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国以古观今看广州的城市变迁修改版.docx
《南越国以古观今看广州的城市变迁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越国以古观今看广州的城市变迁修改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越国以古观今看广州的城市变迁修改版
第一篇:
南越国:
以古观今,看广州的城市变迁
以古观今——神秘的南越国
秦汉的南越国时期,是岭南地区发展的划时代阶段。
这段日子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广州如今的模样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一)政治——天高皇帝远
记得来中大前,就听闻其自由的校风。
“天高皇帝远”这句话从古至今都一直适用。
秦统一岭南以前,百越族君各有君长,处于比较分散无序的社会,是原始社会的末期。
秦不仅结束了岭南地区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酋长制度,还为其带来了郡县制,设立桂林、南海、象三郡,使其进入了封建社会。
“天高皇帝远”这一点在广州后来的发展历史里也非常地明显。
尤其是近代的革命,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均发生在广州。
(二)经济——从古至今,从未停歇的繁华1.农业:
大量的中原人南迁与百越杂处,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铁犁牛耕,铁器使用于各个部门,牛耕开始推广,形成了“农、渔并举”的画面。
仅在南越国时期,其农业种植的品种已经非常丰富了,除了主食水稻,还有黍、粟、菽、薏、芋、大麻、高粱;蔬大菜瓜果也是极其丰富。
后来许多外国的农作物传到中国更加丰富了广州的物种,直至今日,广州的作物品种依然数目巨大,比如看春节的花市,花品种繁多,且经过花农的调整,可随意控制其花期。
此外,宽阔的海域也使得南越国的渔业格外发达。
南越王陵墓出土了大量鱼的尸骨,品类齐全,还出土了量直至今日依然较大的珍珠,可见其渔业之发达,时至今日,渔业在岭南地区依然十分繁荣。
2.手工业:
秦汉时期服装材质以麻葛丝为主,南越王陵墓出土了大量的丝织品除了用于制作服装以外,很多的器物也是由昂贵丝绸包裹起来的,再加上吕后“禁南越关市铁器”、“别异蛮夷,隔绝嚣物”的封锁禁运政策,能出土如此大量的奢侈丝织品,可推测南越国自身也有了成熟的纺织业技术。
其次,南越王陵墓中出土的手工套印也让人印象颇深。
陵墓还出土了许多运用了涂漆工艺的织物和黑油绢,它们均有防水、透气的特点,来适应岭南地区潮湿多雨的环境。
直至今日,轻纺行业仍然是广州重点发展的七大产业之一,这也和广州的地理条件有极大的关系,广州位于桑蚕养殖地,丝织品历来非常发达。
3.冶炼业
南越国出土的冶炼器具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装饰品、娱乐用品等,种类比较丰富,也出土了一些较为精致的器具,特别是西汉乘盘高足杯,用金、银、玉、铜、木五种材料做成。
但是某些的制作工艺就比较粗糙了。
印象很深的是出土的铁剑,长度竟然有1.2米,非常的不实用。
广州地区煤炭、钢铁、能源等矿产资源贫乏,就拿如今的广州来看,其冶炼业仍然不算发达。
4.商业
南海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番禺成为大商会,北方商人赴南海经商,广州作为繁华的商业之都、贸易港口的序幕就此拉开。
秦朝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经常将商人或曾经作过商人的人发配到边境,也曾发配商贾到岭南,这从客观上对岭南的开发起到了好的效果。
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玻璃、水晶、玛、象牙等也是产自国外,说明南越时期的海外贸易已经兴起。
广州秦汉时就是繁荣都会,汉唐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清朝闭关锁国时广州十三行是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垄断全国外贸,也是中国最早对外的通商口岸。
到今天,可能珠三角正面临着衰落,但是广州作为对外贸易中心,不论是广交会,还是亚洲最大的会展中心——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其国际贸易地位依旧不能小瞧。
有趣的是,商业文化融入进了广州市民的生活中。
随处可见的批发市场,浓浓市井气息的小摊小贩、挣钱的传统观念„商业气息随处可见,历史的留存比比皆是。
(三)文化——水乳交融的汉越文化
中原人的大量南迁,使得汉文化在岭南地区得到灌输、发展,汉越文化交织的痕迹非常分明。
我想从南越王墓博物馆的展品说起。
1.汉初的“黄老之说”盛行——在西汉丝缕玉衣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体头顶有玉孔,寓意是灵魂出窍;墓室里的壁画,红黑两色的彩绘卷云纹,寓意魂气升天;高阻玉杯,其作用主要是:
乘仙露。
这些都带有黄老之说里长生不老的色彩。
2.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南越王墓出土的两对组玉佩格外引人注目,“君子走路有声”,组玉佩用于规范行走,是儒家纲常伦理融入南越国的体现。
3.殉葬文化——在南越王墓中所见殉葬器物以铜车马、宴乐用具陪葬,这些都是汉初丧葬风俗,此外以酒、粮食、动物陪葬,包括在死者口中“含珠”俱为中华丧俗。
4.文化交融在绘饰上的运用——铜镜图案的“拱手而立”动作,是中原之风了,下边的浪花图案则表明地处南越。
汉文化成为了主流的文化,然而南越自身的文化也深深融入进了汉文化,形成了特色的岭南文化。
直至如今,广州整个城市也是一个文化大杂烩,但自身文化痕迹也是分分明明。
5.多元的服饰类型——在汉代,服饰多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而在礼仪制度还未
根深蒂固的南越,我们可以在屏风上看见着短裤、光脚的人民,这是南越地区为了便于劳作的特色服装,不同于汉人的着履着袜,同时我们也可以看见“玉舞人”那样的右衽长袖衣,这是较为典型的中原汉服特征。
6.审美的包容性——西汉兽首衔璧玉佩,这件玉佩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对称,这似乎打破了传统汉民族的审美规范,我想也是因为南越文化兴起得较晚,收到中原传统观念束缚更少,显现出了更加多元包容的一面。
(四)饮食——食在广州
尚食的广州文化全国皆知,曾经有个段子调侃广州:
有一个外星人成为地球人的俘虏,北京人说进行展览,上海人会说进行科学研究,而广东人会说,杀了他,尝尝鲜。
广州人爱吃奇怪的物种原来有这么久的渊源,在南越王墓博物馆里,展示出了一些“禾花雀”的尸骨,说明当时就有食禾花雀的习惯,而我们知道广州民间食禾花雀的习惯至今仍然十分普及。
此外还有一个操蛇的摆件,一方面表现了原始民族和野生动物接触十分密切,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表明当时就是食蛇的习惯。
广州人“无所不吃,无所不敢吃,我们推回去想原因,一是岭南地区的多丘陵、气候潮湿,生长了很多虫类,二是气候湿热,缺乏草场,牛羊数量较少,三是广州人注重养生,而野味往往营养价值很高。
南越王墓出土了一个姜磋,用来制作姜酱,看来古时越人也懂得用姜汁人菜。
据说,南越王之所以能活到101岁,全有赖于南越食品精于饮食养生之道,和现代广州人注重滋补、养生的饮食习惯大同小异。
印象很深刻的还有博物馆里各式各样的烹饪工具,蒸、煎、烤、煮、炖,样样都有,还有“气死蚁”也是设计精妙,可见从这么早开始,广州地区对于饮食的要求已经很高了。
广州是一个与我不期而遇的城市,而我怀着满心的好奇想要用这四年将这个城市兜个转,奇妙的相遇后需要我一步步去靠近、去了解。
去南越王墓后,我好好查资料了解了下广州的历史,尤其是南越国时期。
我向来不喜欢太形式主义、官僚气息很重的地方,所以广州这样的接地气、充满市井气息的地方颇得我心。
广州不是一个听话得乖孩子,它有着一颗调皮而勇敢的心。
第二篇:
广州南越国史迹导游词
一)南越国史迹
1.南越国宫署遗址
[赵佗与南越国]
毛泽东曾经说过,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他是开发岭南的第一人。
赵佗在公元前204年创立了“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以后“赵佗归汉”,岭南正式列入中国统一的版图。
赵佗,河北省正定(真定)县人。
19岁获赐护驾御剑随秦始皇出巡。
公元前219年,被封副帅随主帅任嚣率领50万大军征战岭南。
公元前204年,创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帝”。
他重视传入中原汉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并融合越地社会,使岭南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创下历史伟业,成为一代伟人。
从任嚣、赵佗开始,岭南有了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堡和文字,发展冶铁业,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历史上许多赞颂赵佗的诗篇,表明了人民对他的崇敬和怀念。
南越国是岭南地区第一个封建王国,是一个地方性政权。
是赵佗在公元前204年建立的,赵佗自称“南越武帝”,其后又臣属西汉,接受汉朝封王。
都城设在番禺(今广州),广州是岭南地区的第一个古都。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大起义,反抗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四方诸侯、豪杰互相争夺,中原陷入战乱。
这时,拥兵数十万的赵佗与北方的冒顿并称“北强、南劲”。
赵佗按照任嚣关于“秦为无道,天下苦之。
……番禺负山险阻,南北东西数千里,……可以立国”的临终嘱咐,封关,绝道,筑起了三道防线,聚兵自卫。
任嚣所说的“番禺负山险阻”主要是指横卧在江西、湖南和广东、广西边境的五岭。
所谓五岭,就是江西大庾县与广东南雄县联界的大庾岭,湖南郴州与广东交界的骑田岭,湖南蓝山县与广东西北交界的都庞岭,湘桂交界的萌渚岭,广西兴安县和湖南交界的越城岭。
“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
”倚山临海(古代珠江河面宽阔,称为海)是广州的山形地势。
北控五岭,近扼三江,是广州的攻防要势。
赵佗洞悉广州防御要领,为了防止北方战乱南延,加强对岭南的控制,严封五岭的四关——横浦关、诓浦关、阳山关、湟溪关;断绝4条新道——江西入广东南雄一路,湖南入广东连州一路,湖南入广西贺县一路和湖南入广西静江一路;构筑了捍卫番禺的三道防线:
乐昌——仁化——南雄防线,英德——清远防线,石门要塞防线。
北兵要逾五岭攻南越,不破这三道防线,是到不了番禺的。
公元前208年,赵佗封关、绝道;3年后,于公元前205年兼并桂林、象郡,从而统一了岭南地区;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
这是岭南第一个都城。
南越国的疆域与秦设三郡辖区相当,北、东、西三面分别与长沙、闽越、夜郎三国交界,东及南面濒临南海,“东西万余里”的广大地域。
大体上东接泉州,北以五岭与江西、湖南交界,西北至广西西北部的南北盘江(红水河上段),西南到今越南的中北部地区。
如何对南越国的广大地域实行有效控制和实际统治,是摆在赵佗面前的关键问题,这方面,赵佗是有独创性和取得成功的。
在政治上,实行郡国并行制,仿效汉朝制度,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并实施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确保政治上的有效控制和实际统治。
在军事上,设立将军、左将军和校尉制度,又分为步兵、舟步和骑兵,对号称“带甲百万有余”的军队实行有效指挥和控制。
在经济上,推广使用铁农具和耕牛,改变以前的“刀耕火种”和“火耕水耨”耕作方法,大量发展水稻、水果和畜牧业、渔业、制陶业、纺织业、造船业,并发展交通运输和商业外贸,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在文化上,首先是汉文字的使用,《粤记》说“广东之文始尉佗”,出土文物发现不少汉字。
百越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越舞和汉式舞。
还有编钟、铜乐器和各式饰画、壁画等。
在民族政策上,赵佗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提倡汉越通婚,尊重越人风俗,促进融合和社会和睦发展。
从大量的文字记载和出土文物说明,南越国是岭南文明的奠基时期,赵佗创建南越国使岭南社会经济实现飞跃式的跨越发展,使岭南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的分散的部落统治,一跃跨入封建社会的有序发展,为今后的贩⒄勾蛳铝思崾档幕 ?
br>南越国自公元前204年建立至公元前111年汉平南越,历五代,共93年。
[南越国宫署遗址]
南越王宫署遗址是广州“三宝”之一。
另外两宝是秦代造船工场厂遗址和西汉南越王墓。
这三宝中的许多文物都是中国之最或独一无二的,是世界级的文物,所以是够“宝贝”的了。
读过广州历史的人都知道,公元前111年,汉平南越时,一把火烧了南越国都城赵佗城,地上的建筑荡然无存,令人十分惋惜。
至20世纪70年代发现广州三宝之前,除了应元路的越王井之外,有关南越国的遗址,已一无所有了。
史学家研究南越国就只有依靠史料记载了。
1974年底,广州市文化局职工在挖防空洞中发现了秦代造船工场遗址;1983年在解放北路象岗山基建工地中发现了西汉南越王墓;1995年和1997年在基建工程中,分别发现了南越国时期的大型石构水池和南越国王宫御苑,这些发现,被认为是岭南地区考古方面的突破性发现。
2000年在市儿童公园发现南越国宫殿遗址。
这些重大发现十分重要,致使广州的南越国史和全国的秦汉史都要改写,甚至每块砖都可改写中国的建筑史和园林史,更显得这些文物的珍贵,可以说是价值连城。
南越国宫署遗址面积共15万平方米,东起仓边路,西至广大路,南起中山路,北至越华路,被专家们称为东方的“庞贝”古城。
而宫署的核心区域为4.8万平方米,东起忠佑大街,西至北京路,南起中山路,北至广州大厦门前,这范围已被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区。
为了保护宫署遗址,市政府已拨出专款5亿多元补偿外商的地皮价值和搬迁市儿童公园。
目前,广州市正按申报要求,包括南越王宫遗址、西汉南越王墓和在西湖路发现的西汉南越国“水关”(水闸)三处遗址,以“南越国”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南越国宫署御花苑遗址]
北京的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是清代的皇家园林。
两千多年前的南越国宫署御花苑,建筑时间比颐和园和避暑山庄要早1000多年,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宫苑遗址,是中国的园林之最。
1984年在中山四路忠佑大街电信局电信枢纽大楼工地发现南越国御花苑的一个大型的石构蓄水池,约4000平方米,当时只挖了400平方米,大部分仍被埋在民居楼房之下。
水池距地面约8米,为冰裂纹密缝石板铺砌,池壁呈斜坡形,池底平整,用碎石和卵石平铺,向南埋有木质输水暗槽。
石池中散落有八棱石柱、石栏杆、石门楣、大型铁石柱、铁门枢轴、“万岁”瓦当、绳纹板瓦、筒瓦和铺地印花大砖,还有一段木船桨。
据分析,水池可荡舟,池边应有石构廊榭或凉亭建筑。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95×95厘米的铺地大方砖,堪称全国之最。
这样大型、平整古老的方砖,烧制时没有变型,确实令人叹为观止,说明当时的烧砖技术已经很高。
还有石刻“蕃”字、“赀”字和“阅”字,是岭南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石刻文字。
1997年在原市文化局大院外商计划兴建51层信德文化广场。
在地下3—5米处发现宫署御花苑的全石构曲流石渠,长150米,已发掘4000平方米,是一处人工园林水景。
石渠迂回曲折,由西向东,渠底密铺黑色卵石。
东头有弯月形石池,池底发现几百个龟鳖残骸,说明这是养龟鳖的水池,可能是赵佗喜食龟鳖,所以长寿百岁。
西头有石板平桥和步石,外连曲廊。
弯曲石渠当中有两个用以限水和阻水的渠陂,以形成碧波和粼粼水景。
在石渠中有果核和树叶,可见御苑有种植水果和花卉。
可以想象御花苑处处小桥流水,水果飘香,花草繁花,龟鳖爬行,鱼翔浅底,十分闲情雅致,一派岭南山水园林风光。
石渠连接大型蓄水池引水,并有木质暗槽出口排水入珠江,保持水流长年不断。
御花苑曲渠设计科学,建筑精巧,充满情趣,是一处古代山水园林建筑精品,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御花苑遗址共有7个时代的重叠文化层,发现秦、南越国、东汉、晋、南朝、唐、宋时期的遗迹遗物。
还发现83口各个时期的水井,年代由南越国至民国时期,有土井、砖井、瓦井、木井、篾圈井和陶圈井,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特色。
特别有趣的是那八卦砖井,八行竖砖间砌横砖,成八卦之状,可见古人已懂得这种刚性力学结构之原理,其筑井技术水平确实很高。
中国古代都是木架构建筑,或砖木结构建筑,而这里恰似罗马古城的石构结筑,在我国秦汉时期的遗址中是独一无二的,莫非番禺时已传入西方的建筑技术?
当然地面还是会有木构建筑的,不过只是西汉灭南越时已放火烧掉罢了。
而曲渠弯流,隔景借景,小巧玲珑,把大自然山水缩微于庭院之间,是典型的东方园林特色;完全不同于西方园林的几何方块对称排列、一览无遗的造园林风格(如法国的凡尔赛宫)。
我们相信,这种恰似罗马的石构建筑技术,又结合东方的造园风格,就是南越国宫署御花苑这个全国首个宫苑实例最突出的特色。
[南越国宫殿遗址]
王宫的中心是考古工作者在2000年初发掘约500平方米的1号宫殿遗址,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到2000年前两条南越王宫殿的“散水”,1300年前的唐代铺砖廊道,1000年前的四列南汉宫殿的“磉墩”基槽,以及各种建筑结构的遗址。
我们看到坑底有一行卵石铺就的石带。
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古代宫殿考古专家刘庆柱来此考察时介绍,这卵石带通常铺在古代皇宫房檐下的地面上,是用来接雨水的“散水”。
汉代建筑结构中以卵石作“散水”是有阶级限制的,如果在宫殿屋檐四周地面全都铺上“散水”,是皇宫的标准,只铺两边是王的标准。
从这个现场看,宫殿北面和东面都铺了卵石“散水”,按照中国建筑对称的规律,尚未出土的西面和南面也应该铺有。
也就是说,这座宫殿是南越国依照汉皇宫建造的。
从规模看,它可能是南越王办公的地方。
刘所长认为,宫殿一定不止一个大殿,有没有类似北京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呢?
从他30年宫殿考古经验判断,现在出土的殿相当大,南边不会再有大殿,估计更大面积的宫殿应该在西面。
据介绍,目前出土的只是南越王宫殿的一角,还不到整个宫殿群的1%,还未露出宫殿的主体部分。
因为现在“散水”出土才22米,还未见到一个台阶和门槛,估计一号殿北墙的长度在50米以上。
有资料介绍,西安汉初建筑的长乐宫前殿东西长50丈,而未央宫则长达200米。
根据目前的线索,埋藏在地下的南越王宫应该有很多座!
而每座都是一组建筑群。
南越王宫殿是模仿西汉长安城建造的,长安城里有未央宫、长乐宫、明光宫、桂宫等多座宫殿,而每座宫殿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未央宫是皇帝朝会诸侯群臣的场所,而长乐宫则是皇帝办公和帝后居室。
南越王墓曾出土过一枚印有“长安宫器”的印章,现在出土的一号殿会否是长安宫呢?
根据西汉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未央宫在城西南,长乐宫在城东南,而建章宫则在城外西边。
未央宫和长乐宫都建在龙首塬的高地上,利用这个地势突出帝王的威仪,并且控制了全城的制高点,有利于城市和帝王自身的安全防卫。
汉高祖刘邦初次在长乐宫领受文武群臣朝贺时得意地说:
“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
”现在的一号宫殿遗址正好在古代的禺山高地上,位于赵佗城的东南方,这个位置和西汉长乐宫的位置相似,东南边又是御花苑,方便王室休闲和游玩。
因此,一号殿会否是长乐宫?
值得考虑。
广州市政府已计划建造南越国宫署遗址博物馆,估计要花10多个亿。
目前仅用地费用已达5亿多元,还未包括拆迁民房的搬迁费用。
林树森市长表示:
“建设用地的损失是有数可计的,可文物损失的价值却无法用金钱算得出。
祖先留下的财富,不能败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
”
2、西汉南越王墓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赵昧的陵墓。
赵昧是越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
1983年发掘时,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玺”金印一方以及名章“赵昧”玉印,证明陵墓主人的身份。
南越王墓劈山为陵,从象岗顶劈开石山20米,凿出一个平面“凸”字形的竖穴,再从前端东、西侧开横洞成耳室,南面开辟斜坡墓道。
墓室以红砂岩石仿照前堂后寝的形制砌成地宫,墓顶用24块大石覆盖,再分层夯实而成。
墓室仿照生前宅居筑成,墓室坐北朝南,前三后四共7室、宽12.5米,长10.85米。
墓主居后部中室,前厅后库,前部东西为耳室,后部东西为侧室。
殉葬者共15人,其中姬妾4人,仆役7人。
前部前室四壁和顶上均绘有墨两色云缎图案;东耳室是饮宴用器,有青铜编钟、石编钟和提筒、钫、锫等酒器以及六博棋盘等;两耳室是兵器、车、马、甲胄、弓箭、五色药石和生活用品、珍宝藏所,尤其珍贵的是来自波斯的银盒、非洲大象牙、漆盒、薰炉和深蓝色玻璃片。
这些文物证明南越国早期或更前年代广州已与波斯和非洲东岸有海上贸易。
后部主室居中,为墓主棺椁主室,墓主身穿丝缕玉衣,随身印章9枚,最大一枚为“文帝行玺”龙钮金印,此外,还有螭虎钮“帝印”、龟钮“泰子”金印以及墓主名章“赵昧”玉印等。
东侧室为姬妾藏室,殉葬姬妾4人均有夫人印1枚。
西侧室为厨役之所,殉葬7人,无棺木,室后置猪、牛、羊三牲。
后藏室为储藏食物库房,内有近百件大型铜、铁、陶制炊具和容器。
出土文物共千余件(套),金印是国内首次出土的汉代帝王金印。
这些出土文物对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工开发、生产、文化、贸易、建筑等状况以及南越国历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考古五大新生发现之一。
西汉南越王墓已开辟不博物馆。
现就陵墓及部分珍贵文物作较详细的介绍。
[彩画石室大墓]
彩画石室大墓是一座西汉彩画石室大墓,墓主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昧(赵佗之孙),距今已有2000多年。
1983年,在解放北路象岗山上一个工地发现的这个大墓,深入地下20米,用750多块砂岩大石构筑。
陵墓面积约100平方米,分前后两部分,共有7个室。
前室居中,室的四面及顶部都绘有朱、墨两色的云纹图案,象征朝堂。
斜坡墓道残长10.46米,宽2.36——2.59米。
墓内的前、后两部分各设有一道双扇的石门。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多样、墓主人身份规格最高的一座汉墓,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彩绘壁画石室大墓。
这座墓堪称地下宝库,共出土各类文物达1000多件(套),内涵非常丰富,尤以铜、铁、陶、玉四者所占比重最大。
而“文帝行玺”金印是中国考古发掘首次发现的“皇帝”印玺,最为珍贵。
南越王墓的发现,其社会、历史、文化科学价值不但震撼岭南大地,而且惊动全国,闻名世界,从考古学界、社会各界到新闻界,无不感到惊奇。
有人评价这是“令无数人苦苦探寻了2000多年的隐秘,中国考古史上最辉煌的发现之一。
”墓中的宝贝被形容为:
“珍宝灿烂”,“金灿灿”,“银闪闪”,“玉器之最”,“碧玉之宝”,“稀世之宝”,“汉玉中价值连城的绝品”,还有许多“罕见”、“首次”、“惟一”、“独一无二”、“精美绝伦”、“无法替代”等顶级评价。
随着新华社消息的播发及《人民日报》等媒体文章的发表,全世界都在强烈地感到中国岭南地区古老文化的震撼,同时,又激发了人们对寻找赵佗墓的希望,迷茫中似乎露出了
第三篇:
广州南越国史迹讲解词
1.南越国宫署遗址
[赵佗与南越国]毛泽东曾经说过,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他是开发岭南的第一人。
赵佗在公元前204年创立了“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以后“赵佗归汉”,岭南正式列入中国统一的版图。
南越国是岭南地区第一个封建王国,是一个地方性政权。
是赵佗在公元前204年建立的,赵佗自称“南越武帝”,其后又臣属西汉,接受汉朝封王。
都城设在番禺(今广州),广州是岭南地区的第一个古都。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大起义,反抗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四方诸侯、豪杰互相争夺,中原陷入战乱。
这时,拥兵数十万的赵佗与北方的冒顿并称“北强、南劲”。
赵佗按照任嚣关于“秦为无道,天下苦之。
……番禺负山险阻,南北东西数千里,……可以立国”的临终嘱咐,封关,绝道,筑起了三道防线,聚兵自卫。
任嚣所说的“番禺负山险阻”主要是指横卧在江西、湖南和广东、广西边境的五岭。
所谓五岭,就是江西大庾县与广东南雄县联界的大庾岭,湖南郴州与广东交界的骑田岭,湖南蓝山县与广东西北交界的都庞岭,湘桂交界的萌渚岭,广西兴安县和湖南交界的越城岭。
“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
”倚山临海(古代珠江河面宽阔,称为海)是广州的山形地势。
北控五岭,近扼三江,是广州的攻防要势。
赵佗洞悉广州防御要领,为了防止北方战乱南延,加强对岭南的控制,严封五岭的四关——横浦关、诓浦关、阳山关、湟溪关;断绝4条新道——江西入广东南雄一路,湖南入广东连州一路,湖南入广西贺县一路和湖南入广西静江一路;构筑了捍卫番禺的三道防线:
乐昌——仁化——南雄防线,英德——清远防线,石门要塞防线。
北兵要逾五岭攻南越,不破这三道防线,是到不了番禺的。
公元前208年,赵佗封关、绝道;3年后,于公元前205年兼并桂林、象郡,从而统一了岭南地区;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
这是岭南第一个都城。
南越国的疆域与秦设三郡辖区相当,北、东、西三面分别与长沙、闽越、夜郎三国交界,东及南面濒临南海,“东西万余里”的广大地域。
大体上东接泉州,北以五岭与江西、湖南交界,西北至广西西北部的南北盘江(红水河上段),西南到今越南的中北部地区。
范文网【】
如何对南越国的广大地域实行有效控制和实际统治,是摆在赵佗面前的关键问题,这方面,赵佗是有独创性和取得成功的。
在政治上,实行郡国并行制,仿效汉朝制度,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