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43160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

开课单位:

金融系

授课对象:

金融本科

使用教材:

陈学彬,《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时与学分:

54学时,3学分

课时具体分配

内容课时内容课时

第一篇金融体系第七章时间价值与现金流贴现622

分析

第一章金融体系概述2第三篇宏观金融运行22第二章金融资产(包含实验教6第八章货币需求4学,货币市场票据贴现业务,实

验操作等练习内容)

第三章金融机构(包含实践教6第九章货币供给4学,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实验

操作等练习内容)

第四章金融市场(包含实践教6第十章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6学,证券投资业务和国际结算业

务,等练习内容)

第五章金融制度2第十一章货币政策(包含实践教4

学,同业拆借业务、国内银行间债

券市场运作等练习内容)

第二篇微观金融运行10第十二章通货膨胀与紧缩4

第六章利息与理论4

1

一、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作为金融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了解基本金融理论,理解现实金融现象,为金融专业课及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也便于各门课程的融会贯通。

教学要求:

1、学生要具有基本的经济学知识,本课程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为铺

、教师要讲清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学生要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方法。

3、垫。

2

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具有理解和解决现实金融问题的能力。

4、本课程分金融体系、微观金融运行、宏观金融运行三个部分展开内容,金融体系是重点,微观金融运行是难点。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金融体系概述

学时:

第1周,共2学时

教学目的:

金融体系是金融运行的基础,完善的金融体系是其功能有效发挥的前提。

因此,我们在学习金融课程之初,分析金融运行之前,首先应该讨论金融体系。

从而为第二、三篇分析金融运行奠定必要的金融体系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

了解金融体系的涵义,功能,分析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

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金融体系功能的有效发挥的制约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理解金融体系是由各构成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不同的要素组合构成不同的金融体系,各构成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每一要素功能的有效发挥都以相关要素的协调一致为前提.

教学内容

2

第一节金融体系及其功能一、金融体系

二、金融体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四、金融体系的功能

第二节金融体系的构成一、融体系的构成要素

二、金融资产与金融工具:

交易对象

三、金融机构:

交易中介

四、金融市场:

交易场所

五、金融制度:

交易规则

第三节金融体系的演变一、金融创新的背景

二、金融创新的主要理论

三、金融创新的作用(双刃剑)

四、金融创新的种类

五、金融国际化趋势

思考题:

1、金融制度创新理论认为,金融创新的作用有哪些,2、直接融资有哪些优、缺点,

3、金融体系有哪些基本功能,

4、简述“约束引致创新假说”的主要观点:

5、简述“规避创新假说:

”的主要观点:

6、简述“交易费用创新假说:

”的主要观点:

7、试述金融创新的种类

8、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

本章参考文献

1.陈野华,《西方货币金融学新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2.张亦春:

《现代金融市场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3.黄达:

《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第二章金融资产学时:

2,3周,共6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金融资产的种类及其创新金融资产形态的演进、

金融资产的特性等总体上有所了解,使学生掌握各种金融资产的种类、特性与功能等

教学重点:

货币资产;信用资产;权益资产;衍生工具种类、特性与功能等教学难点:

衍生工具的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金融资产概述

一、金融资产

二、金融资产的特性三、金融资产的基本种类及创新种类

第二节货币资产一、货币的三大基本职能二、货币的种类三、货币的计量三、

第三节信用资产一、信用与信用资产二、商业票据三、银行票据

四、贷款

五、债券

第四节权益资产一、股票的基本特性二、股票的种类

4

第五节金融衍生资产

一、金融期货二、金融期权三、金融互换三、

思考题:

1、债券主要有哪些类型,

2、与其它方式相比,商业票据融资有何特点,

3、简述股票的种类及各种股票的特征

4、简述金融期货、金融期权、货币互换的基本类型

5、法博齐和莫迪利亚尼(1998)认为,金融资产具有哪些特殊性质,

6、简述金融资产的创新种类

7、货币逐步演变、形成了哪些种类,

本章参考文献

1.AmramM,KulatilakaN.RealOptions:

ManagingStrategicInvestmentinanUncertain

World.Boston,Mass.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9

2.叶永刚:

《国际金融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曹凤岐、贾春新: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王松奇:

《金融学》(第二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第三章金融机构

学时:

4,5周,共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具体了解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金融机构的特征和金融机构的分类。

使学生掌握金融机构脆弱性的内在和外在根源,分析我国金融机构脆弱性的表现,

并能运用相关原理分析防范我国金融机构脆弱性的建议。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难点:

金融机构的功能和分类

三、教学内容:

5

第一节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一、缺少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和成本

二、存在金融机构带来的收益

三、金融机构的收益及效应

第二节金融机构的功能

一、金融机构的特殊功能

二、金融机构功能的变化

第三节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

一、家管理性金融机构

二、政策性金融机构

三、商业性金融机构

四、国际金融机构

复习思考题

1金融机构体系有哪些模式,

2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3金融机构的出现如何减少了借贷双方的交易成本4论述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5金融机构有那些特殊职能

6金融机构有那些基本职能

7简述存款型金融机构

8简述投资型金融机构

9简述我国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

10论述金融机构脆弱性产生的内在和外在原因

6

第四章金融市场学时:

5,6周,共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具体了解金融市场的组织,功能,结构和效率。

使学生能运用

相关原理分析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关键是降低交易成本,市场发育程度,市场组织,市场结

构,交易成本和信息是影响金融市场效率的重要因素。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金融市场的功能与组织结构

难点:

金融市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金融市场组织和功能

一、金融市场的组织

二、金融市场的功能

第二节金融市场的结构

一、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二、内市场、场外市场和影子市场

三、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

四、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五、其他金融市场

第二节金融市场效率

一、市场效率的含义和分类

二、影响市场效率的因素

复习思考题

1、简述金融市场的分类

2、简述金融市场的功能

7

3、试述我国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的重要意义

4、简述货币市场的种类

5、简述证券交易的四种方式

6、简述证券交易所的种类和主要功能

7、什么叫二板市场,有何功能

8、如何发挥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第五章金融制度学时:

7周,共2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讨论金融制度的概念功能及其在维护金融体系的良性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

对货币制度汇率制度的介绍,让学生们加深对特殊金融制度的了解,明白二者的重要性;通

过讨论金融管制与自由化,帮助学生们对金融管制的必要性与适度原则及金融深化方向的了

解。

教学重点:

1、金融制度的概念功能及其作用

2、货币制度的内容及其演变

教学难点:

1、货币制度的内容及其演变

2、汇率制度的演变

教学内容:

第一节金融制度及其特征一、制度与次序

(一)次序与经济活动

(二)制度的构成

二、金融制度及其功能

(一)金融制度的含义

(二)现代金融制度的一般结构

(三)金融制度的功能

8

第二节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定义及其主要内容

(一)货币制度定义

(二)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货币制度的演变

(一)银本位制度

(二)复本位制度

(三)金本位制度

三、货币制度的稳定条件

第三节国际货币制度与汇率制度

一、国际货币制度

二、汇率制度

(一)汇率制度的分类

(二)汇率制度的演变

(三)浮动汇率制度与固定汇率制度的比较

第四节金融管制与金融自由化

一、金融管制

二、金融自由化

(一)金融深化与金融自由化

(二)金融自由化内容

(三)金融自由化次序

思考题:

1、金融制度的功能是什么,

2、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及其稳定基础是什么,

3、如何评价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制度,

4、金融监管是金融抑制吗,

9

5、如何理解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系统资源配置的关系,

本章参考文献:

1、安妮克鲁埃格《汇率决定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

2、麦金农《经济市场化的次序》中国香港三联书社1997

3、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陈野华《西方货币金融学的新发展》西南财大出版社2001

5、黄达《货币流通银行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第六章利率及利率

学时:

8,9周,共4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讨论与货币时间价值相关的利息与利率概念,以及学习西方利率理论的演变,让学生们在掌握了基础概念之上西方利率理论的产生构成及其演变过程。

教学重点:

1、利率和利息概念及计算

2、西方利率理论的演变

教学难点:

1、名义利落与实际利率的关系

2、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利息与利率

一、利息与利率的定义

(一)利息

(二)利率

二、利率的种类

(一)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

(二)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三)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10

第二节利率理论一、古典利率理论

(一)庞巴维克的迂回生产决定说

(二)马歇尔的等待与资本收益说

(三)维克塞尔的自然利率学说

(四)费雪的时间偏好与投资机会说

二、可贷资金理论

(一)可贷资金供给与需求的构成

(二)债券的需求与供给曲线

(三)债券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四)供求分析

(五)影响均衡利率变化的因素分析

三、凯恩斯的利率理论

(一)货币需求曲线的移动

(二)货币供给曲线的移动

(三)均衡利率的变化

(四)流动性陷阱对利率的影响

(五)弗里徳曼“三效应”学说

四、IS-LM模型分析的利率理论

思考题:

1、决定和影响利率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简述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3、简述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4、为什么说IS-LM分析的利率理论是一种一般均衡的利率理论,

5、利率变动对一国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利率变动影响经济主要渠道有哪些,

6、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看法

本章参考文献:

11

1、凯恩斯《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陈野华《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新发展》西南财大出版社20013、戴国强《货币银行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黄达《货币银行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第七章货币时间价值与现金流贴现分析

学时:

第9,10周,共6学时

教学目的:

货币时间价值是微观金融分析和决策的理论和技术基础,现金流贴现分析微观金融分析和决策的基本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在上一章:

利率的基础上,牢固树立货币时间价值观念,掌握货币时间价值的表现和计量:

终值与现值的计算,年金现值与终值的计算。

了解现金流贴现分析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复利现值与终值的计算,年金现值与终值的计算

教学难点:

现金流贴现分析的内含报酬率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货币的时间价值

一、复利与终值

在介绍单利和复利两种计息方法的基础上,阐述终值的计算公式并举例说明其运用,阐述一定时间段内多次计息的实际利率并举例说明。

二、贴现与现值

介绍复利贴现方法,阐述现值公式并举例说明。

三、系列现金流的现值与终值

阐述系列现金流现值与终值的计算公式。

四、年金的现值与终值

普通年金终值,即时年金终值,普通年金现值,即时年金现值,永续年金现值。

第二节现金流贴现分析方法

一、净现值法

净现值的计算公式及实际应用。

二、内含报酬率法

12

举例说明作图法和试算法。

三、影响现金流贴现分析的因素

通货膨胀,所得税,汇率。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货币的时间价值,

2、如何计算终值和实际利率,

3、何为贴现,如何计算现值,

4、如何计算普通年金的终值与现值,

5、即时年金与普通年金的区别何在,如何计算其现值和终值,6、举例说明净现值法在金融投资决策中的运用。

7、在利用现金流贴现分析法进行金融决策时主要应考虑哪些因素,

本章参考文献

1.JosephStampfliandVictorGoodman著,蔡超明译,《金融数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年。

2.宋逢明,《金融工程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3.威廉F夏普,《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4.叶中行,林建忠,《数理金融——资产定价与金融决策理论》,科学出版社,2000年。

第八章货币需求

学时:

10,11周,共4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货币需求的测量,

凯恩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了解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凯恩斯理论的进一步

发展。

教学重点:

1、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2、货币需求的测量。

3、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4、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5、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13

教学难点:

1、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3、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一、货币需求的定义

二、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一)收入状况

(二)信用发达程度

(三)经济体制

(四)市场利率

(五)人们的预期和偏好

第二节货币需求的测量

一、规模变量

二、机会成本变量

三、其他变量

第三节货币需求理论流派

一、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现金交易数量说

(二)现金余额数量说

二、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及凯恩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一)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二)凯恩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三、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一)影响人们货币持有量的因素

(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三)对货币需求函数的分析

思考题:

14

1、简述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2、简述现金交易数量说与现金余额数量说的主要内容。

3、简述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4、比较现金交易数量说与现金余额数量说的异同。

5、比较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不同之处

本章参考文献

1.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2.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3.伍超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再认识,经济研究,2004(9)4.程建胜,中国真的存在超额货币吗,金融研究,2004(6)

、刘莉,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演变和发展,江汉论坛,2003

(2)5.万光彩

6.中国货币需求:

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6)

第九章货币供给

学时:

11,12周,共4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供给的基本原理,

影响货币供给的主要因素;了解货币供给理论及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和内生性问题。

教学重点:

1、货币层次的划分依据及我国的货币层次内容。

2、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原理。

3、乔顿货币供给模型,结合模型讨论影响货币供给的各种因素。

4、货币供给理论的内容。

5、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和内生性问题。

教学难点:

1、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原理。

2、乔顿货币供给模型的推导。

3、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

教学内容

15

第一节货币供给的定义及其演变

一、货币供给的定义

二、货币供给的演变

(一)金属货币时期的货币供给

(二)现代信用货币时期的货币供给

三、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

(一)西方国家的货币供给层次划分

(二)我国的货币供给层次划分

第二节货币创造一、存款创造

(一)存款创造的前提条件

(二)存款货币的多倍创造

(三)对简单存款乘数的修正

二、基础货币

(一)基础货币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二)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方式

三、货币乘数

(一)货币乘数的概念及数学表达

(二)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第三节货币供给理论一、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供给模型

二、卡甘的货币供给模型

三、乔顿的货币供给模型

四、伯尔格模型

五、布伦纳,梅尔泽的货币供给理论

第四节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

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的理论依据二、深层次探讨——通过乔顿模型的进一步分析

(一)基础货币

16

(二)货币乘数

思考题:

、基础货币的定义是什么,它对货币供给有什么影响,1

2、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3、试推导乔顿的货币供给模型。

4、简要分析乔顿模型中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

5、简要分析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

6、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参考文献

1.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2.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3.崔建军,货币供给的性质:

内生抑或外生,经济学家,2005(3)4.胡建渊、陈方正,论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财贸经济,2005(7)5.杜子芳,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沉淀率与货币供给量,管理世界,2005

(1)6.王晓青、李云山,货币供给机制、经济结构问题与金融总量调控,金融研究,2004

(9)

第十章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

学时:

13-14周,共6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商品和劳务市场的均衡-IS曲线、货币市场

的均衡-LM曲线的基本含义、斜率特征、IS-LM模型的经济均衡含义等知识点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

1、货币供求均衡与一般经济均衡的含义。

、利率变化对社会投资的影响。

2

3、IS曲线、LM曲线的基本含义及斜率特征。

17

4、利率变化对一国进出口规模的影响。

教学难点:

1、IS-LM框架中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运用。

2、决定影响社会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

3、政府财政支出挤出效应。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货币供求与一般经济均衡-----IS-LM模型

一、商品市场和劳务市场的均衡-----IS曲线二、货币市场市场均衡-----LM曲线三、IS-LM模型

(一)IS和LM曲线的结合

(二)IS和LM曲线的斜率

(三)IS和LM曲线的移动

四、IS-LM框架中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一)财政政策

(二)货币政策

第二节总供给和总需求分析

一、总需求曲线

二、总供给曲线

三、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的分析

(一)短期均衡

(二)长期均衡

第三节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一、经济政策有效性的争论

二、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三、货币主义的货币中性论

四、卢卡斯的政策无效性命题

五、新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18

思考题:

1为什么IS曲线向下倾斜,而LM曲线向上倾斜?

2为什么政府支出会挤出私人支出?

、简述总需求曲线短期内向下倾斜的原因。

3

4简述总供给曲线短期内向上倾斜的原因。

5简述利率的变动如何对一国进出口规模产生影响。

本章参考文献

1.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2.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3.黄达,货币银行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4.盛松成,现代货币供给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5.万光彩、刘莉,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演变和发展,江汉论坛,2003

(2)6.中国货币需求:

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6)

第十一章货币政策

学时:

15,16周,共4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考核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构成内容、货币

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递机制、货币政策效应等知识点等知识点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

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含义

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性与统一性

3、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与操作目标的选择标准及构成

4、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机理、作用评价

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共性与区别

19

教学难点:

1、货币政策传递机制中投资支出渠道的主要内容。

2、货币政策传递机制中利率对投资的效应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币值稳定

(二)经济增长

(三)充分就业

(四)国际收支平衡

三、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一)选择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主要标准

(二)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

(三)可供选择的操作目标

(四)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五)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选择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一、货币政策的工具体系

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二)再贴现政策

(三)公开市场操作

三、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消费信用控制

(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三)不动产信用控制

(四)优惠利率

四、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20

(一)直接信用控制

(二)间接信用控制

五、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

六、货币政策工具与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二)货币政策与收入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配合

第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