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孚北路下穿前场四路隧道工程施工总体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2934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5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孚北路下穿前场四路隧道工程施工总体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东孚北路下穿前场四路隧道工程施工总体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东孚北路下穿前场四路隧道工程施工总体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东孚北路下穿前场四路隧道工程施工总体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东孚北路下穿前场四路隧道工程施工总体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孚北路下穿前场四路隧道工程施工总体方案.docx

《东孚北路下穿前场四路隧道工程施工总体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孚北路下穿前场四路隧道工程施工总体方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孚北路下穿前场四路隧道工程施工总体方案.docx

东孚北路下穿前场四路隧道工程施工总体方案

东孚北路下穿前场四路隧道工程

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

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GJJ37-2012);

3、《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GJJ152-2010);

4、《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

5、《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

6、《公路桥梁工程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

7、《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

8、《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

9、《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G63-2007);

10、《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则》(JTG/TD70/2-02-2014);

11、《公路隧道照明设计细则》(JTG/TD70/2-01-2014);

12、《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

13、《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1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15、《福建省城市道路雨水排水设计标准》(DBJ/T13-167-2013);

16、《06MS201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

17、《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18、《厦门市东孚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城镇市政与交通专项规划》(2011.06);

19、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厦深铁路厦门地区规划立交通道工程》(2010.11);

20、厦门中平公路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国道324线(凤南-角美段)改线工程海沧段施工图》(2012.07);

21、厦门市人民政府[2015]298号文件《关于东孚北路下穿前场四路段等专题会议的纪要》;

22、厦门市交通运输局[2015]51号文件《关于研究东孚北路道路工程方案的会议纪要》;

23、东孚北路(新国道324线-海翔大道段)工程下穿前场四路隧道工程施工图。

二、工程概况

2.1、设计概况

东孚北路(新国道324线-海翔大道段)工程项目起点顺接新324国道预留下穿通道终点,路线往东南方向前行,沿线下穿前场四路、鹰厦铁路、下深铁路、海翔大道、过云溪等,而后进入马銮湾片区与规划路网平交,终点顺接东孚南路,路线全长1.586公里。

本次实施起点K0+909.584位于前场四路北侧路基边缘,实施终点K1+014.584顺接已建铁路预留通道,本次实施长度105米,工程建设主要内容为隧道工程。

前场四路立交平面布置图

本工程设计使用年限100年,安全等级一级;城市主干道,采用双向六车道;设计行车时速60km/h;设计荷载城一A级;钢筋混凝土框架箱体结构;地下工程防水等级二级,抗渗等级P8;建筑限高5m,标准段宽度1+0.5+3*3.5+0.5+1=13.5m;改性沥青SMA路面;抗震7度,加速度0.15g。

框架隧道左右线各105m,共长210m,实施起点桩号K0+909.584,实施终点桩号K1+014.584。

每节段之间留2cm变形缝。

主体采用C40钢筋混凝土矩形箱体结构,一般段处侧墙厚100cm,中墙厚100cm,底板厚120cm,顶板100cm。

箱体顶部设有195cm*75cm倒角,底部设有40cm*40cm倒角。

地基承载力不小于220KPa。

下穿隧道分离式横断面

A匝道U型槽本次设计实施总长120m,实施起点桩号AK0+112,实施终点桩号AK0+232,采用现浇C40钢筋混凝土。

一般段处侧墙顶宽50cm,底板厚度根据不同高度取60-90cm。

地基承载力不小于180KPa。

U型槽标准横断面

2.2、现场核查情况

2.3、地质情况

地质自上往下情况:

<1-1>人工填土,σ0=0.12MPa;

<3-1-3>松软土(软塑状粉质黏土),σ0=0.18MPa;

<10-3>粉质黏土(硬塑状),W4σ0=0.18MPa,W3σ0=0.35MPa;

<17-2>花岗岩,W2弱风化σ0=15MPa

三、总体施工组织计划

因既有框架桥中孔为村民行车通道,施工组织需考虑线路改移的问题。

根据施工组织安排,单节基础分两次浇筑,先施工①-⑥节基础,⑦-⑧节基础暂不施工,作为行车通道(线路1);待①-⑥节基础施工完成后,进行⑦-⑧节基础施工,①-⑥节基础作为行车通道(线路2);框架基础施工完成后,进行中孔贝雷梁支架搭设时,利用既有框架桥小里程侧边孔及⑦-⑧节基础作为行车通道(线路3);中孔贝雷梁支架搭设完成后,利用支架作为下穿通道(线路4)。

道路改移线路见图3.1:

施工改路线路图。

框架结构基础采用钢模,顶板支架采用钢管贝雷架和碗扣式脚手架配套使用,模板采用竹胶板制作。

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混凝土搅拌车运输,混凝土汽车泵泵送入模,插入式振动棒振捣密实。

图3.1施工改路线路图

根据本桥施工的特点,合理配备相关机械设备、材料及技术施工人员,确保其施工的质量、进度和安全。

投入本工程主要机械设备配备情况见表3-1(施工机械配置表),投入本工程的施工人员见表3-2(管理人员配置表),表3-3(劳动力配置表)。

3-1施工机械设备配置表

序号

机械名称

型号规格

单位

数量

备注

1

钢筋弯曲机

GW40

1

自购

2

钢筋切断机

GJ40

1

自购

3

电焊机

BX-300

6

自购

4

插入式振捣棒

/

8

自购

5

37m泵车

/

1

租赁

6

装载机

LG850

1

租赁

7

压路机

20T

1

租赁

8

挖掘机

PC220-7

1

租赁

9

发电机

STC-200KW

1

租赁

表3-2管理人员配置表

序号

姓名

岗位

序号

姓名

岗位

1

陈义清

项目经理

7

陈守琦

试验工程师

2

卓文龙

常务副经理

8

王雄武

桥梁工程师

3

张世堂

项目总工程师

9

张明

测量主管工程师

4

陈昌盛

工程技术负责人

10

刘胜川

测量员

5

许燕华

安全工程师

11

王根枝

安全员

6

陈治国

质检工程师

12

陈国

材料员

表3-3劳动力配置表

序号

工种

单位

数量

1

测量工

2

装吊工

3

钢筋工

20

4

木工

8

5

模板工

10

6

混凝土工

10

7

电焊工

2

8

电工

1

9

机械司机

5

10

架子工

12

11

试验工

2

12

普工

10

13

合计

86

3.3、计划工期安排

本桥计划2015年4月15日开工,2015年8月30日完工,,具体关键性节点工期安排见下表3-4。

表3-4框架桥节点工期安排

序号

项目

工期安排(天)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1

道路改移

1

2015年4月15日

2015年4月16日

2

①-⑥节基础开挖

10

2015年4月17日

2015年4月27日

3

①-⑥节基础基础换填

10

2015年4月28日

2015年5月8日

4

垫层

2

2015年5月9日

2015年5月11日

5

⑦-⑧节基础开挖

5

2015年5月12日

2015年5月17日

6

⑦-⑧节基础换填

5

2015年5月18日

2015年5月23日

7

垫层

1

2015年5月24日

2015年5月25日

8

道路改移

1

2015年5月26日

2015年5月27日

9

中孔钢管贝雷梁搭设

10

2015年5月28日

2015年6月5日

10

框架边墙及顶板

60

2015年6月6日

2015年8月15日

11

桥面附属工程

10

2015年8月16日

2015年8月31日

四、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方法、工艺及其措施

4.1、总体施工工艺

总体施工工艺见图4.1:

 

图4.1施工工艺流程图

4.2、基坑开挖及降水

因既有线防护桩已施工完成,村民行车道路改道完成后,基础采用挖掘机放坡开挖,人工辅助清基。

对既有路基边坡采用喷射混凝土坡进行防护并在桩间设置挡土板。

为了避免基坑在雨天积水,在基坑四周设置排水沟(50×50cm)并在靠既有框架桥处设置积水坑(100×100cm),集水坑坑深1m,采用水泵抽水,水抽至原框架桥箱内排水系统排走。

4.3、基础处理

框架桥箱身基底设20cm厚C30混凝土垫层,其下松软土层采用级配碎石换填处理。

要求处理后的基底承载力必须大于、等于0.2Mpa。

图4.2基坑换填断面示意图

4.4、垫层施工

基坑换填完成后对基础平面尺寸、位置、高程、基底承载力等指标经自检及监理检验合格后,即可进行底板下部混凝土垫层的施工。

模板使用竹胶板或胶合板,模板支撑使用方木、木楔等材料支撑在基坑开挖侧面。

垫层为20cm厚C30混凝土,混凝土由拌和站集中拌和,混凝土罐车运输至现场,通过混凝土泵车将混凝土送入模内,振动棒振捣密实。

4.5、箱身施工

箱身底板分两次浇筑,先浇筑小里程侧半幅,衔接处凿毛后浇筑大里程侧半幅,并对衔接处钢筋进行加强,在底板中部增设一排与主筋规格相同的2m长钢筋,锚固长度各1m,钢筋间距20cm。

底板混凝土浇筑至边墙倒角以上0.3m,各边墙施工缝适当错开,避免在同一水平面上;边墙及顶板混凝土分两次浇筑,第一次浇筑至边墙上倒角下10cm,第二次浇筑边墙上倒角及顶板。

箱身采用C35(H1)钢筋混凝土,箱身钢筋采用HRB335和HPB235钢筋。

4.5.1、钢筋工程

钢筋加工在架子一队加工场集中加工后运至框架桥现场安装。

绑扎钢筋前,先将箱身轮廓线用墨线弹出。

在轮廓线内放出主筋位置,按图纸所示位置准确绑扎钢筋。

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先绑扎底板钢筋及边墙下梗肋钢筋,第二步绑扎边墙钢筋,第三步绑扎边墙上梗肋及顶板钢筋,钢筋绑扎后采取适当加固措施,确保钢筋骨架的稳定、安全,间距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

箱身底板和顶板上部主筋增设部分架立筋支撑,确保底板浇注混凝土时钢筋不变形。

钢筋使用前首先目视检查钢筋表面洁净、损伤、油渍、锈蚀等状态,并检查钢筋原材料试验报告及产品质量证明书。

钢筋的加工、装配以及检测方法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后准予施工,钢筋按设计图加工,弯曲须一次成形,不得进行回复操作。

钢筋加工配料时,准确计算钢筋长度,减少钢筋的断头废料和焊接量。

通长钢筋接长采用套筒连接,弯曲接长采用搭接焊,焊缝长度连接质量要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箍筋的定位做到与设计图纸保持一致。

表4.1钢筋加工允许偏差表

序号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mm)

备注

1

受力钢筋全长

-5/0

2

箍筋内边距离

-5/0

3

钢筋弯钩长度

±5

4

其它钢筋尺寸偏差

±5

表4.2钢筋安装允许偏差

序号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mm)

备注

1

钢筋间距

±5

2

钢筋保护层厚度

+5/0

1、采用机械连接和搭接焊接接头时,设置在同一构件内的接头宜相互错开。

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的接头面积百分率应不应大于50%。

2、预埋件按设计位置和间距进行安装,并与模板连接牢固;安装结束后,由专人按设计要求进行检查确认,并拍照留存。

为保证保护层厚度,在钢筋与模板间设置不低于框架主体混凝标号都混凝土垫块,垫块与钢筋扎紧并互相错开。

4.5.2、底板施工(含边墙倒角以上0.3m)

在已打好垫层混凝土的平面上,进行放样,确定好底板边线及沉降缝位置,将加工场加工好的钢筋倒运至现场进行绑扎,然后立模加固,确保沉降缝板不变形。

底板侧面采用组合钢模,倒角部分模板采用竹胶板组拼。

框架边墙处浇注标高为底板倒角以上30cm,相邻边墙之间倒角以上错开10

cm,内设φ10钢筋对拉,并在四周设置φ10的钢筋固定防止上浮。

底板浇筑前将侧墙上部竖向主筋提前绑扎预埋好,以便下一步施工侧墙上部时方便施工。

底板浇筑时注意沉降缝位置预埋橡胶止水带及相关防水设施,具体见本方案关于沉降缝施工部分内容。

4.5.3、边墙、顶板施工

底板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方可搭设支架、立模、绑扎钢筋,边墙及顶板混凝土分两次浇筑,第一次浇筑至边墙上倒角下10cm,第二次浇筑边墙上倒角及顶板。

4.5.3.1、支架、模板施工

1、贝雷梁支架施工

钢管贝雷梁支架立柱采用直径630mm的钢管(高度为407cm),壁厚8mm,钢管立柱上下面焊接83*83*1cm钢板进行钢管端头封堵。

钢管立柱上部支架结构:

25cm高砂箱+40cm高2*I40工字钢帽梁+150cm高321型贝雷片+18cm高I18工字钢分配梁+10cm*10cm方木(25cm间距布置)+15mm竹胶板。

(1)测量放线

根据设计方案和平面布置图,采用全站仪和钢尺放出条形基础及立柱位置。

(2)条形基础施工

立柱基础采用C25混凝土浇筑,尺寸为100*100*50cm,并预埋4根长50cm,直径25mm钢筋进行立柱底部焊接固定。

(3)钢管立柱及Ⅰ40帽梁施工

立柱采用Φ630mm螺旋焊管,壁厚8mm。

钢柱间距3.0m,每各基础设置1根钢柱,共计22根,钢管长度为407cm,钢管立柱上下面焊接83*83*1cm钢板进行钢管端头封堵。

立柱顶设置25cm高砂箱,再设置长度为6m的2Ⅰ40工字钢的帽梁,砂箱、帽梁与钢管立柱间焊接,并保证帽梁及砂箱中心与钢管立柱中心重合。

钢管立柱施工过程中注意竖向垂直度的控制。

(4)贝雷梁及分配梁施工

贝雷梁采用国产“321”钢桥桁架,纵向跨度9m,横向间距195cm。

贝雷片采用90cm宽的连接框进行连接。

贝雷梁顶部设置分配梁,采用6m长的Ⅰ18cm@100cm纵桥向布置。

2、碗扣式支架施工

满堂支架采用WDJ型碗扣件,钢管外径为48mm,壁厚为3.5mm,立杆间距60*60cm,横杆间距120cm,底托伸出长度为20cm,顶托伸出长度不大于30cm。

详细布置见施工布置图。

为确保支架的整体稳定性,杆件底部设置纵、横向扫地杆,沿桥纵、横向立面设置剪刀撑。

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上皮不大于350mm处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亦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

剪刀撑设置间距不应大于4.5m。

3、模板施工

支架搭设完毕,铺设模板之前,应对支架进一次全面检查,包括底座、纵横向剪刀撑联系和碗扣间连接是否牢靠。

边墙内外模均采用2cm竹胶板,竖向背筋每隔30cm采用两根钢管并列加固,横向背筋每隔60cm采用两根钢管并列加固,设置直径为14mm的拉杆间距60×60cm对拉,并在边墙处设置斜撑,竖向间距120cm,横向间距200cm。

贝雷架顶板底模采用15mm竹胶板,模板底采用10cm×10cm方木支撑,横桥向按40cm布置。

碗扣式支架顶板底模采用1.5cm竹胶板,顶拖横向采用6m长的10*10cm方木,上铺设10*10cm的方木(倒角处采用20*10cm的方木,避免顶托长度超规范,下部斜角采用异形木块进行填塞),间距按照25cm布置。

顶板边模采用20mm厚竹胶板,采用10*10mm方木制作支撑,模板内设直径25mm对拉钢筋,间距2m一道,详见施工布置图。

4.5.3.2、混凝土浇筑

边墙及顶板混凝土分两次浇筑,第一次浇筑至边墙上倒角下10cm,第二次浇筑边墙上倒角及顶板。

边墙混凝土浇筑前,先将施工缝处的松动石子或松散混凝土层凿除,并用水冲净、湿润,但不得存有积水;并在施工缝处涂纯水泥砂浆,然后再浇筑混凝土。

(1)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内的杂物、积水和钢筋上的污垢应清理干净。

模板如有缝隙,应填塞严密,模板内面应涂刷脱模剂。

(2)混凝土采用商混凝土搅拌站混凝土供应,泵送入模。

(3)混凝土浇注应分层对称浇筑,连续进行,如因故必须间断时,其间断时间应小于前层的初凝时间和能重塑的时间。

混凝土振捣若有浮水(清水)析出,应在不扰动已灌筑混凝土的条件下及时排除(如用海绵吸水)。

不得将水引向模板边缘或从模板缝中放出。

混凝土浇筑时要合理安排,工序之间应有足够的配合能力。

分层浇筑时,混凝土铺设应尽可能使各层厚度均匀,表面大致水平。

混凝土的分层厚度应当在振动棒的合理振捣下使上下层结合成整体,一般分层厚度为30cm~40cm。

要保证各层之间在混凝土处于塑性状态下浇筑完毕以免形成冷缝。

混凝土振捣采用插入式振动棒,边振边将振动棒慢慢提起(快插慢提),严禁欠振漏振。

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为30秒,以混凝土不再沉落,不出现汽泡,表面呈现浮浆为准,振动棒的振动范围要控制在30cm以内。

(4)制做三组混凝土试件,同条件养护一组,标养二组。

(5)混凝土的浇筑自前端起向后端浇筑,施工时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分层厚度和分层间隔时间,混凝土的分层厚度控制在30cm以内,间隔时间不大于1小时。

混凝土浇筑时的自由下落高度不得超过2m,否则设串筒(边墙施工设串筒)。

(6)浇注混凝土期间,应设专人检查支架、模板、钢筋和预埋件等的稳固情况,发现有松动、变形、位移时应及时处理。

4.5.3.3、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第二天开始养护,养护采用塑料水管接自来水均匀浇洒,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天,每天三遍(早、中、晚)。

4.5.3.4、支架、模板拆除

根据现场同条件养护试件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方进行支架、模板拆除。

1、拆架程序应遵循“由上而下,先搭后拆,先跨中后两端”和“纵桥向对称均衡、横桥向基本同步”的原则分阶段循环进行支架拆除。

不准分立面拆架或在上下两步同时进行拆架。

做到一步一清、一杆一清。

2、钢管贝雷架拆除顺序:

拆除顶板边模及护栏→落砂箱→脱底模→抽拉横向分配梁→拖拉贝雷架→拆除贝雷支架下部结构;碗扣支架拆除顺序:

拆除顶板边模及护栏→脱底模→剪刀撑→横杆→立杆件,拆立杆时,要先抱住立杆再拆开最后两个扣;拆除横杆、斜撑、剪刀撑时,应先拆中间扣件,然后托住中间,再解端头扣。

拆除后架体的稳定性不被破坏。

3、模板拆除

材料采用人工传递方式传递至两侧,然后用吊车调至指定地点堆放。

4、贝雷片拆除

采用两台吊车对整组贝雷片进行整体吊装拆除。

对于吊车不能够直接吊装拆除的贝雷片采用倒链同步拉出,再进行吊装拆除。

5、工字钢拆除

采用25t吊车对工字钢进行两点吊装。

吊点位置必须保证工字钢能够平衡吊装。

6、连接系及钢管柱拆除

人工割断与钢管的连接,拆除连接系;将钢管柱与基础预埋钢板割断,拆除钢管柱。

7、支架拆除安全要求

(1)、支架拆除前,工长要向拆支架施工人员进行书面技术交底工作,交底有交接人签字。

(2)、支架拆除程序应由上至下,按层按步拆除。

原则先拆后搭的杆子。

剪刀撑、拉杆不准一次性全部拆除,要求拆到那一层,剪刀撑、拉杆拆到那一层。

(3)、在搭拆过程中,中途不得换人,如果在中途更换操作人员,应及时对更换人员作详细交底方可操作,否则,一旦出了安全事故,应追究其责任。

(4)、参加搭拆的所有作业人员,一律不准酒后作业,作业时必须思想集中,不准说笑、打闹或擅自离开工作岗位。

(5)、拆除时要统一指挥,上下呼应,动作协调,当解开与另一个人有关的结扣时,应先通知对方,以防坠落。

4.6、入口挡墙施工

出入口挡墙采用C30混凝土墙身(H1),C30混凝土基础(H1),C30混凝土帽石(T1),墙背设0.3m厚砂砾反滤层。

挡墙内外模均采用2cm竹胶板,竖向背筋每隔30cm采用两根钢管并列加固,横向背筋每隔60cm采用两根钢管并列加固,设置直径为12mm的拉杆间距60×60cm对拉,并在边墙处设置斜撑,竖向间距120cm,横向间距200cm。

4.7、基坑回填及过渡段填筑

框架桥两侧基坑采用级配碎石填筑,利用小型机具夯实并做好横向排水,基坑回填完成后,按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设置过渡段,过渡段参照桥路过渡段方式,总长L=n(H-0.7)+3(H为路堤高度,本工程为6m;n取值为3),本框架桥过渡段计算总长L=12.9m<20m,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按20m长度设置。

过渡段采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掺加3%水泥)分层填筑,过渡段范围内的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掺加5%水泥。

当框架与线路中线斜交时,应采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掺3%水泥)首先填筑斜交部分,然后再设置过渡段,以减少横向刚度差异。

过渡段填料压实标准,基床表层压实标准应满足地基系数K30≧190Mpa/cm,动态变形模量Evd≧55Mpa,孔隙率<18%的要求,表层以下满足地基系数K30≧150Mpa/cm,动态变形模量Evd≧50Mpa,孔隙率<28%的要求。

路桥过渡段设置方式图如下:

 

过渡段路堤设置方式图

过渡段范围内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填筑,填筑松铺厚度按20cm控制,压路机压不到的部分松铺厚度按压实段1/2。

20t振动压路机在结构物万轮廓线2m以外碾压6遍,静压1遍、弱振1遍、强振4遍;结构物外轮廓线2m以内及涵洞顶1m以内的填土,利用小型机具(1t)夯实,夯实的顺序按照由外向内,先两边后中间的方式进行,碾压遍数不少于5遍。

4.8、沉降缝施工

框架桥设置4道沉降缝,沉降缝正截面缝宽3cm,从底板、侧墙及顶板通长隔开。

橡胶止水带在框架桥沉降缝施工过程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该材料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为以下几点:

(1)橡胶止水带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应部分或全部埋进混凝土中。

(2)在浇埋混凝土以前要先使其在界面部位保持平展,接头部分粘接牢固,再以适当的力充分振捣、震荡混凝土定位止水带,使其与混凝土良好结合,以免影响止水效果。

(3)由于混凝土中有许多尖角的石子和锐刃的钢筋,所以在振捣和定位止水带时,应注意浇捣的冲击力,以免由于力量过大而刺破橡胶止水带。

如发现有破裂现象应及时修补,否则,在接缝变形和受水压时橡胶止水带所能抵抗外力就会大幅度降低。

(4)在定位橡胶止水带时,一定要使其在界面部位保持平展,更不能让止水带翻滚、扭结,如发现有不平展现象应及时调整。

(5)在固定止水带时,不能在止水带上打孔,不得破坏本体部分,并应防止止水带偏移,以免单侧缩短,影响止水效果。

(6)止水带接头必须粘接良好,一般采用热硫化连接的方法,不加任何处理的所谓“搭接”是不允许的。

4.9、防水层施工

参照框架涵设计图纸,框架桥顶面采用甲种防水层,箱身侧面、底面采用丙种防水层。

甲种防水层采用TQF氯化聚乙烯防水卷材和TQF-Ⅱ聚氨酯防水涂料组成;丙种防水层采用TQF-881聚氨脂肪水涂料,聚氨脂肪水涂料总涂膜厚度不得小于2.0mm,每平方米用量约2.4kg。

(1)甲种防水层(B类)施工

为了保证质量,混凝土面和防水材料,铺装面基层必须平整、干净、湿润、无凹凸、无不平浮灰、油污、蜂窝及麻面。

准备好防水卷材、黏结剂、圆形防水材料搅合桶、220v电源、手枪式搅拌器、量具、刮板等。

涂涂料前,应对基层进行处理:

清理基层表面的突起物,将尘土杂物等扫除干净;对蜂窝、麻面作填补前,应清除蜂窝、麻面的中松散层、浮渣、浮灰、油污等,并使之湿润,再用M10砂浆填补平整,对蜂窝、麻面的填补,均应在水泥砂浆中添加适量107胶以增强水泥砂浆和基层面的连接;基层应保持干燥。

涂料采用人工涂刷方法,上下层应交错涂刷,每层涂刷的厚度为1.0mm,垂直面应从上往下涂,每遍涂刷的方向应与前一个方向垂直,转角处应涂布多遍,不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