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决策及提高大学生感恩行为的策略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62470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恩决策及提高大学生感恩行为的策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感恩决策及提高大学生感恩行为的策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感恩决策及提高大学生感恩行为的策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感恩决策及提高大学生感恩行为的策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感恩决策及提高大学生感恩行为的策略研究.docx

《感恩决策及提高大学生感恩行为的策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恩决策及提高大学生感恩行为的策略研究.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感恩决策及提高大学生感恩行为的策略研究.docx

感恩决策及提高大学生感恩行为的策略研究

感恩决策及提高大学生感恩行为的策略研究

摘要:

感恩是提高人们主观幸福感,促进亲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

探索行之有效的大学生感恩行为养成策略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行为决策理论为基础,从感恩决策的独特视角剖析大学生感恩行为的决策评估系统,深入分析感恩决策法则中的体验效用、决策效用和预期效用,提出了要以体验效用启发大学生“知恩”、以决策效用促进大学生“感恩”、以预期效用引导大学生“施恩”的高校大学生感恩提升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感恩行为;感恩决策;体验效用;决策效用;预期效用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感恩与道德的价值判断,笔者认为有一定局限性,因为感恩是一种高级社会认知过程,感恩行为是感恩认知、情绪最直接的体现,而是否做出感恩行为的关键因素是感恩决策。

因此本文以行为决策理论为基础,从感恩决策的独特视角剖析大学生感恩行为的决策评估系统和影响因素,深入探讨大学生感恩行为的影响机制,从而有助于高等学校加强感恩教育,促进大学生感恩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和社会和谐发展。

一、感恩及感恩决策感恩是一种高级社会认知过程。

心理学研究者倾向于从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方面来理解感恩。

本研究认为感恩是对他人给予自己恩惠产生的认知及伴随情绪体验并倾向做出亲社会行为的过程。

感恩行为是感恩认知及伴随情绪体验的最直接体验,个体根据感恩认知及情绪的作用决定是否做出亲社会行为,即感恩决策。

根据simon与kahneman等人研究中的决策定义,结合感恩的含义,本研究认为感恩决策是基于感恩认知及情绪体验,个体从备择方案中评估和选择,做出亲社会行为的过程。

感恩决策是一种高级认知加工过程,个体是否做出感恩决策,取决于个体的感恩认知过程及其伴随的情绪体验。

这说明感恩的体验效用主导其决策效用,因此感恩认知及其情绪体验决定了感恩决策的评估系统。

二、感恩决策评估系统kahneman及同事认为决策形成过程中,评价系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感恩决策的形成,同样受到感恩评价系统的影响。

根据kahneman等人的效用理论[1],感恩决策的效用主要有体验效用、决策效用和预期效用。

(一)体验效用评价体验效用指人们的主观体验,如情绪。

在感恩决策中主要指感恩情绪,即:

个体面对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能即时做出认知评价,产生他人帮助自己的认知,同时伴随感恩情绪产生。

这种对感恩认知的即时评价和感恩情绪回忆评价过程即感恩体验效用评价。

综合已有研究我们认为,共情是感恩体验效用评价的启动机制。

共情是感恩体验效用的启动机制,并且是个体是否做出感恩决策的重要因素。

如曾经帮过自己的好朋友突然遇到资金周转困难,求助于你。

如果你共情到朋友目前的窘迫和迫切求助愿望,并回忆起朋友曾在自己为难之时“雪中送炭”,就会产生强烈的“知恩图报”动机,促使你做出最合适的感恩决策。

(二)决策效用评价决策效用指人们决策时的外显性偏好与行为特点。

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出决策的预期理论[2],预期理论是一个描述性决策理论,其中包括一个价值函数和一个决策权重函数(见图1)。

根据预期理论,个体的决策效用在感恩决策的预测与执行中存在着偏差。

1.参照点依赖法则参照点依赖是指个体做决策时的收益或损失关注相对参照点变化,而非财富的绝对水平。

参照点可能是决策者的现状,也可能是他的期望或目标。

感恩决策也受到参照点依赖的影响。

导致决策分离效应的原因是个体参照点在“自己收益维度”还是在“他人获益维度”的决策过程。

人们最终决策参照点在“他人收益维度”上,会选择合作决策。

由此看出,感恩决策的参照点在“他人收益维度”上,个体更倾向做出合作利他的亲社会行为。

2.损失规避法则预期理论提出的价值函数呈s型,受益区域为凹型而受损区域为凸型,受损区域的价值函数曲线比受益区域的陡峭,所以决策者在决策后损失所带来的痛苦要比等量收益所带来的高兴大得多,这即是损失规避。

在感恩决策中,个体努力规避的是人际关系损失。

个体受到他人恩惠时产生知恩图报的积极情绪,个体为了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互动行为,做出积极主动的感恩决策。

3.边际效用递减法则边际效用递减指离参照点越近,人们对损益值的变化越敏感。

但损益量积累到相当数量后,随着损益值增加,边际效用减少。

感恩决策中的边际效用递减效应非常显著。

如个体经常接受一位亲戚的恩惠,感恩积极情绪的边际效用会减少,甚至会“习惯化”接受亲戚的恩惠,认为这是“理所当然”。

此外,大学生对父母感恩决策同样存在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4.心理账户

(1)两笔收益应分开,由于收益区的价值函数靠近参照点的部分更加陡峭,所以分开两笔收益要比整合两笔收益所带来的愉悦感更大;

(2)两笔损失应整合,由于受损区的价值函数靠近参照点的部分更加陡峭,所以整合两笔损失要比分开两笔损失所带来的痛苦更小;(3)大得小失应整合,即一笔大收益和一笔小损失的情况下,由于受损区的价值函数靠近参照点部分要比收益区价值函数靠近参照点的部分更加陡峭(损失规避),所以两者整合要比两者分开所带来的愉悦感更加强烈;(4)小得大失应分开,即在一笔小收益和一笔大损失的情况下,由于收益区的价值函数靠近参照点的部分更加陡峭,因此小收益所带来的高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弱损失所带来的痛苦[3]。

5.高潮-结尾法则高潮-结尾法则是指人们在对快乐或痛苦体验进行回忆评价时,通常只对情绪体验的高潮部分和结尾部分记忆犹新,而对情绪体验的持续时间不敏感。

因此,个体感恩决策时给予他人“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的效果更好。

因为受到对比效应的影响,感恩情绪作为一种积极情绪,在他人经受最痛苦体验时得到恩惠产生的感恩情绪,比体验幸福时得到的感恩情绪更加强烈。

(三)预期效用评价预期效用是个体基于过去的经历,对决策结果的反馈进行预测和评估。

个体根据行为预测结果反馈,根据反馈结果进行行为决策调整。

[4]根据预期与结果反馈是否一致,可以分为正确预期与错误预期,如果个体决策前的预期与决策结果反馈一致,个体感到满意;反之,个体感到沮丧。

如大学生施恩帮助他人时,通常想得到感恩回报的结果反馈,如果对方回报于他,他觉得满意;如果对方没有回报,那么他会伤心。

另外,根据预期的情绪效价可以分为积极预期与消极预期。

个体能否对感恩决策做出正确预期,决定了其未来感恩情绪的水平。

个体的预期效价决定了感恩决策后的主观幸福感,因为积极预期能发挥安慰剂效用。

[5]三、提高大学生感恩行为的策略

(一)以体验效用启发大学生“知恩”共情是感恩体验效用的启动机制,是个体“知恩”的表现。

大学生对他人情绪与认知的“感同身受”促进他们产生利他行为动机,选择合适的行为施恩或感恩他人。

所以培养大学生共情能力是提升大学生感恩水平作出感恩决策的前提条件。

情绪共享是产生共情的重要途径。

情绪共享是个体知觉到他人的动作、表情或声音等外部信息时,会自动地、同步地模仿,使个体产生同行的表征共享。

[6]据此理论,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的感恩教育工作可以从加大感恩教育宣传力度,教育大学生提高对他人施恩的认知能力;为大学生设计角色扮演的感恩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共情能力。

如大学生扮演父母角色扮演、模仿父母行为,知觉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情,促使大学生“知”父母恩,“感”父母恩,产生感恩父母养育之情的动机。

(二)以决策效用促进大学生“感恩”1.乐观编辑促进感恩表达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会经历很多相互帮助的事情。

向他人求助之时、接收他人帮助之后,都需要通过言语表达你的求助需要和感恩之情。

大学生的感恩表达可以根据“乐观编辑”法则。

因为施恩者得到你真诚丰厚的感谢产生的愉悦之情会冲淡你求助小事的压力感觉。

这样,大学生在良性的相互帮助和积极表达感恩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感恩氛围。

此外,参照点效应对感恩表达也起到重要作用。

个体受到参照点依赖影响,在不确定情境下的决策产生分离效应,是因为个体参照点在“他人收益维度”上,才选择合作利他的决策。

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引导大学生不要过分关注他人对感恩的回报,把感恩决策的参照点定在“他人收益维度上”,鼓励大学生合作利他的感恩行为。

2.高潮-结尾法则提高感恩策略大学生对情绪体验,如愉快或痛苦经历进行回忆评价时,通常以情绪的高峰和结尾部分对总体评价有预测作用。

因此,大学生在他人需要帮助时,首先一定要给予他人全力帮助;其次,引导大学生帮助他人时要帮人帮到底,切忌半途而废;最后,给予他人恩惠时“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的效果更好。

因为人们在经历痛苦需要求助时,及时得到“雪中送炭”般的帮助产生的感恩情绪更加强烈。

3.赠送礼物的感恩策略大学生表达感恩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赠送礼物给施惠者。

那么我们该选择什么礼物才能使施恩者更加高兴,更能体现我们的感恩之情呢?

根据上述即时满足的原则,个体常常存在即时满足行为,但个体通过有意识的自我控制来减弱即时满足行为。

simonson(2002)的研究发现,[7]大多数个体能够自我控制,即使有足够的金钱享乐,也会为了避免享乐带来的内疚感,不进行奢侈性消费。

但个体在同等价值的奖品选择中,如欧洲旅行套餐或等值现金,个体更倾向选欧洲旅行。

这一结果表明,只要有机会,个体就倾向逃脱自我控制的束缚,选择奢侈性消费。

所以,当你想赠送礼物表达感恩时,同等价值的普通商品和奢侈品,应该赠送施惠者不经常购买的奢侈品,施惠者可能会更加开心。

4.损失规避感恩策略在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互助行为中,大家依然秉承损失规避的原则。

已有研究发现,损失规避的系数一般在2至2.5之间[8]。

因此,当大学生要回报施惠者的时候,至少以施恩者给予帮助的2至25倍回报,施恩者才会满意,这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美德。

另外,选择权利能减弱损失规避[9]。

所以,当你回报施恩者的时候,主动与施恩者沟通,给他一点自主选择权,可能会提高施恩者的满意程度,回报决策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预期效用引导大学生“施恩”1.引导大学生“施恩助人”行为的正确预期预期效用是个体基于过去的经历,对决策结果的反馈进行预测和评估。

大学生施恩帮助他人时,通常想得到感恩回报的结果反馈,如果对方回报于他,他感觉满意;如果对方没有回报,那么他会伤心,甚至愤怒,以此反馈结果调整行为,减少施恩助人行为。

因此,高校感恩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施恩助人行为的正确预期,把感恩决策预期定在“他人有利维度”上,引导大学生施恩助人的目的是帮助他人,不是必须要求他人更多的回报行为。

正确预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水平。

2.引导大学生“施恩助人”行为的积极预期预期效用的情绪分为积极预期和消极预期。

积极预期多为自己的助人行为能使对方解决”燃眉之急”,对方感激自己的施恩行为;消极预期一般认为自己的助人行为得不到受恩者的感恩,大多数人都是忘恩负义的,接受感恩后不会知恩图报等。

积极预期决定了感恩决策后的主观幸福感,因为积极预期能发挥安慰剂效用。

[10]大学生对施恩助人的预期主要受到强化学习的影响,即以往类似经历和替代性观察学习都会影响大学生对施恩的预期。

如果大学生之前曾帮助别人,并得到他人积极真诚的感恩,那么大学生更倾向对施恩助人决策的结果积极预期;如果大学生是第一次帮助他人,那么他会根据观察他人助人行为的结果,进行替代性学习后得到预期。

因此,引导大学生“施恩助人”行为的积极预期,首先要教育大学生群体培养知恩、感恩、施恩的良好氛围,使大学生的以往施恩助人多为积极结果反馈,积极结果反馈能够增强大学生助人行为的积极预期;其次,高校感恩教育要通过大量知恩图报的事迹或影片宣传,使大学生形成对“施恩助人”行为的积极预期。

积极预期又能进一步促进感恩决策和施恩助人行为的增加,因此,高校培养“知恩”、“感恩”、“施恩”的良好氛围有助于感恩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感恩决策评估系统对大学生感恩行为起着重要作用。

高校要提高大学生感恩策略,要以体验效用启发大学生“知恩”、以决策效用促进大学生“感恩”、以预期效用引导大学生“施恩”,建立良好的感恩氛围,促进大学生感恩行为的增加。

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感恩决策作为群体决策的一种形式,也会受到群体决策偏差的影响,如从众效应、责任分散等效应的影响。

如有些大学生尽管对施恩者存在感恩之情,但受到从众压力影响,没有采取感恩决策与行动,最后采取“随大流”决策。

因此今后研究中,高校感恩教育管理不仅仅关注大学生个体感恩决策,也要对大学生群体感恩决策深入研究下去,给予高校感恩教育工作更多感恩教育启示。

[参考文献][1]kahneman,d.,wakker,p.p.,&sarin,r.backtobentham?

explorationsofexperiencedutility.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7:

112,375-405.[2]kahneman,d.,&tversky,a..prospecttheory:

ananalysisofdecisionunderrisk.econometrica,1979:

47,263-291.[3]thaler,r.h.mentalaccountingandconsumerchoice.marketingscience,1985,4,199-214.[4]王会丽,冯廷勇,李红等.决策后反事实思维过程:

来自erp研究的证据[j].科学通报,2010,55,1113-1121.[5]zanolie,k.,vanleijenhorst,l.,rombouts,s.a.,&crone,e.a.separableneuralmechanismscontributetofeedbackprocessinginarule-learningtask.neuropsychologia,2008,46,117-126.[6]decety,j.naturaliserl′empathie[empathynaturalized].l′encéphale,2002,28,9-20.[7]张军伟,徐富明,孙彦等.行为决策视野中的幸福及其提升策略[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096-1103.[8]kahneman,d.,knetsch,j.l.,&thaler,r.h.anomalies:

theendowmenteffect,lossaversion,andstatusquobias.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1991,5,193-206.[9]inesi,m.e.powerandlossaversion.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2010,112,58-69.[10]顾媛媛,罗跃嘉.主观幸福感的脑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957-9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