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 4升510 重叠问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91337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案 4升510 重叠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数学教案 4升510 重叠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数学教案 4升510 重叠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数学教案 4升510 重叠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数学教案 4升510 重叠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教案 4升510 重叠问题.docx

《数学教案 4升510 重叠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案 4升510 重叠问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教案 4升510 重叠问题.docx

数学教案4升510重叠问题

教案

教材版本:

精英版.学校:

.

教师

年级

四升五

授课时间

课时

2课时

课题

第10讲—重叠问题

教材分析

重叠问题,又名容斥问题,是组合计数中解决计数问题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在学习本讲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

两种分类的重叠问题,本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种分类的重叠问题。

本讲的基本思路是:

先画图或列出关系式,通过观察图或列出关系式后计算。

计算时,先不考虑重叠的情况,把包含于其中所有对象的数目先计算出来,然后再把计数时重复计算的数目排除出去,就可以使计数的结果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本讲例1、例2、例3难度不大,学生可尝试独立完成,例4、例5有一定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探讨,突破难点。

本讲拓展问题与例题类型对应,拓展1教师根据分数意义得出每类的数量、拓展4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整除的含义。

拓宽视野教师根据课堂情况选讲。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根据题意正确画出示意图,达到熟练水平;

2.能根据示意图列出算式,解释算式含义;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思考能力。

数学思考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容斥原理的思考方法,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运用容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

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重叠问题,会画图分析其中关系,正确的找出答案。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正确的画出示意图,帮助理解题意。

教学准备

动画多媒体语言课件,圆形纸片若干张

第一课时

复备内容及讨论记录

教学过程

说明:

留给备课教师在备课时填写自己上课所需内容.

 

一、激趣导入

师:

欢迎大家来到课堂,大家天天来上课,你对了解多少呢?

这节课老师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播放导入)

二、呈现问题

(一)呈现问题1

例1:

数学在某市有四所直营校区,分别为A区、B区、C区和D区,李老师要从A区经B区到C区授课行12千米路程,秦老师要从D区经C区到B区授课行19千米路程,已知A区经B区、C区到D区共25千米。

你知道数学该市直营校B区离C区有多远吗?

1.学生读题后,教师引导学生画图。

师:

你能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吗?

(学生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2.教师适时播放解析,师生共同分析。

师:

从A区经B区到C区包括哪些路段?

你能用式子表示出这些路段之和吗?

生:

AB+BC=12千米。

师:

从D区经C区到B区包括把哪些路段?

你能用式子表示出这些路段之和吗?

生:

CD+BC=19千米。

师:

题中“已知A区经B区、C区到D区共25千米”这句话怎么用式子表示?

生:

AB+BC+CD=25千米。

师:

观察这三个式子:

AB+BC=12千米

CD+BC=19千米

AB+BC+CD=25千米

你有什么发现?

生:

前两个式子之和减去第三个式子就是BC。

3.学生独立完成解答,然后集体交流。

答案:

12+19-25=6(千米)

答:

直营校B区离C区6千米。

(二)呈现问题2

例2:

直营校选取精英班优秀生参加“数学之星”展示活动,参加活动的同学来自若干个学校。

其中某市直营校A区和B区的共有70人参加,考生中有180人不是来自直营校A区的,有160人不是来自直营校B区的。

参加“数学之星”展示活动的考生共多少人?

1.学生读题后,师生共同分析题意。

师:

参加活动的学生来自哪些校区?

生:

来自直营校A区和B区,还有其他学校的。

师:

对,那么题中说“考生中有180人不是来自直营校A区的”是什么意思?

生:

意思是说B区和其他学校的共180人。

师:

大家理解的完全正确。

那么,“有160人不是来自直营校B区的”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

意思是说A区和其他学校的共160人。

师:

现在请大家用关系式表示出这些数量关系。

2.学生写出数量关系式,观察关系式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师:

你写出了哪些关系式?

生:

A区+B区=70人

B区+其他校区=180人

A区+其他校区=160人

师:

题中要求参加“数学之星”展示活动的考生共多少人,现在我们已知A区+B区=70人,还需要求出什么?

生:

还需要知道其他校区有多少人参加。

师:

大家观察我们刚才得到的这三个关系式,怎么求出其他学校的参赛人数呢?

大家同桌交流一下。

生:

我发现下面的两个关系式之和是减去“A区+B区”就是“其他校区”人数的2倍。

师:

大家观察真是敏锐,现在请你独立列式解答。

3.学生解答,教师指定学生板演并讲解。

答案:

(160+180-70)÷2=135(人)

135+70=205(人)

答:

参加“数学之星”展示活动的考生共205人。

3.师生小结。

师:

本题和例1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

都是根据题意写出关系式,然后观察式子之间的关系,求出目标量。

师:

对,这需要我们善于观察,乐于思考,下面我们继续来看例3.

(三)呈现问题3

例3:

第一考场做对第一题的学生有28人,做对第二题的有17人,两题都没做对的有3人,第一考场共35人,两题都做对的有多少人?

1.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画出图示。

师:

之前大家有没有见到过类似的问题?

生:

师:

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呢?

生:

画图再观察分析。

师:

对了,那么你能根据题意画出图示吗?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指导,指定一名学生上台画图)

2.师生根据图示共同分析问题。

师:

你能说出图中每一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吗?

(教师指着图让学生说一说)

师提问:

做对第1题、做对第2题和两题都做错的共多少人?

生:

28+17+3=48(人)。

师:

为什么这些人比总人数多呢?

多了哪一部分?

(学生同桌交流探讨,然后集体交流)

生:

28人中把两题都做对的人算了一遍,17人中把两题都做对的人又算了一遍,所以在算总人数过程中,把两题都最对的人多算了一遍,这就会导致这些人的总和比总人数多,多出来的就是多算了一遍算对了两道题的人数。

3.学生独立完成解答。

答案:

28+17+3-35=13(人)

答:

两题都做对的有13人。

4.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讲解巩固。

三、拓展问题

(一)拓展问题2

2.在一次测试中老师发现做对第一题的学生有28人,做对第二题的有17人,两题至少有一题做对的有34人,两题都做对的有多少人?

(本题是例3的同类型题,比例3更简单一点,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让学生画图并讲解出解答思路)

师:

你是怎么理解“两题至少有一题做对的有34人”这句话的?

使学生明确:

“两题至少有一题做对”包括三种情况:

只做对第1题的,只做对第二题的和两题都做对的。

师:

你是怎样解答的?

为什么这样解答?

生:

做对一题的把两题都做对的人数算了一遍,做对两题的把两题都做对的人数又算了一遍,所以28+17比总人数多,因为把两题都做对的人数多算了1遍。

多算的人数就是两题都做对的人数。

答案:

28+17-34=11(人)

答:

两题都做对的有11人。

(二)拓展问题3

3.学校举办跳蚤市场活动,其中180件商品不是六年级的,200件商品不是五年级的。

已知五、六年级共有220件商品,则其它年级共有多少件商品?

1.师生合作,分析题意(师生互动)

师:

题目中说到“180件商品不是六年级的”,那应该是几年级的呢?

生:

一、二、三、四、五年级。

师:

那么“200件商品不是五年级的”,是几年级的呢?

生:

一、二、三、四、六年级。

师:

用图表示应怎么表示?

师:

那么180件和200件有哪些年级被重复计数呢?

你能画图表示出来吗?

2.师生合作一起画出图形。

3.学生看图完成解答,指定学生讲解,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评价,回答错误要鼓励,回答正确要及时肯定。

生:

根据题意和示意图可知,

一+二+三+四+五=180件;

一+二+三+四+六=200件;

五+六=220件

则上面的两个式子加起来,再减去“五+六”就是“一+二+三+四”的2倍。

答案:

(200+180-220)÷2=80(件)

答:

其它年级共有80件商品。

(三)拓展问题4

4.在1~200这200个自然数中,能被2或3整除的数有多少个?

1.学生读题,师生共同分析。

师:

能被2整除是什么意思?

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师讲解:

能被2整除的数就是2的倍数,例如能被2整除的有2,4,6,8,10,12,14,16,18,…

那么同学们能说出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生:

3的倍数有3,6,9,12,15,18,…

师:

大家理解的完全正确。

观察一下,你列的2的倍数和3的倍数,有没有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数?

生:

有,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有6,12,18,…

师:

大家观察的很仔细,那么1~200这200个自然数中,有多少个数是2的倍数?

有多少个数是3的倍数?

有多少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2.学生小组讨论,然后集体汇报交流。

生:

我发现1~200这200个自然数中,每2个数中就有1个2的倍数,每3个数中就有1个3的倍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肯定是6的倍数,每6个数中就有1个6的倍数。

所以,2的倍数有100个,3的倍数有66个,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有33个。

师:

知道了各倍数的个数,你能画图表示题意并完成解答吗?

答案:

200÷2=100

200÷3=66……2

200÷6=33……2

100+66-33=133(个)

答:

能被2或3整除的数有133个。

三、课堂小结

师: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两种分类的重叠问题,怎样解决这类问题?

生:

先根据题意画图或列出关系式,观察后计算。

师:

非常好,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这节课先到这,大家休息一下。

第二课时

复备内容及讨论记录

教学过程

一、过渡语

师:

本讲我们继续学习重叠问题,重叠顾名思义就是有重复。

本讲的基本思路是:

计算时,先不考虑重叠的情况,把包含于其中所有对象的数目先计算出来,然后再把计数时重复计算的数目排除出去,就可以使计数的结果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下面我们来看例4。

二、合作探究

(一)呈现问题4

例4:

将边长为正整数n的正方形平均分成n2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

例如:

图A中的格点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的格点的情况。

(通过引导,使学生充分理解题意)

师:

先读题中前两行,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方形的格点的?

你能画出边长是1的正方形的格点吗?

(学生画一画)

师:

请你再画一个边长是3的正方形的格点。

(学生画完后教师出示课件上边长为1、边长为3、边长为5的正方形的格点)

师:

大家继续读题,看看我们需要做什么。

图B中,在边长为12的正方形中有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如果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是3,那么这四个三角形各边共经过多少个格点?

(每个格点只计一次)

1.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师:

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多长?

每条直角边分别经过了几个格点?

生:

因为正方形边长12,正好分成了2条较长的直角边,所以直角三角形较长的直角边长是6,题中说另一条直角边的长是3。

师:

大家观察的很仔细,判断也完全正确,下面我们来看每个直角三角形格点情况。

2.师生共同分析。

师:

大家看图C,这是一个三角形经过格点的情况。

数一数,每个三角形经过了几个格点?

生:

每个三角形经过了12个格点。

师:

要求图B中4个三角形经过的格点数,你有什么想法?

大家小组讨论交流。

3.学会小组讨论交流,然后集体汇报交流。

生1:

可以先算出4个三角形共有4×12个格点数,去掉重复计数的格点,就是这四个三角形各边共经过的格点数。

生2:

我是直接考虑的,这四个直角三角形的边如下图所示,只要考虑这四条边经过的格点数即可。

如果有重复,也要去掉重复的格点数。

师:

两组同学的思路都很清晰,你能根据他们的思路列出算式求出格点数吗?

试试看。

4.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方法1:

12×4-3×4-3=33(个)

答:

共经过33个格点。

方法2:

(12+1)×2+2×4-1=33(个)

答:

共经过33个格点。

(五)呈现问题5

例5:

小佳、小依、小乐三人各剪了一个圆形纸片A、B、C,其面积分别为8平方厘米、9平方厘米、10平方厘米,并将它们重叠放在课桌上(如图)。

已知A与B,B与C,C与A公共部分的面积分别是5平方厘米、3平方厘米、4平方厘米,A、B、C三张纸片公共部分(阴影部分)的面积是2平方厘米。

则三个圆盖住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师:

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生:

A、B、C,其面积分别为8平方厘米、9平方厘米、10平方厘米,A与B,B与C,C与A公共部分的面积分别是5平方厘米、3平方厘米、4平方厘米,A、B、C三张纸片公共部分(阴影部分)的面积是2平方厘米。

师:

你能指出哪些部分是A与B公共部分?

哪些部分是B与C公共部分?

哪些部分是C与A公共部分?

哪些部分是A、B、C三张纸片公共部分?

(指定学生分别指一指各部分)

师:

现在要求“三个圆盖住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能指出是求出哪块面积吗?

(使学生充分理解问题)

2.师生共同分析,给各小组发放纸片,小组探究。

师:

现在大家把纸片按照题中的图摆放出来,三个圆的面积已知,它们的面积之和比所求多了哪些部分?

怎么去除这些多余的部分?

(学生小组探究)

生:

有的部分重合了2层,有的部分重合了3层。

师:

我们如何去掉这些重复计算的部分呢?

生:

重复计算的就得减去,因为A与B,B与C,C与A公共部分的面积已知,且被重复计算,我们减去,但中间3层的部分就被剪了3次,没有了,所以再加上。

师:

大家理解的非常到位,现在请你独立完成计算。

3.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同桌互相讲解,加深理解。

答案:

8+9+10-5-4-3+2=17(平方厘米)

答:

三个圆盖住桌面的面积是17平方厘米。

4.教师小结:

数形结合分析问题,重复部分减去遗漏部分加上,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三、拓展问题

(一)拓展1

1.六

(1)班一共有48人,每人至少订阅一种报刊,其中的人订阅《小学生数学报》,的同学订阅《小学生语文学习》,两种都订的有多少人?

1.学生读题,师生分析题意,教师适时出示解析。

师:

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生:

把单位“1”平均分成6份,取其中的5份。

师:

那么全班的表示什么意思?

是多少人呢?

生:

把全班人数平均分成6份,取其中的5份。

是48÷6×5=40(人)。

师:

那你能求出全班的有多少人吗?

生:

48÷4×3=36(人)。

师:

现在问题就转化为“六

(1)班一共有48人,其中40人订阅《小学生数学报》,36位同学订阅《小学生语文学习》,两种都订的有多少人?

”大家会做了吗?

2.学生独立完成,指定学生讲解。

答案:

48÷6×5=40(人)

48÷4×3=36(人)

36+40-48=28(人)

答:

两种都订的有28人。

(五)拓展5

5.有三个形状相同的圆形纸片,面积都是90平方厘米,重叠在一起(如图),盖住桌面的总面积是150平方厘米,三张纸片重叠的面积是28平方厘米,那么图中三个阴影部分面积和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提示:

3个圆的总面积是多少?

多余的面积是哪些部分?

怎么才能得到去掉多余的面积?

(学生思考,教师适时出示解析讲解)

答案:

90×3-150-28×2=64(平方厘米)

答:

图中三个阴影部分面积和是64平方厘米。

四、拓展视野

某调查公司对甲、乙、丙三部电影的收看情况向125人进行调查,有89人看过甲片,有47人看过乙片,有63人看过丙片,其中有24人三部电影都看过,20人一部也没有看过,则只看过其中两部电影的人数是多少人?

1.学生读题,师生共同分析。

师:

你能画图表示题意吗?

小组合作试一试。

(学生小组画图)

师:

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哪些部分是重合的?

重合了几次?

生:

师:

只看过其中两部电影的人数对应图中哪块的面积?

(学生指一指)

师:

怎样求出这部分的面积?

2.学生小组合作,探讨交流,教师适时出示解析。

答案:

125-20=105(人)

89+47+63-105-24×2=46(人)

答:

只看过其中两部电影的是46人。

五、小结

路线重叠问题

1.重叠问题人数重叠问题

面积重叠问题

2.解决方法:

结合题意画出示意图帮助分析,计数时注意不重复不遗漏。

例题答案:

例1:

6千米

例2:

205人

例3:

13人

例4:

33个

例5:

17平方厘米

拓展问题答案:

1.28人

2.11人

3.80件

4.133个

5.64平方厘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