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6858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

《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

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日期:

2011-06-11]

来源:

作者:

[字体:

大中小]

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杭州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更好地满足公众的教育需求,更好地提升公民素质和生活品质,更好地服务全市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序言

教育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关系着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关系着民族振兴与国家崛起。

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工程,是培育人才、促进经济成长、引领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石;教育是开启生命发展各种可能的桥梁,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的生活品质的摇篮。

从百年前现代教育制度在杭州建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教育体系逐步确立,杭州教育为近现代中国的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教育事业发展进入了最好最快的时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杭州教育发展伴随着城市化进程驶入了快车道,教育现代化步伐大大加快。

国民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十五年基础教育率先普及,正朝着高标准、高质量的优质均衡方向不断迈进;职业教育开启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发展的新局面;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入普及化。

国民教育的基本普及,促进了杭州城市与市民生活品质的持续提升。

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日新月异,城乡社区教育全面开展,成人教育快速发展。

教育创新大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快速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水平整体提升,教育公平与优质均衡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随迁子女就学服务体系的构建、名校集团化的探索、中考中招改革、第二课堂的创新、教育培训券的发放等,均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重大影响。

“学在杭州”品牌正在打响。

杭州教育尽管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历史性巨变,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时代进步对教育提出的更高需求。

当前,杭州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即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不了公众的需求和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具体表现在以下困难和问题上:

均衡发展中存在难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依旧突出,教师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师德师风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发展中存在短腿,公共教育投入不足,资源总量性短缺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外来人员子女入学压力持续增大,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对民办教育的鼓励、规范相对滞后,终身教育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全面发展中存在缺陷,应试教育倾向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仍然突出存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更新,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校毕业生就业以及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挑战、新课题;开放办学中存在短板,教育国际化程度亟待提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战略关键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社会管理方式、人民生活方式快速转变,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争夺人才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公众对包括教育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质量标准有更多更新的期待,对精神文化的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也不断提升。

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进一步提升市民生活品质,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将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升。

杭州的科学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关键靠人才,核心是创新,基础在教育。

在这一进程中,努力建设与之相匹配的一流的教育,构建优质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是时代赋予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杭州教育的历史重任。

杭州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以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主题的“后普及时代”,即全面提升教育品质,进一步凸显人本性、社会性、开放性的教育现代化新阶段。

在这个新阶段,对优质、公平和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日益成为主导,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统筹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复合性发展目标日益成为主导,依靠内涵提高、质量提升的发展方式日益成为主导,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角度评价教育竞争力、贡献力日益成为主导。

杭州教育发展的使命就是:

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让教育发展与学习型、创新型、生态型城市建设良性互动,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二、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把握杭州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以优质均衡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提升教育品质为主旨,共建共享品质教育,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转型,为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和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工作方针

坚持优先发展。

优先发展教育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

教育是公共事务,是惠及全民的公益性事业。

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升,必须依靠教育。

围绕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的战略蓝图,充分发挥好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把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优先方面,完善体制和机制,落实教育地位优先、规划优先、财政投入优先、公共资源配置优先,适度超前发展教育,化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

践行育人为本。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以人为本,把教育和人的幸福、尊严以及社会进步等核心价值联系起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从生命深处唤醒人的自我意识,唤醒人的创造力、生命力、价值感,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联为整体,把提高学生的现代素质同提高教师、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的素质有机统一。

推动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其目标指向是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转型。

以更加广阔的思想境界和发展视野,更好把握教育规律和阶段特征,把握世界教育发展潮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促科学和谐发展。

坚持普及与提高、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推进教育思想、体制、模式、手段创新,转变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扩大开放,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重构学校教育的育人模式,实现学校教育的转型升级。

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价值,是政府提供教育服务的基本职能要求,是教育作为民生之首的核心体现。

全面统筹城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教育,让教育的阳光温暖所有弱势群体子女,确保每一个孩子人生起点的公平,让所有孩子同在蓝天下共成长。

促进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人群之间的教育均衡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让公共教育资源惠及每一个受教育者,并且在教育发展中努力实现动态的优质均衡。

提升教育品质。

教育品质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是教育现代化达成度的核心体现。

追求优质教育大众化、终身化,推进优质教育体系构建,促进教育整体优化,实现学有优教;追求教育服务多样化、个性化,促进学校自主、特色和多样发展,提升办学品质,建设品质学校,满足社会多元教育需求;追求教育国际化、信息化,推进教育改革,拓展视野,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努力实现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两方面的有机契合与良性互动,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内涵品质和公众的教育满意度。

(三)战略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成优质均衡的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初步形成学习型城市框架,夯实人力资源强市基础。

到2020年,建成优质均衡的杭州特色现代教育体系,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城市,率先进入人力资源强市行列。

到2015年,市区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指导服务有序开展,全市3~5岁儿童入园率达到98%,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达到90%,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达到75%;义务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9%,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9%以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有机渗透,全市优质高中段教育覆盖率达到85%。

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58%。

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构建,市民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7年。

到2020年,全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指导服务普遍开展,3~5岁儿童入园率达到99%,全市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达到95%,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达到80%;义务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9%,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9%以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有机渗透,教育的优质性、特色性和选择性更加明显,全市优质高中段教育覆盖率达到90%。

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65%。

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市民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以上。

表:

杭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预期目标

序号

指标

2009年

2015年

2020年

1

学前教育入园率(%)

97.4

98以上

99以上

2

全市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

87.5

90

95

3

全市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

62.7

75

80

4

义务教育巩固率(%)

99以

99以上

99以上

5

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

99.91

99以上

99以上

6

高中段教育入学率(%)

99.10

99以上

99以上

7

全市优质高中段教育覆盖率(%)

78.53

85

90

8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53.58

58

65

9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1

11.5

13

其中:

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19.3

21

23

10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7

13.7

14

其中:

受过高中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

70

90

95

11

全市标准化中小学校比例(%)

75

86

96

12

全市中小学建网学校比例(%)

99.2

100

100

13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个)

45

80

100

14

在杭普通高校在校生中留学生比例(%)

1.4

3

7

15

全市中小学与国(境)外学校签约缔结友好学校比例

7.6

26

33

16

全市聘有外教高中学校比例(%)

14

42

56

三、发展任务

(一)学前教育高起点均衡发展,让更多的儿童拥有奠定人生基石的快乐童年。

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和科学性,为所有儿童幸福和发展实施快乐的启蒙教育,基本满足0~6岁儿童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对学前教育指导服务的需求。

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推进托幼一体化,高起点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到2015年,全市所有的区、县(市)均成为杭州市学前教育达标县,70%以上的区、县(市)成为杭州市学前教育强县;全市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占总在园幼儿总数的70%左右。

重要举措:

完善杭州特色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强化政府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协调发展”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健全“地方负责、分级管理、部门分工合作”的管理体制;健全早教指导中心的鼓励与规范机制。

加快推进幼儿园建设行动计划。

大力发展和加快建设公办幼儿园,支持鼓励民办幼儿园发展;调整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设置规模标准,落实公建配套园所建设;完善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农村办园模式;2015年完成一个乡镇一所达到省一级标准公办中心幼儿园的建设任务,人口较多的乡镇按照实际需要举办多所公办幼儿园。

实施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战略。

深入推进名园集团化办园,全面推进城乡幼儿园互助共同体建设;推行以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为龙头,中心园与其分园和教学点在经费使用、设施设备配备、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统一管理模式。

实施幼儿园内涵发展促进行动。

完善学前教育专项督导和幼儿园等级评估制度;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幼儿园开展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游戏为基本形式、丰富多样、富有创意的学前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二)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让更多的少年儿童获得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

坚持公平优质的价值取向,提高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增强每一所学校的活力,为学生提供生存、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每一个少年儿童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在保障入学机会公平基础上,关注教育过程的公平,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深化课程改革,减轻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

到2015年,全市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小学、初中分别达50%、45%;到2020年,全市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小班化。

重要举措:

全面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

建立并完善教育公共财政制度,推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标准化,基本实现区(县、市)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拨款标准、教师收入标准、学校配置标准、教师队伍配置标准“四统一”;科学调整教育布局,整合、扩大、优化义务教育资源;以集团、联盟、共同体等多种形式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名校集团化办学,探索集团学区化;全面实施城乡中小学互助共同体建设,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

全面推进中小学发展性评价。

建立健全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相配套的学校评价机制;以学校编制发展规划为起点,通过规划实施的过程监督和达成度评价,促进学校形成自主、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为宗旨,指导和规范学校完善课程设置,全面落实课程方案;深入开展“轻负高质”教改实践,关注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倡导参与、探究和动手,提高教学效益;推进小班化教育,班级学额控制在小学每班35人以下、初中每班40人以下,创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完善初中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和发展机制。

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减负”机制。

严格规范招生秩序和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执行课时计划和课程标准,控制作业量和考试难度;建立市、县两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情况通报制度以及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建立学校教学活动安排公示制度、课业负担征求意见制度;学校、家庭、社会协作联动,打造“家校进步共同体”,严格规范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

(三)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多元发展,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面保障高中教育优质均衡协调发展,实现学校发展与城市发展、公众需求满足间的共赢。

坚持均衡发展与特色发展相结合、强化基础与发展个性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校多样化发展,提高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化程度,形成“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可选择”的普通高中教育格局。

到2015年,全市95%的普通高中达到优质高中标准,优质特色高中达到50%;到2020年,基本实现高中小班化,10%的普通高中学校跻身全国一流名校行列。

重要举措:

实施普通高中质量提升工程。

科学调整学校布局,扩大、优化教育资源,推进普通高中集团化办学与小班化教学,加快普通高中教育内涵发展和优质化进程;深化课程改革,推进课程校本化建设,推进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推进“轻负高质”教改探索,着力改善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促进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开展普通高中教育选择性试验。

实施学分制,推进选课走班;拓展学校课程资源,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引导学生选择适合个人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课程;引进国际通用课程;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方面开展指导。

深化培养模式多样化试验。

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探索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和载体;鼓励大学特别是市属高等院校向高中开放课程、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为部分学有余力的高中学生开辟学习发展的新途径;探索建立高中和大学以及海外教育机构的有效合作机制,拓展学生发展路径;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关爱行为有偏差学生的健康成长。

实施优质特色高中建设计划。

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增强学校管理能力,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推进高中学校依托传统和优势,多形式开展特色学校建设,形成一批人文、数理、科技、艺术、体育、外语等特色高中;推进学校发展性评价,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四)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化协调发展,为学生搭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成长平台。

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需求,合理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加强专业现代化和实训基地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推动多样化、差异化发展,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导向,有效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大力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文化素养、职业能力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到2015年,全市70%以上包括中专、职高、技校在内的中等职业学校达到国家、省规定的重点职校办学标准,创建省级示范专业50个和省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基地35个,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明显提高;到2020年,基本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小班化,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5%以上,10%的中等职业学校跻身全国一流名校行列。

重要举措:

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

围绕行业发展统筹职业教育办学资源,扩大、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创建一批国家和省改革发展示范职业学校,进一步扩大国家级重点中等职校数量。

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示范工程。

调整优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实施特色专业、新兴专业、骨干专业品牌建设和示范实训基地建设;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探索职业学校专业化管理,推进专业小班化教学;强化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竞赛。

深化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

组建多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推进职业教育集约发展;制定并实施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以就业为导向,深入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产教结合”的合理运作机制;推进“社会复合主体”建设,构建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特色办学模式。

推进中高职一体化改革。

深入探索中高职课程、培养模式、学制贯通等方面的有效衔接途径,打通技能型人才深造发展渠道。

(五)高等教育跨越式内涵发展,让学生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关键,以增强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能力为重点,着力加强市属高等院校内涵建设,建设若干所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市属高校,建成布局合理、结构科学、错位发展的市属高等教育体系。

加强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促进在杭高校与地方互动发展。

推进产学研政合作,推动科学普及、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文化传播。

到2015年,市属高校建成市级重点学科32个,重点实验室23个,重点专业、特色专业20个,重点实训基地10个;其中,市属高等职业院校创建省级重点专业、特色专业20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和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5个。

重要举措:

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

推进杭州大学城建设,推动杭州师范大学建设全省一流综合性大学和国内一流创业型大学;完善独立学院管理,促进健康发展、办出特色,推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继续领跑全国同类学院并建设创业型大学;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推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到全国同类院校的一流水平,推动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达到全省同类院校的一流水平,不断提高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等其他市属高校的办学水平;支持在杭省部属高校发展,支持五县(市)引进高校。

实施市属高校内涵建设工程。

加大投入,开展市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专业、特色专业、重点实训基地、精品课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海内外高水平领军人才,加大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设立“西湖学者”岗位,实施以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学科带头人、优秀创新团队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项目;推进市属高校创新基地、产学研合作平台、战略研究中心等建设。

实施市属高校人才培养创新行动。

加强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创新人文社科学术评价体系;推动杭州师范大学实现博士学位授权点设置;增强市属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根据城市化进程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合理设置专业,面向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服务,面向社会开展职工技术培训。

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建设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完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在税收、资金、销售、土地、人才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实施杰出创业人才培育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培训工程;加强大学生创业就业网络体系和创业园等平台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提高创业园和创业实训基地的服务水平;加强大学生职业能力培训,鼓励大学生取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

(六)特殊教育全纳型持续发展,让所有残疾学生享受更多的关爱和公平的教育。

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残疾学生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学生职业教育,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

坚持特教与康复相结合,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与自立、自强的能力。

加快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

到2015年,各区、县(市)均建有1所智障特殊教育学校;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免费教育。

重要举措:

完善特殊教育三级办学体系。

按照“盲教育以省为主、聋教育以市为主、培智教育以县为主”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与落实特殊教育三级办学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社会福利院、聋儿康复中心等从事教育的工作机构成为特殊教育学校或教学点;加快智障特教机构建设;推进特殊教育集团化办学,以集团化办学模式引领杭州都市圈有关学校发展。

推进资源教室建设和融合教育。

完善普通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残疾学生的“随班就读”制度,促进残疾学生和正常学生的融合;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推进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建设,提升随班就读教育质量。

实施特殊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健全促进特殊教育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建设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开展咨询服务、教研指导和师资培养;加强残障儿童早期诊断,完善筛查—检测—建档—转介—安置—综合干预的运行机制,建立医教结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促进特殊教育可持续发展。

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上岗资格制度和在岗教师正常性培训制度,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加大表彰奖励力度;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

(七)继续教育终身化全面发展,为成人发展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智慧源泉。

建立健全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全民学习,建成学习意识普遍化、学习行为终身化、学习组织系统化、学习体系社会化的学习型城市。

以提升人力资源能力为核心,积极发展岗位培训、社区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等继续教育,推进终身学习网络和公共平台建设,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大力提升劳动力素质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升社会文明水平和市民生活品质,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到2015年,建设市级示范社区学校(分院)80所、省级示范性成校50所,建立50个校企合作职工教育培训基地。

重要举措:

构建终身学习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