出版社推出的《与天地精神往来》,便是他近年散文的精品荟萃。

 

  作家李汉荣是位感知力和想象力都极强大的诗人,这一点在散文中也显得突出。

我们随便抄一些文章题目:

《水磨房》、《父亲的镰刀》、《换牙》、《君子兰被盗记》、《对中医的一知半解》、《文人的床》、《我爱书东坡》、《牛的写意》、《论死》、《生病》、《小姐》……当然,题目广泛并不能说明文章的质量,但却可以反映出作家的视野和宽广的人生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