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高考广东高考化学含真题+答案+对比解析清晰完整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97213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1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三年高考广东高考化学含真题+答案+对比解析清晰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近三年高考广东高考化学含真题+答案+对比解析清晰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近三年高考广东高考化学含真题+答案+对比解析清晰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近三年高考广东高考化学含真题+答案+对比解析清晰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近三年高考广东高考化学含真题+答案+对比解析清晰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三年高考广东高考化学含真题+答案+对比解析清晰完整版.docx

《近三年高考广东高考化学含真题+答案+对比解析清晰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三年高考广东高考化学含真题+答案+对比解析清晰完整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三年高考广东高考化学含真题+答案+对比解析清晰完整版.docx

近三年高考广东高考化学含真题+答案+对比解析清晰完整版

7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纤维素和淀粉遇碘水均显蓝色

B.蛋白质、乙酸和葡萄糖均属电解质

C.溴乙烷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生成乙烯

D.乙酸乙酯和食用植物油均可水解生成乙醇

解析:

A.纤维素不能B.蛋白质,葡萄糖不是D,食用植水解有甘油生成

7b.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食醋可除去热水壶内壁的水垢

B.淀粉、油脂和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C.自行车钢架生锈主要是电化学腐蚀所致

D.新型复合材料使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更轻巧、实用和新潮

解析:

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7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糖类化合物都具有相同的官能团B.酯类物质是形成水果香味的主要成分

C.油脂的皂化反应生成脂肪酸和丙醇D.蛋白质的水解产物都含有羧基和羟基

【答案】B

【解析】

A.葡萄糖的官能团是羟基和醛基,而果糖的官能团是羟基和羰基,A错误。

B.酯类一般都是易挥发具有芳香气味的物质,B正确.C.油脂在碱性条件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称之为皂化反应,C错误.D.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是氨基酸,氨基酸的官能团是羧基和氨基,D错误。

【命题意图】有机化学基础的了解程度。

糖类的官能团;酯类的味道;油脂的水解产物,蛋白质的水解产物。

属于基础知识的辨认和再现、与生活的联系层面的考察,难度不大,覆盖面广

8a.能在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H+、I―、NO3―、SiO32-B.Ag+、Fe3+、Cl―、SO42―

C.K+、SO42-、Cu2+、NO3―D.NH4+、OH-、Cl-、HCO3-

解析:

A.I―、H+、NO3―、三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H+,SiO32-生成沉淀。

B.Ag+与Cl―、SO42―形成沉淀。

D.NH4+与OH-和OH-与HCO3-均反应

8b.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Fe2+、Al3+、ClO—、Cl—

B.K+、Cu2+、OH、NO

C.NH4+、Na+、Br—、SO42—

D.Mg2+、H+、SiO32—、SO42—

解析:

A.Fe2+和ClO-发生氧化还原反应;B.有氢氧化铜沉淀生成D.有硅酸沉淀生成

8c.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Na+、Al3+、Cl-、CO32-B.H+、Na+、Fe2+、MnO4-

C.K+、Ca2+、Cl-、NO3-B.K+、NH4+、OH-、SO42-

【答案】C

【解析】Al3+和CO32—因发生双水解而不能共存,A错误;Fe2+、H+、MnO4—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共存,B错误;NH4+与OH—因生成弱电解质一水合氨而不能共存,D错误。

【命题意图】离子反应中的离子共存问题。

双水解发生的条件;氧化还原发生的条件;弱电解质形成的条件。

没有怪偏难的选项,很中肯。

9a.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23gNO2含有nA个氧原子

B、1L0.1mol•L-1的氨水含有0.1nA个OH―

C、常温常压下,22.4LCCl4含有个nACCl4分子

D、1molFe2+与足量的H2O2溶液反应,转移2nA个电子

解析:

B、弱电解质部分电离,小于0.1nA个。

C、条件和状态不对。

D、1molFe2+作还原剂,转移nA个电子

9b.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用溴水鉴别苯和正已烷

B.用BaCl2溶液鉴别SO42—与SO32—

C.用浓HNO3与Cu反应制备NO2

D.将混有HCl的Cl2通入饱和NaHCO3溶液中除去HCl

解析:

A:

两者密度都比水小,均发生萃取,溴水层褪色。

B.两者都有沉淀生成。

C.两者均能与NaHCO3溶液反应,而且引入CO2

9c.设nA为阿佛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8gO2含有4nA个电子

B.1L0.1molL-1的氨水中有nA个NH4+

C.标准状况下,22.4L盐酸含有nA个HCl分子

D.1molNa被完全氧化生成Na2O2,失去个2nA电子

【答案】A

【解析】1个O2分子含有的电子数为16个,8gO2的物质的量为0.25mol,所以8gO2含有的电子数为0.25mol×16=4mol,A正确;一水合氨为部分电离的弱电解质,所以1L1mol/L的氨水中NH4+的数目会小于nA个,B错误;标准状况下,盐酸为液态混合物,无法换算(或氯化氢为强电解质,盐酸溶液中不存在氯化氢分子),C错误;1molNa完全氧化为Na2O2转移的电子数为1mol,即失去的电子数为nA个,D错误。

答案:

A

10a、某同学通过系列实验探究Mg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A、将水加入浓硫酸中得到稀硫酸,置镁条于其中探究Mg的活泼性

B、将NaOH溶液缓慢滴入MgSO4溶液中,观察Mg(OH)2沉淀的生成

C、将Mg(OH)2浊液直接倒入已装好滤纸的漏斗中过滤,洗涤并收集沉淀

D、将Mg(OH)2沉淀转入蒸发皿中,加足量稀盐酸,加热蒸干得无水MgCl2固体

解析:

A、稀释方法不对。

C、不能直接倒入,应采用玻璃棒引流。

D、加热蒸干得MgO固体

10b.下列应用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Na2O2用作呼吸面具的供氧剂

B.工业上电解熔融状态的Al2O3制备Al

C.工业上利用合成氨实现人工固氮

D.实验室用NH4Cl和Ca(OH)2制备NH3

解析:

A有单质O2生成。

B有单质Al生成。

C有单质H2和N2反应

10c.下列叙述Ⅰ和Ⅱ均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答案】D

【解析】用加热法除去NaCl中的NH4Cl的原因是NH4Cl受热易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A错误;用KSCN溶液鉴别Fe3+是因为Fe3+与SCN—发生络合反应生成红色Fe(SCN)3,B错误;碳酸钙的溶解度小于碳酸氢钙,而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钠,C错误;玻璃的主要成分SiO2易与HF反应,所以氢氟酸保存在塑料瓶中,D正确。

【命题意图】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的理解,即“知其所以然”。

盐的分类,除杂的方法;铵盐容易受热分解;三价铁的检验原理;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溶解度的特殊性;二氧化硅的性质和保存方法。

11a、对于0.1mol•L-1Na2SO3溶液,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溶液的pH降低

B、c(Na+)=2c(SO32―)+c(HSO3―)+c(H2SO3)

C、c(Na+)+c(H+)=2c(SO32―)+2c(HSO3―)+c(OH―)

D、加入少量NaOH固体,c(SO32―)与c(Na+)均增大

解析:

A、水解为吸热,升高温度,溶液的pH升高。

B、物料守恒:

应为c(Na+)=2c(SO32―)+2c(HSO3―)+2c(H2SO3)。

C、电荷守恒应为:

c(Na+)+c(H+)=2c(SO32―)+c(HSO3―)

+c(OH―)

11b.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4gCH4含nA个C—H共价键

B.1molFe与足量稀HNO3反应,转移个2nA个电子

C.1L0.1mol/LNaHCO3溶液中含有0.1nA个HCO—

D.常温常压下,22.4L的NO2和CO2混合气体含有2nA个O原子

解析:

B应该是转移3nA个电子。

C应该是小于0.1nA个HCO3—。

D条件错误,应为标准状况。

11c.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A.用SO2漂白纸浆和草帽辫B.用硫酸清洗锅炉中的水垢

C.高温下用焦炭还原SiO2制取粗硅D.用Na2S作沉淀剂,除去废水中Cu2+和Hg2+

【答案】B

【解析】SO2具有漂白性,常用于漂白纸浆和草帽辫,A合理;硫酸与锅炉中水垢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生成的微溶硫酸钙会覆辙在碳酸钙表面阻碍反应的继续进行,所以应选用盐酸除垢而非硫酸,另外硫酸的酸性过强,难保不会和锅炉的金属成分进行反应,B不合理;焦炭在高温下与SiO2反应生成硅和一氧化碳,C合理;Cu2+、Hg2+与S2—反应生成难溶的CuS、HgS沉淀,D正确。

【命题意图】元素化合物。

分别考察了S、Si的化合物的性质,综合考察了几种无机物质的性质。

12a、某小组为研究电化学原理,设计如图2装置。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和b不连接时,铁片上会有金属铜析出

B、a和b用导线连接时,铜片上发生的反应为:

Cu2++2e-=Cu

C、无论a和b是否连接,铁片均会溶解,溶液从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D、a和b分别连接直流电源正、负极,电压足够大时,Cu2+向铜电极移动

解析:

A、发生置换反应,正确。

B、形成原电池,铜片作正极,溶液中Cu2+先放电,正确;铁片作负极失去电子形成Fe2+,溶液从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所以C、正确。

D、a和b分别连接直流电源正、负极,a作阳极,铜片失去电子形成为Cu2+。

Cu2+向铁电极移动。

错误

12b.下列陈述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陈述Ⅰ

陈述Ⅱ

A

SO2有漂白性

SO2可使溴水褪色

B

SiO2有导电性

SiO2可用于制备光导纤维

C

浓硫酸有强氧化性

浓硫酸可用于干燥H2和CO

D

Fe3+有强氧化性

FeCl3溶液可用于回收废旧电路板中的铜

解析:

A关系不对,陈述Ⅰ应是还原性。

B二氧化硅不导电。

C关系不对,陈述Ⅰ应是吸水性,答案D正确

12c.50℃时,下列各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pH=4的醋酸中:

c(H+)=4.0molL-1

B.饱和小苏打溶液中:

c(Na+)=c(HCO3-)

C.饱和食盐水中:

c(Na+)+c(H+)=c(Cl-)+c(OH-)

D.pH=12的纯碱溶液中:

c(OH-)=1.0×10-2molL-1

【答案】C

【解析】50℃时,水的离子积常数大于1×10—14。

pH=4的醋酸中,c(H+)=1×10—4mol/L,A错误;饱和小苏打溶液中,HCO3—会发生水解反应导致浓度减小,c(Na+)>c(HCO3—),B错误;饱和食盐水中,c(Na+)+c(H+)=c(OH—)+c(Cl—)符合电荷守恒的关系,C正确;pH=12的碳酸钠溶液中,c(OH—)=KW/1×10—12>1×10—2mol/L,D错误.

【命题意图】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考察了弱酸、酸式盐、强碱弱酸盐、强碱强酸盐的离子浓度关系和pH的简单运算。

22a、短周期元素甲、乙、丙、丁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甲和乙形成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乙位于第VA族,甲和丙同主族,丁的最外层电子数和电子层数相等,则

A、原子半径:

丙>丁>乙

B、单质的还原性:

丁>丙>甲

C、甲、乙、丙的氧化物均为共价化合物

D、乙、丙、丁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相互反应

解析:

甲为H,乙为N,丙为Na,丁为Al。

所以AD正确。

C、丙的氧化物为离子化合物

22b.图7是部分短周期元素化合价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R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

Z>Y>XZ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R>WXY

C.WX和水反应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D.Y和Z两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相互反应

解析:

从图看知:

X为O,Y为Na,Z为Al,W

为S,R为Cl。

A、应该是Y>Z>X。

C、硫酸为共价化合物。

22c.元素R、X、T、Z、Q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表所示,其中R单质在暗处与H2剧烈化合并发生爆炸。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非金属性:

Z

B.R与Q的电子数相差26

C.气态氢化物稳定性:

R

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

T>Q

【答案】BD

【解析】由R单质在暗处与H2剧烈化合并发生爆炸,可知R为F,由周期表的相对位置可以确定X为S、T为Cl、Z为Ar、Q为Br。

由于Z(Ar)为稀有气体,不能比较其非金属性,A错误;R的(原子序数)电子数为9,Q的(原子序数)电子数为35,35—9=26,B正确;F、Cl、Br三种元素位于同周期,同周期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依次减弱,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减弱,C错误、D正确。

【命题意图】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考察了对元素周期表的编排的熟悉程度,是否知道每个周期的元素种类数。

元素周期的递变性。

23a、下列试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A、实验I:

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

B、实验II:

酸性KMnO4溶液中出现气泡,且颜色逐渐褪去

C、实验III:

微热稀HNO3片刻,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始终保持无色

D、实验IV:

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当光束通过体系时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解析:

A、Br2与NaOH溶液反应,上层溶液颜色变为无色。

B、产生的SO2与酸性KMnO4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正确。

C、NO与空气反应生成红棕色NO2。

D、制取氢氧化铁胶体要注意:

在沸水中加入饱和的氯化铁溶液,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可。

23b.对于常温下PH为2的盐酸,传述正确的是

A.c(H+)=c(Cl—)+c(OH—)

B.与等体积PH=12的氨水混合后所得溶液显酸性

C.由H2O电离出的c(H+)=1.0×10—12mol·L—1

D.与等体积0.01mol·L—1乙酸钠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中:

c(Cl—)=c(CH3COO—)

解析:

电荷守恒A对。

B氨水过量,显碱性。

D,反应后生成乙酸和氯化钠,水溶液为酸性。

C,c(H+)水=c(OH—)水=KW/c(H+)=1.0×10-12mol·L

-1

23c、下列实验的现象与对应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浓硫酸滴到蔗糖表面

固体变黑膨胀

浓硫酸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B

常温下将Al片放入浓硝酸中

无明显变化

Al与浓硝酸不反应

C

将一小块Na放入无水乙醇中

产生气泡

Na能置换出醇羟基中的氢

D

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粉

粉末变红

铁与水在高温下发生反应

【答案】AC

【解析】将浓硫酸滴到蔗糖表面,浓硫酸因脱水性使蔗糖脱水炭化,浓硫酸因强氧化性与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所以蔗糖固体变黑膨胀,A正确;Al放入浓硝酸,因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使Al钝化,阻碍反应继续进行,B错误;Na放入无水乙醇中,会与活泼性较强的羟基反应,置换出氢气,C正确;铁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和氢气,D错误。

【命题意图】化学实验与元素化合物。

考察了浓硫酸的三大特性中的两性。

Al的钝化是否属于化学反应;有机实验与结论的关系;无机实验现象的再现。

 

30a、(16)直接生成碳-碳键的反应时实现高效、绿色有机合成的重要途径。

交叉脱氢偶联反应是近年备受关注的一类直接生成碳-碳单键的新反应。

例如:

化合物I可由以下合成路线获得:

(1)化合物I的分子式为,其完全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注明条件)。

(2)化合物II与足量浓氢溴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注明条件)。

(3)化合物III没有酸性,其结构简式为;III的一种同分异构体V能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化合物V的结构简式为。

(4)反应①中1个脱氢剂IV(结构简式见右)分子获得2个氢原子后,转变成1个芳香族化合物分子,该芳香族胡恶化为分子的结构简式为。

(5)1分子

与1分子

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类似①的反应,其产物分子的结构简式为;

1mol该产物最多可与molH2发生加成反应。

30b.过渡金属催化的新型碳—碳偶联反应是近年来有机合成的研究热点之一,如:

O

OH

反应①

BrCHO+CH3C—OCHCH=CH2一定条件下BrBrCHCHCH=CH2

ⅠⅡ

化合物Ⅱ可由化合物合成:

O

O

OH

NaOH,H2O

有机碱

C4H7BrΔCH3CHCH=CH2CH3C—OCHCH=CH2

(1)化合物Ⅰ的分子式

(2)化合物Ⅱ与Br2加成的产物的结构简式为

(3)化合物Ⅲ的结构简式为

(4)在浓硫酸存在和加热条件下,化合物Ⅳ易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不含甲基的产物,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注明反应条件),

O

此,在碱性条件下,由Ⅳ与CHC—Cl反应生成Ⅱ,其反应类型为。

(5)Ⅳ的一种同分异构体Ⅴ能发生银镜反应,Ⅴ与Ⅱ也可以发生类似反应①的反应,生成化合物Ⅵ,Ⅵ的结构简式为(写出其中一种)。

30.(14分)

(1)C7H5OBr

(2)

(3)

(4)

;取代反应。

(5)

30c.(16分)脱水偶联反应是一种新型的直接烷基化反应,例如:

(1)化合物Ⅰ的分子式为,1mol该物质完全燃烧最少需要消耗molO2.

(2)化合物Ⅱ可使溶液(限写一种)褪色;化合物Ⅲ(分子式为C10H11C1)可与NaOH水溶液共热生成化合物Ⅱ,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化合物Ⅲ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生成化合物Ⅳ,Ⅳ的核磁共振氢谱除苯环峰外还有四组峰,峰面积之比为为1:

1:

1:

2,Ⅳ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

(4)由CH3COOCH2CH3可合成化合物Ⅰ.化合物Ⅴ是CH3COOCH2CH3的一种无支链同分异构体,碳链两端呈对称结构,且在Cu催化下与过量O2反应生成能发生银镜反应的化合物Ⅵ.Ⅴ的结构简式为______,Ⅵ的结构简式为______.

(5)一定条件下,

也可以发生类似反应①的反应,有机产物的结构简式为.

【答案】⑴C6H10O37⑵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

⑷HOCH2CH=CHCH2OH

【解析】通过观察可知,化合物Ⅰ分子中含有6个碳、10个氢、3个氧,分子式为C6H10O3,1mol该物质完全燃烧生成6molCO2、5molH2O,所以其耗氧量为(2×6+1×5—3)/2=7mol。

化合物Ⅱ中含有的官能团为碳碳双键(可以使溴水、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和羟基(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化合物Ⅲ与NaOH水溶液共热生成化合物Ⅱ,结合卤代烃的水解规律可知化合物Ⅲ的结构简式为

,反应的方程式为:

化合物Ⅲ在NaOH醇溶液中共热发生消去反应,可能生成

,分子中含除苯环外含3类氢,不合题意;或生成

,分子中含除苯环外含4类氢,个数比为1:

1:

1:

2,所以化合物Ⅳ的结构简式为

依据题意,CH3COOCH2CH3的同分异构体化合物Ⅴ能够在Cu催化下与O2反应生成能发生银镜反应的化合物Ⅵ,说明化合物Ⅴ具有二氢醇的结构,依据碳链两端呈对称结构,说明分子中含有2个羟基和一个碳碳双键,即化合物Ⅴ的结构简式为HOCH2CH=CHCH2OH,化合物Ⅵ为

反应①的反应机理是化合物Ⅱ中的羟基,被化合物Ⅰ中所取代,依照机理可知

相当于化合物Ⅱ,

相当于化合物Ⅰ,两者反应应该得到

【命题意图】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有机合成的模拟。

考察了物质结构简式的辨认,有机物完全燃烧通式,官能团的性质,简单逆推能力,比较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类型不同,获取信息于利用信息的能力。

31a、(15分)利用光能和光催化剂,可将CO2和H2O(g)转化为CH4和O2。

紫外光照射时,在不同催化剂(I,II,III)作用下,CH4产量随光照时间的变化如图13所示。

(1)在0-30小时内,CH4的平均生成速率VⅠ、VⅡ和VⅢ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反应开始后的12小时内,在第种催化剂的作用下,收集的CH4最多。

(2)将所得CH4与H2O(g)通入聚焦太阳能反应器,发生反应:

CH4(g)+H2O(g)

CO(g)+3H2(g),该反应的△H=+206kJ•mol-1

①在答题卡的坐标图中,画出反应过程中体系的能量变化图(进行必要的标注)

②将等物质的量的CH4和H2O(g)充入1L恒容密闭容器,某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平衡常数K=27,此时测得CO的物质的量为0.10mol,求CH4的平衡转化率(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已知:

CH4(g)+2O2(g)===CO2(g)+2H2O(g)△H=-802kJ•mol-1

写出由CO2生成CO的热化学方程式

解析:

(1)VⅢ>VⅡ>VⅠ;Ⅱ。

(2)①略②根据平衡的三步计算可求CH4的平衡转化率为:

0.1/0.11=0.91(3)CO2(g)+3H2O(g)===2O2(g)+CO(g)+3H2(g)△H=+1008kJ•mol-1

 

31b.碘在科研与生活中有重要作用,某兴趣小组用0.50mol·L—1KI、0.2%淀粉溶液、0.20mol·L—1K2S2O8、0.10mol·L—1Na2S2O3等试剂,探究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已知:

S2O82—+2I—=2SO42—+I2(慢)I2+2S2O32—=2I—+S4O62—(快)

(1)向KI、Na2S2O3与淀粉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K2S2O8溶液,当溶液中的耗尽后,溶液颜色将由无色变为蓝色,为确保能观察到蓝色,S2O32—与S2O82—初始的物质的量需满足的关系为:

n(S2O32—):

n(S2O82—)。

(2)为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

实验

序号

体积V/ml

K2S2O8溶液

KI溶液

Na2S2O3溶液

淀粉溶液

10.0

0.0

4.0

4.0

2.0

9.0

1.0

4.0

4.0

2.0

8.0

Vx

4.0

4.0

2.0

表中Vx=ml,理由是。

(3)已知某条件下,浓度c(S2O82—)~反应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13,若保持其它条件不变,请在答题卡坐标图中,分别画出降低反应温度和加入催化剂时c(S2O82—)~反应时间t的变化曲线示意图(进行相应的标注)。

(4)碘也可用作心脏起捕器电源—锂碘电池的材料,该电池反应为:

2Li(s)+I2(s)=2LiI(s)ΔH

已知:

4Li(s)+O2(g)=2Li2O(s)ΔH1

4LiI(s)+O2(g)=2I2(s)+2Li2O(s)ΔH2

则电池反应的ΔH=;碘电极作为该电池的极。

31.(16分)

(1)Na2S2O3,<2

(2)2,保证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反应物K2S2O8

浓度,从而才到达对照实验目的。

(3)

(4)(△H1—△H2)/2;正极

 

31c.(16分)大气中的部分碘源于O3对海水中I—1的氧化。

将O3持续通入NaI溶液中进行模拟研究.

(1)O3将I-氧化成I2的过程由3步反应组成:

①I-(aq)+O3(g)=IO-(aq)+O2(g)△H1②IO-(aq)+H+(aq)

HOI(aq)△H2

③HOI(aq)+I-(aq)+H+(aq)

I2(aq)+H2O(l)△H3

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其反应△H=

(2)在溶液中存在化学平衡:

I2(aq)+I-(aq)

I3-(aq),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3)为探究Fe2+对氧化I-反应的影响(反应体如图13),某研究小组测定两组实验中I3-浓度和体系pH,结果见图14和下表。

编号

反应物

反应前pH

反应后pH

第1组

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