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作业必做题1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3335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经济学作业必做题1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公共经济学作业必做题1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公共经济学作业必做题1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公共经济学作业必做题1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公共经济学作业必做题1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经济学作业必做题1答案.docx

《公共经济学作业必做题1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经济学作业必做题1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经济学作业必做题1答案.docx

公共经济学作业必做题1答案

公共经济学作业答案必做题1

第一章公共经济学的基础

一、简答题

1公共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架构包括那些基本元素?

公共经济学的理论架构包括:

第一是“基本假设”。

经济人与理性经济人假设、资源的稀缺性假设、人们对福利标准判断的主观性的假设、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对立统一假设、政府职能随经济增量变化而变化的假设等等。

第二是一些概念,如:

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福利、效率等。

第三是“特定理论”。

第四是有效的“检验方法”。

2试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分析货币的边际效用问题。

一般有两种解释:

一是生理和心理的原因。

对消费者来讲增加同一物品的消费,由于重复使用,生理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刺激效应就减弱了。

再是说,假定一种商品有多种用途,这些用途的效用又是不同的,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肯定是将物品首先用于效用最大的地方,依此办理,这样物品被消费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用来分析货币边际效用递减上,货币边际效用在穷人与富人间的不同,应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分析生产、分配等问题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我们认为穷人货币的边际效用区别于富人货币的边际效用,虽说现代社会消费品的种类繁多,富人的货币可以有多种用途,不会在某一商品上无穷使用,但不可忽视的是现代经济条件下,贫富分化非常严重,作为市场势力又在不断推动这种分化,一些人可以有上亿美元的货币财富积累,另一些人则食不裹腹。

究其原因是

(1)人的生活消费在一定阶段并不是象人们认识的那样是无限的,而是有终极的。

(2)投资环境较差,资本利润率存在递减等。

对于富人来说现金与其它财富最后成为“遗产”是常有的事,所以不能因此否定货币边际效用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同效用。

穷人货币的边际效用大是因为穷人拥有的可支配收入少,每增加一个货币单位的支出对自己的需求而言,满足的效用大。

富人货币的边际效用小是因为富人拥有的可支配收入多,每增加一个货币单位的支出对自己的需求而言满足的效用在不断下降,其最后的边际效用就小。

3帕累托原理有哪三方面内容?

帕累托原理三个方面的内容为:

(1)交换的帕累托最佳条件;

(2)生产的帕累托最佳条件;(3)产品替代的帕累托最佳条件。

二、论述题

请论述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答:

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目标,抽象地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究竟如何,存在着很多种不同的观点。

我们这里只从政府宏观调控的角度来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

公平,它是指如何处理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也就是所谓合理分配。

效率,它是指人们工作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

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时,我们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将公平从属于效率,只能表明提高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保障,而公平是提高效率的社会环境。

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往往与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方式相联系,要是一个国家的国有资本在生产活动中所占比率很高,政府资本大规模地介入生产过程,那么这个国家就一定会提出效率优先的原则。

因为只有提高效率,鼓励先进,发展生产,才能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真真实现公平。

另一方面提出效率优先的国家,在政策措施上为了实现公平也会对过高的个人收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财富的福利最大化和社会稳定,为进一步提高效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公平与效率在同一时空上是存在矛盾的,这种矛盾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政府调控如果过多地向公平倾斜就会牺牲效率,过多向公平倾斜,就会使一部分生产要素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劳动者与资本在市场上的活力就会下降,从而降低效率。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看,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劳动效率的提高,是受分配是否合理影响的。

政府假如将劳动者或者资本在市场上获得的正常收入(可能差距很大),过多地通过税收集中起来,重新进行有利于低收入者的分配,意味着对一部分劳动者劳动收入的剥夺,久而久之这部分人的劳动效率就会下降。

但如果过份向效率倾斜,任凭市场机制作用的调节,因种种原因,不同社会或员间的收入差距无限扩大,出现贫富过度分化,穷人生活水平不断恶化,那样不仅市场消费会出现萎缩,而且社会稳定也会受到威胁,更谈不上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

假定我们将公平看作是收入差距不断缩小,效率是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那么一个发展中国家可以多考虑讲效率,而发达国家则更应该讲公平。

假定一个社会的盈利性生产活动是由私人企业进行的,政府只是从事非盈利性活动,那么这个政府的首要出发点就是讲求公平而不是效率,效率由市场来决定,私人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和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必然会提高效率,政府只要管住社会公平就行了,这类国家讲公平的同时才是去兼顾市场或企业的效率问题,比如不要有过高的税率,毕竟过重的税负也是要影响市场或企业的效率的。

判断公平与效率处理是否得当的一般标准可以是这样的,当向效率倾斜影响了公平最终使效率也不能提高时,就表明政府需及时调控原有政策而向公平倾斜了,因为这时很可能已是消费持续走低,货币的边际总效用下降,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不出去,企业面临破产了。

这时只有向公平倾斜,增加转移支付,提高社会公平程度才能提高效率。

而当政府在向公平倾斜的时候,牺牲了效率最终社会公平也得不到实现时,这说明原来的政策已过多地向公平倾斜,应该考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整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允许不同劳动者、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收入的不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为实现社会公平创造条件。

公平与效率作为一对矛盾需要不断地加以调整,不能认为这对矛盾在一定制度下可以一劳永逸地自我运作。

三、案例分析

案例一高考热线“热”了谁

高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分量是可想而知的。

每年中国都有数以百万计的考生参加高考,千军万马闯过了独木桥之后升入大学。

从1996年起,一种名为查分热线的成绩查询方式开始在全国推广。

在缴纳了一笔远远超过常规的费用之后,考生可以通过声讯电话提前得知自己的成绩。

人们一方面在享受声讯电话带来的快捷和方便的同时,一方面却开始对声讯电话的高收费政策提出质疑。

17岁的小张是江苏省某中学高三学生。

2005年,小张与全国867万考生一道参加了高考。

历经高考的洗礼之后,小张开始焦急地等待高考分数。

2005年6月26日的时候,小张得到消息,高考成绩已经下来了,但是必须通过声讯电话查询。

作为一名农村考生,小张深知高考的分量,尽管高考成绩最终会在一天之后公布,但是焦急的小张还是压抑不住自己的冲动。

在缴纳了4元钱的查询费之后,小张得到了自己的成绩。

参加2005年高考的江苏考生有47万名,他们中的许多人和小张一样在缴纳了一笔看似不多的费用之后,提前知道了自己的成绩。

然而不平静下来的小张开始对声讯电话的高收费政策提升质疑。

她认为自己缴纳的高考报名费中已经包括了成绩查询的费用。

教育考试部门将自己的纪绩出售给通讯运营商来牟取暴利的行为是不合理的。

小张还不知道实际上自从高考查分热线也炉以后,人们对此的质疑就一直没有中断过。

几乎在每次大型的全国性考试这后,在考试成绩公布之前,有偿查分的话题都会在各大媒体上引起形形色色的讨论。

一位叫肖余恨的时评作家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说,教育资源属于全民。

国家拿属于全体国民的财政款供养教育部门,目的不单单是为了管理全国的教育资源,本身就有服务于全体国民的目的。

因此,人们有权利要求教育部门提供高水平的服务,而教育部门也天经地义地有为广大考生提供周到服务的义务,包括在第一时间内为考生提供准确的高考成绩。

这本身就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所在。

更何况,每位考生都交纳了不菲的考试费用,这费用就应该包括高考分数发布成本。

考试部门出卖这种“垄断信息”以自肥,实在有抽公共服务部门的形象。

他呼吁“查分热线公益化”。

另一篇评论说,高考有偿查分还涉嫌对考生隐私的无理侵犯。

考试成绩,尤其是高考这样的重要考试成绩,显然属于考生的个人隐私范畴。

政府教育部门作为考试组织者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学生的个人隐私。

怎么可以有偿出售给商业机构?

一位家长说,“不管高考成绩是个人信息还是公共信息,省招办都不是此信息的拥有者,当然也不能拿去卖钱”。

他打了个比方,省招办的角色最多是个仓库管理员,他怎能随意处置仓库里的货物呢?

对于各方面的质疑,教育考试部门作出的解释却漏洞百出。

2003年江苏省招办曾明确表示,当年拍卖考分发布权所得将全部用于弥补该省各市招办高考防“非典”费用的缺口和全省高考试卷阅卷工作,绝不挪作他用。

然而,2004年并没有“非典”,每位考生都交纳了140元的考试费,有关部门为何还要继续拍卖高考成绩发布权呢?

2005年上海、浙江等地相继推出高考成绩免费查询,同处长三角的江苏是否会和上海、浙江一样对高考热泪盈眶线的高收费政策进行调整呢?

这一话题引起了《中国青年报》等各大媒体的关注。

然而这一猜测在2005年6月25日有了答案。

这天下午,江苏省教育厅、招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该省普通高校招生第一阶段各批次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以及填报志愿资格线。

但对是否开通“查分热线”、是否收费、费用由谁支付等问题只字未提。

会议结束后,在记者的多方询问下,该省招生主任才表示:

“今年还是和去年一样。

据了解,最近几年,江苏省招办是通过两种途径通知考生成绩的。

一是由各级招办发放加盖招生部门公章的高考成绩单给考生个人,大多数考生可在成绩公布的一天之内接到成绩单,而较远地区的考生也会在两天内收到自己的成绩单。

另一个途径是由江苏省电信公司承担高考成绩和录取结果的查询,考生输入本人的准考证号及考试证号,经双重确认后可查询到各科成绩及总成绩。

这个声讯电话的收费标准为每分钟一元。

后一种查分式源于两年前。

在2003年6月5日,在江苏省招办的主持下,江苏电信、联通和移动三家电信企业参与了高考分数发布权竞标会。

江苏移动公司表示,如果中标,自愿将短信查分获取的直接收入全部交给省招办。

江苏联通公司出价30万元,而江苏电信公司则开出120万元的高价,一举中标。

江苏电信公司中标后,又与江苏联通公司达成有偿协议,共同向社会提供高考分数查询服务。

由于声讯查询高考结果比信函通知要快得多,所以考生一般都会选择声讯查分。

据有关人士测算,理论上每位考生查分约需3分钟,2004年江苏有40万名考生,加上重复查分、长时间查分和后期查询录取结果,江苏电信应该是稳赚一把。

几年前,为争夺高考查分这个据称“30天内即可产生100万元收益的盛夏大蛋糕”,江苏移动、联通、电信几家公司竞相出招,都杀红了眼。

今年,江苏考生人数多达47万,其中所蕴藏的利润显然将更加丰厚。

高额的利润是教育考试部门和通讯运营商合作争相开通查分热线的根本原因。

据了解,查分热线并不局限于高考。

目前我国各类查分热线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将近百余种查分热线,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线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专升本考试、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等。

几乎所有的全国性的考试都开通了查分热线。

而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毫无例外地设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查分热线。

2005年全国有867万名考生,如果仅仅有一半考生拨打查分热线,以每位每次查询4元计算,这笔费用就是1700万。

如果再加上其他类型考试查分的收费,这又会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呢?

令人欣喜的是,有的地方已经开始改变这种不合理的收费行为。

继2004年深圳和海南叫停高考查分收费之后,2005年上海市、广州市和北京市又开始对高考有偿查分收费服务说不。

今后,这些地方的考生拨打声讯电话查分除市话费外,不再缴纳信息费。

上海市还规定,今年高考考生的录取通知书投递所需费用将由招生学校支付。

广州市则规定,全市5万名考生将免费享受到电信、移动部门发送的高考成绩短信。

而所有的信息费用全部由广州市招生办“买单”。

浙江省招办也宣布,除了将考分信息下达到各地招办及学校、发放成绩通知外,还花大力气发行了浙江教育网的网络通道,使考生能在高考成绩揭晓的第一时间登录浙江教育网免费查分。

但是对于全国绝大部分地方的考生来说。

他还还不得不继续承担这笔不合理的费用。

请用公共选择理论对以上案例进行分析。

[解析]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将“经济人”假设引入到政治领域。

“经济人”假设认为,政治市场中的行为主体——政治家官员和选民与经济市场的行为主体——生产者和消费者一样都是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即政治家和官员也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公共利益并不是其主要的追求目标。

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就可以为上述案例中一些地方教育部门通过高考查分收取高额费用提供合理和有力的解释。

在案例中,正是因为地方教育部门具有牟利的冲动,才导致各级教育考试主管部门利用自己对高考成绩的垄断发布权来牟取暴利。

而这种暴利是建立在对考生合法权益侵害的基础上的,是对国家机关非盈利性的违背。

地方教育部门利用考生的成绩来牟取利益是不合理的。

这主要因为:

首先,高考成绩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属于公共信息和社会资源。

这是由于:

(1)一种物品的生产——高考阅卷并不是只能由政府提供。

只要有严格的判分标准和相应的制度配合,其他类型的组织——如社会中介组织也可以提供。

只不过政府部门是这种物品的权威提供者而已,而且在中国目前社会中介组织还很不发达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应该是最适宜的提供者。

(2)高考分数作为一种物品被生产出来以后,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消费而不影响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因而高考分数不具有排他性,是社会的公共资源。

一般而言,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免费提供公共物品,高考分数作为一种公共物品,理应由教育部门提供,但地方教育部门却以公布考生成绩的方式来牟取利益,这是对政府部门非盈利性原则的违背。

其次,从各级教育部门的职责来看,各级教育和考试部门属于政府机关,因此从理论上来讲是不能牟利的。

教育部门只有履行职责,做好招生工作的义务,而没有将全体考生共同形成的公共信息作为商品出卖谋取利益的权利。

高考信息尤其是高考成绩是考生创造的,教育行政部门不能因为直接参与了高考成绩的产生而对这些成绩享有专有或专营的权利,所以对高考成绩没有有偿处置权。

另外,考生在考试前已交纳了考试费,说明考生已与教育部门签定了合同,除了工本费和其他费用,考试费应包括向教育部门获知考试成绩的费用。

在案例中,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利用对高考成绩的发布权,第一时间将之作为有价资源出售给电信运营商来非法牟利。

这种行为的实质是“公共服务的有偿化,这是对纳税人权利的一种漠视,更是公共管理手段的一种倒退”。

案例中的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利用公布高考成绩的机会谋取利益,以及政府官员存在的贪污受贿现象,都可以为“经济人”假设存在于中国的政治领域提供有力的证明。

因此,与其回避“经济人”存在于中国的政治领域,假设倒不如承认它的存在。

只有承认它的存在,才能够努力的地寻找和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来将政府部门和官员牟利的冲动遏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防止政府部门和官员以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为代价来谋取自身的不当利益。

第二章公共经济学理论的形成

一、简答题

1.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主要公共经济问题有哪些?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要公共经济问题为:

(1)稀缺资源的自然垄断。

稀缺资源的自然垄断主要是指矿产、森林、水源、空气环境等的分配问题。

(2)交易费用问题。

广义地讲交易费用包括各种制度安排的成本和商品买卖之间的交易费用等。

(3)教育滞后。

一个国家劳动力受教育状况如何往往与其国民的受教育程度成正比,有了好的教育社会发展才能有可供衔接的劳动力,否则国家的发展只是一句空话。

(4)国民健康问题。

(5)公共安全问题。

2、市场失灵的原因是什么?

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有它的积极作用,但也有它的消极作用,其原因是盲目地

追求自发的市场经济,造成了“市场失灵”。

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利用市场法则的结果造成对市场发展的阻碍。

市场失灵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过程中存在的:

(1)自发性。

即各个分散的企业只从自身的局部利益出发,按照市场信号调整微观经济的资源配置,往往使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处在无政府状态。

它需要经过长期的、无数次的反复,才有可能达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2)滞后性。

各个市场主体在接受价格信号时,所获得的高于或低于商品价值时,已是在交换之后的事了,此时再行调整,一方面已发生了供应不足或供过于求的状况,另一方面这时的调整也不能及时满足供求平衡的需要。

市场机制的作用自身不具备预见经济变化的功能。

(3)不稳定性。

当市场机制的作用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平衡时,不会因此而被稳定下来。

各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还会将资源从效益低下的部门向效益相对较高的部门转移,同时造成这一部门供求平衡的损害。

市场机制的竞争是各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竞争,哪个部门获利相对丰厚,生产者就会调动自己的资源要素向哪一部门转移,从而造成供需平衡的不稳定性。

从根本上说,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对市场行为的过份依赖与放纵。

3、市场失灵的表现?

(1)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平;

(2)“外部效应”问题;(3)竞争失败与市场垄断;(4)失业问题;(5)公共产品与搭便车;(6)消费者的合理无知(包括生产性消费与生活性消费的无知);(7)市场调整过程的代价;(8)区域经济协调与国际收支平衡问题;(9)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

4、混合经济体制有哪些不同的模式?

为什么?

西方国家大致出现了以下几种各具特色、互有差异的混合经济体制,它们是:

(1)以美国为典型的国家需求管理型混合经济体制;

(2)以英国和瑞典为典型的福利国家型混合经济体制;(3)以德国为典型的社会市场型混合经济体制;(4)以法国为典型的强调供求管理的指示性计划型混合经济体制;(5)以日本为典型的国家发展导向型混合经济体制。

主要原因在于:

(1)各国的发展水平不同;

(2)各国社会与政治结构的不同;(3)各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不同等。

由于混合经济出现了不同的模式,造成了有些国家的公共部门大些,有些国家的公共部门就小些,有些国家则比较多地强调综合目标的实现,有些国家则可能主要强调个别目标的实施等不同的情况。

二、论述题

试论述一个有效率的企业应具备哪些条件?

为什么会造成公有企业的低效率?

一个有效率的企业满足这样一些基准:

(1)企业购买投入品时,其价格达到投入品市场中通过竞争所实现的水平;投入成本应有竞争性;

(2)在当时可能利用的技术条件下,实现投入品的最优组合;使用最可能的先进技术;(3)以最优生产规模进行生产;(4)以可将费用降低为最低的最优销售渠道进行销售;(5)在劳务、人事、财务方面不存在“经营上的懈怠”。

就这几方面而言,一般认为公有企业效率整体上较私营企业为低。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公有企业低效率的原因:

(1)集体行为的动机。

由于政府企业不必关心破产、也不考虑竞争。

前者使企业没有改善企业财务状况、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动机;后者使企业缺乏创新、进步的动机。

(2)个人动机。

公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如私人企业那样与利润息息相关。

公有企业与私人企业的另一个不同是对雇员使用权的限制。

一般在公有企业被解雇的情形很少发生,这种没有潜在雇员候选者挑战的极具保险性的工作曾被认为是公有企业的一大优越性,但现在看来这已成为一些人不思进取的根源。

公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往往由行政部门委派,这导致任人唯亲之风泛滥,并使他免受来自各方的政治压力,同时也给那些滥竽充数者以保护伞。

(3)公有企业的官僚行为公有企业的管理制度与一般政府行政部门相类似,充满了官僚气息。

(4)公有企业低效率的制度原因。

第一,公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性受到严重削弱。

第二,主管部门繁多,职责不明确。

第三,对公有企业的管理具有政治化的明显倾向。

第三章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简答题

1为什么要对公共产品供给价格实行管理?

政府对公共产品价格实行管理是因为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市场失灵,当然政府对价格的管理要远远多于公共产品生产这个范畴。

政府对价格的管理主要分为四种情况:

一是对公共事业和自然垄断性行业的价格管制;二是对于某些国家税收重要来源产品的价格管制;三是作为产业政策的一部分的价格管理;四是稳定经济为目的的价格控制,特别是为稳定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的价格而进行的控制,而对公共产品的价格管理是政府调控价格的基本内容。

2什么是边际成本定价原则?

用边际成本来定价,有经典文献对此说明如下:

一般福利的最适度相应于所有东西都在边际成本上出售。

这意味着桥梁收费……是无效率的回收;所得税、遗产税和地产税非常适用于补偿发电厂、水力工程、铁路以及其他固定成本很大的产业中的固定成本,从而可以把这些产业的劳务和产品价格降低到边际成本的水平。

因此通常的假定……即“各自人自扫门前雪”是与社会效率最优化不一致的。

按照这种观点:

价格应当建立在边际成本上,在成本递减产业中产生的任何赤字应当由税收加以资助。

因此必须把这样一种边际成本定价的理由看作是一种最优的论点。

有许多理由可以说明为什么对于使用一次总付税存在着许多限制,以及为什么政府可能不得不依靠扭曲性税收的理由。

无法征收完全可变的一次总付税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对边际成本定价的偏离。

如果为了弥补赤字而必须以一种扭曲的方式筹集收入——因而对这些经济活动来说价格并不等于边际成本——则国有企业内的最优定价将满足边际成本定价这种推论就不能成立。

如果一次总付税方式无法达到理想的再分配,则公共部门的价格不得不用作达到这个目的的一种工具。

在次优领域中对边际成本定价的偏离已成为许多文献的主题。

有学者研究了公共企业在收入约束下的行为(例如,他们应当收支相抵)。

推导出一个最优定价

其必要条件为

在此表示F对于

的导数。

假定在这个阶段上,私有部门存在着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因此

若价格已等于边际成本,则消费应当沿着补偿性需求曲线,从原来可能的水平上作等比例的减少。

每个国有企业可能面临着一种独立于其他企业的预算约束。

严格说来的税收问题是更一般问题的特例:

当整个公共部门只存在唯一的预算约束时,为公共部门筹集的收入水平是最优确定的而不是任意确定的。

因此,当我们运用前面的结果时,必须牢记国有企业地位的特征,以及它与政府的关系。

边际定价原则是公共产品生产体现效率的表现,它隐含的前提是公共产品也要考虑成本与收益问题,无非这种成本的回收并不一定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直接实现的,它可以在消费者享受公共产品时收费,也可以根据边际成本支出预期,及实际发生的边际成本状况收费,不管消费者是否消费了该商品。

3、政府对“国有企业”管理的三种类型?

第一种,可以像管理一个政府部门那样管理企业(如有些情况下的邮局)。

第二种,企业可以是像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那样的自主公司,国家像其他股东那样取得利润(这正是某些合资企业的情况)。

第三种,即公共企业具有独立的管理权,而由国家确定一些目标,并且受到某些规定的约束条件的限制。

二、论述题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这种供给局面是有其深层次的历史及制度背景的。

首先,源于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不合理。

长期以来实行我国奉行的“城乡分治”的管理制度,城市的市民通过缴纳税收,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品,其供给进入公共财政体制。

而农民除了缴纳农业税及附加,还得为其享受的各种公共品支付各种费用,如“三提五统”等,其供给进入制度外财政,即农民享受的各种公共品是由农民自己进行成本分摊,而不是由政府统一从强制性税收中进行安排。

这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方面,导致各级政府对农村和农民的利益保障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农村地区,向农民提供基本的公平也缺少严肃的法律与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即使具有提供公共品的愿望,但体制分配造成的财力缺乏也成为最大的资金约束。

其次,源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

对于纯公共产品而言,由于存在着搭便车,使消费者隐瞒自己的偏好以逃避税负的可能性,因此,根据阿罗不可能定理,期望借助于公民投票选举的政治过程来建立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是不可能的。

上而下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则偏离了农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