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3383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艺术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艺术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艺术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艺术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艺术概论》复习提纲.docx

《《艺术概论》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概论》复习提纲.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艺术概论》复习提纲.docx

《艺术概论》复习提纲

《艺术概论》复习提纲

绪  论

1.《艺术概论》,顾名思义,就是概括地、简要地讲述或论述艺术的基本理论。

2.《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

概括地说,艺术理论是以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具体地说,艺术理论要综合地研究、考察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探索和揭示各种艺术现象共有的普遍规律,主要是研究各种艺术现象的共性问题,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

3.德国美学家康拉德·费德勒最早提出艺术学与美学分离的构想。

5.艺术理论与部门艺术理论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普遍与个别的关系。

6.艺术回归社会的中介就是艺术接受。

7.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全面的、审美的反映。

从创作活动的角度看,艺术又是艺术家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的一种表现状态,二者具体地统一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之中。

8.任何成功的艺术创作、美的艺术作品,都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9.关于艺术的起源

⑴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关于艺术起源,最早产生的是模仿说。

  代表(西方):

赫拉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达·芬奇、莎士比亚、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

 (中国):

姚最、张璪、荆浩、袁宏道、王履等。

    苏格拉底

⑵表现说——认为艺术是心灵的表现

代表:

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

“直觉说”

 法国(哲学家)伯格森:

“直觉即创造,即艺术。

  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

“直觉表现”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

“唯我论”

⑶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游戏冲动

游戏说的代表人物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代表: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

   德国(美学家)席勒:

“艺术起源于游戏”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

⑷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巫术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

英国人类学家詹·弗雷泽的《金枝》也是探讨原始文化的巨著。

他把巫术原理归结为两个原则:

“相似律”和“接触律”(或“触染律”)。

代表:

英国(人类学家):

泰勒和弗雷泽

 法国(考古学家):

雷纳克

⑸劳动实践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实践96

代表:

德国(哲学家):

马克思

  德国(哲学家):

恩格斯

俄国(哲学家):

普列汉诺夫

⑹关于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

(一)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

(二)希尔恩的综合研究方法

10.中国古代画论中的“师造化”说与西方的模仿说十分相似。

11.隋朝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出“心师造化”,“动必依真”等主张。

12.唐朝张璪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13.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倡导“度物象而取其真”。

此宋范宽认为画山水“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

14. 明朝袁宏道在《瓶花斋论画》中写道:

“善画者师物不师人,善学者师心不师道,善为师者师森罗万象,不师先辈”。

15. 明朝王履在《华山图序》中说:

“苟非识华山之形,我其能图耶?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 

16. 清初石涛亦主张山水画应该“脱胎于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等等。

17.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了“黄金分割”的比例,并认为圆球形是最美的图形。

18. 英国画家荷加斯在其著作《美的分析》称:

“波状线与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19.法国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主张:

“形式,形式——一切决定于形式”。

20.英国克莱夫▪贝尔主张: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艺术的形象性、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艺术生产、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来解释艺术本质的?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1.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2. 艺术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事物。

3.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4.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

第一,都决定于经济发展;第二,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第三,它们之间都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5.大约七千年前,中国河姆渡文化中才始见表现植物的茎叶和花,这也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植物图案。

6.从根本上讲,艺术是为经济基础的决定的。

同时,艺术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7. 简述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①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②社会生活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

③艺术是社会生活全面的、(审美的)反映,应该而且可以高于普通的实际生活;

④艺术作为最高级的、理想的审美创造产品,能够影响社会生活,推动社会生活的前进与发展。

8.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

三、艺术与社会生产

9.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10.决定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本质的,不是它的物质生产的一般性质,而是它的精神生产的性质。

11.艺术生产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有何不同或有何本质区别?

加以论述。

(P37-39)

①生产的目的性不同。

人之所以进行“艺术生产”,制造艺术作品,主要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影响人们的精神。

物质生产是为了实用。

② 产品的价值与消费形式不同。

艺术这种“艺术生产”的精神产品则有自己的特殊属性,主要是审美属性。

艺术产品创造的主要是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它满足的是人们的精神需要,而不是物质需要。

艺术的价值主要是审美。

艺术消费形式是人的精神上的消费、情感上的享受。

物质生产产品的价值是产品的使用价值,用于生活的实际物质需要。

③生产的过程与结果不同。

“艺术生产”是一种充满心灵情感、艺术个性、独特的精神生产创造过程,其结果是物态化的精神产品。

物质生产只是将自己的劳动物化到对象上去,不包含他个人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

其结果是供人类生存需要的物质产品。

要能结合实例谈

12.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艺术生产”的异化情况主要表现:

第一,艺术生产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精神消费,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享受。

艺术劳动变成了资产者投机的对象,艺术创作的自由精神遭到压抑和窒息;

第二,资本主义的商品价值规律左右和支配了“艺术生产”,艺术品的价值也以其实现赚取利润的多少作为评判的标准,审美价值和商品价值相对独立,艺术品变成了商品;

第三,从事自由自觉的精神创造的艺术家变成了像工人一样的受雇的劳动者,高尚的精神劳动成了一种受资本经济规律支配的制造特殊商品的生产。

第二节艺术的认识本质

一、艺术的认识本质

1.马克思提出了四种“掌握世界”的方式,即“理论的”(哲学的、科学的)方式、“艺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和“实践——精神的”方式。

2.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是世界性三大宗教。

二、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

3.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4.艺术形象的三大特性:

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

5.简述艺术形象的概念、特性及其基本类型。

艺术形象:

是一个特定的艺术理论概念,是指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进行审美创造,在艺术作品中描绘出来的艺术画面,是一种具体、生动、丰富、完美的社会生活符号化和心灵外化的审美图像。

(名词解释)

艺术形象的特性:

①具体性;②概括性;③感染性。

艺术形象的基本类型:

①具象型;②意象型;③抽象型。

三、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6.艺术的真实性包括:

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再现的真实与表现的真实、现象的真实与本质的真实、客观的真实与主观的真实,等等。

7. 什么是艺术典型,典型的意义与价值?

P74~77

艺术典型:

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视觉形象。

它一方面以非常鲜明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名词解释)(艺术典型的创造是优秀艺术作品的标志,也是优秀艺术家杰出艺术才能的表现。

典型的意义与价值:

艺术典型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它的真实性更高、概括性更广、思想性更深刻、情感性更强烈、感染性更持久,是艺术家对于生活真理的独特发现和对于美的独特创造。

艺术典型是不可重复的。

艺术典型的创造是优秀艺术作品的标志,也是优秀艺术家杰出艺术才能的表现。

第三节 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艺术美

1.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

艺术反映现实美,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油画作品《晚钟》

2.艺术美:

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

艺术美是人为的,是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

与现实美不同,艺术美是更高一等级的美。

3.论述:

如何理解现实丑能够转化为艺术美?

 

艺术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

艺术美是人为的,是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

与现实美不同,艺术美是更高一等级的美。

艺术美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根据美的现实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

美的现实可以成为艺术创造的根据或根源,另有一些丑的现实同样可以成为艺术创造的根据或根源。

即是说,艺术既能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艺术美,也能根据丑的现实而反映现实丑,并且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

如在罗丹的雕刻名作《美丽的欧米哀尔》(又名《老妓》)中,现实的丑神奇地转化成了艺术的美。

在艺术中,现实丑的本质范畴转化了,其现实性削弱了,艺术性加强了。

作品中的形象,已经不是原来的现实中的丑的事物或人物,已经渗透了创作主体的认识、情感和评价等主观精神因素,从而成为一个典型形象。

它从反面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是形象的真理,亦即艺术美。

对丑的深刻剖析和否定,就是对美的肯定。

在中外艺术史上,有很多这样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的成功之作。

雕刻《美丽的欧米哀尔》(又名《老妓》)是谁的作品?

通过此作品我们该如何理解现实丑与艺术美之间的关系?

罗丹

二、艺术的审美本质

4.审美关系:

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

即是说,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它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

人之所以能够欣赏美、认识美并且创造美,就是因为人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这种审美关系。

5.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美学关系。

6. 美的规律:

就应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普遍性和个别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一种特殊的关系。

具体地说,任何事物,凡是以非常突出、鲜明、生动、确切的现象、形式和个别性,充分表现出本质、内容和种类的普遍性,那它就是美的。

一个事物,只有当它以其现象的真实充分地体现出其本质的真理,以其具体的形式充分地表现出其内容的必然性,以其形象的个别性充分地显示出其种类的普遍性,而且这现象、这形式、这形象又必须是非常的突出、鲜明、生动,那它才是美的。

这就是美的规律。

7. 美感:

在审美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

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是美感。

三、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8.艺术主要的审美特征:

 

9.实践性与主体性;2。

合目的性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