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4410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4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教学设计.docx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教学设计.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教学设计.docx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教学设计

教学班级

(1)五

(2) 

科任教师

王喜元 

教学课题

种子发芽实验

(一)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2、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2、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一)谈话导入:

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二)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

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三)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

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

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四)师:

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一)师:

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

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二)师点拨:

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三)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预设:

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四)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五)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一)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二)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一)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二)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三)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教学反思

 

教学班级

(1)五

(2) 

科任教师

王喜元 

教学课题

种子发芽实验

(二)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2、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一)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一)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二)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一)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二)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三)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四)小结:

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一)引导:

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二)确定任务:

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三)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四)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

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

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

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教学反思

 

教学班级

(1)五

(2) 

科任教师

王喜元 

教学课题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难点

1、设计对比实验。

2、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一)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二)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三)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

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一)讨论:

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二)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三)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四)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

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一)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介绍实验:

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二)讨论:

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三)概括: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一)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二)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三)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四)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教学反思

 

教学班级

(1)五

(2) 

科任教师

王喜元 

教学课题

蚯蚓的选择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1、设计对比实验。

2、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二)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

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一)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二)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三)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四)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五)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

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

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一)过渡:

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二)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三)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四)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五)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

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一)让学生归纳:

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二)过渡:

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三)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四)拓展:

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

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教学反思

 

教学班级

(1)五

(2) 

科任教师

王喜元 

教学课题

食物链和食物网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2、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提问:

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二)引导:

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一)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

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二)问:

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三)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

(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四)讲述: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五)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六)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三、水田的食物网:

(一)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书13面图,生物有:

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二)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三)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

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四)概括: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五)说一说:

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六)拓展:

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网。

教学反思

 

教学班级

(1)五

(2) 

科任教师

王喜元 

教学课题

做一个生态瓶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

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2、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一)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二)概括:

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一)说明:

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二)学生讨论:

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三)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四)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一)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二)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三)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

(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教学反思

教学班级

(1)五

(2) 

科任教师

 王喜元

教学课题

改变生态瓶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

1、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2、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一)交流:

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二)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三)思考:

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四)引导:

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五)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

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参17面记录单)

(一)实验方法:

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二)引导:

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三)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

实验结果:

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

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参18面记录单)

(一)实验方法:

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二)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三)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

实验结果:

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四)讨论:

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

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一)讨论:

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二)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教学反思

 

教学班级

(1)五

(2) 

科任教师

 王喜元

教学课题

维护生态平衡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

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一)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二)说明: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三)提问:

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一)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

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二)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三)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

(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一)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二)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3.最终结果是什么

(三)小结:

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四)拓展:

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教学反思

 

教学班级

(1)五

(2) 

科任教师

王喜元 

教学课题

光和影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

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

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一、引入

引导语:

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二、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

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三、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四、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

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五、回顾和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

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教学反思

 

教学班级

(1)五

(2) 

科任教师

王喜元 

教学课题

阳光下的影子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教学重难点

3、探究影子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二、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三、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4、分析柱状图:

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日影观测仪

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四、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教学反思

 

教学班级

(1)五

(2) 

科任教师

王喜元 

教学课题

光是怎样传播的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重难点

3、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

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二、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

书上已有:

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

但应该启发更多:

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

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

三、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