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效益监测的工作意见.docx
《关于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效益监测的工作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效益监测的工作意见.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效益监测的工作意见
贵阳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监测工作技术大纲(试行)
为开展好我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监测工作,提高监测质量,明确工程监测方法及各项规范监测技术标准,对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详实有效地综合评估,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林业局、农业部、水利部等五部委《关于印发<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效益评价指标框架>的通知》(林沙发〔2009〕172号)要求,结合水利部发布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制定本大纲。
一、监测依据
1、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效益评价指标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
3、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
4、农用地定级规程
5、其他相关规范等。
二、监测目的
通过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真实地反映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发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动态掌握相关数据,优化治理措施,提出防治对策,提供监督管理技术依据和公众监督基础信息,促进工程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和保护。
三、监测内容和监测重点
工程监测分为石漠化状况宏观监测、定位监测和工程建设情况监测。
宏观监测的主要内容是:
水土流失面积、石漠化土地治理面积、工程建设扰动土地面积、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隐患情况、环境质量状况(大气、酸雨等污染发生次数)。
定位监测的主要内容是:
工程区林草覆盖率、新增有效灌溉面积、新增坡改梯面积、新增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新增经济林产量、新增草地面积和产量、耕地质量等级等。
工程建设情况监测的主要内容是:
治理任务完成情况、工程建设情况、工程管理情况。
四、监测要求
监测单位开展监测前需编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监测实施方案》,根据主体设计内容确定监测点,监测时段,整理好工作的思路和行动方案,确定监测人员,提出预期监测成果,编制时参考附件一。
工程完工后,须出具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监测阶段报告,此报告作为综合验收的必备条件之一,阶段报告的撰写参考附件二。
监测时段内,每年度报送本工程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监测年度报告表》。
报告表包含林沙发〔2009〕172号文件规定的各项调查表,石漠化综合治理效益监测情况报告和工程措施点状、线状图片,植物样方现场图片等相关影像资料,全面反映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
因自然灾害原因或人为原因导致严重的石漠化及相关危害事件时,应于5日内报告贵阳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监测期满后,监测单位应编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监测总结报告》,总结报告的撰写参考附件二,对石漠化治理项目提出总体评价。
(一)指标内容
1、经济社会基本指标34项(以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为准,每年统计一次)
(1)小流域基本信息:
包括小流域名、所在区、市(县)名、所在乡镇名、流域面积、石漠化治理面积、开始治理年度。
(2)工程县基本信息:
包括工程县总人口、少数民族人口、农业人口、贫困人口、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生产总值(一、二、三产分别统计)、财政收入、农业产值(种植业、牧业、林业及其他分别统计)、粮食总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农民就业率。
(3)小流域所在乡镇基本信息:
环境质量状况(大气、酸雨等污染发生次数)、地质灾害次数、社会总产值、农村公路通车里程、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文化设施、节能农户(使用沼气池、节能灶、太阳能、小水电等节能产品和设备的农户)户数及比例。
2、效益评价指标13项(通过实地监测数据获取,每年度统计一次)
林草覆盖率、植物固碳量、耕地等级、梯田和保土耕作等增加粮食产量的测定、造林与封山育林增产枝条数量的测定、新增林果产品产量测定、水土流失面积、新增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保水保土效益的测定、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保水保土效益、工程水资源增值。
指标体系中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植物固碳量、耕地质量以及土壤pH值及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铁、锰、铜、锌、硼、钼的含量等指标的监测只在各区县确定的典型示范小流域内展开。
(二)监测时段及频率
总的监测时间为5年,根据《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效益评价指标》的监测间隔期对各项指标进行监测。
除指标规定监测间隔期为5年的指标外其余指标每年监测一次,遇暴雨等情况应及时加测。
工程建设情况每季度监测一次。
石漠化灾害事件发生后3日内完成监测。
(三)监测点布置要求
各项治理措施按抽样比例布置监测点数,监测点数不能少于规定的抽样比例:
各项治理措施抽样比例表
治理措施
面积或数量
抽样比例﹪
梯田、梯地
<10hm2
5
10hm2~40hm2
3
>40hm2
2
造林、种草
<10hm2
5
10hm2~40hm2
3
>40hm2
2
封禁治理
40hm2~150hm2
5
>150hm2
3
保土耕作
5
截水沟
10
水窖
5
蓄水池
50
塘坝
100
工程措施监测点要求要2张以上现场照片,一张为GPS坐标照片,一张为工程照片。
植物措施监测样地要求2张以上现场照片,一张为GPS坐标照片,一张为工程照片。
所有的监测点按照获取的GPS坐标按相关规范转换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标注在监测点布置图上。
小流域成果图件底图要求为1:
10000精度,CAD格式(ArcView格式的转换成CAD格式副本)。
总结报告中附监测点布置图。
五、效益评价指标监测方式和手段
(一)林草覆盖率
Cb=fb/F
Ca=fa/F
Cab=(fb+fb)/F
fb—原有林草面积,单位为km2
fa—新增林草面积,单位为km2
F—流域总面积,单位为km2
Cb—原有林草的地面覆盖率,﹪
Ca—新增的林草地面覆盖率,﹪
Cab—累计达到的林草覆盖度,﹪
Fa与fb均为实有保存面积。
(二)种草增产数量的测定
按抽样比例,在规定范围内按“田”字形分别各选5至9个5m×5m样方,测定其产草量,再分别推算规定范围内的总产草量。
(三)植物固碳量
W=V×D×R×CC
W—植物固碳量
V—某种植物类型的单位面积的生物蓄积量
D—植物茎干密度
R—植物的总生物量与茎干生物量的比例
CC—植物的碳含量
(四)耕地等级
根据《农用地定级规程》划分耕地等级,计算一、二、三、四级耕地的数量。
(五)梯田、保土耕作等增加粮食产量的测定
在大田中按抽样比例,对有措施和无措施地块。
在规定范围内,按“田”字形的纵横5至9个交会点上分别各选5至9个2m×2m样方,测定其粮食产量,再分别推算整个大田产量。
用有措施的大田的产量减去无措施的大田的产量,算得各项治理措施的增产量。
(六)造林与封山育林增产枝条数量的测定
按抽样比例,对造林的荒坡与无措施的荒坡在规定范围内按“田”字形分别各选5至9个10m×10m样方,测定其枝条产量,再分别推算规定范围内的枝条总产量。
用造林地的枝条产量,分别减去无措施地的枝条产量,算得造林增加得的枝条产量
(七)新增林果产品产量测定
按抽样比例,对经济林和果园在规定范围内按“田”字形分别各选5至9个30m×30m样方,在样方内再按“田”字形选5至9株果树,测定每株果品产量,进而推算没公顷的果品产量。
取观测所得各公顷产量平均值,推算治理范围内的果品总产量。
(八)水土流失面积
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确定。
面蚀分级指标表
(九)新增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为反映新增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经济效益,体现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提供的用于生产、生活的水的价值,按人畜饮水及灌溉用水水价监测工程水资源增值。
S=W(P-C)
W=V×Q
S—工程的水资源增值,单位为元每年(元/a)
W—蓄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3)
P—生活用水或灌溉用水水价,单位为元每立方米年[元/(a.m3)]
C—管理成本,单位为元每立方米年[元/(a.m3)]
V—蓄水容积,单位为立方米(m3)
Q—年利用率,%
(十)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保水保土效益的测定
1、坡面截水沟、蓄水池、沉砂池以及水窖等,可通过暴雨后观测其容积内拦蓄的水量和泥沙,测定其直接的蓄水保土效益。
2、坡面截水沟、排水沟、沉砂池等,保护其下部农田和林草地而减少的侵蚀量,作为其间接的保土量,通过有措施和无措施2个坡面的对比观测进行测定。
(十一)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
选取有代表性的梯田、保土耕作等有措施农田和无措施的坡耕地,在每块地中“田”字形位置分别各取5至9个土样,根据有关规定的方法,进行土壤容量、空隙率、含水量与氮、磷、钾、有机质等含量的测定。
取5至9个点的平均值,进行对比,分别求得有措施农田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比无措施农田改善的定量数值。
附件一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监测实施方案提纲
一、工程及工程区概况
1、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概况
2、项目区自然、经济和生态环境概况
3、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防治布局
二、石漠化治理监测布局
1、监测目标与任务
2、监测范围及分区
3、监测重点及监测布局
4、监测时段和工作进度
三、监测内容和方法
1、监测内容
(1)施工准备期
(2)工程建设期间
(3)石漠化治理措施试运行期
2、监测指标与控制节点
监测指标执行林沙发〔2009〕172号《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效益评价指标框架》的要求。
四、预期成果及形式
1、数据记录(影像资料、样方调查数据)
2、小流域成果图,监测点布置图
3、石漠化治理监测报告
4、附件
五、监测工作组织与质量保证体系
1、监测人员组成
2、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附件二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监测报告提纲
1、编制依据
(1)《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
(3)《水土保持试验规范(SD239—87)》;
(4)《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效益评价指标框架》;
(5)项目批复文件;
(6)项目设计报告、监理报告、竣工报告及相关文件;
(7)其他相关规范文件。
2、监测目的、意义及依据
3、项目所在流域概况
4、石漠化治理工作概况
5、监测工作实施概况
二、石漠化治理措施监测结果
1、工程措施完成数量、质量、实施进度、变更情况等。
2、植物措施完成数量、质量、实施进度、变更情况等。
3、其他防治措施完成数量、质量、实施进度、变更情况等。
三、治理效益监测结果
1、生态效益
2、经济效益
(1)直接经济效益;
(2)间接经济效益。
3、社会效益
四、石漠化面积分析计算与统计
1、各阶段土壤流失量分析
2、防治措施保存面积统计
3、石漠化面积分析计算与统计
五、结论
1、石漠化动态变化情况
2、治理措施综合评价
3、存在问题及建议
4、综合结论
附件三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监测报告表
监测时段:
年月日至年月日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联系人
及电话
监测项目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生产建设单位(盖章)
年月日
填表人
及电话
主体工程进度
(工程建设阶段和工程主要组成部分的完成量)
指标
设计总量
完成量
累计
石漠化灾害事件(滑坡、泥石流等)
有石漠化灾害事件发生则填写具体内容,没有则填“无”
存在问题与建议
结论
说明:
指标内容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效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