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哲学复习思考题05.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35136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上哲学复习思考题0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上哲学复习思考题0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上哲学复习思考题0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上哲学复习思考题0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上哲学复习思考题0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上哲学复习思考题05.docx

《高二上哲学复习思考题0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上哲学复习思考题05.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上哲学复习思考题05.docx

高二上哲学复习思考题05

高二(上)哲学复习思考题201605

第一课学习哲学运用哲学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哲学是将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最一般的规律;

哲学同具体科学又有密切的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的部分是什么)?

有何特点(并加以区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的部分。

(2)特点:

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所谓科学性,在于它正确地阐明了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规律,给人们提供了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

所谓实践性,在于它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归根结底为了什么)?

应如何学好它?

——为了运用

 

第二课认识世界尊重实际

1..关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法是怎样的?

世界是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一回事吗?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物质是对一切事物共同本质的概括,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3.什么是意识?

(请从起源、生理基础、内容、形式等方面说明)

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内容: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形式: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因此,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4.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不同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什么不同?

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2)不同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是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前提,而要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还要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基本问题:

物质与意识(或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6.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

划分它们的唯一标准是什么?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划分的唯一标准:

对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7.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如何?

由此形成了哪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8.唯物主义有哪三种形态?

唯心主义有哪两种基本形式?

了解它们的主要观点。

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9.简要说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见原理)

10.什么叫从实际出发?

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什么(有何表现)?

如何做到从实际出发?

(1)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实际情况办事。

(2)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主义出发,的含义及两种表现:

即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3)尊重客观事实,重视调查研究,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三课探索规律实事求是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什么?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从最普遍、最一般意义上说的,它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简要说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在此问题上是如何看的?

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两者都是错误的。

3.静止的涵义是什么?

它有哪两种情形?

应如何理解静止与运动的关系?

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诡辩论在此问题上的看法是怎样的?

(1)静止并不是事物绝对地不运动、不变化的状态,而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处于相对稳定和暂时平衡的状态。

两种情形是:

空间位置保持不变和性质基本不变。

(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把静止绝对化是形而上学,否认相对静止,片面夸大事物运动的绝对性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什么是规律(列举几个)?

规律有其适用范围吗?

规律与规则有何区别和联系?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如:

万有引力规律、新陈代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

客观性是规律最重要的特点。

规律与规则是不同的,规律具有客观性,不可被创造、改变或废除,规则具有主观性,可以根据情况和需要加以修改、补充或废除;规律和规则也有联系,正确、合理的规则,必定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

5.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科学认识的任务是什么?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是怎样的?

规律是科学的研究对象;揭示物质运动的规律是科学认识的任务;

探索规律是一个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过程。

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是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6.规律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

为什么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人们是如何认识和利用规律的?

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1)客观性是规律最重要的特点。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要遭到规律的惩罚。

(3)在客观规律目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去利用规律、利用和创造条件,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遇到困难、挫折、暂时的失败,需要坚强的意志。

7.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关系怎样?

这一原理对我们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见原理)

8.什么是“实事求是”?

青年学生如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1)实事求是就是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要积极参加实践,科学地认识和掌握规律;要尊重客观规律,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要学会具体分析,努力做到按规律办事

 

第四课把握联系促进发展

1.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什么?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哲学上所讲的联系是什么?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3.如何理解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4.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是否意味着人们在联系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5.联系的条件性对我们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时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6.什么是因果联系?

因果联系的特点是什么?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具有怎样的方法论意义?

(1)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作因果关系。

(2)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7.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怎样的(区别与联系)?

正确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对实际工作具有怎样重要的指导意义?

(1)见原理

(2)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办事情也要重视局部,使整体功能达到最大发挥。

8.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9.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什么?

什么是量变?

什么是质变?

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是什么?

举例说明“事物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会引起质变”。

(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事物在数量上和程度上的增加或减少;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转变。

两种形式:

数量增减,引起变化;构成事物成分的排列组合不同,引起质变。

10.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是怎样的?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们提出的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见原理

11.什么是度?

掌握“度”对我们有何指导意义?

度这个概念就是体现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掌握“度”有助于我们划清不同事物的界限,准确认识和把握事物。

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

12.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区分新事物与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客观标准就是看这个事物是不是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13.如何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这一原理对我们提出的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见原理

 

第五课分析矛盾辩证思维

1、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观点是什么?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观点。

矛盾分析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上矛盾的含义是什么?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什么?

什么是矛盾的斗争性?

它与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一样吗?

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有哪两种情形?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它与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不一样,哲学上讲的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的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抽象和概括,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的共性的反映。

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是矛盾斗争性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个性。

(4)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有两种情形:

①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什么?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世界上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都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4、什么是内因?

什么是外因?

简述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含义:

事物的内部矛盾(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是事情变化和发展的内因。

事物的外部矛盾(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事情变化和发展的外因。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见原理提纲。

5、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见原理提纲

6、简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见原理提纲

7、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见原理提纲

8、简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见原理提纲

9、简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见原理提纲

10、什么是两点论?

什么是重点论?

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1)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

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这就是两点论。

(2)重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均衡论相对立。

指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进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

在研究任何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方面。

(3)关系:

紧密相连。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吧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

 

第六课注重实践寻求真知

1、什么是实践?

它有哪些构成要素?

实践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实践基本形式有哪些?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什么?

(1)含义:

实践就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的要素:

实践的主体(人——体力、智力),实践的对象(自然界、社会关系),实践的手段(工具、设备),实践的结果。

(3)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的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4)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①物质生产实践——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调整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关系是最本质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在剥削阶级被基本消灭的社会,则主要表现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推进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

③科学实验——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带有探索性、试验性的实践活动。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什么?

认识的产生、发展、受检验、目的和归宿,都离开实践。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了实践不可能有认识,也不可能真正理解认识问题。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3、什么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二者有什么关系?

青年学生为什么要积极参加实践,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

(1)直接经验指人们亲身在实践中得到的认识或知识;间接经验指别人或前人在实践中得到的认识或知识。

(2)关系: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相对而言的。

在我为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前人或他人则为直接经验。

(3)青年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是因为:

①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深刻理解书本知识。

②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对所学的书本知识进行验证。

③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4、认识过程分为哪两个阶段?

二者有何区别(涵义、特点、形式、地位)?

关系怎样?

(1)认识的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开始

①概念:

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同外界事物打交道,形成的关于事物外部形态和表面特征的直接、具体的认识。

②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③特点:

直接性、具体性

④地位:

认识的初级阶段

⑤局限性:

只反映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

(3)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①概念:

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于头脑的抽象思维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②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③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

(4)关系:

①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经验论否认理性认识,夸大感性认识;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夸大理性认识)

5、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什么?

实现第一次飞跃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为什么说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1)两次飞跃

①第一次飞跃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根本任务

②第二次飞跃是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认识的根本目的

(2)第一次飞跃的条件,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①要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

②获取的感性材料要合乎实际的。

③要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3)为什么说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①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

②理性认识的正确与否也有待于验证,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对其进行验证、修正和补充,使其得到发展。

6、概括一下:

寻求真知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因此寻求真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不断发展过程。

7、人民群众的含义是什么?

其主体是什么?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占人口中的大多数。

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8、如何认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它对我们青年学生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1)地位和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向人民群众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必由之路。

青年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真正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做到虚心向群众学习,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与群众相结合。

 

第七课掌握理论坚持真理

1、何谓认识世界?

何谓改造世界?

二者关系怎样?

(1)含义:

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改造世界具体地说就是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改造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即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2)关系: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改造世界又有利于认识世界。

2、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是怎样的?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的产生、发展、受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

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理论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

3、什么是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含义:

科学理论是指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实践证明、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

(2)指导作用的表现:

①科学预见的作用:

科学理论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人们一旦掌握了它,就能预见未来,洞察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②科学方法的作用:

帮助人们提高认识能力,是人们探求真理的科学认识工具。

掌握它,就是培养了科学的头脑和思想方法。

③解放思想的作用:

科学理论,就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坚持科学理论,反对迷信,包括反对迷信鬼神上帝,反对迷信书本和权威,反对种种僵化不便的观念的束缚等等。

4、真理的含义是什么?

真理的根本属性是什么?

为什么?

(1)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3)原因:

真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真理的内容来自客观物质世界,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

5、为什么说真理是发展的?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1)真理随着客观事物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由于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而客观事物是永恒运动和发展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的。

(2)过程:

真理的发展是真理不断克服和战胜谬误的过程。

6、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标准?

(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

只有实践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从而判明这一认识是否正确。

一般地说,实践的结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就说明这个认识是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2)

7、追求真理需要弘扬什么精神?

什么是科学精神?

弘扬科学精神有何意义?

(1)追求真理需要弘扬科学精神。

(2)科学精神的内涵:

它是人们在实践中服从真理、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以求真、求实为基本特征上午自觉意识,主要包括求真务实的精神、理性思考的精神、勇于探索的精神、大胆创新的精神。

概括地说,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3)意义:

有助于人们自觉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助于形成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有助于培养献身真理的精神。

8、什么是理论创新?

其作用如何?

怎样做到理论创新?

(1)含义:

理论创新是在继承已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群众智慧形成新任务的过程。

(2)作用:

理论创新是真理发展的基本形式,是政党、民族、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方式:

要继承已有的思想成就,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根本;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第八课探求价值繁荣文化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什么?

什么是价值判断?

什么是价值选择?

青年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社会上复杂的价值判断现象?

(1)含义:

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

价值选择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时考虑“能不能做、该不该做”等问题,主要包括价值标准和价值目标的选择。

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2)青年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社会上复杂的价值判断现象?

①对不同的价值判断应作具体分析。

②要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与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结合起来。

2、什么是价值观?

它具体体现为哪些内容?

价值观具有怎样的导向作用?

(1)含义: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具体体现:

价值观是最高层次的价值意识,价值观是一个系统,它在应用中具体体现为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科学价值观、生命价值观等。

(3)导向作用:

价值观具有能动作用,决定着主体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1)价值观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2)价值观引导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价值观引导人们选择人生道路。

3、什么是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什么?

它包括哪几个层面的价值要求?

回答了哪三个重大问题?

青年学生应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核心价值观:

是指在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统领作用的价值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层面、问题:

3倡导、3层面、3问题,12词。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建设什么样的国家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培育什么样的公民

(3)青年学生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

②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

③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

④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4、什么是文化?

如何理解文化的作用?

(1)含义:

①广义的文化:

是指人化,即把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都称为“文化”,用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

大体上包括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四大部分

②狭义的文化:

仅指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其中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作用

(1)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维持社会历史的连续性,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文化对个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5、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青年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1)意义: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