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全.docx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全.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全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全小学2010至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科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年级四年级授课教师科目数学学生人数人学校制定合格率实际合格率优秀率不合格率上学期学生达标情况%本学期学生达标情况%学生情况分析及改进提高措施1.整体学习状况:
男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课堂反应都明显高于、优于女生。
2.已有知识、经验:
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有丰富的课外知识积累,平时注意对各类事物的观察,表现出对大自然、对科学的浓厚兴趣;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但课外书阅读贫乏,无法建立起必要的学习联系;部分学生对大自然、对科学陌然,无法适应。
3.儿童心理分析:
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科学学习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动手做小实验,这种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必将成为学生在小学阶段科学学习强大内驱力和学习动力。
教材整体1、大教材观。
本册教材吸收了法国Handson(动手做)科学教育模式的精华,设计了含教科书、工具箱、科学活动记录及光盘在内的“组合式学习包”,其中教科书提出学习任务,提供研究情景;活动记录希望能成为学生记录自己探究过程的由学生自分析己编写的“科学书”;工具箱为学生提供各种配套的动手做的材料与工具;光盘将提供配合教学的各种信息资源。
这种全新的教材模式是为了使儿童通过动手和实践理解科学,它比传统教材具有更加丰富的教与学的功能,更加体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培养。
2、大单元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5个大单元,每个单元都是一个贴近儿童生活的科学主题,主题之下衍生出若干课题,这些相互联系的课题组成了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知识网络,它克服了以往教材内容过于琐碎分散,课与课之间缺乏联系,人为肢解科学知识与探究活动的弊端,是对传统散装零件型编排方式的超越。
教材整体分析3、突出科学探究。
教材提供了大量让学生探究的机会,以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习一般的科学探究方法,进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教材将科学探究的各种认知加技能螺旋上升地加以编排,以隐性和显性相结合的方式穿插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
4、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各单元均从激活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例如: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是直接的激活方式;“把这些物体放在水里,预测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哪些可能沉,哪些可能浮?
”是间接的激活方式。
其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之成为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基础。
另外教材还注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调查、实验等活动收集各种数据并加以整理,尝试依据各种数据作出解释并和同学分享交流。
5、渗透科学的人文精神。
教材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个人生活联系在一起,克服了科学知识总是冷冰冰的现象,而将科学知识与文学形式的结合更增添了科学知识的魅力。
总体教学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感受和体验科学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知识技能目标知道收集证据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动物的名称,能用不同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
能清晰表述自己的问题,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方法目标创设情境、合作交流讨论法、观察法、引导法动手操作、归纳小结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教研专题学校教研组个人教学进度计划周次日期课题课时1月日至月日2月日至月日3月日至月日4月日至月日5月日至月日6月日至月日7月日至月日8月日至月日9月日至月日10月日至月日11月日至月日教学进度计划周次日期课题课时12月日至月日13月日至月日14月日至月日15月日至月日16月日至月日17月日至月日18月日至月日19月日至月日20月日至月日21月日至月日22月日至月日第一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我们都是科学家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知识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技能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过程方法情境导入讨论法观察法动手操作法这是科学课学习的绪论单元。
以“我们都是科学家”为题就是要打破科学的神秘感,拉近科学与孩子们的距离。
通过“吹泡泡”、“讲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让孩子们热爱科学,喜欢科学,喜欢科学课,感觉到科学课会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更会让他们觉得并不是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玩”中也有科学。
科学其实并不遥远,科学其实就在身边。
为了激活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孩子尽快进入小科学家的角色,教师利用本单元的活动一要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二要从现在开始抓住每个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良好的科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要让学生经历每一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让孩子亲身经历问题的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解决问题是科学学习的首要目的。
第一单元教学小结第二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体会到对有生命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知识技能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过程方法情境导入讨论法观察法动手操作法该单元是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的一部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研究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感受生物的丰富多彩,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
本单元以生物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为主线,给学生提供探索动植物之间不同和相同的机会。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在发展观察技能,因此,本单元引导学生从对一个特征的注意转换为对几个特征的同时注意,并开始运用比较来鉴别物体间的不同和相同。
让学生采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认识生物,并用多种形式记录、表述、描述交流结果,不仅能培养学生研究生物的兴趣和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态度,还能提高他们认识周围事物的能力,唤起学生对自然奥秘的探索欲望,增进学生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研究能力。
第二单元教学小结第三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生命之源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意识到水是宝贵的,要节约用水。
知识技能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
过程方法情境导入讨论法观察法动手操作法实验法本单元选择水的话题作为研究地球物质的切入点,意图是站在生命的角度,全面客观地认识水对动物、植物、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的重大影响,真正体会到水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增强节水意识,自觉保护水资源。
本单元对水的研究,不再以知识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新知识、新概念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
课堂内外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从多角度全面认识水的溶解性、水的毛细现象、水的表面张力。
教学重点不是教概念、记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认识水的有关现象,并能联系到日常生活,思考一些问题。
如全球范围的缺水问题、水污染问题等。
与以往教材相比,突出了学科知识的整合,强调了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将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下,使学生体会到联系生活的教育所带来的魅力。
第三单元教学小结第四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它们是什么做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愿意从事收集数据工作,乐于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
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知识技能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能够从亲身经历的活动中体会数据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过程方法情境导入讨论法观察法动手操作法实验法能源、信息、材料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
有人说,如果把现代社会比做一个人,那么,信息是神经,能源是血液,材料就是骨和肉。
历史学家们也是将材料的发展作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从原始社会以来,人类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钢铁时代通过此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识别组成日常物体的常见材料,知道这些材料的一般性质、用途及来源,并能根据这些对材料进行分类,同时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需要不断发明新的材料。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认识”材料的各种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如收集、提供材料,观察、比较、研究和描述材料等。
这对于提高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和能力无疑会有很大帮助。
而材料的开发和利用部分的教学将有利于学生初步领悟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贡献。
同时,科学技术搞不好会污染环境,从小树立保护自然资源的环境意识。
第四单元教学小结第五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体验到观察是不断发现和深入思考的源泉。
了解和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
指导学生从爱提问到会提问。
知识技能知道什么是观察。
知道观察的作用发现事物的特征及现象,提出问题。
能在动手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探究,交流讨论过程方法情境导入讨论法观察法动手操作法实验法本单元是全套教材中“科学方法系列单元”中的第一篇,集中为孩子们安排和设计了一系列找问题提问题活动。
希望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们的对找问题提问题形成比较明晰的认识,对观察和测量的方法获得比较系统的了解,并掌握初步的观察测量技能,为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显性化是本套教材的特色之一。
目的就是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过程与方法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并能切实掌握和自觉运用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去探索未知、解决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设立“科学方法系列单元”,对孩子们进行集中的方法和技能训练,是为了让他们对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及其重要意义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而仅靠这几个单元来完成科学方法的训练任务,是远远不够的,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也应渗透在每节科学课中。
第五单元教学小结课时教案A第1单元第1课第节授课时间月日课题科学是课型新授教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学目标情感态度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想知道,爱提问。
知识技能知道科学是什么。
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过程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教学重点难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教学设计思路1、了解科学是什么。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3、理解科学是什么。
4、全课总结:
教学准备教师“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学生白纸铅笔课时板书(场地)设计第课第节科学是好奇提出问题想方设法实践证明找到答案教学资料剪贴、摘抄课时教案B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效果与反思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
图上的人在做什么?
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
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
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
(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
(学生交流)(5)、师生小结: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
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
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
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效果与反思3、理解科学是什么。
(1)、教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尝试操作。
(2)、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4)、提问:
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回答,若没有学生能说出来,教师作简单介绍)4、全课总结:
1、提问: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
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
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
(板书)5、实践活动制作影叠小人课时教案A第1单元第2课第节授课时间月日课题做一名小科学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情感态度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知识技能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过程方法情境导入讨论法观察法动手操作法教学重点难点感受自己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研究活动的相似之处。
找出降低重心使物体平衡的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二)、探究活动(三)、总结拓展。
(四)、布置任务教学准备教师曲别针、卡纸等。
剪刀、彩笔、夹子等。
学生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课时板书(场地)设计第课第节做一名小科学家重心平衡教学资料剪贴、摘抄教学活动建议: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科学的理解。
课一开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纸鹦鹉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带着问题探究其中的奥秘,接下来可以通过不同的形状的纸片来尝试,寻找如何让它们平衡。
由于学生是刚接触科学探究活动,所以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保持活动场地整洁,实验井然有序。
课时教案B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效果与反思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
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
好玩吗?
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
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
(或成功或失败)4、引导学生思考:
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
(提示:
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
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
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
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
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
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
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
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
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
比如:
2、谈话:
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效果与反思3、你们准备怎么做?
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四)、布置任务:
1、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课时教案A第2单元第1课第节授课时间月日课题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课型新授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知识技能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过程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
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有生命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在寻找到的物体中找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
教学设计思路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等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
2、在活动中边找边记,能锻炼学生的记录能力,利于在收集证据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后面的研讨提供大量的“食粮”。
教学准备教师1、教师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观察记录纸。
2、调查用的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学生3、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课时板书(场地)设计第课第节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会呼吸、繁殖、进食、生长教学资料剪贴、摘抄教学活动建议:
本课是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之作。
本课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等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
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小动物的关注和对植物的观察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因此“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种亲身体验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
在活动中边找边记,能锻炼学生的记录能力,利于在收集证据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后面的研讨提供大量的“食粮”。
课时教案B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效果与反思第一课时引入:
你喜欢什么植物?
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
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
想去观察吗?
一、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二、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
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学生讨论。
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四、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五、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第二课时导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中观察了生物,同学们主要对大树进行了观察,大树的树干上、树枝上、树叶上、树根下,各个地方都有生物,我们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效果与反思一、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二、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
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
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三、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
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四、作业:
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第三课时导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观察大树和讨论,大家对于大树这种植物已经了解得较为透彻了。
下面请大家说一说你在校园内的观察中,还看到了哪些生物?
一、学生汇报说一说你的记录纸上的内容,是如何获得的?
你还在哪些地方发现了什么生物?
在操场上发现了青蛙、蜻蜓、卷叶虫、蝴蝶、蚂蚱等小动物。
还在操场上发现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大家有没有把它画下来呢?
二、讨论我们观察到了这么多的动物和植物,大家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呢?
生物名称发现地点青蛙、蚂蚱校园围墙边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效果与反思它们能长大。
它们的生长都离不开水。
它们都需要养料。
它们都对刺激有反应。
生物体有生命特征和生命需求两类,引导学生分别说出它们。
记下大家的理由,把最重要的内容勾出来。
三、小知识生物:
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四大类。
所有的生物都表现出生命的特征:
生物体都有生长现象。
生物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通过吸取营养物质,个体会由小变大,显示生物体的生长特征。
生物体都能生殖和发育,都有应激性,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都有新陈代谢的作用等,这些特征都是生物所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也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四、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吗?
说一说,书上的几幅图的几种东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没有?
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山涧中的流水;机器人;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草原;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鲜花。
课时教案A第2单元第2课第节授课时间月日课题校园里的植物课型新授教学目情感态度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知识技能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标知道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过程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情境导入讨论法实验法谈话法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植物在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
找出植物的相同之处。
教学设计思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利用“说说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寻找一个“增长点”。
教学准备教师教师在校园内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
观察记录纸。
学生课时板书(场地)设计第课第节校园里的植物杨树、月季、冬青教学资料剪贴、摘抄教学活动建议:
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展开研究。
本课的编排始终围绕植物的形态进行。
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有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利用“说说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寻找一个“增长点”。
本课的主体活动是对植物进行观察。
在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课时教案B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效果与反思一、从整体认识植物1、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
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
(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
)师生交流。
2、指导如何观察,提出观察要求:
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
出示表格,讲解要求。
我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名称生长环境生长特点(可以写也可以画)高矮排队(按由矮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