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之裂变备考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99774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秦帝国之裂变备考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秦帝国之裂变备考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秦帝国之裂变备考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大秦帝国之裂变备考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大秦帝国之裂变备考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秦帝国之裂变备考复习.docx

《大秦帝国之裂变备考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秦帝国之裂变备考复习.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秦帝国之裂变备考复习.docx

大秦帝国之裂变备考复习

大秦帝国之裂变

-----大争之世,争于实力

目录

一、主要内容摘要:

0

二、大秦帝国的政治斗争:

2

1、守旧势力的复辟3

2、以身试法3

3.山东诸国6

三、大秦帝国的法治哲学思考6

四、大秦帝国的发展哲学思考:

10

【参考文献】11

中国,自古是一个多事的国家;中国人,自古是一个不干寂寞的民族;我们,必将是如履薄冰的一代!

历史,回归到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华夏这个平凡的土地上正在进行着一场极不平衡的较量:

诸子百家,风起云涌;礼崩乐坏,变法图强。

这是一个既有血性,又有争心的年代,古老的秦部族正是在这裂变般的阵痛中重生。

他们燃烧着自己,用一段段血与泪,爱与恨交织的悲壮故事,推动着整个时代前行。

最终大出天下,与中原六国相融合,共同成就华夏文明的正源。

一、主要内容摘要:

公元前362年,满怀壮志,发誓要夺回老秦故土河西的秦献公师隰,在黄河西岸的少梁山与魏国大军进行了一场惨烈的厮杀(史称“少梁之战”)。

尽管秦军斩敌无数,并一举擒获对方主帅公孙痤。

但秦献公却身中毒箭而死。

其后嫡子渠梁灵前即位,史称秦孝公。

秦国此时已陷入四面楚歌之绝境,辎重耗尽,兵源匮乏,国力虚弱。

秦孝公即位后,秦国危局如独木撑天,摇摇欲坠。

六国在山东召集大会,准备分秦,内外堪忧,秦国的生死存亡,压在一个22岁的年轻君主身上。

秦孝公渠梁清醒地认识到秦国的落后与六国亡秦之心,为了稳定最急于灭秦的魏国,他在所有大臣的反对下,释放了本应斩首为先父祭灵的魏国丞相公孙痤。

并拿出国库与皇室私库的所有财产,用秦国不世珍宝,以及巨大商利相诱六国权贵,力保秦国三年无战事,为秦国赢得了一丝喘息之机。

秦孝公手刻国耻碑,以血涂字,立于宫门,誓以变法强国。

秦孝公大召天下贤士,六国学子,入秦为官。

在与贤士的反复切磋度量之中,商鞅脱颖而出。

卫鞅只身一人游遍秦国穷山恶水,深入荒村野镇,了解当地民俗民风,努力寻找秦国落后的根源,竭力暝思治秦策略。

同时,他也被这朴实,坚毅的秦风深深吸引。

在这短短的三个月里,他便明确了此后二十年,自己与秦国要走的路。

渭水船头,他一展其为政主张,以他的法家思想折服了秦孝公。

卫鞅的《治秦九论》更使其看到了秦国的未来希望。

他们连谈三天三夜,决定实行变法,以法制国。

并立下了“君臣相知,永不相负”的誓言。

秦孝公拜商鞅为相,开始了君臣二十年的大变法(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拜相后,颁布命令,禁止私斗,平民有战功可以封爵,取消封地,废除井田等一系列主张,朝野之间,不啻于天翻地覆。

平民封爵,开三皇五帝之先例,废除封地,动摇封建基础,更有开阡陌、废井田,使六国守旧之士顿足大骂,当然,对卫鞅来说,压力最大的则来自于秦国内部的贵族势力,秦孝公的兄长公子虔、长史公孙贾、上大夫甘龙等这些前朝权倾朝野的大臣,对卫鞅刻骨仇恨。

由于秦孝公的支持,只能在背地下手。

权贵之臣们关注着卫鞅以法治国的成效,到处游说鼓动,卫鞅通过城门徙木立信,在民间赢得信任。

适逢河西村村民群斗,以身试法,村民们仗着是太子封地,不肯伏法,卫鞅亲自监斩,一次斩首七百余众,天下大哗。

犯人临死前幡然悔悟的吼声:

“秦人莫忘,私斗罪死耻辱!

公战流血不朽!

”在所有秦人的内心深深地烙下了“法”的烙印。

此事却震惊了主张“非战非攻,除暴政暴君”的政侠墨家的子弟。

墨家向来以“除暴天下”为己任,闻知卫鞅的暴行,召集门下弟子,发出除暴令,准备对他们认定的“苛政”,“暴君”,“酷吏”进行大规模的刺杀行动。

秦孝公为了变法不在初期夭折,舍弃一己的生命,亲至墨家驻地神农大山,拜见墨家巨子禽滑厘。

在墨家论政台上,孝公慷慨陈词,连身居幕后的巨子禽滑厘也被他的英雄气概与王者风范所折服。

禽滑厘最终决定与秦国冰释前嫌。

秦孝公又要与恋人别离,他们立下了至死不渝的誓言。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变法使得秦国蒸蒸日上。

农人力耕,百工勤奋,商市通达,民风日新,人人踊跃参军,准备杀敌立功,授官封爵。

新法法制逐渐深入人心。

为了能够得到秦公室更坚定的支持,在白雪的理解和劝导下,卫鞅与秦孝公的妹妹——聪敏贤惠的荧玉公主举行了大婚……

商鞅的第二批变法令陆续颁布以后,更是朝野沸腾。

取消贵族封地,是破天荒的创举,秦国贵族视他为寇仇一般。

河西村的村民给太子驷交私粮的时候,私粮全部被换为泥沙。

太子一怒之下,杀死了几个村民,又撞在了商鞅的法令上。

这是一次比以往都更艰难的考验。

商鞅废黜了太子驷,流放他到秦国边境之地,不得征召,不得回来。

太子的两名师傅公孙贾被放逐陇西牧马,公子虔受劓刑被削去鼻子。

经过这次事变,朝野的风波平息了,卫鞅深知自己的处境,这段仇恨已处在无法化解的地步,即无可解,也不须解。

作为法家的大师,他正带领着秦国一步一步地接近他理想中的大治之世。

秦孝公不顾卫鞅的反对,将商地在名义上封给卫鞅,国人尊称卫鞅为商君,后世称商鞅。

整整二十年过去了,变法持续了二十年,秦国的新军练成,国富民强,百姓勇于公斗,平民争立战功。

秦孝公和商鞅都老了,不足五十岁,都已是心力交瘁。

秦孝公召回了流放二十年的太子驷,撒手而亡。

太子驷即位,六国趁机向秦国施加压力,要求秦国杀商鞅以谢天下。

朝堂内外又是一番气象,沉渣泛起,旧恨新仇都浮上来。

一直在秘密破坏变法的老臣们终于可以在阳光下窃窃私语了,他们听说新国君也有杀商鞅的想法,争先恐后地跳出来。

商鞅将手中的政权、兵权交出,只身入狱,最后在车英和景监的帮助下终完成《商君书》这一千古法家名作,使得后来秦国永远朝着商君制定的法律前行,商鞅被车裂后,秦惠文王出兵义渠,灭掉和旧贵族联合的部落,扫清所有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将商鞅之法立为万世国法,其实,这是商鞅为保护新君、保护变法而舍其生命下的一步大棋。

最后一招,以一己之生命赌秦国万世之强盛。

秦惠文王果然英才,后人却不知道,商鞅才是真正的历史棋局中的大国手。

二、大秦帝国的政治斗争:

自古以来,变法无不艰难备至,无不前途渺渺,变法强臣,隐退者少,罹难者多;变法事业,延续者少,夭折者众;历史从来就是如此,看不得少数人的意见,却总是因为少数人的意见而继续向前发展。

如果没有商鞅的变法和改革,秦国是决然不能从战国七雄脱颖而出的。

但是就是有很多人看不得变法,看不得有人分割自己的权利,看不得有人改变现存的利益格局。

秦国的变法大致有如下三方面的政治阻力:

一曰:

守旧势力。

二曰:

以身试法者。

三曰:

山东诸国。

1、守旧势力的复辟

春秋到战国,是中国社会阶段的转变时期,经历了300余年战火与更替的洗礼,社会不得不淘汰氏族形态的落后生产关系,东方六国在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各自走上了变法强国的道路!

秦国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秦国复辟势力的阻碍。

公子虔、长史公孙贾、上大夫甘龙等这些前朝权倾朝野的大臣,竭尽全力的想破坏变法。

朝堂的辩论,朝外的波澜,还有刺客,留学士子,旧贵族等,无不使得变法举步维艰,坎坷难行!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每次骚动都是在秦孝公和商君的铁腕政策下化险为夷。

两位医国圣手,驾驶着秦国这驾破马车摇摇晃晃的前行,虽有万千险阻,其心不沮,其志不改,巍巍如泰山,荡荡如东海!

正是当初的诺言:

君如磐石,我必孙柏!

2、以身试法

法令初行,百姓不知何为新法;

法令初行,宗族不知何为新法;

法令初行,六国亦不知何为新法。

自古有言:

不知者无畏。

但是商君却让那些无知而不知者,知而不自知者,自知而不他知者都深彻的体会到法的威严。

百姓无知而不知法者,因为不懂法,所以受人利用,触犯法律。

本来以为法不责众,却没想到法必责众,渭水决刑,3000百姓为法赴难。

从此以刑止刑,国家大治,人民安居乐业,无私斗之风气,彰耕战之勇略。

法律的本意就是用来治众的哲学,如果法不责众,那么法律也就失去了他创立的本意,同时也就失去了他约束众人的作用!

公平、正义、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法律不论何时都不可变更的准绳,商鞅说:

所谓统一刑罚,就是刑罚不分人的等级,自卿相将军到大夫平民,有不服从国君命令、违犯国家禁令,破坏国家制度者,就判处死刑,决不赦免。

以前立过功劳,以后办了坏事,不因此而减轻刑罚,以前有过善行,以后有了罪过的,不因此而破坏法律。

忠臣孝子有了过失,也必须按照罪的大小来判刑。

商鞅提出的“刑无等级”的主张,显然是对“刑不上大夫”的大胆挑战,有其进步意义,今天看来,也是振聋发聩。

宗族执法而知法犯法者,以为权柄在握,便可以站在法律的威严之上,任意解释法律,抱着刑不上大夫的金科玉律懵懂放肆,大谬矣。

刑不上大夫让百姓觉得法律只是用来统治的工具,如有异变,必定心中不满,不满则产生动乱,削弱国家的力量。

上下一心的根本在于法律如一,刑上大夫,这样才能消除阶级的仇视和矛盾,最为广泛的团结国家的一切力量!

六国不知法为何物,属于自知而不他知者!

秦国人在山东六国的眼中不过是久居西陲的蛮夷国家,贫穷落后而且是不开风化。

最为明显的就是在战国初期崛起的魏国。

下面我们看看在战国初期秦魏交手的战争过程如下:

公元前

413

与晋战,败郑下

409

伐秦,筑临晋、元里。

408

击守中山。

伐秦至郑,还筑洛阴、合阳。

401

伐魏,至阳狐。

秦伐我,至阳狐。

393

伐郑,城酸枣。

391

伐韩宜阳,取六邑。

389

秦侵阴晋。

380

伐齐,至桑丘

378

翟败我浍。

伐齐,至灵丘。

376

魏、韩、赵灭晋,绝无后。

372

卫声公元年。

败赵北蔺。

366

败韩、魏洛阴

362

与秦战少梁,虏我太子。

败韩于浍。

大雨三月。

361

取赵皮牢。

卫成侯元年。

356

鲁、卫、宋、郑侯来。

355

与秦孝公会杜平。

侵宋黄池,宋复取之。

354

与魏战元里,斩首七千,取少梁。

353

邯郸降。

齐败我桂陵。

352

卫公孙鞅为大良造,伐安邑,降之。

诸侯围我襄陵。

筑长城,塞固阳

351

城商塞。

卫鞅围固阳,降之

归赵邯郸

343

城武城。

从东方牡丘来归。

天子致伯。

341

齐虏我太子申,杀将军庞涓。

340

秦商君伐我,虏我公子卬。

335

王冠。

拔韩宜阳

333

阴晋人犀首为大良造。

秦败我雕阴。

332

伐赵。

卫平侯元年。

331

义渠内乱,庶长操将兵定之。

330

魏入河西地于秦。

与秦河西地少梁。

秦围我焦、曲沃。

329

度河,取汾阴、皮氏。

围焦,降之。

与魏会应。

与秦会应。

秦取汾阴、皮氏。

317

与韩、赵战,斩首八万。

张仪复相。

314

侵义渠,得二十五城。

秦拔我曲沃,归其人。

走犀首岸门。

293

白起击伊阙,斩首二十四万。

佐韩击秦,秦败我兵伊阙。

289

客卿错击魏,至轵,取城大小六十一。

秦击我。

取城大小六十一。

六国不知法为何物,攻守之势易也,皆亡于秦。

3.山东诸国

六国君主虽然懵懂托大,不屑于和秦国往复,但是六国才俊不都是些无能之辈,碌碌庸才!

至少庞涓、孙膑、田忌等人都是国家栋梁之才,要是看不出秦国变法的端倪,六国早就灭亡了!

早在庞涓攻赵之前,魏国就有灭秦的呼声,于是便利用职位之便,政治孤立秦国,军事遏制秦国,商业贫穷秦国,此时的秦国千钧一发,危亡旦夕。

如果魏国能够听从庞涓的建议,那么秦国绝无存国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从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分析出这一点来。

秦惠文王时代,秦国派遣司马错征讨巴蜀,并且平定之。

六国亦没有做出过多的回应,当时的秦国在六国看来就好比当时的巴蜀,如果魏国能够一举拿下秦国,那么历史或许可以改写!

当时的魏惠王一心只想争霸中原,展示实力,没有丝毫的韬光养晦的意识!

其实魏惠王的爷爷还是很有格局意识的。

当年魏文王礼贤下士,招揽天下才俊,文有西门豹,魏成子,武有吴起,乐羊之辈,尽皆国家栋梁!

西侵骁秦,东服强齐,北和燕赵,南联韩楚。

这样的格局确实是大为有益。

但是到了魏惠王(梁惠王)时期,将三晋的战友得罪一通,而且迁都大梁,将自己架在烈火上炙烤。

大梁,四战之地,从此魏国在列国的合围下走上了下坡路!

两败于齐国,失地于韩赵,交恶于虎秦,伐交失策,原型显露无遗!

三晋之地,本来是锁秦的铁链,现在却成为了秦国东出的坦途!

三、大秦帝国的法治哲学思考

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只有在改革开放30年以后才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向新文明转折的真正可能。

也就是说当下社会,我们正要从一个残破的农

村文明和畸形的城市文明相混合的这种文明形态,发展到以工业和科学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时代的新文明时期。

现在中国很多现实问题,我们用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已经说不清楚了,因为很多我们所熟知的属于“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元素都消失了。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把“主义”的谱系放下,从文明发展的意义上来审视中国。

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当下就面临着一个向新的文明转折的历史时代。

而在中国历史上,现在是第三次大转折时期。

如果我们的文明史是5000年的话,第一次文明转折发生在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时期,这是我们从散漫的远古社会迈入国家文明的第一次文明大转折。

第二次文明转折从夏到秦,历经春秋战国五六百年,秦帝国最终从分治的国家文明发展到、跨越到统一的国家文明,即:

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是中国文明第二次大的历史跨越。

之所以发生这次大的历史跨越,就是因为此前数百年的诸侯分治程度一步一步在缩小,国家权力的板块形式一步一步扩大。

春秋时代,春秋开始的时候1000多个诸侯国,到了战国时代七大国,成了七大板块,这七大板块又经过无数的锤炼和磨合,经过200多年成了一个统一的帝国。

秦帝国统一中国有两大功绩:

第一,它从政权意义、从疆域意义上统一了中国;第二,它统一了中国的文明。

对于后者,我们很少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我们既往学历史的时候都有一个普通的认识,即秦统一了中国,这个说法是比较笼统的。

实际上,最本质、最深刻的层面就是秦统一了中国文明,所以在秦帝国时代,我们华夏民族的文明完成了第二个大的转折。

我们中华民族,在它的根基时代,我们民族的思想也好、文明也好,从来都是多元化发展的。

我们的思想宝库,就是我们民族在原点时代,及其后来所创造的所有的思想文明财富。

在这个宝库里,任何一家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思想采取宗教式的独尊,这就远离了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58四是落后文明,其中又以第二点指责历史最为悠久,流传也最广,简直就是板上钉钉的史实。

指责秦经济盘剥,最有代表性的言论出自汉代的董仲舒,他说秦帝国时代是一个对人民生计非常蹂躏的时代,重税盘剥、民不聊生。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董仲舒说的是汉武帝时期的情况,不过为了避讳而托名于秦。

而秦之专制说,则是相当晚近的事。

近代以来西方理念传入中国后,中国的社会人文理念发生了新的变革,形成了新的指控,罪名就是专制主义,认为秦帝国开创了专制主义先河,它既是统一的,又是专制主义政权。

因为它的专制和我们未来的方向是背道而驰的,所以秦帝国在文明上是没有进步意义的。

断定秦是落后文明在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过的,直到上世纪20世纪60年代,蒙文通写了《秦为戎狄族考》,结论是秦人是西部的民族,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论战。

但是这种秦为戎狄说,尽管十分存疑,却始终成为历史学界论证秦文明为落后文明最大的一个论据。

但是,这不妨碍许多学者就此发挥,将秦统一中国等同于罗马帝国吞灭希腊,以及等同于元即后来蒙古侵占中国和满清侵占中国等等。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秦之法治残苛说,即认为秦的法制是残酷的、苛刻的。

这个指控下边有几条论据:

一个论据是认为秦“凡事皆有法”。

现代社会来说凡事皆有法是立法进步的表现,但因为中国汉代以后独尊儒术开始,儒家以自己的史观审视历史,认为立法多这就是一种不好的表现,把人民的手脚捆住了,所以“凡事皆有法”被当作秦法暴虐、残酷的一个论据。

另一个证据就是秦法任用酷吏。

第三个支持法治暴虐的论据是秦帝国时代的犯人非常多,“赭衣塞路”。

最后结论是秦法是残苛的。

秦文明是中国文明根基鸦片战争以后,虽然我们对秦文明不断地有重新认识、重新研究这样的思潮出现,但是总体上来讲,系统性远远不够,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的系统性都远远不够,尤其是用新的文明理念去重新审视它,系统地论述它,正面地呈现它也都不够。

比如说秦帝国有多少事我们不知道啊?

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开始,二十四史、二十五史,历朝历代有对秦的一些记载,另外各地方的地方志,所有其他的这个存下来的各种各样的类书,以及实用书籍等等。

如果我们把这里面所有关于秦的、春秋战国的史料都看一下,都集中起来,我们不难复原一个真实的秦的形象和真实面目。

但是,我们就是不这样做,有时候事实明明是清楚的,就是我们那个认识扳不过来,谎言被我们说了2000多年,以至于我们认为谎言就是真理。

比如秦法残酷说在法学界也十分流行,而且更发展出一种基础理论,说中国古代就没有法,秦代的法不是法。

我认为这就完全缺乏历史主义的理念,完全用后世达到的认识高度去要求它当时必须是那样呈现,否则就没有价值和意义。

商鞅不仅有立法思想,有法以爱民的思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司法思想。

商鞅认为一个国家是不是法治社会,不是唯法是从,不决定于立法多少,而在于能否执法。

汉代以后,中国的法制意识越来越堕落,仅仅把法律认为是刑法、惩罚,对法制本身的理解越来越狭隘化,所以对于法制在全面规范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也产生了极大的误解。

而商鞅就认为司法本身要比立法重要,秦帝国的法官都是精通业务的专门法官。

“法官”这个概念是《商君书》里明确提出的。

当时秦帝国从中央到地方到郡县都配有法官,中央配三个法官,郡县配一个法官。

法官的职责,第一是监督法制的执行,第二专门给人民和官员回答法律疑难问题,也就是说老百姓有了纠纷,要到官府去查证法律。

这对于现在来说也许觉得平常,对它伟大的创造性已经难以理解。

如果回顾春秋战国变法的第一波浪潮是要求公开法律,就应该知道商鞅变法确立了法官制度,对于当时的人民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而且商鞅主张立法中法律条文一定要通俗易懂,“凡智者能知者,不可以为法,人未必智;凡贤者能知者,不可以为法,人未必贤”。

法律的语言一定要是大众听得懂的明白话,使人人知道法律,能够避祸趋福等等。

而且商鞅对司法还有一个明白的、清晰的论述,《商君书划策》就明确表示:

“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意思是凡是国家的动乱都不是法律引起来的,下来一句是最重要的思想:

凡是国家皆有法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制定一种法律使法律自己行动起来去制裁社会。

法律不是机器,要靠人操作的,要靠政府所有各层级的官员执法的。

法律不能自动运行起来,法律必须靠人才能运行起来,所以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做到使法律自动运行,所谓立法者永远都不可能达到使法律自动运行起来的境界和地步。

所以国家要达到大治的境界只有法必明,令必行,这样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所以商鞅重视司法远远重于立法,当然这有一个大的前提,首先确立正确的、符合潮流的法制体系,然后司法才成为最重要的东西。

判断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是不是法制时代,基础是看立法,但是现实的、最直接的条件一定是看司法。

这也就是说司法不成熟,或者说国民意识不成熟,这个国家距离法制社会还比较远。

当下,我们在立法上可以有完备的法律体系,但是我们走向法制社会的路还有很长,就是因为我们的司法制度不成熟,因为我们国民的法制意识不成熟。

在商鞅变法时代,商鞅对司法的意义就认识得很清楚了。

如果我们简单地指控那个时代的法制状况,而不顾事实,那我们对秦是绝对的扭曲。

所以,秦在中国历史上的文明地位我们用一句最确切的话来说,就是它创建了我们的统一文明,使我们的原生文明在秦帝国时代达到了最高峰,从而奠定了我们统一文明的根基,直到今天我们中国要往前走,秦帝国文明的光明仍然照耀着我们。

四、大秦帝国的发展哲学思考:

历史往往是惊人的相似,也往往在经历不可复制的痛苦!

但是我们依旧可以庆幸,历史的转折总是有迹可循,历史的选择总是趋于一致!

秦国在历史的浪潮中实行变法,富国强兵!

第一次让中国人看到了法治的力量!

但是秦国的法治是不完善的,有些刑法过于严苛,但是秦国的法律精神确实是超前的:

法无二出,刑上大夫,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国君之言不过法,国君之言也不能违背法的准则!

由此可见,商鞅变法的进步性是不能抹杀的,抹杀是一种历史的不负责任!

目下,中国正处在确立依法治国的必须时期,法治强国是不二法则。

我国的国情和2000年前的秦国是如此相似,天下卑我中国久矣,如今也应该是为我们正名的时候了!

秦国变法20余年后天下震恐,中国改革30余年寰宇侧目,这也是相似的!

改革的红利如果不能转化为争霸的筹码,那么中国的优势必将会在大国的竞争中被逐渐消磨,战国时期的霸主魏国,正是因为他急于释放自己的力量,所以交恶列国,被无休止的战争损耗!

所以我个人觉得中国于内应该继续改革,继续强化法制,继续提高国家实力;于外应该实行邦交征伐,营造一个有利于中国伸展的政治格局!

北和强俄,东联美日,西交英德,南安印澳。

这样才能取得纵横捭阖的优势,汇聚列国人才资源,为我所用!

大争之世,争得不是军力,亦不是财力。

重要的是国家庙堂运筹,国民奋斗生生不息,军事抵御外辱,财力笼络诸强,文化传承自信。

于此,则国家自行运行,列强不敢直视,进退自如。

正所谓内胜于法治,外强于攻交!

【参考文献】

1.影视剧《大秦帝国---裂变》主演:

侯勇王志飞高圆圆杜雨露吕中。

2.《史记》年表西汉司马迁撰。

3.《社会观察》2012.05之《史海钩沉》--《大秦帝国》对话当代文明。

4.《商君列传》---史记—西汉司马迁编撰。

5.《大秦帝国》丁黑作品

6.《商君书》二十六卷

7.大秦帝国吧

8./q4.htm?

sw=%E5%95%86%E9%9E%85%E5%8F%98%E6%B3%95%E7%9A%84&c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