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64910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docx

《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docx

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科毕业论文

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姓名

专业

层次

学号

教学点

指导老师

论文提交时间

摘要

构建和谐社会,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系数是城市与农村差距的主要反映指标。

经过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研究比较,发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一些因素有一定的关系,除经济因素外,政府投资和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倾斜是重要原因之一。

分析城乡差距方面的调研报告,U的是提高国家对缩小城乡差别的意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早日实现。

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是今年“两会”上最热门话题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普遍提高,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甚至悬殊,成为困扰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一大社会难题,并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如果说贫富差距扩大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道绕不过的坎的话,那么有效遏制不合理贫富差距,合理兼顾效率与公平,提高社会保障,达到共同富裕,更好地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则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共同富裕城乡收入

1前言1

2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作用1

2.1中国现在的经济状况1

2.2农村经济的现状1

2.3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2

2.42020年小康生活展望3

3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所存在的问题3

3.1“三农”问题3

3.2城镇与农村的分配制度4

3.3就业压力大,失业率高4

3.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4

3.5农民购买力低,消费不振5

4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策建议5

4.1切实提高农民收入5

4.2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5

4.3降低减少税收负担5

4.4大力加强小城镇建设6

4.5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6

4.6提高就业水平7

4.7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7

5结论7

致谢8

参考文献9

1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居民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扩大,已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如何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避免两极分化,这是一个急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本文在深入分析居民收入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引起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并提出了要从三农方面、分配制度方面、就业方面等各发面因素着手,充分发挥其政策的导向性功能、管理性功能、制约性功能和协调性功能。

把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促进全民的共同富裕。

2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作用

2.1中国现在的经济状况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令全国人民鼓舞的大事。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在“十七”大的报告中,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社会,反贫困取得全世界的进展。

但同时也要看到LI前所达到的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小康,而且平均数往往掩盖着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

现在还有很多人处于低水平温饱状态。

为保证全体人民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也取决于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经济和社会政策。

2.2农村经济的现状

□前,我过在总体上实现的小康社会,还是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当前农村人口仍占三分之二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约三分之一,“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点。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仍很明显,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仍未改变,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决定了,地区差距将会长期存在,发展不平衡仍然是突出矛盾。

LI前虽然我国城乡关系日益密切,但城乡差距越拉越大。

实行改革后,工农业产品交换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密切了城乡联系。

使劳动力和资本在农村内部和城乡之间流动,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更加密切。

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拉越大。

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

城乡基本建设差距城市建设越来越好,而农村变得越来越不尽人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我国宪法和教育法都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但是,城市居民和农民由于身份不同,其子女受到的义务教的机会不平等。

农村师资严重短缺。

农村师资力量与城市相比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低。

城乡医疗卫生差距;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2.3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伴随。

简单的说,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根本要求。

从缩小城乡差距的必要性看,城乡经济社会差距拉大的局面、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和“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各种倾向,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影响到全社会小康LI标的实现。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采用城乡统筹的方法是解决“三农”等问题的岀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正确方向。

从需求上看,城乡统筹来自城乡的共同需求。

城市发展对城乡统筹的内在需求:

城市发展的空间需求一向乡村的空间拓展;城市发展的资源需求一对土地、水等资源的需求增加,需要依靠乡村提供土地、水源;城市发展劳动力的需求,乡村作为社会劳动力的蓄水池,既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也吸纳或滞留剩余劳动力;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在相当大程度上依靠乡村提供。

农村和农民对城乡统筹的内在需求:

消除不公平社会待遇,享受国民待遇的强烈社会诉求;乡村劳动力就业岗位的需求;农业产业化的需求;对信息和文化的需求;分享工业化和城市化成果的需求;提高收入的需求。

在当代社会,城市居民渴望农村的魅力,农村居民寻求城市的优势。

城乡统筹是人们的共同愿望。

城乡结合是实现工业与农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

城乡统筹将实现城乡双赢,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从可能性看,2004年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1.8%,进入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和条件。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超过1000美元。

根据国际经验,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已有能力反哺农业;人均超过1000美元以后,国家应建立起有效的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在工业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一个普遍趋向。

我国在总体上到了以丄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我们应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

2.42020年小康生活展望

根据人民意愿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及时提出具有号召力的奋斗L1标并团结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这是我们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导艺术。

党的十七大报告根据国情、党情、民情发生的重大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在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LI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要求,勾画出我国到2020年的宏伟发展蓝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询进方向。

3我国目前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所存在的问题

3.1“三农”问题

U询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社会,还是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当前弄春人口仍占2/3左右。

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约1/3,“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面临最大的难点。

要解决“三农”问题,首要任务是千方白计提高农民收入。

2002年中国农民纯收入为2476元,改革开放24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均递增7.2%,但分阶段看,1979-1985年七年间增长最快,年均递增15.2%,而1985年以后的17年,年均递增降为4.0%。

特别是1998年以后的3年,增长速度降低得更为明显。

如果我们要把中国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限制在20年以内,也就是说,要使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2年城镇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0元的水平。

这个H标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要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减轻农民税费负担和财政转移等方面,做出一些重大的选择。

3.2城镇与农村的分配制度

收入分配政策的目标,一般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收入结构政策目标,另一种是收入总量政策口标。

对收入结构政策U标的取向,政府的调控主要是考虑收入差距的社会可接受程度。

在效率和公平之间作出选择,寻求效率与公平的均衡点,这个均衡点就是既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乂能使收入分配大体公平,不会因为分配不公而影响社会安定,从而破坏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效率和公平两者间如何组合,谁主谁次,孰先孰后,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党提出:

收入分配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无疑这是在对中国现实国情、经济发展的深刻把握基础上作出的科学选择。

效率是指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公平是指收入与投入的对称性和统一性。

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优先,优先考虑企业和个人的劳动效率,也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

兼顾公平是在提高效率前提下分配的合理性,公平能为效率的提高提供环境条件。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效率与公平相权衡,效率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应该是笫一位的。

因为主产力是人类历史发展前进出发点的基础,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

强调效率优先,把企业和劳动者的注意力吸引到提高自身素质,立足科技进步,讲究成本核算,研究经营策略等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的轨道上,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劳动效率不断提高,生产力不断发展。

这样才能为社会公平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否则,公平以及劳动者的共同富裕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收入分配政策LI标必须优先考虑刺激效率,平衡资源和经济增长,在这个前提下兼顾公平。

但当收入差距过大或出现贫富悬殊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时,应适当牺牲效率,重点应放在解决社会公平上,使其达到新的均衡点。

对于收入分配总量政策LI标的取向,政府主要应该考虑国民经济的总量均衡,国家经济总量均衡主要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均衡。

收入分配政策同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有着内在联系。

这种联系为收入分配政策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关系提供了基础。

一般来讲,在硬的预算约束体制下,通过调节收入总量结构,可以有效促进和实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均衡发展。

我国多年来的收入分配政策一直以控制总需求为重点。

鉴于LI前我国市场的供求关系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产品由短缺变为相对过剩,收入总量政策必须变控制需求为刺激需求、启动需求。

同时注意调节供给结构。

必须注意收入分配政策同财政、货币政策结合起来使用,才能产生预期的调节效果。

3.3就业压力大,失业率高

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统计,到2002年9月底,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1005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362万人,其中国有单位职工7508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445万人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1998年-2002年6月,全国累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有2600万人。

失业率的居高不下,不仅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影响消费。

因为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是低收入人群中比例最大的群体,应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使他们得到基本生活保障。

扩大内需的政策必须充分考虑有助于这类群体的收入水平,社会救助不能治本,根本的出路在于千方白计增加就业岗位,对失业下岗人员给予政府的支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

3.4农民人均纯收入増长缓慢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实施农村改革,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使城乡居民显性收入差距由1978年的2.57:

1缩小到了1983年的1.76:

lo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改革开始转向城市和国营企业。

农村山于家庭经营承包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量释放完毕,多数产品丰年有余,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显性收入差距总体上不断扩大,2004年底城乡居民收入比高达3.12:

lo根据有关学者测算,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约在6:

1左右。

3.5农民购买力低,消费不振

2001年占总人口62%的农村人口,消费品零售额只占37%,而占人口38%的城镇居民却占据63%的零售额,城镇居民平均零售额为4898元,比农民人均零售额1766元高1.8倍,反映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2002年城镇已降至37.7%o农村还高达6.2%,农村购买力的低下,严重制约了消费需求。

农村的家用电器普及率较城市约有15年的差距。

4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策建议

4.1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首先要从根本上减少农民负担,要从制度上理顺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在农村继续实施费改税的改革,已试点费改税的地区,效果很好,能减负30%-50%,2002年全国部分地区由于实行了税费改革下降,约减轻农民负担300亿元,如果全面实施,将会产生较大的财政缺口,应山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这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较关键的因素。

与此相配合,要转变乡政府的职能,下决心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以降低行政管理费用支出。

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从农业增产增收着眼,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优势区域和产业带,农产品曲产业性转向质量型,高附加值型转变。

4.2増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

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是一个弱势产业,因此对农业釆取保护体制是非常必要的,应该充分利用世贸规则制定保护政策,并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

对农业科技与开发、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与与治理、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等方面应加大投入,为农业的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3降低税收负担

农村税费改革是国家、集体与农民三者利益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涉及国家与农民之间、各级政府之间、乡镇机构各部各单位之间等利益关系的调整。

U前,农村原有的深层次矛盾已经凸显,并引发出大量的新问题、新惜况。

如基层财政困难县乡财政缺口难以弥补,农民负担反弹的压力始终存在;农民义务教育难以为继,农村发展事业无以投入等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记住温家宝总理的告诫:

“千万不要以为农业税取消后,农民负担就此解决了。

如果改革不彻底也可能前功尽弃。

我们可能面临两个严重悄况:

一种是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卷土重来,农民负担出现反弹:

一种是基层组织难以正常运转,无法履行应尽的职责。

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坚定不移的将农村综合改革推向前进。

农村税制改革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关系国家财政实力,必须从我国的现实和国情出发,既要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相适应,乂要考虑到国民经济全局和产业特点。

因此,在改革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2)坚持税收公平。

(3)坚持征收合理。

4.4大力加强小城镇建设

合理制定小城镇发展U标,要根据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基础,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L!

标、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规划小城镇功能和主导产业定位,构建合理的小城镇发展体系,走可持续发展、集约式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增强小城镇发展实力,城镇发展动力源于产业,城镇化与产业化同步,是切实提高城镇聚集度的根本。

因此,要积极培育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把工业园区与农村城镇化紧密结合。

发展有特色的农业生产基地和农民合作组织,建立特色产业链,使农业向特色、髙效发展。

提供政策措施,扶持较弱城镇发展,农村小城镇是最终解决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出路。

因此,要大力发展具备条件的小城镇加快发展步伐。

同时,对实力不强的城镇给予适时支持,对落后城镇多给予指导、帮助和政策倾斜,切实解决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拓经济发展领域,创造经济增长点,提高发展竞争力,促进农村城镇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小城镇发展的专业技术潜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城镇科技力量的增强,是提高小城镇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基础,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保障。

积极做好挖掘人才、吸引专家、引进技术的工作,会使小城镇的技术力量显著增加。

4.5大力加强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

要把农村的教育经费纳入全国教育经费比例中,逐步扭转基础教育山农民负担的状况,实施真正的九年义务教育,把农村教育经费比例、降低成人文盲率、九年制义务教育率等指标作为硬指标进行监测。

为提高农民的科技技术,要加强对农民进行操作性强的实用技术培训,并对农民进行市场经济意识和信息化知识的教育,以提高农民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调节生产结构的能力,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

4.6提高就业水平

为什么,各个城市为了限制人口激增纷纷采取限制措施,可是越限制人越多,越往城市里挤。

关键还是城乡差距太大,归根到底是城市化进程工作没有做好,我们喊了那么多年的城市化,也作了那多的工作,结果城市化的收效甚微。

农村依然是农村,依然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停滞不前。

而城市却在发展中追赶国际潮流,各种先进理念不断实践,市民的各项待遇、权力越来越多,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农民为什么流动,为什么来到城里就业,因为城里的条件好、机会多,他们农村老家没有这样好的条件,不能提供这样多的机会。

山上述原因导致农民的大量进城自然增加了就业压力。

完善农民工的就业率,必须贯彻城乡协调要求,强化以人为本理念,立足我国农民工数量大、公共资源有限的实际,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入手,着眼于长效机制建设,逐步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并建立健全与此配套的服务体系和培训制度。

在加强公共服务的同时,要积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竞争参与服务和培训,规范市场行为,引导服务和培训市场健康发展。

4.7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措施,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着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方针,抓好以下各项保障措施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特别是发达地区已开始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先把农民工养老、工伤、医疗等保险制度建立起来。

农民工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是企业必须承担的义务。

社会保障部门需要解决社保地区统筹与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矛盾。

建立以县为单位的大病统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农户覆盖率。

釆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的方式,积极推进农牧业生产保险制度。

5结论

论文研究得出以下儿个方面的结论:

(1)减少差距的对策,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山大到小,乂由小到大的变动过程,这些变动受到了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价格变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结果已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地方政府应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通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化和输出工作,根据农村生态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增强乡镇企业发展后劲,提高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从政府管理角度考虑,公共设施的投资方向应倾向于农村,提倡“以工哺农”,解决农村交通条件落后、卫生保障落后、教育水平不高、网络信息不畅等问题,像抓城市建设那样发展农村的公共事业。

这是改变城乡差距拉大、提高农产品商品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致谢

在这里我要向我的论文辅导教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这次毕业论文中,从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收集到整个论文的完成,指导老师自始至终给予悉心的关怀和指导。

还有许许多多的人,是他们的帮助使得我的论文能够顺利完成。

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二十多年以来一直支持和鼓励着我;还要感谢在一起学习的同学们,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最后,感谢教学点给我提供的学生机会,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你们的支持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曾业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问答•北京:

中国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李实,张平等.中国居民收入实证分配分析.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岀版社,2000

(3)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李培林,朱庆芳.中国小康社会.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方立,吴玉良等.十七大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

(6)王佩琳.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变迁.农业经济问题,2006

(1):

34-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