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欧洲男士服装迁变.docx
《18世纪欧洲男士服装迁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世纪欧洲男士服装迁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世纪欧洲男士服装迁变
试论巴洛克到洛可可风格男士服装迁变
内容摘要:
在历史的长河中,服装从来都是不可缺少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男人也不例外。
在17、18世纪的欧洲,男人们的服装奢侈、豪艳,虽有女性化装饰但又不失男性的力度和宏丽。
关键词:
17、18世纪男性服装
17世纪是一个实验和科学发现辈出的年代,是一个思想和言论越来越趋于自由的年代,是一个随着印刷技术进步和文化知识增长而使交流越来越广泛的年代。
随着国际贸易发展和殖民地的扩大,欧洲人的足迹遍及更多地区;和俄国、印度、中国的贸易往来,及与非洲、美洲的联系,给英国和荷兰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也给贵族们带来了无尽的权利,他们被任命去掌管新的领土。
欧洲人在全世界获得了战利品——丝绸、香料、贵重金属、珠宝等。
这一时期,立宪制度、宗教和政治动乱都遍布整个欧洲。
法国在路易十四绝对君主制的统治下变成了一股极为强大的力量,他在凡尔赛的宫廷,以其显赫而奢侈引起了巨大反响。
从17世纪60年代,法国风格不仅支配了文学和艺术的品味,还有礼仪、服饰、家具及装饰,几乎遍及整个欧洲。
为了促进法国时尚发展,巴黎把身着最新潮服装的娃娃送至伦敦,和其他一些工商业中心城市。
英国查理二世,他的母亲是法国人加上他自己也多年流放于法国,他自然会喜欢法国的风格,而他的臣子的好恶则带领着英国贵族和追求时尚者的潮流。
17世纪,男人们在裤子里面穿着麻布内裤,穿着衣身和袖子都很宽大、在侧面接缝处开口的衬衫。
袖子在手腕处收进一根带子里,袖口常有蕾丝花边,可以翻折带外面紧身上衣的袖子上面。
到1615年,大的硬挺褶领日趋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不上浆的松软垂下的褶领。
到1640年,而这双双被垂带所取代。
到1670年,领子或垂带让位给了领带。
在17世纪90年代,领带出现了两个变体。
第一种是司坦克围巾,多数是有蕾丝花边的长围巾,两头可以从外衣的扣眼里穿出来或是卡在一边,然后在下巴下面松松的打个结;另一种是一种大的领结,系在领带两头的下面或后面。
在17世纪期间,男士服装逐渐发展为我们如今意义上的套装。
先前那种显得生硬与浮夸的式样,一直持续到该世纪的第二个十年。
到17世纪20年代,豆荚肚和宽松短罩裤被时尚男士所遗弃,紧身上衣仍用硬粗布,前面开口,肩部在窄袖子上仍保持翼形和新月形,腰身上有最低的一点。
紧身上衣的裙摆式一系列相互交叠的锤片(通常是8片),他们向外伸展垂在下身或大或中等肥瘦的马裤之上,马裤在膝上收拢,并仍用针片与紧身上衣相连,针片穿过垂片上可见的洞眼固定在腰部或是藏在裙摆下面。
针片带有金属尖头,装饰性很强,可以用来美化裤子下边的边缘。
到1630年,裤子式样变得更加柔软更加舒适。
腰线在侧面和后面较高,仍保留了前面中间合适的高度,以及肩上的翼形。
袖子在肘部以上较宽,以下垂直开口,前面2——3条,后面1——2条,来露出里面的衬衫,还有在衣身上胸线处的长直开口处也有显露。
裙摆的锤片有所加长,数量减至6——4片。
裤子高腰,更长更苗条,用挂钩和孔眼固定在紧身上衣上,而针片仍被作为腰线装饰。
17世纪30年代后期的紧身上衣,不裁出腰线接缝,看起来更像夹克。
17世纪40年代晚期和50年代初期的连连战争,也影响了男士服装。
有16世纪的军服改制而成的牛皮短上衣,在当时裁剪的很像流行的紧身上衣,而且长穿在紧身上衣外面。
牛皮短上衣仍然以皮革制成,没有袖子;或是有不了不同的袖子,它可以用来代替紧身上衣。
17世纪50——60年代,紧身上衣发展到了最后阶段,他变成了短袖的、波莱罗式的夹克。
扣子敞开,长度刚到腰上,上等细薄料子的衬衫宽松折层在下臂和腰间松散地流露出来。
他和衬裤一起穿,腿上很宽,打褶或是收进腰带里,像一个被分开的裙子般垂直到膝,或是只到膝上。
到1670年,大衣和马甲成为了时尚——由他们逐渐演变成了大衣和西装背心,到1680年后,袖口变得十分庞大1670年宽窄适度的裤子是在膝部收紧,到17世纪90年代逐渐发展到简洁而合身。
臀部裁剪十分肥大,收进腰带里面,在前面扎紧,此外别无其他的支撑物,裤腿用扣环或是一排扣子在膝部以上或是以下扣住,他们简洁五华,料子与大衣相同或是采用黑天鹅绒。
到了18世纪,这时期的男士衬裤非常宽大,有的很短,有的长及膝盖。
其材料常用亚麻,但到了18世纪末,有的则改用棉质法兰绒或是羊毛弹性布料。
衬衫采用细薄布或是平纹细布,裁剪很宽松,还有肥大的袖子,脖子上用带子收口(领巾或是领带既是系于其上的),手腕处用纽扣扣住带子,细薄布加蕾丝的褶边与之相连。
还可以在衬衫前面装上两条褶边,正好遮盖住装纽扣的开口。
手腕处的褶边到50年时变得小了一些,到1790年之后实际上已经消失不用了,只在一些十分正式的着装上还有保留。
18世纪30年代左右,时髦的男士摒弃了长长的围巾和司坦克围巾,转向了领带。
到60年代,一些经常旅行的有钱年轻英国人从意大利回国,创建了花花公子俱乐部。
俱乐部的成员们带领了一种挑剔而又夸张的服装样式潮流;他们有平领的外套短的几乎可谓过分,还有短身马甲,丰富繁多的编织,大大的褶边,望远镜,小小的三角帽和左肩上大大的花束,这些都成了18世纪70年代讽刺的主题内容。
这时期长袍变得越来越流行。
在之前的那个世纪,这个名字其实是指一种宽松有袖的粗布外罩,是农民之类的人所穿的服装,后来被称为罩衫;但在18世纪,长袍是被作为一种便装的,穿着更加舒适,它比外套稍短,区别在于它有小小平平的、能够下翻的领子,常用与整件衣服不同的布料制成。
开始只是在乡下或是在骑马的时候穿,但之后,越来越长见到人们身着这种长袍出行于城镇之中了。
他往往是由比较简单朴素的布料制成,比如粗斜纹布、长毛绒或是斜纹哔叽布料,还有金属质的扣子,但正式的宽松礼服外套,所采用的则是锦缎、有花的法兰绒、绣花的或是金银色的布料。
18世纪40—50年代,外套和马甲逐渐变得更短更瘦。
外套在前面裁开,侧面的接缝向后弯,往侧面开缝去的纽扣转到了后面,马甲之长达大腿中部,而且多数情况下市不带袖子的。
这时,裤子露出了更大的部分,而且也比原来更加紧身。
到了18世纪50年代后期,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或是守旧的人还会穿长裙摆的外套和马甲。
18世纪60—70年代,外套只作为礼服穿,他是没有腰的,而且也没有喇叭似的裙摆;口袋就装在腰部以下,带有小口袋盖,紧身的袖子长至手腕,用窄袖口收拢。
1765年左右,外套和马甲二者都有了小立领,并在之后的10年里越变越高。
18世纪80年代可以见证外套的变化,外套的前身想后背更近一步弯曲。
纽扣成了纯装饰性的东西,唯独胸线处的纽扣还有一些实际的功用。
90年代中马甲仍然在变短,长度只到腰际。
18世纪中叶以后,英国工业革命使许多人进入工厂,而工作的要求使他们的服装趋向简洁、实用,这带来了男装的变革。
在这时期男士上衣腰身放宽,下摆剪短像实用性发展。
这种上衣被称为夫拉克,其特点在于门襟自腰围线开始斜向后下方,是下一时代燕尾服的先声,现代礼服的鼻祖。
有立领、翻领,袖窿处有公主线,袖子由两片构成,长及腕。
袖口露出衬衣的褶饰,原来的客服没有了,保留了固定克夫的纽扣做装饰,现在的男西服袖口上的纽扣就是当时这一服饰的痕迹。
18世纪的欧洲经过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西方社会开始了强烈变动,但在服饰上仍处于17世纪的状态,只是将装饰的重点由17世纪的男装移到了18世纪的女装上。
荷兰、英国先后步入资本主义社会,法国则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
在这种社会变革、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环境下,那些王公贵族们却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追求豪华,讲究排场成了表现权势的社会性、政治性需求,建造宫殿和花园,举办大型游园会、宴会,听音乐、观剧,赞助艺术创作。
有权势的男士们玩弄权术,搞政治阴谋,或者追求时髦的贵夫人。
在这样一个男性大显身手的时代,必然产生以男性为中心的强有力的艺术风格,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巴罗克风格。
正是这种社会环境,人们经由贸易和殖民扩张变得富有,他们反抗先前统治者的僵硬刻板、虚饰浮华和拘泥俗套,而特别热爱行动更加舒适的自由,这就影响了17世纪和18世纪的服饰风格。
这两时期的服饰具有虚华矫饰的风格,17世纪的男装更是极尽夸张雕琢之能事。
题目:
试论17、18世纪欧洲男士服装迁变
课程:
服饰美学
姓名:
沈合菊
所在学院:
艺术学院
班级:
09级服装一班
学号:
200910401034
指导老师:
杨柳
日期:
2011-6-3
1.请分析并举例说明1930年代的经典形象。
1930年代,女士的形象变得女性魅力十足,胸罩首次被单独分离开来,胸部抬高,并且分不同的尺寸。
这是胸罩设计上的一次革命,使其销售量翻了一番。
腰身又降低到原来的位置,臀部紧贴,裙子沿斜线剪裁,曲线尽现,而橡胶松紧带的使用使得人好像又穿了一层皮肤。
1930年夏,《时尚》报告说,巴黎展览会上展示的各种款式都是细腰的,需配以抽带的帮肚。
1、从整体形象上分析改革开放后的女性审美变化。
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放。
老百姓服饰的春天开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老百姓的生活,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
而这样的变化,直接体现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小青年身上。
当年最抢眼的就是大街上横扫而过的大喇叭裤。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戴蛤蟆镜、穿喇叭裤是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它的轰动效应不亚于现在的裸奔。
所谓喇叭裤,因裤子形状似喇叭而得名。
裤腿上窄下宽,从膝盖以下逐渐张开,裤口的尺寸明显大于膝盖的尺寸,形成喇叭状;裤长一般盖住鞋跟,走起路来,兼有扫地的功能。
虽然喇叭裤作为一种“怪现象”出现,但是它却打破了之前中国服装的“统一制”,让人们大开眼界。
随后,像什么“港裤”、“体形裤”等各种新潮的服装相继涌现,让人们紧跟潮流走。
体形裤也流行了相当一段时间。
当时特流行,凡是女生,无论年龄大小几乎都穿过几条。
冬天天冷,为了保暖,大家还都在里面套毛裤,箍紧的双腿就像圆规,现在看起来是有些可笑。
不过在上世纪80年代,的确很时尚。
”
八十年代的年轻人,对电影明星的跟风与模仿,十足令现代fans敬佩,她们对热播电影电视剧的追捧速度,异常迅速,举例来讲:
1982年
1982年,随着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的热播,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成了年轻人最爱的明星,由此导致模仿成风,“幸子衫”、“光夫衫”在街头随处可见……很多针织厂、服装厂连夜赶工,大批量生产“幸子衫”,都供不应求。
“幸子衫”+短发+满脸的忧郁,成为了很多女孩子最爱幻想的场景。
1984年热播的《街上流行红裙子》,讲的是纺织厂女劳模和红裙子的故事,主演为当红女星姜黎黎。
再加上后来的一部《红衣少女》,红裙子一发不可收拾,当时的女孩子几乎人手一条红裙子,十足映衬革命的火红年代……
6、七十年代一统女人发梢的麻花辫,在八十年代被“菜花头”、“张瑜头”、“波浪卷”取代,硬刘海和中长卷发也很有市场,显得异常精神。
这无疑归功于《排球女将》和《血疑》的热播,日本女星的发型成为了万千姑娘们的发型范本,《霍元甲》中的黄元申和梁小龙式发型,也超级受欢迎。
1985年,印度电影《迪斯科舞星》热映,蝙蝠衫、塑料耳环也成为了年轻姑娘们的流行打扮;《霹雳舞》在1987年被引进,随后在中国各大中小城市,街头巷尾,处处可见男孩女孩戴着露指手套,身着蝙蝠衫,脚踩高帮运动鞋,不厌其烦的模仿擦玻璃和太空行走的动作……
2、请从形象装扮上解释“不爱红妆爱武装”的现象,说明政治对女性审美的影响。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50年代是一个新的开始,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
一个新的国际局势形成了:
资本主义世界与社会主义世界。
在新政府的召唤下,一个简朴的、具有男性气质的、母亲式的进步女性形象诞生了。
这是一种全然的新审美观,一种革命性的审美观,一种革命审美观。
新中国需要在勤劳与节俭中创业。
一种由解放区兴起的健康风尚与服装款式色调也随着大军南下西进传遍全国,妖娆华美的旗袍被列宁装、中山装取而代之。
社会掀起了鄙夷挂红穿绿的奢侈服饰风尚,“劳动最光荣”,工人阶级的制服与穿着方式成为一种时髦。
“心灵美”取代了容貌外表成为社会统一价值取向。
此时的女装流行着一种质朴简约的风格。
来自苏联的布拉吉连衣裙,列宁装以及两用衫,长西裤是主流。
女学生大部分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者是背带式工装裤,最时髦的打扮就是蓝色或者灰色的背带工装裤和白衬衫。
布拉吉是来自苏联的一种连衣裙,其款式非常简单:
泡泡短袖,泡泡褶皱与圆领连身衣相连,后系腰带。
1、当时,女性短发是一种进步的标志。
工装背带裤是新时尚,工装与军装的灰蓝绿自然成了最实际的流行色。
2、女士两用衫是中国妇女50年代乃至六七十年代的主要着装。
两用衫以长袖为主,前门襟四粒扣,款式简洁,多用混纺毛料,中长纤维,涤卡等制作。
女子也有穿卡曲的,衣身略长,直门襟,宽袖口,宽下摆。
3、解放初期,苏式列宁装是最时髦的女装,是50年代干部们的标志性服饰。
列宁装的式样为双排扣西装开领,腰中系一根布带,双排各有三粒纽扣,这是从苏联学来的服装款式,尽管这种服饰呈现出中性化的特点,但是却在当时显得又洋气又进步又革命,相当受追捧。
4、另外,沉寂的旗袍再度在成年女性中复苏。
旗袍比以往多的是一分健康自然的气息。
旗袍款式简洁,腰身比40年代宽松,很少用刺绣,镶滚等装饰,色彩素雅和谐,体现出“得体大方”的风尚。
面料以棉为主,少用丝,毛织物。
穿法也多种多样,外罩背心的比较普遍,此外也可搭配毛衣,列宁装,军便服。
5、中山装:
男女都穿的革命套装。
这种服装本身是由孙中山设计:
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
新中国的中山装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并推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
从男性到女性都以穿中山装为时髦为进步。
3、请分析新中国初期男女形象的变化。
服饰是社会心态变化的晴雨表。
新中国初期,旗袍、西服等装束逐渐在社会生活中消匿,以列宁装、干部服为代表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服饰广为流行,并在城市中出现了罕有的服饰趋同的现象。
这种现象深刻反映出了该时期种种特有的社会心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
新中国建立之初,人们的服饰随即开始出现趋同的现象,一些典型服饰的普及程度是十分惊人的,干部服、列宁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传遍了全中国,作为新的服饰时尚在全国城市范围内流行开来。
不久,几乎无论职业、阶层、年龄以及经济水平何如,蓝、灰色的制服都是人们日常服饰中的首选服装,中国城市居民的服饰出现了罕见的整齐划一现象。
除了“家庭妇女”,男性的干部服,女性的列宁装在城市各阶层都是服饰生活的主角。
这一点也反映在50年代的老照片中,其中的男性服装,尤其是中青年出现惊人的相似,一样的服装样,千篇一律的颜色,甚至是一样的表情。
列宁装在城市妇女的服饰生活中也表现出了绝对的优势。
从知识分子女性到各政府机关干部,甚至是中学生,列宁装都无所不在。
到了后来甚至出现,“不论机关工作人员,各行各业,男女老少都穿一样的干部服”。
蓝色和灰色的卡其布制成的列宁装一时流行全城。
部队穿列宁装,干部穿列宁装,群众穿列宁装;男人穿列宁装,女人也穿列宁装,颜色统一,不是蓝色就是灰色,所以被来华的外国人戏称为“蓝蚂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