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教案83532.docx
《《人生的境界》教案8353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生的境界》教案83532.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生的境界》教案83532
人生的境界
教学目标
1、对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有个初步的了解。
2、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3、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2.启发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深刻理解四种境界。
2.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导读教学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对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有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重点:
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一、故事导入
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
有人问他们:
“你们在干什么” “在砌砖。
”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
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
“我在挣钱呢。
” “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
”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
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
1、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
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系,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
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
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初读课文
请同学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教师设疑导引,学生讨论交流。
1.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明确:
人生的境界
2.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找出文中的阐释。
明确:
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3.冯友兰认为人生有几种境界呢
明确:
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4.划分这四种境界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
觉解。
什么是觉解了解和自觉。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所以,人对所做的事情的觉解程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境界的高低。
四、整体感知
(一)自然境界
首先,作者给我们介绍了自然境界,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看,自然境界的人有什么特点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该境界的具体内涵。
(生七嘴八舌)。
明确:
自然境界的人处于一种蒙昧状态,板书:
蒙昧。
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
自然境界:
被动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则,懵懂无知,纯人。
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大家听过放羊娃的故事吗
有一记者前往山区,碰到一放羊娃。
记者问:
“你放羊为什么”“卖钱。
”“卖了钱干什么”“娶媳妇。
”“娶了媳妇呢”“生孩子。
”“有了孩子呢”“放羊。
”这个放羊娃的境界就是自然境界。
他的悲剧在什么地方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缺乏觉解,对自己的人生境界缺乏领悟。
所以有句话说治“贫”先要治“愚”。
(二)功利境界
自然境界的人是无所求的,可慢慢地,人就要从无求走向有求,往上就是功利境界。
功利境界的人是怎么做事情的自己读读看,并说说该境界的具体内涵。
明确:
功利境界的人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有功利意义。
功利境界:
主动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事,俗人。
生活中这样的人多不多多!
读高中为了考大学。
考大学为了得到好工作。
好工作为了生活得好。
项羽和曹操,一个是英雄,一个是奸雄,但他们都是功利境界,因为他们都是为自己。
(三)道德境界
既然功利境界是不完善的人格,他就必然被较完善的人格所否定,冯友兰称之为道德境界。
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比较一下,道德境界和功利境界有什么区别道德境界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明确;两种人做事情一个为社会,一个为自己。
板书:
为社会为自己。
道德境界:
主动做对社会有利的事,事事讲道德,贤人。
道德境界的人认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统一的)功利境界的人呢(对立的)对,功利境界的人认为“他人就是地狱”,板书。
所以就只顾自己。
而道德境界的人,事事讲道德,当然就为社会做贡献。
你知道有哪些处于道德境界的人
生举例:
拾金不昧。
让座。
雷锋:
坐车几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好人徐虎,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
(四)天地境界
1、一个人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已经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了。
但是冯友兰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还不是一个理想的人,还有比道德境界更高的境界天地境界。
什么是天地境界,其具体内涵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读。
明确:
处在天地境界的人,已经彻底地参透了道德、生死、名利之类的东西,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就有了更广大的胸怀和更高尚的气节,真正可以“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成为真正的“天之骄子”了!
武林中最高的境界是人剑合一,而人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天地境界:
主动顺应宇宙自然的法则,与宇宙同一,圣人。
2、能举例吗我来给大家讲个事情:
这件事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北大哲学系教授、著名学者梁漱溟,一个就是本文的作者冯友兰。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要梁漱溟写一篇批判孔子的文章,梁漱溟坚决不肯,因此遭到严重的批判,但他只说了一句话: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毛泽东又叫儒学大师冯友兰写,冯友兰就写了,因而在当时大出了一把风头。
大家说说看,这两人分别是什么境界
明确:
梁漱溟:
道德境界,因为他有气节,他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社会;冯友兰:
功利境界。
3、再讲一个事情,还是冯友兰。
文革结束以后,天下有气节的学者还是对冯友兰曾经的学术变节痛骂不休,但晚年的冯友兰闭门造车,专心写作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著作完成不久就与世长辞了。
这时的冯友兰处于什么境界
明确:
天地境界。
为什么呢晚年的冯友兰,板书:
“不依傍他人,不顾及荣辱”。
冯友兰的这种晚年省悟被称作“冯友兰现象”。
尽管这种现象代表的往往只是一份迟来的醒悟,但同样是必要的醒悟。
同学们看,冯友兰醒悟了什么他了解到什么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在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这正是我们所说的天地境界!
五、课堂小结
冯友兰认为,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有两个:
一是人之异于禽兽者即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何在二是人生之意义何在他根据自己的哲学理论,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从而引出了人生四境界说。
冯友兰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其有觉解,人生的意义就在觉解之中。
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讲。
六、布置作业
思考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人生的境界
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划分依据—觉解
八、教学反思
问题设置环环相扣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课堂效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2、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
1.启发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深刻理解四种境界。
一、导入
教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个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
记者问:
“你放羊为的是什么” 放羊娃答:
“卖钱。
”
记者问:
“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
“娶媳妇。
”
记者问:
“娶了媳妇呢” 放羊娃答:
“生孩子。
”
记者问:
“有了孩子呢” 放羊娃答:
“放羊。
”
这个放羊娃的境界属于什么境界呢这节课我们来具体分析。
二、深入探究
1、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串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境界的高低。
请问它是哪个词
明确:
觉解。
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2、按照觉解程度划分出来的这四种境界,也分两个层次。
冯友兰怎么说(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四种人生境界的 )
明确:
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高是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3、我举一个例子,走路也能走出境界来。
我在路上随意地走,漫无目的地走,这是什么境界(自然境界)现在我不是悠闲地走路,而是一路小跑,因为我上班快要迟到了,迟到了就要耽误上课,校长知道了要扣我奖金!
这是什么境界(功利境界)现在我坚持每天步行,锻炼身体,我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就能为国家多输送人才。
这是什么境界(道德境界)我现在接着走路。
我发现,以前我骑车上班时没有注意到的很多人和事,原来是这么美妙,我不由地想起卞之琳的两句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这时我意识到自己也成了自然、宇宙的一部分。
这是什么境界(天地境界)。
可见,走路也能走出境界来呀。
大家以后一定要多走路,有益健康!
为什么走路能走出四种境界来明确:
走路时觉解的程度不同。
三、重点揣摩,难点突破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1、品故事,加深对“觉解”的理解。
《值钱的东西》
有一个小偷到良宽禅师的茅庐偷东西,结果发现没有一样值钱的。
良宽禅师被小偷惊醒,脱下身上的衣服,递给小偷,说:
“你远道而来,不该让你空手而回,这件衣服你带走吧。
”
小偷大惊失色,落荒而逃。
良宽禅师叹道:
“可怜的家伙,可惜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也送给他。
”
讨论明确:
在小偷眼里,值钱的东西是金银财宝,而在禅师眼里,星、月、山、水、花、草、树、木,无不可贵。
对事物不同的体会与觉解,使事物有了不同的意义。
2、“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这样就构成了人们不同的人生境界。
请说说下面的事例各属于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⑴一名儿童趴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⑵开头故事里的三个泥水匠。
⑶儿童仰望天空数星星;诗人张若虚仰望月亮;思索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讨论明确:
⑴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⑵第一个泥水匠属于自然境界,第二个泥水匠属于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个泥水匠也属于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
⑶数星星的儿童属于自然境界;而张若虚因为诗句中所显现的对宇宙、世界的追问和哲思而使他达到了天地境界。
3、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明确:
A句反映了古人遵循自然法则,但对这些法则并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
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
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心念天下苍生,是道德境界。
4、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
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说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示例: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李广——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岳飞、 顾炎武 、文天祥、、 林则徐、谭嗣同、周恩来。
提示:
岳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6、怎么理解“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
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明确:
《孟子》中有“人人可以为尧舜”,《荀子》中也有“涂之人可以为禹”(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
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
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
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个渺小之人。
雷锋只是一个土兵,并不妨碍他是一个道德境界的人;王宝森、郑筱萸等人身为高级干部,但却贪婪成性,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巨大利益来换取个人私利,因而被人们所唾弃。
7、听故事“洗钵去”,想一想:
怎样才能使我们平凡的人生达到更高的境界
有一个人到寺庙去出家,并拜见了方丈赵州。
那人说:
“请师傅教我修行。
”赵州问:
“你吃过粥没有”那人回答:
“吃过了。
”赵州说:
“那么,先去把碗洗一洗。
”
引导:
修行就是从寒暄、洗脸、吃饭等生活细节开始的。
诚意的完成每件事而使之与真理产生共鸣,这就是修行。
四、课堂小结:
人生境界的获得,需要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一个升华。
当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有了哲学的觉解之后,他才可能对所做的事情赋以不凡的意义。
据说在西方大学中,凡开设中国哲学课程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第一本必读书。
一个世纪前,中国人因为有严复而认识了西方学术;今天,外国人也因为有冯友兰而认识了中国哲学。
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自豪和骄傲的!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觉解(觉悟和理解)
入世(投身到社会里) 出世(超脱人世)
四种境界:
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七、课后反思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四种境界,可以让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互相讨论,加深对境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