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化铁道技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4211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6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气化铁道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电气化铁道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电气化铁道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电气化铁道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电气化铁道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气化铁道技术.docx

《电气化铁道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气化铁道技术.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气化铁道技术.docx

电气化铁道技术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化铁道技术

 

专业自评报告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

第一部分专业概况

1985年,京广线郴州—韶关段启动电气化改造工程,铁道部指定我校在企业供电专业(1975年开办)基础上增设铁道供电专业(也即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为京广线培养电气化铁道专业技术人才。

我校因此成为国内最早开办本专业的五所(北京、广州、郑州、西安、内江)铁路职业学校之一。

1999年起,先后按电气工程专业、供用电技术专业(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方向)、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招收全日制高职学生。

本专业为铁道部优秀专业和首批院级重点专业。

2008年11月,被推选为全国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牵头单位。

现有在校生563人,2009届订单毕业生137人,2010届订单毕业生124人。

2007、2008、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100%,平均就业对口率95%。

现有专兼职教师27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13人,校外兼职教师14人。

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轨道交通供电与车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广东省、广州市供用电技术(电气化铁道技术方向)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基地建筑面积2,795.54平方米,设备总价值675.23万元。

专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思想,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轨道交通行业输送了50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大量毕业生直接参与了京广铁路、广深铁路、广州地铁、深圳地铁、武广客运专线等重要轨道线路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在上述企业的关键岗位担任领导和技术职务。

第二部分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

一、专业设置背景

(一)行业背景—电气化铁路快速发展

电力牵引具有节能、环保、高效等诸多优越性,被国家确定为轨道交通牵引动力的技术发展方向。

我国从1961年建成宝(鸡)成(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开始,至2005年国家“十五”计划结束时止,全国电气化铁路总里程突破2万公里。

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国家“十一五”计划中,将新建1万多公里电气化铁路。

在国家《中长期铁路路网规划》中,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超过10万公里,其中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均达到50%以上,高速电气化铁路将超过1.2万公里。

城市轨道交通方面,我国40多座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已经有30多座城市开展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或建设前期工作。

国家“十一五”期间,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的线路达55条之多,长约1700公里,总投资超过8000亿元。

毋容置疑,我国电气化铁道行业正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二)区域背景—珠三角轨道交通飞速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为加强与内陆省份的联系,除即将运行的武广客运专线外,《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明确提出广州要建设广深港高速铁路、沿海铁路、贵州至广州铁路、南宁至广州铁路等多条高速铁路,总里程达到1505公里。

另外,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相继实施,至2010年,广州与深圳地铁及城际轨道运营里程将达到763公里。

这些均需要电气化铁道技术作基础。

(三)校企合作背景—积淀深厚,前景广阔

我校自1975年建校至2004年近30年间,由铁道部委托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管理,与行业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基础。

自1988年起,本专业毕业生直接参与了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管辖范围内所有电气化线路的建设与运营管理。

1994年和2004年分别开始与广州地铁和深圳地铁合作,订单培养地铁供电系统运营与检修技术人员。

已为广州地铁培养了11个订单班,达到300余人,为深圳地铁已培养了5个订单班,达100余人。

1997年5月起,为香港九广铁路公司培训接触网方面的专业人才,共为该公司举办了五期接触网设计培训和五期接触网工人培训。

我院作为区域内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办学特色的高职学院,依托电气化铁路行业与珠三角区域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以及得天独厚的行业背景,专业具有广阔的就业市场和发展空间。

因此,加速做大做强本专业是轨道交通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

(一)专业定位与办学思路

本专业以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广州地铁公司、深圳地铁公司等行业内知名企业的技术专家为主体,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

听取企业专家对人才培养与本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跟踪了解行业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同时,加强对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地调研,及时调整专业招生规模,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

专业定位:

立足广东省,辐射华南及港澳地区,面向轨道交通行业,为电气化铁道及城市轨道交通(城际轻轨、城市地铁)供电企业培养面向生产、运营、施工、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专业主要就业岗位定位:

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维修电工;

接触网设备运行、检修及施工—接触网工;

变配电所值班人员、变配电设备检修人员—变电工;

电气设备试验人员—电气试验工。

办学思路:

作为学院特色专业,得到学院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本专业被列为学院首批重点建设专业,提出做优做强的建设目标。

专业建设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企业人才需求,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加强专业建设,注重学生的理论基础,强化学生的综合技能,为企业培养大批高技能应用型的实用人才。

(二)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概况

2005年学院从铁道部移交广州市政府管理,为了让学院尽快融入广东省高职教育行列并创出特色,全院开展了长达半年时间的大讨论,最终确定了“优化发展(铁道运输类)特色专业、重点发展骨干专业,协调发展一般专业,以特色专业带动骨干专业”[2]的专业建设总思路。

本专业以此为指导思想制定了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06-2010年)。

以此为引导,2006年以来,深化校企合作关系,在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改革与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取得显著的建设成效。

截至2009年10月,已完成了约90%的建设任务,可确保2010年达到建设目标。

(三)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专业具有与行业长期合作及区域特有的优势,与轨道交通行业企业长期合作开展订单培养(训)学生(员),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学院2005年转制以来,从注重规模发展转向注重内涵建设,从注重为铁道部企业服务拓展为区域内轨道交通行业服务,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6年,本专业率先提出实践与探索“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当年被确定为学院重点课题。

三年来,专业紧抓珠三角区域内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急需大量本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契机,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内核,以两者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关系为基础,按照“三个依据,多轨对接,开放育人”[1]的要求优化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将“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为“三元结构”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步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三元结构”课程体系和“三元结构”教学评价体系。

该模式以培养满足“订单企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校企共同实施“专业岗位课程、企业顶岗实习课程和综合素质课程”三个模块的教学,使职业基本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培养互相融通,使校内教学与企业顶岗实习、职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提高有机结合。

此改革方案作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

202623)的阶段性成果,已在2006级-2008级部分试行,将在2009级全面试行。

 

第三部分教学基本条件建设

一、教学团队建设

三年来,专业按照“内培外引”的思路建设教学团队,重点引进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历的高级技术人才,大大改善了教学团队结构。

有计划组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香港地铁等国内外大学、企业、科研机构进修、考察和交流。

安排教师参加全国行业协会举办的相关专业技术培训,组织团队现场学习武广客运专线新技术,参与现场实践。

近三年来,教学团队成员数量与素质均得到了较大提高。

已基本达到“3(高)2(师)1(有)”[3]优秀团队的建设目标。

2008年11月,本专业被轨道交通委员会委任为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全国牵头单位,专业教学团队水平得到了国内同类高职院校的认可。

(一)教学团队结构

专业教学团队由27名专兼职教师构成,其中校内专任专业教师13名,校外兼职教师14名。

详细资料见表一、表二。

校内13名专任专业教师,年龄介于45岁-28岁,已形成“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梯队结构,其中专业带头人2名,专业骨干教师6名,重点培养的30岁以下青年教师3名。

副教授4名,高级工程师3名,高级职称占教师总数53.8%。

硕士5名,在读博士1名,在读硕士4名,硕士学历学位(含在读)教师人数占76.9%。

具有工程师职称1名,高级技师资格证4名,技师资格证2名,高级工资格证2名,行业特许特种作业培训教员1名,国家高级企业培训师1名,100%具备双师素质。

10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占教师总数76.9%。

专业长期与行业紧密合作,拥有一批来自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他们对专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聘请的14名校外兼职教师主要来自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供电段、深圳地铁等长期合作企业。

已经形成实践课程主要由企业能工巧匠指导的良性机制。

表一校内专任专业教师情况一览表

序号

姓名

年龄

学历

(学位)

所学

专业

毕业

学校

技术职称

企业工作年限

1

刘让雄

(带头人)

37

本科

铁道

电气化

国防科技大学

高级工程师

注册监理工程师

注册造价工程师

注册一级建造师

18

2

王亚妮

(带头人)

42

硕士

铁道

电气化

西南交通大学

副教授

高级企业培训师

3

3

黄鉴标

(骨干)

39

硕士

(在读)

铁道

电气化

华东交通大学

讲师/高级技师

3

4

谭慧铭

(骨干)

41

硕士

(在读)

铁道

电气化

华东交通大学

讲师/高级技师

2

5

陈海军

(骨干)

38

硕士

铁道

电气化

西南交通大学

副教授/高级技师

2

6

刘文革

(骨干)

43

硕士

微电子

华南理工大学

副教授/高级技师

7

陈继杰

(骨干)

40

硕士

(在读)

热能

动力

西安理工大学

高级工程师

15

8

余木鳌

(骨干)

45

本科

电力系统及自动化

哈尔滨工业大学

高级工程师

注册监理工程师

22

9

何发武

35

硕士

铁道

电气化

西南交通大学

副教授/高级工

2

10

陈健鑫

29

硕士

(在读)

电气

工程

同济大学

讲师/技师

11

罗隆

28

博士

(在读)

控制

工程

广东工业大学

讲师/高级工

2

12

何桂娥

39

本科

电气

工程

华南理工大学

助理实验员/技师

13

熊志金

28

硕士

控制工程

武汉理工大学

讲师/工程师

6

表二企业兼职教师情况一览表

序号

姓名

年龄

所学专业

技术职称

工作单位

主要承担课程

1

叶伟权

42

铁道电气化

工程师

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供电段

毕业顶岗实习

2

陈耀坤

43

铁道电气化

工程师

毕业顶岗实习

3

李日福

38

铁道电气化

助理工程师

毕业顶岗实习

4

何业兴

32

铁道电气化

技师

接触网实训

(校内集中实训)

5

卢海燕

32

铁道电气化

助理工程师

毕业顶岗实习

6

陈春华

45

铁道供电

助理工程师

毕业顶岗实习

7

邹健

29

铁道电气化

技师

毕业顶岗实习

8

赵鸿强

43

铁道电气化

高级工、工长

毕业顶岗实习

9

王维北

43

铁道电气化

工程师

变配电实训

(校内集中实训)

10

陈志刚

42

铁道电气化

工程师

铁科院深圳地铁3号线

毕业顶岗实习

毕业设计

11

罗秋文

42

铁道电气化

工程师

广州地下铁道总公司

牵引变电所实习

12

宁晓来

36

铁道电气化

高级工程师

深圳地铁公司

接触网实习、毕业顶岗实习

13

陈大和

39

铁道电气化

工程师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机务处

变电所实习、毕业顶岗实习

14

曹谦明

40

铁道电气化

高级工程师

东莞塘厦机械厂

《变配电实训》《毕业顶岗实习》

(二)教学团队素质与水平

专业带头人刘让雄,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铁道电气化高级工程师,国

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

具有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

有着18年的企业工作实践经历,从事铁道电气化运营管理13年,电气化工程咨询监理1年,铁路电气化建设管理2年,铁路电气化施工管理2年。

在企业工作期间发表专业技术论文10篇,获得企业技术革新成果奖7项,副主编教材一部。

从事教学一年半,主讲了《牵引变电所运行与维护》、《牵引供电系统》和《牵引供电工程概预算》等主要专业课程。

主持制定了2009级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

专业带头人王亚妮,硕士,副教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铁道电气化专业,全国铁路高职供电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轨道交通委员会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组组长,学院电气工程系系主任,学院教学名师。

长期从事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近3年发表论文13篇;获教学成果奖4项;主持或主要参与项目10项;主编教材4部;主笔完成铁道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1套。

其它骨干教师大多已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达16年以上,且均在企业挂职锻炼,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

二、实践教学条件

在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将做优轨道交通类专业确定为学院“十一五”规划的专业建设目标。

三年来,学院在专业教学设备及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向本专业作出政策倾斜,2006-2009年共投入

万元,已建成包括5个实训中心能同时容纳250名学生的实训实习的省、市级高职教育专业实训基地,该基地是2009年中央财政支持的建设项目。

实训基地基本情况见表三与表四。

(一)校内专业实训基地

表三校内专业实训基地情况表

(一)

实训中心

名称

企业出资

共建情况

可开展专业技能

鉴定工种

电力牵引供电系统仿真实训中心

变电检修工,电气试验工,变配电值班员,维修电工以上通用工种的初、中、高级工、技师的实训与考证

接触网与电力外线实训中心

中铁建电气化局投入78万元设备

配电线路工,电力电缆工,接触网工等工种的初、中、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实训与考证

高压测试

实训中心

中铁建电气化局拟投入50万元设备

电工,变配电工,电气试验工初、中、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实训及其考证

实用电工技术实训中心

电工,变配电工,电气试验工初、中、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实训及其考证

智能控制

实训中心

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大赛,软件设计大赛,电气工程师认证

表四校内专业实训基地情况表

(二)

实训中心

名称

实训室名称

投入资金

(万元)

建成/搬迁

时间

电力牵引供电系统仿真实训中心

供用电技术专业教室

2.1

2007

高压电气设备拆装实训室

企业赠送

未计入设备价值

2008

10kV配电所顶岗实习基地

未计入设备价值

2006

牵引变电所实训室

233.8

2008

接触网与电力外线实训中心

接触网作业车实训场地

78

2008

接触网实训基地

120

电力线路工区

实用电工技术实训中心

电工实训室

多专业共享

未计入专业设备价值

2006

电工网络实训室

89.97

2006

智能控制实训中心

自动化实训室

74.88

2007

单片机实训室

38.48

2007

高压测试中心

高压试验实训室(一期)

38

2009

合计

(二)校外实践教学条件

专业新增中铁建电气化集团第四工程公司等专业实习基地,在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深圳地铁、广州地铁、广州供电局等6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其中,广州供电段在2008-2009学年接受本专业学生137人进行半年时间的顶岗实习,6家企业可保证本专业学生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

校外实训基地情况见表五。

表五校外实训基地情况一览表

序号

基地所在企业名称

建立

时间

基地情况

实习项目

可同时提供实习岗位

1

广州供电段

1988年

专业认识实习

顶岗实习

从坪石至深圳共有11个变电所、16个接触网工区,3个巡守工区,可同时容

纳200人顶岗实习

2

深圳市地铁有限公司

2004年

顶岗实习

可同时容纳30人顶岗实习

3

广州市地铁总公司

1994年

顶岗实习

可同时容纳50人顶岗实习

4

中铁建电化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2003年

顶岗实习

可同时容纳100人顶岗实习

5

东莞立诚电子有限公司

2007年

顶岗实习

可同时容纳60人顶岗实习

6

广州供电局

罗冲围变电站

1985年

专业认识实习

可同时容纳50人认识实习

三、专业教学资源

我院图书馆专业图书资料充足,共有本专业图书32735册,人均专业用书58本,图书馆全天候为师生开放,保证师生及时借阅图书。

学院数字图书馆现有九种数字资源可供学生校园网内正常使用,主要有:

维普资讯、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万方数据、维普VIPExam维普网络学习资源数据库、XX、银符等级过关考试平台等。

建立了电子图书发布系统,包含电子图书13911册,自建知识性视频300部。

本专业以建设“136”[4]优质教学资源库为目标,己初步建成1个专业教学资源库(见表六)。

建成广州市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1门(见表七)。

紧密结合电气化铁道的生产实际,与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中铁建电气化局四公司、深圳地铁等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完成《牵引供电工程预概算》等教材和《接触网实训指导书》等(见表八)。

表六专业教学资源库一览表

教学资源

分类

教学资源

名称

数量

资料来源

典型案例

接触网运行案例

86

来自长期合作企业,广州供电段、郑州供电段、石家庄供电段、广州地铁、深圳地铁

变电所运行案例

114

典型电气化铁路技术资料

京沪高速客运专线

各1套

国家电气化铁路建设速度加快,公开发行的教学资料更新速度不能满足专业技术进步的需要。

团队每年组织力量进行技术资料收集工作,本部分资源来自各铁路设计院、铁路工程局、广州供电段、广州地铁、深圳地铁

秦沈客运专线

广深港客运专线

武广客运专线

京津城际高速

客运专线

郑西电气化铁路

广州地铁

深圳地铁

专业图片

接触网

1350

变电所

1550

表七精品课程建设情况一览表

年度

级别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完成时间

市级

《变配电所运行与维护》

陈海军

2008年

院级

《电工与电测技术》

刘文革

2009年

表八开发教材情况一览表(2006-2009年)

序号

教材名称

出版社

出版

时间

作者

主编/参编

参与编写的企业名称

是否规划教材

1

《变配电技术》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08

王亚妮

主编

广州供电段

郑州供电段

2

《电气化铁道供变电技术》

2006-09

谭慧铭

副主编

郑州供电段

3

《接触网实训指导书》

校本

教材

2007-09

黄鉴标

主编

深圳地铁

4

《电力牵引供变电技术》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8-03

陈海军

主编

广州供电段

5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技术》

2008-08

王亚妮

主编

6

《高职电气化铁道供电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2008-11

王亚妮

主笔

广铁集团

郑州铁路局

成都铁路局

7

《牵引供电工程概预算》

2009-02

谭慧铭

主编

中铁建电气化局

8

《单片机实训》

校本

教材

2009-06

罗隆

主编

9

《电工与电测技术》

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06

刘文革

主编

第四部分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

2006年,专业启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计划。

改革按照“立项、调研、团队研究、小步推进、整体试行、全面推行”的步骤进行,取得了良好成效。

三年来,专业以深厚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基础,以培养满足“订单企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调研了广州供电段、深圳地铁等主要合作企业,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三元结构”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三元结构(学校专业岗位课程·企业顶岗实习课程·综合素质课程)”职业素养模块化课程体系、“三元结构”评价体系。

一、课程体系改革

(一)形成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三元结构”课程体系

从宏观上看,“三元结构”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是以校企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关系为基础,两者联合培养学生;从微观上看,“三元结构”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对专业岗位群中维修电工、变电工、电气试验工、接触网工四个主要岗位进行了职业岗位技术能力分析,构建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三元结构”课程体系。

(二)三元结构课程体系的内涵

第一元为“专业岗位课程”,此部分累计占总学分的57.7%,由学校组织实施,主要采取“教学做”一体教学方法。

第二元为“企业顶岗实习课程”,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在校外实训基地实施,此部分课程的学分累计占总学分的18.44%。

承担第二元课程教育的主要是企业的能工巧匠。

第三元为“综合素质课程”,由基本素质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两部分构成,前者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身心素质、计算机和英语基础能力;后者根据行业企业的普遍要求而设置,培养学生对职业的适应能力(如“高速铁路技术”等),主要在包括学校、企业的广义社会环境中实施,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包括企业一线的指导教师、学校的教师(包括专职辅导员)、各界社会人士等。

此部分课程学分累计占总学分的23.86%。

“三元结构”课程体系中,专业岗位课程的设计符合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需要,目的是使订单学生能够掌握就业岗位群的基本知识、规范和技能;企业顶岗实习课程强调培养订单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以企业为主体按订单学生的未来就业岗位进行个性化配置;综合素质课程根据企业的要求融合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效结合,侧重专业前沿技术、合作意识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三元课程体系加强了职业基本技能训练与加强职业能力培养互相融通,使校内专业课程与企业顶岗实习、职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提高有机结合,强调了课程与职业技能考证的结合,将“双证”制课程教学从学校课堂延续到企业车间,提高了双证制的技能含金量。

二、教学内容改革

以“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培养对接”为思路,通过对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和任职能力要求的分析,将行业规范(程)纳入课程内容,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使专业课程与岗位对接,体现了课程的针对性与职业性。

教学内容改革思路见表九。

现代轨道交通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牵引供电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

本专业利用与行业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适时将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